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燭之武退秦師》的說課稿大綱

《燭之武退秦師》的說課稿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9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燭之武退秦師》的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燭之武退秦師》的說課稿

  《燭之武退秦師》的說課稿1

  一、說教材

《燭之武退秦師》是魯教版第一冊第四單元“昨日的戰爭”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是先秦歷史散文《左傳》中的名篇。本篇所記述的是秦晉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臨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晉矛盾,憑三寸不爛之舌,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離散秦晉盟約,勸退秦師,智走晉師,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文章內容生動有趣,情節波瀾起伏,人物忠義智勇,辭令精妙絕倫,是一篇歷史散文佳作。

該課的地位和作用:

《燭之武退秦師》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學習先秦歷史散文,學習本單元,要在重視誦讀和背誦上;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及其在課文中的用法;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並能用現代觀念加以審視。課文安排在單元的首篇,指導學生學好這篇文章,打好基礎,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

  二、(一)說學情:

1、學情分析:經過初中階段與必修一一單元的文言文學習,學生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於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已掌握一定的步驟,而且經過朗讀訓練,他們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獨特之處,容易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地加入到背誦,瞭解大意,歸納相關知識點的學習中來。不過,由於初中對文言文語法不要求,絕大部分學生對詞語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有相當的難度。這就需要上課多花時間在語法的介紹上面。並且要通過聽讀、示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讀書的興趣,以讀帶動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並自主地進行文言知識的總結歸納。

  (二)說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高中階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根據課文特點,結合大綱要求,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基礎認知目標:瞭解《左傳》有關知識,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積累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2)基本能力目標: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用現代漢語複述課文內容。

(3)思想教育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誦讀複述課文,背誦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積累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教學難點:理解情節的基礎上分析燭之武這一中心人物形象。

  三、說教法:

1、學生誦讀、教師範讀,整體感知的教學方法。

2、串講法,文言文詞語的積累仍是學習文言文的重點。點撥詞句方面的一些知識,循序漸進,逐步積累的教學方法。

3、語言、動作,形象激情的教學方法。

  四、說學法:

學情分析

剛踏入高中的學生,古文學習的興趣還有所缺乏,學習的方法還比較單一。針對這一現狀,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要進行學法指導。

學法指導及選擇的依據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會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A、參照註解大體理解,大聲誦讀增加語感,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B、圈點、勾畫、批註,疑點、重點、難點、能力點,養成讀書好習慣。

C、正確的誦讀,激情討論,理性分析。

  五、說教學過程

爲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兩個課時

一課

(一)導入新課: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導入新課的開場白就顯得十分重要。好的導入語,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我通過講着名科學家錢學森衝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傢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裏,都抵得上五個師。”的事,從而引導進入新課。

(二)介紹《左傳》及出示春秋時期形勢圖和秦晉圍鄭圖介紹相關背景。

(三)整體感知設置以上預習的依據是:大綱要求培養學生自學語文的習慣,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索。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總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體到具體。學習課文也是如此,先對課文整體感知,然後再精讀細研。

1、聽讀全文,糾正字音。

2、自讀全文,提出要求:圈點勾畫不理解的句子,批註有疑問的內容。

3、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內容。

4、在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嘗試用現代漢語複述課文。

(四)師生共同總結概括本文的結構,以總結本節課的內容:

第二課時

(一)再次自讀課文,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的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二)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讀出人物個性。分析人物形象——————燭之武

1、根據上節課概括的文章的結構,引導分析燭之武說辭的四層意思,體會高超的語言藝術。

2、根據情節發展,分析人物形象,展開討論,每組推舉代表發言。

  《燭之武退秦師》的說課稿2

  一、說教材

《燭之武退秦師》是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一冊第二單元的講讀課文。《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高中階段的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積累一定的語言知識,並學會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因此,本文在學生掌握一定文言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進一步學習和掌握更加豐富的文言知識,幫助他們提高閱讀和鑑賞文言文能力和水平。

《燭之武退秦師》選自於先秦歷史散文《左傳》,本文描述的是在秦晉大軍準備攻打鄭國危急的情況下,鄭國的燭之武臨危受命,運用高超的外交辭令,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約解散,自動撤離晉國的故事。本文在描述了主人公燭之武高超的外交辭令的同時,也讚揚了他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隻身去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地位、學情特點以及新課標的分析,我確立瞭如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左傳》的基本概況及其在先秦文學史上的地位;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找出活用詞和特殊文言句式,並背誦全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教師恰當的提升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領學生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引導學生藉助註釋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提高文言閱讀能力;體會主人公高超的語言藝術。

3、情感與態度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將生死置之度外,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的設定,我將本文的教學重點確立爲以下三個:

教學重點:

1、學生藉助工具書理解和掌握常見文中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內容。

3、分析燭之武的遊說藝術和燭之武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1、燭之武的勸說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因此我將教學難點確立爲分析燭之武的遊說藝術。

  四、說教學和學法

依據教學目標和《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將通過誦讀法、情境法、討論法、講授法、點撥法來進行教學,學生通過品讀法、質疑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來學習。

1、結合本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採用“激趣——感知——品讀、賞析——討論——拓展延伸”教學模式,利用多媒體視頻,春秋形勢圖和錄音朗誦等教學教具,在教學中啓發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2、依據教學目標及《語文課程標準》中“語文教學要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要求,對於文言文詞句方面的知識,採取學生質疑、教師點撥的`方法,學生質疑法,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善於發現問題的能力。對於文章的人物形象、燭之武外交辭令的語言藝術,則採取學生自主討論法。學生自主討論可以發揮學生的積極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在上課前給大家講個周恩來高超的外交辭令的故事。(周恩來在訪華時,美國記者問了一些侮辱中國的問題,看看周恩來怎麼巧妙回答。有記者問總理,“在你們中國,明明是人走的路爲什麼卻要叫‘馬路’呢?”周總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簡稱馬路。”又有記者問總理,“我們美國人都仰着頭走路,爲什麼中國人總是低着頭走路呢?”這一提問不懷好意,周恩來借題發揮,要讓他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便哈哈大笑地說:“這有什麼奇怪,美國人走下坡路,當然是仰着頭走。我們中國人走的是上坡路,當然要低着頭走。”在場的人聽罷,無不佩服周恩來高超的語言表達藝術

2、我國曆史上出現過許多軍事外交家,他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用自己的善辯口才既保國家人民安全,又爲中國歷史寫下一篇篇瑰麗詩章。口才真的這麼重要麼?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同學們可以舉出這樣的實例麼?(如藺相如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完璧歸趙,又如諸葛亮憑不費吹灰之力,促成孫劉結盟。)

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燭之武退秦師》這篇課文,領略一下燭之武是怎樣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說退敵軍的,如何體現燭之武高超的外交辭令的。

(二)初讀文章,整體感知

首先,簡單介紹《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並且講述《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背景。然後,要求學生自讀全文,請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教師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或者古文中難以理解的字詞進行指導,梳通文章。這爲學生閱讀文本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接下來是誦讀,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手段。先請幾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並找出自己在字詞句方面不理解的地方,大膽質疑,然後師生共同解決出現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有針對性的解決一些文言知識,例如,重點實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文言句式等;然後再學生齊讀,通過學生概述本文故事的方式整體感知課文。最後,學生討論,理清文章脈絡,以此來鍛鍊學生的概括能力。教師總結段落大意:第一段:秦晉圍鄭、臨危受命、第二段:智退秦師,晉師撤離。

(三)研讀賞析,思考問題

1、思考燭之武在什麼情況下“退秦師”的?(學生自主學習)

由此問題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戰爭的原因。(秦晉圍鄭)

2、思考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第二段對錶現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學生分角色朗讀並討論)

此段爲側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羣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臨危受命)

3、思考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師的?(研讀悟學法)(智退秦師)

燭之武的說辭共125個字,語言非常精煉,含義豐富,可分爲五層:(學生朗讀,理解內容,分出層次)

①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銳氣,站在秦國立場上,爲進一步說服秦伯提供可能。

②“若亡鄭而有益於君”至“君之薄也”。說明亡鄭利晉,存鄭利秦,動搖秦亡鄭信心。

③“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進一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放棄原有做法。

④“且君嘗爲晉軍賜矣”至“將焉取之”從歷史說到現實,挑撥兩國的關係,分析晉國的貪得無厭,滅鄭後必進犯秦國。

⑤“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推測未來,勸秦謹慎。

4、秦伯退師後,晉文公表現如何?體現了晉文公是個怎樣的人?(朗讀——提問——討論)(晉師撤離)

5、你認爲燭之武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1、志士。燭之武的外交才能通過佚之狐的話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一個“退”字,盡顯燭之武的才華。由於長期未被重用,燭之武滿腹牢騷與委屈溢於言辭,以至於以“老矣,無能爲也已”來推辭。但鄭伯的一番誠意和對國家形勢與個人利益關係的透徹分析,最終感動了他,他決心以國家利益爲重,出使秦師。這足以說明他是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2、勇士。兩方交戰,生死未卜;出使秦師,成敗難料。燭之武“夜縋而出”,勇入秦營,其知難而上、義無反顧的冒險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辯士。燭之武在到了秦營之後,面對強敵,不卑不亢,侃侃而談。他先論說滅亡鄭國對秦國有害無益,只是增加了鄰國(晉國)。然後承諾,保存鄭國將會對秦國大有好處,“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這是鄭國請求秦國退兵所施予秦國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對方感興趣,以權衡利弊,又不失本國尊嚴。一番利誘之後,燭之武就從秦晉的歷史關係入手,揭示出晉文公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的本質,公開挑撥秦晉兩國關係;並且用發展的眼光,引導秦伯認識到晉的貪婪會給秦國帶來的危險,這就使秦伯認識到晉是敵而非友,並最終和鄭國結盟。這樣一來,“攻守之勢易矣”。燭之武一字未提鄭國的利益,卻成功說退秦師,充分展現了他的“辯士”形象。“辯士”形象是燭之武形象的核心。所以說,《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展示的燭之武是一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是一個勇於出使,直入敵營的勇士,是一個機智善辯的辯士、外交家。

(四)歸納總結,佈置作業

在短短的百餘字的說辭裏,燭之武從地理位置、歷史事實和邏輯推理等角度來遊說秦伯,充分表現出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雖然“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在國難當頭,深明大義,以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隻身赴敵營,化險爲夷,讚揚了燭之武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本文是一篇優秀散文作品,要求學生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詞類活用現象和特殊文言句式,並背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