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那山那屋抒情散文

那山那屋抒情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7W 次

我從大山裏出來,歲月拉着我的腳步越走越遠,可是我的心離那大山、離大山腳下的小屋卻越來越近,就像一罈老酒貯藏愈久,香味更濃、更醇,簡直要香溢滿膛!

那山那屋抒情散文

家鄉的山雖沒有黃山那樣雲捲雲舒、遐爾聞名,沒有珠穆朗瑪峯那樣的崔嵬神奇、傲視羣雄,但是她不乏堅韌,寬厚仁慈,超然物外,寵辱不驚。她一往情深、矢志不渝地堅守在那兒,庇佑着我那相貌平平的小屋,守護着那比鄰而居的村落。那依偎在大山腳下的小屋,雖然沒有城市高樓大廈的氣宇軒昂、雍容華貴,也沒有那景區花團錦簇亭臺水榭的風姿綽約、儀態萬方,但是這裏面孕育着我童年的夢想,洋溢着博大的母愛,是揚起我生命風帆的港灣。她的價值無與倫比,她的內涵深似海洋。她們總讓我魂牽夢縈,念茲在茲,老而彌堅!

在那個饑荒的年代,那山無私地敞露胸懷,任憑鄉鄰們揮鍬舞掀、火燒淬鍊,在其軀體上種上玉米、蘿蔔等雜糧蔬菜。雖然有時被弄得滿目瘡痍、面目全非,但是她理解呵,這是山民的'無奈之舉,是生命之虞所致啊!即使傷筋斷骨,未老先衰也無怨無悔,只要山民們能渡過難關,再苦再累再痛也值得。除了忍受肉體的痛苦外,那山更要承受山民們的怨尤與責難:這貧窮與飢餓是大山所賜。我和我的童年夥伴以及不知根底的山民們都盼望能跨越大山。山外的世界肯定會多姿多彩,有滾滾而來的財源,有熱氣騰騰的白饃米飯。於是在放學後或週末假日,我時常邀集幾個小夥伴掰着幾叨玉米或拽上幾根蘿蔔,呼哧呼哧地向山頂上攀登。登上山巔,燒起篝火,烤着玉米棒子,拿起幾根蘿蔔在身上隨便擦兩下,騎在山背上,或是一邊啃着烤熟的香噴噴軟綿綿的玉米棒子,咬着白嫩嫩脆生生的蘿蔔,或是一邊眺望着遙遠的江河湖泊、城郭街衢,心裏產生着無盡的遐想。如果我能幻化成鳥雀,張開翅膀,飛到江邊湖畔,看着江濤拍岸,看着湖光粼粼;坐上洋氣的小車在大街小巷穿梭,能和城裏人一樣住上高樓大廈,閒暇時,在公園裏徜徉逡巡,那該多愜意!就是這該死的山隔斷了我們和外面花花世界的聯繫,我們悻悻地狠狠跺了幾下山背脊。

星移斗轉,改革開放的駘蕩春風吹進了大山,我孕育多年的理想,蓄積許久的青春張力終於藉助那山的磅礴之氣,那屋的博大的母愛而啓航,並破浪前行,涌入那波濤滾滾的改革大潮中,我這個山裏娃也變成城市的一分子,童年的夢也終於變成了現實。

離開那山那屋,在外闖蕩,那山的厚重,那小屋的樸素,無時不在我骨子裏浸潤,無時不在我血液裏流淌,始終讓我難以玲瓏起來,前衛起來。一直以來,我秉持着做人做事的原則,就是像那山的老成持重,忠貞不二,勤懇實在,就是像那屋的寬以待人,積善厚德,俯仰不愧。

近年來,我對那山那屋的繾綣眷戀愈發濃厚,對山外邊的繁華斑斕世界情趣,漸漸歸於平淡。閒暇時刻,我就像飛倦了的鳥兒,輒想飛到那山擇木而棲,感受那山風的摩挲;又像遊累了的魚兒很想游回到那依山傍屋的小溪,在石縫裏小憩,聆聽媽媽洗衣的棒槌聲。回到那山我都要到山上爬上一段路程,雖然行動沒有孩童時代那麼利索,但感受仍不減當年。那孩提時代追逐嬉鬧的情景,還歷歷在目,恍如昨日。有時我索性躺在山的懷抱裏,感到山的肌膚還是那樣的熨熱,還是那樣的親切,只不過覺得那山並非老態龍鍾,而是返老還童,更加朝氣蓬勃,氣質非凡。往日的稀發禿頂變得更加濃密茂盛,鬱鬱蔥蔥,衣冠楚楚,風流倜儻了。那依舊在山腳下的老屋似乎變得更加蒼老了。與老屋相依爲命的媽媽頭髮白了,身子變佝僂了。起初,我和弟妹們商議,將這老屋推倒蓋上樓房,媽媽執意不肯,只允許將老屋修葺一下,儘量保持原貌。媽媽說:“這老屋住着習慣,住得舒服。”我不敢違拗,只得遵從。這屋雖然老舊,可在媽媽的打理拾掇下,依然整潔、大方、清新。在老屋的屋樑上,媽媽總在不同季節裏掛着花生、玉米、焦棗、鹹魚、臘肉,等到我們回來,她端上凳子掂腳親自取下,或蒸或煮給我們吃,那真是原汁原味、生態地道。

每當我離別時,媽媽都要把她平時存放的食物硬塞進我的包裏。“這東西吃着好,不邋遢,防病的”。還把我的衣領牽牽,衣角抻抻,並執意要送我出門到路口,雖然步子蹣跚着。我上車了,她目送着車子的背影漸行漸遠……我想每逢節假日,媽媽一定倚着門框,守着路口翹首盼着我回來!媽媽呵,您老放心,我老了定會回來守着這山,這屋!

呵,那山,那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