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燭之武退秦師》有感

讀《燭之武退秦師》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3W 次

不可否認, 佚之狐是一個胸藏韜略,臨危不懼,遇事冷靜,能謀善斷,高瞻遠矚的傑出之士;他對天下形勢洞若觀火。“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寥寥數語,足見其不同凡響。

讀《燭之武退秦師》有感

正是因爲這樣,我纔對此人產生懷疑。

秦晉大軍壓境,烏雲籠罩着鄭國的每一寸土地。上至王公大臣,文武百官;下至販夫走卒,倡優乞丐,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國民心頭,肯定猶如壓上了一塊巨石,恨不能馬上飛往前線。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爲國紓難,理所當然。毋庸置疑,身爲朝廷重臣的佚之狐應該是苦苦地思謀過退敵之策,否則,不會有“師必退”的論斷。戰爭的風雲因他的十四字方略和燭之武的英雄虎膽及超人智慧而消弭於無形,干戈化爲玉帛。 作爲毫無疑義的功臣——燭之武,一開始就得到了人們的認同。緊接着,有一種聲音大了起來,那就是對佚之狐的讚美!甚至有人對他大抱不平!我總覺得有些不對味。在這場“保家衛國”的戰事中,佚之狐究竟扮演着怎樣的一個角色?他固然不能同那些國難當頭胸無一計甚至叛國投敵的庸碌鄙俗之輩同日而語,甚至比那些人高明、高尚千倍萬倍!然而,他儼然一個超人,這場波詭雲譎的戰事,彷彿一場戲,而佚之狐似乎就是導演,雖然他是神龍見首不見尾,但事態的發展和結果又分明都在他的預料之中。請注意,我不是在讚揚他。

誰都明白,一開始, 燭之武是不願上陣的,這一點也應該在佚之狐的意料之中(佚之狐自己爲此事就已經推託過,在次之前,大臣叔蹇正是推薦佚之狐給鄭伯),還有誰比他更瞭解燭之武呢?倘若燭之武始終不願上陣,確也無可厚非,只要品味一下他的那段身世之嘆,我們便會覺得以“位卑未敢忘憂國”之類的道理來要求他甚至譴責他,都是十分可笑的,關鍵時刻“肉食者”幹什麼去了?最讓人不解的莫過於佚之狐,他的能力應該不在燭之武之下(這從叔蹇一開始就力薦他以及他的十四字方略之英明都可以看出),幾十年來, 燭之武一直擔任着鄭國的圉馬(相當於弼馬溫)這樣一個卑賤到極點的職務, 燭之武能辦到的佚之狐豈會辦不到?可是他爲什麼要力薦燭之武而不自告奮勇去見秦君?仔細想來,原因無怪乎三條:一是擔心自己一走,國君身邊再無能人輔佐;二是擔心此去枉費心機無功而返貽笑天下;三是擔心此去吉凶難料而且難保不會出現閃失從而走上不歸之路。

如果是後面兩條,那麼此人存在着嚴重的人格缺失就是毫無疑問的事,因此,我寧願相信是第一條。可是, 鄭伯似乎不是一個“親小人,遠賢臣”的昏聵之君,從他同燭之武的談話中不難看出他那種虛懷若谷,從諫如流,禮賢下士,誠懇待人。以這樣一位賢明的國君爲中心的偌大朝廷上不可能只有佚之狐一個能人吧?倘若鄭伯的周圍真的只有佚之狐一個能人再無別的可用之材,那麼問題難道不是出在佚之狐輩身上?他們盡到了舉賢薦能的職責嗎?顯然沒有。那麼他們是不是因爲疾賢妒能一直在壓制人才?從文中不難看出佚之狐就是鄭伯最信任的人之一!如果一個國家的重臣眼睜睜看着一個傑出的人才在野外一天天衰老、萎縮而不向君主力薦,你能說他是一位良臣嗎?

燭之武是不是一個人才?他的那番牢騷包含了多少辛酸啊!“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是的,風華正茂,渴望一展才華建功立業的時候,沒有人想到他,就在秦晉大軍壓境之前,還有最後機會可以享受暮年生活的時候,又何嘗有人想到過他!而當鄭國黑雲壓城將要天塌地陷的時候,有人想到了他, 想到了他的人是瞭解他猶如瞭解自己的佚之狐, 想到他是因爲需要他深入虎穴以使自己能夠脫身!作爲一國之君的鄭伯,確實也該檢討自己的遺賢野外,我們應該譴責他過於信任身邊的大臣,以致耳塞目盲;但,對他,我們也無法再苛求:他怎能衝出老謀深算圓滑世故如佚之狐輩的封鎖?

這不能不讓我想起大型搞笑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劇中的昏君乾隆,一有棘手之事,和王申便連忙舉薦自己的對頭紀曉嵐,然後還要得意地衝紀曉嵐幸災樂禍的一笑,分明是在說:怎麼樣,這回死定了吧?弄得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聰明絕頂的紀曉嵐是“進亦憂,退亦憂”。

這一招俗稱爲踢皮球,說重一點叫借刀殺人。

由此看來, 佚之狐堪稱一位踢皮球大師了,在爲人上,說他是一隻老狐狸想來也不過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