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那老屋抒情散文

那老屋抒情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3W 次

那老屋可能有幾百年歷史了,那老屋是我家的祖業。

那老屋抒情散文

老家在離縣城幾十公里的偏遠山區,那老屋是一幢三柱二瓜、坐東朝西、蓋着青瓦、用木板裝齊的兩層的三間半瓦房,半間還是接上的偏房,算是廚房和客廳吧。

那老屋佔地面積不足百平方,房子前面是寬大的院子,院壩的坎上和坎下是我們家的一排排豬牛圈。挨着老屋有一幢坐北朝南的五柱四瓜、木質的兩層大屋子。原來院子的西面也是有房子的,老遠看來很像一個四合院。

可是解放後打土豪,分田產,不知怎麼搞的,曾祖父和曾祖母攤上了大事———劃成了地主,家裏新修的大房子西側的一半就被劃給當時所謂"貧下中農",接着家裏的田地和其它財產也被分掉了。搬來住的"貧下中農"其實就一個好吃懶做懶漢,靠變賣家產換錢度日子,因此西面的房子陸續被賣的賣拆的拆,所以後來西面的房子也就沒有了,屬於我家的房產也就只剩下那老屋和大房子的一半,只有六間和兩個半間了。

歲月滄桑,日月如棱,那老屋在歷史的長河裏經歷上百年風霜雨雪洗禮,雖然老破舊,且稍微向後傾斜,但仍然像一位上了年紀的、執拗的、穿得破舊的老人站在那裏。

那老屋在我們心中佔據很重要的位子,它既神奇又神祕,傳承了我家幾代人的歷史文化。

曾祖父那時就住在那老屋的南屋,也就二三十平方的一個房間,說它是臥室,還不如說它是廚房,反正他老人家吃住都在那裏面。對兒時的我們來說,曾祖父的房間猶如一個百寶箱,調皮的我們每次去那裏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不是有煮熟的雞蛋,就是那香甜紅苕麻糖,還有現在很難得見到的真正的蜂蜜,那時有花生、葵花和乾紅苕片吃就更是奢侈的了。

曾祖父是一個勤勞、勇敢、堅苦樸素的人。他的發家史完全是靠勤儉節約創造的,冬天上山砍柴、燒灰積肥,春播秋收,完全是靠自己辛勤耕耘,農閒時還煮酒熬糖,種麻紡織染造,挑到周邊去賣去換,通過多年不懈努力和奮鬥,終於置下良田百畝,房屋幾棟。因勤勞至富,家裏人口在當地也算不少的,所以成了階級鬥爭運動對象。由於那時年紀大了的原因也就免了拉去參加各種大會批鬥,可這樣一來就苦了祖父祖母和父親們那兩代人,公社送柴、批鬥站隊等活則得由他們替代。晚年的曾祖父雖然也免去了參加生產隊勞動,但仍然堅持拾肥料種自留地,到生產隊收割後的地裏拾撿遺棄的糧食,上山打獵,下河捕魚,充實了那個食物嚴重不足的年代,充實了那我們認爲神祕的那老屋。

那老屋北面三間半和大房子東面的三間半則屬於祖父母、叔叔、姑姑以及我們這一代人生活的地方,那時那老屋裏有二三十號人,人多勞力少,在生產隊拿工分最少,分口糧最少,吃飯常常是個大問題,穿的住的也是大問題,穿的往往是老大穿不了,老二接着穿,依次接着穿;人多屋少,到處都住滿了人,所以有時我家豬圈樓上都住滿了人。

曾祖父下面是單傳的爺爺,爺爺是人民教師,常年在外教書,家裏老的老,小的小,操持家裏的一切用度的重擔就落在祖母身上,祖母也是個善良賢惠、勤儉節約的人,在那生產力嚴重不能自給自足的年代,要維持這麼一大家人衣食住行,那是相當不容易的事,但我的祖母依然任勞任怨,兢兢業業地勞作,讓我家順利渡過了難關。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土地下放並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我家的日子逐漸有了好轉,那時叔叔、姑姑們相繼成家,陸續離開了那老屋。八九十年代,改革的春風吹遍了大江南北,家裏的人開始新生活,在黨的新政策陽光沐浴下,我家又發生新的變化,被歷史耽誤了的叔輩那代人有了他們作爲的新天地,走南闖北,或做生意,或者務工,用他們的.勤勞、勇敢和聰明才智,使家裏的生活發生鉅變,一部分人也陸續離開那老屋,有的甚至離開家鄉落戶沿海大都市。我們這輩人因受祖父的薰陶和黨的優惠政策,走進學堂,進入仕途,大多數人也離開了那老屋在城裏安了家,留守那老屋的卻只有我那九十多歲的祖父了。曾試圖從那老屋接祖父到縣城來安享晚年,可是多年深居簡岀、勤勞儉樸慣了的祖父說什麼也不幹,其實我們都能理解祖父眷念那老屋情結,眷念那家鄉的情結,於是也就順從老人留守在那老屋。

叔叔是我們家最早離開那老屋,依靠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取得優異成果的人,恢復高考後,憑藉勤奮學習,成爲第一批從那老屋"躍農門"的佼佼者,進入仕途工作後,又成爲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下海經商,在南方沿海大都市裏,用他那獨特聰明才智在廣東撐起了一遍新天地。每每回到故鄉看望留守那老屋的祖父,覺得大家都過上幸福美滿生活,只留下祖父不願離開那破舊的老屋,心裏黯然,下決心斥資在那老屋的基礎上發揚光大,修建一幢鄉間別墅,讓祖父也分享改革開放帶來的勝利成果。

終於要拆那老屋了,代替它的將是一幢具有現代化設置的、多功能的鄉間別墅,展現的將是美好未來生活的新開端。開工那天,站在老屋前,思緒萬千,曾經的傷痛、艱辛、快樂和溫馨仍然歷歷在目,感謝老屋!是它給我們帶來希望、溫暖和機遇。雖然那老屋將不復存在,雖然昔日的喧鬧聲已遠去,但那老屋所傳承的優良傳統和悠久的文明在我們心中永存!那老屋裏曾經的人和事也將在我們記憶裏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