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高一課件 > 燭之武退秦師課件

燭之武退秦師課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1W 次

孫子兵法有云:攻城爲下,攻心爲上。看來“三寸不爛之舌”在亂世中發揮着極大的作用。今天就讓我們重新學習《燭之武退秦師》,感受這千古不朽的語言的魅力。

燭之武退秦師課件

《燭之武退秦師》

本課教學力圖體現“重在自主,重在發現,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

首先,學生的鑑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發現的。在課堂上,鑑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鑑賞權、思考權、發言權,這就爲主體“發現”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成爲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信息蒐集和篩選能力的培養。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課外的分組、結合話題指導材料蒐集、篩選,對於改變學生原來被動的接受和教師教什麼我聽什麼的學習方式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

第三,強調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改變教師原來單一的講解傳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和競爭,變知識的接受爲生成。利用現代媒體,利用網絡,利用發放的資料,利用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打開了克服重難點的大門。我覺得,這對於古文學習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第四,將滲透古文化的精髓,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作爲教學的主要目標。教學中,原本深奧的人生哲理,遙遠的古文常識和古人思想,通過研究學習的形式,通過互相間的探討,通過閱讀他人的解讀,化爲簡單的切合學生實際生活的話題,得到了落實,符合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提高了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值得探討改進的地方:學生的課外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習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接受型上,習慣很頑固。閱讀大量的資料,對於教學進度的完成是一個挑戰。

教學目標:

1、藉助工具書、課文註釋,儘量自主解決翻譯問題。

2、體會燭之武的勸說之詞的魅力,並理解燭之武的形象。

教學重難點:

1、文言知識的積累。

2、燭之武勸說之詞魅力探討,分析、把握燭之武的形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假設一個情形,如果日本想攻打朝鮮,但是又缺乏正當的理由,於是它就把美國拉着,現在國難當頭,朝鮮需要派一個人去勸美國退兵,這個人如果是你,你打算怎麼跟美國總統說?

(設計說明:因爲課文講述的故事所處的年代比較遠,學生可能沒有多大感覺,所以爲了讓學生更好理解,我就地取材,把學生安排在這樣一個假設的情景裏,希望他們可以更好地理解。)

二、自主預習,小組討論

教師按照小組數把標題、文章翻譯等任務分配到小組,並要求小組討論,特別是重點文言知識必須在翻譯的時候明確出來,如果本組有疑問,可以指出來,由其他組解決。

學生自由討論。

(設計意圖:在進行第二單元文言文教學之前,我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把文言相關知識給學生說了一下,因爲根據我的調查,初中語文很少說這些,考試也不要求,但是高中的學習卻需要這些。而本課預習交給學生自己完成就是想檢查他們之前文言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做到“學以致用”。)

三、預習檢查,疏通文意

學生分組翻譯,教師適當點撥。

重點文言知識:

(一)、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爲也已(已,通“矣”,語氣詞,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

3.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通“缺”,侵損,削減。)

5.秦伯說,與鄭人盟(說,通“悅”,高興。)

6.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異義

1.貳於楚也古:從屬二主,動詞;今:“二”的大寫,數詞。

2.若舍鄭以爲東道主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設宴請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個人;今: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三)、詞類活用(例句)

1.名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①夜縋而出(表時間,在晚上)

②朝濟而夕設版焉(表時間,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東封鄭(表處所,在東邊)

(2)名詞作動詞

①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紮)

②與鄭人盟(名詞作動詞,結盟、訂立同盟)

(3)名詞的使動、意動

①既東封鄭(封:疆界。名作使動,使……成爲疆界)

②闕秦以利晉(利:利益、好處。名詞作使動,使……得利)

③越國以鄙遠(鄙:邊邑。名詞作意動,把……當作邊邑)

2.動詞的活用

(1).動詞作名詞

且君嘗爲晉君賜矣(賜,動詞作名詞,恩惠)

(2).動詞的使動

①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

②若亡鄭而有益於君(使動,使……滅亡)

③燭之武退秦師(使動,使……退卻(撤兵))

3.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越國以鄙遠(遠,遠地)

②臣之壯也(壯,壯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東西)

(2)形容詞作動詞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鄰之厚,君之薄也(厚,變雄厚;薄,變薄弱)

4.數詞活用

且貳於楚也(數詞“貳”活用爲動詞,從屬二主)

(四)重要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於晉(因爲,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爲東道主(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於君(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錶轉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啊,句末語氣詞,表感嘆)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代詞,爲什麼)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裏)

④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裏)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兼詞,於此)

⑦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於之)

4.其

①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代詞,指代“行李”)

②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代詞,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與,不知(代詞,自己的)

④吾其還也(語氣詞,還是,表商量)

5.之

①子犯請擊之(代詞,他們,指秦軍)

②是寡人之過也(結構助詞,的)

③臣之壯也(主謂間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④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的標誌,不譯)

⑤輟耕之壟上(動詞,往、到)

(五)、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是寡人之過也(用“也”表判斷)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通過語意直接表判斷)

2.倒裝句

(1)賓語前置句

夫晉,何厭之有(“之”作賓語前置的標誌,正常語序:有何厭)

(2)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

①以其無禮於晉②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③佚之狐言於鄭伯

3.省略句

(1)省主語

①(晉惠公)許君焦、瑕

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③(燭之武)夜縋而出

④(燭之武)許之

⑤(秦伯)使杞子、逢孫、揚孫戍之

(2)省賓語

①敢以(之)煩執事(省略介詞賓語,指滅鄭之事或退兵之事)

②若舍鄭以(之)爲東道主(之:指鄭國)

(3)省介詞

晉軍(於)函陵,秦軍(於)汜南(省略介詞“於”)

(設計意圖:文言文教學,不能忽略文言知識的掌握,無論是面對近處的考試還是面對遠方的長遠的古文閱讀,而且這些死的知識,最後應該是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究直至掌握,教師最後還是不要代勞,給學生自主的時間,儘量充分相信他們,假以時日,我相信大部分學生肯定是可以做到獨立閱讀的。)

四、問題引導,感受人物

1、燭之武是主動去退秦師嗎?你有什麼根據?

討論明確:不是主動去的。“……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2、燭之武的勸說爲什麼讓秦君退師?你的理由是什麼?

學生與教師通過探究討論得出: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且君嘗爲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總結:三個假設句,三個疑問句,八個“君“。燭之武的勸說之詞非常有條理性和層次感,既能動之以情,也能曉之以理。

3、“秦師退”與“退秦師”以及“晉君去”的原因分別是什麼?你覺得呢?

“利”

(設計意圖:在備課的時候,我考慮了很多,這個也想給學生,那個似乎也不能遺漏,但是,我們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而且這些東西也不是一篇課文就可以解決的,所以最後取捨,選擇了這三個問題。)

五、佈置作業

我讀到了一個的燭之武?

(設計意圖:有了上面那麼多的鋪墊,學生沒有想說的和想寫的,應該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