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燭之武退秦師有感範例

讀燭之武退秦師有感範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8W 次

讀燭之武退秦師有感1

我們剛開學就學了一篇古文,這篇古文出自於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這篇古文叫做《燭之武退秦師》,主要講述了鄭國被晉、秦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去說退秦軍。他善於利用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一番說辭,便說服了秦君,撤出圍鄭的軍隊,並且派兵幫助鄭國防守,最後晉軍也不得已而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

讀燭之武退秦師有感

伯樂佚之狐

佚之狐是一個伯樂,發現燭之武這隻千里馬,從而拯救了鄭國覆亡的命運。佚之狐有一雙慧眼,善於發現燭之武這樣的人才,還能知人善於推薦。佚之狐是一個胸藏韜略,臨危不懼,遇事冷靜,能謀善斷,高瞻遠矚的人。

千里馬燭之武

燭之武是一隻千里馬,被伯樂佚之狐發現並推薦給鄭伯。通過“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這句話從側面凸顯出燭之武是一個有才的人。再有“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這句自謙的話,更能說明他是一個機智聰明的人。但從中還是有一些責怪鄭伯當初沒有發現這隻千里馬的意思。又通過鄭伯說完那句話之,燭之武說“許之”可以體現出他是一個很愛國的人。之後爲拯救危難的國家,一個年已七十的老人,半夜行動,直入敵營,見到秦伯以後,他胸有成竹,隻字不提鄭國的利益,只是陳說鄭、晉對秦的利害得失。表面上看來是爲秦國的利益着想,實際是在挑撥秦晉之間的關係,瓦解秦晉聯盟,解除鄭國的危亡。燭之武是一個愛國正君子、有膽識、機智聰明、有謀略、能言善辯的人。

成熟政治家晉伯

鄭伯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當“秦國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時“子犯請擊之”,晉伯卻十分冷靜,一口拒絕,並從歷史和現實兩個方面說明了“不可”的理由。在過去,秦國幫助過我們,現在我們並不想去侵佔與削弱秦國。其實,晉伯心裏十分清楚形勢突變不僅圍鄭已無勝利的希望,而且還可能與秦國發生軍事衝突,他的幾句話都是以“仁義道德”來否定子犯。晉伯他是一個遇事沉着冷靜、明智、成熟的政治家、明辨是非的人。

時代鑄就英雄。燭之武、晉伯、佚之狐的時代早已過去,但燭之武、晉伯、佚之狐的人生之路,至少還啓示着今天的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應該愛崗敬業;即使暫處逆境,也應該不斷磨礪自己,以至終成大器!

讀燭之武退秦師有感2

不可否認, 佚之狐是一個胸藏韜略,臨危不懼,遇事冷靜,能謀善斷,高瞻遠矚的傑出之士;他對天下形勢洞若觀火。“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寥寥數語,足見其不同凡響。

正是因爲這樣,我纔對此人產生懷疑。

秦晉大軍壓境,烏雲籠罩着鄭國的每一寸土地。上至王公大臣,文武百官;下至販夫走卒,倡優乞丐,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國民心頭,肯定猶如壓上了一塊巨石,恨不能馬上飛往前線。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爲國紓難,理所當然。毋庸置疑,身爲朝廷重臣的佚之狐應該是苦苦地思謀過退敵之策,否則,不會有“師必退”的論斷。戰爭的風雲因他的十四字方略和燭之武的英雄虎膽及超人智慧而消弭於無形,干戈化爲玉帛。 作爲毫無疑義的功臣——燭之武,一開始就得到了人們的認同。緊接着,有一種聲音大了起來,那就是對佚之狐的讚美!甚至有人對他大抱不平!我總覺得有些不對味。在這場“保家衛國”的戰事中,佚之狐究竟扮演着怎樣的一個角色?他固然不能同那些國難當頭胸無一計甚至叛國投敵的庸碌鄙俗之輩同日而語,甚至比那些人高明、高尚千倍萬倍!然而,他儼然一個超人,這場波詭雲譎的戰事,彷彿一場戲,而佚之狐似乎就是導演,雖然他是神龍見首不見尾,但事態的發展和結果又分明都在他的預料之中。請注意,我不是在讚揚他。

誰都明白,一開始, 燭之武是不願上陣的,這一點也應該在佚之狐的意料之中(佚之狐自己爲此事就已經推託過,在次之前,大臣叔蹇正是推薦佚之狐給鄭伯),還有誰比他更瞭解燭之武呢?倘若燭之武始終不願上陣,確也無可厚非,只要品味一下他的那段身世之嘆,我們便會覺得以“位卑未敢忘憂國”之類的道理來要求他甚至譴責他,都是十分可笑的,關鍵時刻“肉食者”幹什麼去了?最讓人不解的莫過於佚之狐,他的能力應該不在燭之武之下(這從叔蹇一開始就力薦他以及他的十四字方略之英明都可以看出),幾十年來, 燭之武一直擔任着鄭國的圉馬(相當於弼馬溫)這樣一個卑賤到極點的職務, 燭之武能辦到的佚之狐豈會辦不到?可是他爲什麼要力薦燭之武而不自告奮勇去見秦君?仔細想來,原因無怪乎三條:一是擔心自己一走,國君身邊再無能人輔佐;二是擔心此去枉費心機無功而返貽笑天下;三是擔心此去吉凶難料而且難保不會出現閃失從而走上不歸之路。

如果是後面兩條,那麼此人存在着嚴重的人格缺失就是毫無疑問的事,因此,我寧願相信是第一條。可是, 鄭伯似乎不是一個“親小人,遠賢臣”的昏聵之君,從他同燭之武的談話中不難看出他那種虛懷若谷,從諫如流,禮賢下士,誠懇待人。以這樣一位賢明的國君爲中心的偌大朝廷上不可能只有佚之狐一個能人吧?倘若鄭伯的周圍真的只有佚之狐一個能人再無別的'可用之材,那麼問題難道不是出在佚之狐輩身上?他們盡到了舉賢薦能的職責嗎?顯然沒有。那麼他們是不是因爲疾賢妒能一直在壓制人才?從文中不難看出佚之狐就是鄭伯最信任的人之一!如果一個國家的重臣眼睜睜看着一個傑出的人才在野外一天天衰老、萎縮而不向君主力薦,你能說他是一位良臣嗎?

燭之武是不是一個人才?他的那番牢騷包含了多少辛酸啊!“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是的,風華正茂,渴望一展才華建功立業的時候,沒有人想到他,就在秦晉大軍壓境之前,還有最後機會可以享受暮年生活的時候,又何嘗有人想到過他!而當鄭國黑雲壓城將要天塌地陷的時候,有人想到了他, 想到了他的人是瞭解他猶如瞭解自己的佚之狐, 想到他是因爲需要他深入虎穴以使自己能夠脫身!作爲一國之君的鄭伯,確實也該檢討自己的遺賢野外,我們應該譴責他過於信任身邊的大臣,以致耳塞目盲;但,對他,我們也無法再苛求:他怎能衝出老謀深算圓滑世故如佚之狐輩的封鎖?

這不能不讓我想起大型搞笑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劇中的昏君乾隆,一有棘手之事,和王申便連忙舉薦自己的對頭紀曉嵐,然後還要得意地衝紀曉嵐幸災樂禍的一笑,分明是在說:怎麼樣,這回死定了吧?弄得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聰明絕頂的紀曉嵐是“進亦憂,退亦憂”。

這一招俗稱爲踢皮球,說重一點叫借刀殺人。

由此看來, 佚之狐堪稱一位踢皮球大師了,在爲人上,說他是一隻老狐狸想來也不過分吧?

讀燭之武退秦師有感3

美,總是世人孜孜不倦追求的。人們嚮往美,沒有人願意與“醜”相伴。美,並非外表的光鮮,外貌的“美”是有保質期的,時間一到,不免褪色。因而,人們追求一種行爲與思想上的美,心靈與品質的美,它由內而外散發,於舉手投足間,使人領略到隱藏其中的美感,不覺心生豔羨。

並非故作姿態的高雅舉止,並非裝腔作勢的高談闊論,我所欣賞的美,是在嚴密邏輯控制下的智慧的閃光。在《左傳》的《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中,謀略者與野心家的爭鋒,讓人窺見卓越的謀略之美。

春秋時期,天下不過是野心家與野心家的對弈。夾在秦、晉兩國間的鄭國,便似那刀下之肉。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鄭國有燭之武這樣的謀略者在,在兩國的針鋒相對中,得以保全自身。

燭之武見秦穆公,開門見山地道出“鄭既知亡”和秦國所面臨的危險境地。但在動盪的年代,國家民族的利益不容存有個人良心。弱肉強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甘心損害本國利益爲他國謀利。燭之武的理論可謂一針見血,扎得秦穆公拍手叫好。也許挑撥離間在現在看來,乃是小人所爲,而爲君子所不齒,但這樣做的前提,如果是爲了國家的利益,恐怕沒有人會說“不”。這其實是一種謀略,一種智慧。

燭之武做到了,用最直接的遊說,層層深入,每一句,每一點,都堪稱精練。分析利弊時,不忘適時地開出鄭國答應秦國的好處,破壞秦晉結好的同時,爲本國贏得了生存空間。

在強者面前,猶能進退自如,燭之武的外交謀略便是如此。乾脆利落,用謀略者佔優勢的口和腦,憑一己之力,扭轉一個國家的命運,令人叫絕。

文中還有一位讓我注意的人,就是晉文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讓人怎麼感覺都是美麗的套話。既然已無法在這場鬥爭中取利,那麼,不如韜光養晦,等待下一次的機會。字字都讓人感到晉文公身爲王者的智慧。在實力雄厚時,奮起,將天下掌控;在明知不勝時,瀟灑地轉身,給自己,亦給國家,留一條後路。

說到底,“進退自如”四字,是我在《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所洞察到的一種外交謀略之美。使用得當,這種美便是一種讓人賞心悅目的藝術。

讀燭之武退秦師有感4

大器完成,一日成名天下知。

——題記

燭之武,是同學們較爲熟悉的古代辯士之一,在我的記憶裏,他是繼藺相如和晏子之後第三位讓我欽佩的名士。在課上那枯燥無味的文言文裏,他像一道奪目的彩虹吸引了我。

燭之武自己有多大的才能,他自己一定是知道的,只是鄭王非伯樂,不能識他這匹千里馬,才使他之前的生活如湖水一般平靜,說到這,也多虧了秦晉圍鄭及佚之狐的推薦,才使鄭王重用燭之武。燭之武明知自己有能力勸退秦王,一開始卻推辭不去,便是爲了讓鄭王認識自己的才能,及表示自己多年未被重用的不平。

燭之武見到秦王,並沒有求他放棄攻打秦國,而是從秦王的角度分析了攻鄭與不攻鄭的利弊關係,挑撥秦與晉的關係,使秦棄強友而援弱鄰,未費一兵一卒就爲鄭國攬到強友。

這些或許對大家來說沒什麼新意,但我想問,如果是你的話,你被置之不用幾十年,當君王想起用你時,你能解決他的燃眉之急嗎?所以說,不是每個人都能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

燭之武退秦師,不僅僅是憑機智與勇敢,更是多年如一日的準備與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