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五年級下冊公開課《草船借箭》教案

五年級下冊公開課《草船借箭》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3W 次

  一.教學目標

五年級下冊公開課《草船借箭》教案

知識與能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妒、督、寨、擂、吶、丞”等生字及由這些生字組成的新詞,認識“瑜、幔”等生字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學習、親近古代文學作品的興趣。二.教學重點

1.瞭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經過。

2.扣住課文語言,感受人物形象,體驗閱讀名著的樂趣。

  二、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有條件的,閱讀《三國演義》第42回至第46回。瞭解當時魏、蜀、吳三國的形勢以及周瑜爲什麼妒忌諸葛亮。

教師準備:製作本課多媒體課件。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意境、感悟精彩

1.創設意境,渲染氣氛。課前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斷和主題曲。

2.調動積累。你們熟悉《三國演義》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嘗試交流,整體感知。

(1)談話: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來欣賞《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精彩故事。(出示課題:草船借箭)老師相信,許多同學都熟悉這個故事,誰來介紹一下故事的主要內容?

(2)學生交流。

(3)對學生的交流進行評價。

二、切入中心,領悟“神妙”

1.劃出課文的中心句。請同學認真閱讀全文,劃出課文的`中心句──“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品讀感悟,周瑜臨終感嘆:“既生瑜,何生亮!”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把你認爲最能表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句子劃出來,再用心體會,諸葛亮到底神在哪裏,妙在哪裏。

3.學生自主學習。邊讀邊畫邊體會。

4.交流、對話:

以“諸葛亮知天文”爲例,教學過程設想如下:

(1)品讀句子:“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角色換位,對比體會:這場大霧,諸葛亮、魯肅都看到了。他們各自心情會怎樣?心理會怎麼想的?

角色扮讀。

(2)聯繫課文上下文來體會。課文中這些地方能看出諸葛亮事先算準了這場大霧。如,第二自然段的

“諸葛亮說:‘只要三天。’”

“諸葛亮說:‘怎麼敢跟都督開玩笑?我願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

“諸葛亮說:‘今天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軍士到江邊搬箭。’”

第四自然段的

“諸葛亮說:‘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個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第三天管保有十萬支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魯肅問他:‘你叫我來做什麼?’諸葛亮說:‘請你一起去取箭。’”

第七自然段的

“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5.小組自學交流“諸葛亮懂地利”的情節。教學過程設想如下:

(1)默讀課文,圈畫相關的句子或重點詞語。

(2)交流體會。

課文中的相關句子:

第六自然段的“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朝北岸開去。”

第八自然段的“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受箭。”本句中“逼近”一詞尤其能反映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理由一: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識破祕密;理由二:距離曹軍水寨遠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積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三、課外延伸

1.閱讀《三國演義》第40回、46回、90回。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重點品讀“諸葛亮識人心”的課文內容。

孫夫人,孔明二氣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銅雀臺,孔明三氣周公瑾”。

四、作業超市

1.接龍複述故事。

2.把文本演繹成課本劇。

課後小結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今天,我執教《草船借箭》。讀了課文,我掩卷沉思:這一課,我究竟要教給學生什麼?教學要求中的“感受人物形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有沒有什麼新的內容可以教給孩子們呢?於是,我一遍遍深入地讀着課文,我發現,文章中有很多地方都是前後照應的,我何不以此爲切點,教會學生“前後聯繫讀課文,理解課文”的方法呢?方向定了,路子就好走了。 課堂上,我以諸葛亮的“只要三天。”爲起點,讓學生找到後文中與之相照應的地方,學生找到了“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前後一聯繫,一讀,學生很快的發現諸葛亮早已算好了天氣,那是胸有成竹啊!我看到學生如此輕鬆地就理解了課文,找到並運用了學習方法,心裏一陣竊喜。於是就乘勝追擊,趕緊讓同學們在課文中找一找還有沒有這樣的前後照應的句子,並且要說一說你能從這樣的句子裏體會到什麼。其實,課上到這裏,我也是“胸有成竹”的,認爲學生用剛纔的方法一定能夠很順利的找到,並體會相關的內容。可是,當我下去巡視時,我傻眼了:學生們胡亂的畫出幾個句子,有的句子根本就不沾邊。沒辦法,我只好走到幾個表現比較突出的學生跟前,小聲地提醒他,提示他,以保證待會能夠在課內有效地把內容上完。當然,由於學生的畫的句子不是出於自己的理解,他們所談的體會自然也就不會那麼深刻。

下課後,我仔細反思,爲什麼學生在我講過例子之後,依然不知道該怎樣去找前後聯繫的句子呢?思來想去,我終於明白:是講例子時我有些急功近利,沒有帶領學生反覆去讀,反覆揣摩,深入理解,這個方法是我教給他們的,並不是他們在學習中自己總結,發現出來的,學生還是處在“老師教,我來學”的狀態,這樣的模式下,學生的思維沒有被激活,學習主動性也沒有發揮,怎麼會有好的學習效果呢? 如果讓我再一次執教這個環節,我會這樣教學:1、諸葛亮立下軍令狀要幾天完成?他爲什麼敢這樣說?你從後文的哪裏看出來他早已算好了第三天有霧?2、把這兩個句子連起來,反覆讀一讀,看一看,你能夠發現什麼?3、小結學習方法。4、用你總結的這個方法再一次仔細閱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還有沒有這樣前後聯繫的句子。(一定要給足讀書時間) 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如果真正讓學生掌握,最好的效果是讓這個方法從學生的心裏“長出來”,而不是教師教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