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燭之武退秦師獲獎教案

燭之武退秦師獲獎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7W 次

  教學目標

燭之武退秦師獲獎教案

知識目標 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闢,善於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掌握文章中出現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能力目標 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瞭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於利用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情感目標 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隻身說服秦君,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

難點 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瞭解。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識史書

1、1955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衝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傢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裏,都抵得上五個師。”一個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要學的《燭之武退秦師》會告訴我們答案。

2、本文選自《左傳》,我們初中的時候也學過一篇選自《左傳》的課文,是《曹劌論戰》。

3、關於《左傳》:

①請一位同學讀註釋1。

②補充《左傳》常識:

《左轉》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爲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傳”意爲註釋,《左傳》爲給儒家經典《春秋》所作的註釋性文字。《左傳》全稱是《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另外還有兩本書也是對《左傳》的闡發:《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因此我們把這三本書叫做“《春秋》三傳”。

《左轉》記述了春秋間240多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頗具春秋時代歷史散文的特色。它內容豐富,規模宏大,忠於歷史事實,生動、真實地反應了奴隸社會崩潰時期的重大變化,爲後人提供了那個時代廣闊多彩的社會生活畫面。統治集團內部的各種矛盾鬥爭,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爭奪戰爭,各種禮儀制度、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在《左傳》中都有大量記載。

總之,《左傳》無論對後代史學和文學都有極大的影響,在藝術上的成就令人驚歎,爲後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範。

4、補充:關於古代姓名。

燭之武是不是姓燭名之武?

不是。燭之武——燭表示地名,以邑名爲氏。“燭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爲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5、史書體例:

①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②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③編年體:以年代爲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如《左傳》

④國別體:以國家爲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國策》。

⑤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爲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於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鑑紀事本末》。

⑥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6、背景資料:與課文有關的一些歷史事件。

(1)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卒,晉國陷入內亂。晉國大夫裏克殺了晉獻公的庶子夷齊、卓子。並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後又派人迎接獻公次子夷吾,夷吾採納大臣呂省、卻芮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東之地予秦。於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爲君。

(2)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後,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後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爲由食言。

(3)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後,離開齊國。經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衆,安可盡禮!”爲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

(4)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4月,晉楚爭霸中原,戰於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爲春秋霸主之一。當時,鄭國處四戰之地,無險可據,又自無禮於重耳之後,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於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爲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並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於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於楚也”之“貳”。

《燭之武退秦師》發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僅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可以說是城濮之戰的餘波。

  二、解文意

1、播放錄音朗讀,注音讀準字音,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2、字音:

①生字:函(hán) 氾(fán) 佚(yì) 縋(zhuì) 闕quē)

②多音字:朝(zhāo) 逢(páng)(人名逢孫)

3、指名朗讀後分組合作探究翻譯。

第一、二組:第一、二段。

第三、四組:第三段開頭至“君亦無所害”。

第五、六組:“且君嘗爲晉君賜矣”至結尾。

要求:參照註解,動口動腦,疏通文意,翻譯指定內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問老師;每組派一名代表展示。

4、文言知識檢測(搶答方式)

重點字詞

1、夜縋而出(名詞作狀語)

2、敢以煩執事(表謙敬的副詞)(對對方的敬稱)

3、越國以鄙遠(以……爲邊邑,意動用法。形容詞活用爲名詞,遠方的國家)

4、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代詞,爲什麼)

5、朝濟而夕設版焉(於此.兼詞)

6、既東封鄭(名作狀)(使……成爲邊邑,使動用法)

7、夫晉,何厭之有(句首發語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8、闕秦以利晉(使……削減,使……得利,使動用法)

9、若舍鄭以爲東道主(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主人)

10、行李之往來 (古:出使的人;今: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否定副詞)(那個人)

12、不知(通“智”)

13、吾其還也(表示商量語氣、還是)

詞類活用

1、晉軍函陵,秦軍範南。軍:駐軍,名詞作動詞

2、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損害,形詞作動詞

3、且貳於楚也。貳:從屬二主,數詞作動詞

4、既東封鄭。封:以……爲邊界

5、夜縋而出。夜:在夜裏,連夜名詞作狀語

6、與鄭人盟。盟:結盟,名詞作動詞

文言句式

1.何厭之有?(賓語前置)

2.以其無理於晉。(介詞結構後置)

3.若亡鄭而有益於君。(介詞結構後置)

通假字

1.失其所與,不知。知:智,明智

2.秦伯說,與鄭人盟。說:悅,高興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供,供給、提供

4無能爲也已。已:矣

5、何厭之有。厭:饜,滿足

6、焉用亡鄭而陪鄰。陪:倍,增加

古今異義

1、行李之往來。行李:出使的人

2、舍鄭以爲東道主。東道主: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一詞多義

如果,連詞。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你,代詞。餘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像,動詞。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知道。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明智。失其所與,不知

才能,名詞。今老矣,無能爲也。

能夠,動詞。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

陳說,動詞。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雜說,名詞。故爲之說,以俟觀人風者得焉

通“悅“。秦伯說

推脫,動詞。不辭勞苦

告別,動詞。停數日,辭去

推辭,動詞。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邊遠的地方,名詞。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邊境,名詞。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淺陋,鄙俗,形容詞。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到,動詞。輟耕之壟上

他們,代詞。子犯請擊之

的,助詞。是寡人之過也

結構助詞,無意義。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三、析情節

1、指名回答:課文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隻身前往秦國,說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場戰禍。

2、梳理情節:

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亡鄭利晉闕秦;存鄭利秦;晉忘恩負義,不可共事)

智退秦師

晉師撤離

3、練習:試用一副對聯概括各部分內容。

大兵壓境,小國告急。

鄭文公誠心悔前過,燭之武大義赴敵營。

勇士闖虎穴,巧言退親師。

秦穆公度勢盟鄭,晉文侯審時班師。

  四、賞形象

1、根據“夜縋而出”這一細節,發揮想象,將下面的句子補充完整。

有一位 的老者,在一個 的晚上,

被放到 的城外,走進了 的秦營,這需要 何等的勇氣!

2. 自主思考:

(1).晉、秦兩國爲什麼圍攻鄭國?

晉、鄭矛盾,與秦無關。爲下文敘事埋下伏筆。

(2).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的?

態度誠懇,勇於自責,並曉之以理。

(3).燭之武用哪些事實和事理說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點最關鍵?

亡鄭不利於秦;存鄭有益於秦;晉國過河拆橋,貪得無厭。

(4).晉文公爲什麼不願向秦軍進攻?

不仁,不知,不武。

(5)小結: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一言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燭之武在劍拔弩張的敵對情勢下,憑藉自己的三寸之舌,說服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鄭國,迫使晉軍也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

3、人物形象歸納:

(1)、燭之武: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2)、鄭伯:善於納諫;勇於自責;善於言辯。

(3)、秦伯:貪婪,自私,不講信用,見利忘義。

(4)、晉文公: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變,審時度勢,雄才大略。

5、如何看待佚之虎的人物形象(是伯樂還是狐狸)?

找學生讀佚之狐的那句話: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談對佚之狐的看法。

首先,佚之狐是一個“慧眼識英雄的伯樂”。是他發現並舉薦了燭之武這匹千里馬給鄭伯,從而挽救了鄭國覆亡的命運。不可否認,佚之狐是一個胸藏韜略,臨危不懼,遇事冷靜,能謀善斷,高瞻遠矚的傑出之士;他對天下形勢洞若觀火.“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寥寥數語,足見其不同凡響。

思考:他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據史料記載,說服秦伯的初定人選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勸退秦師,但他爲什麼自己不去而舉薦了燭之武呢?

明確: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隻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說服秦伯誰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惱了秦伯,自己掉了腦袋不算,還可能被牢牢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讓後人指指點點。擡出燭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機率,在成就燭之武的同時自己也落個“伯樂”的美名。所以說他是一條狡猾的狐狸!

  五、探藝術

1、指名朗讀第三段,注意讀出語氣。

2、分析燭之武退秦師,爲何能夠成功。

討論:燭之武如何一步步說服秦伯的?

燭之武的語言藝術:

奉承示弱,鄭知亡,擡高你

順勢陳弊,若鄭亡,削弱你

以利相誘,若不亡,有益你

以史挑撥,揭痛處,離間你

順勢推測,若鄭亡,威脅你

陳述利害,君圖之,服了你!

僅僅用了125個字,娓娓道來,環環相扣,不僅退卻了秦軍的千軍萬馬,還與秦軍結成同盟關係,讓秦軍幫着戍守鄭國。這就是燭之武的殺手鐗!更是燭之武的智慧,這就是“史上最智慧的中國好舌頭”!!

後人雲:大兵壓境把鄭圍,生死存亡勢堪危!秦伯帳前七旬翁,寥寥數言大軍歸! ——楊華當

3、總結: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那些鮮活的身影卻依然存留在人們的心頭。象燭之武這樣的識大體顧大局,臨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說就是國家的脊樑!其勸說的語言藝術更是中國史上的經典!

  六、聯現實

如何說服生物老師楊老師不在語文作文課上考試生物呢?請試着用燭之武的辦法!

(1)奉承示弱,擡高你——

老師:爲人好、水平高;能力強、身體壯;

我:長得黑、個子低;考得差,好害怕!

(2)順勢陳弊,削弱你——

如果您佔用作文課考生物,會佔用課時講卷子,語文老師也得給我們補回課來,課程就會很緊張,馬上又期中考試了,不僅講不完,而且我們也沒時間複習了,我們會在背後議論你!對你的光輝形象有損!

(3)以利相誘,有益你——

聽說你愛吃……如果不考,我們全班同學一人給您……

(4)以史挑撥,離間你——

你不記得曾經佔用了語文早讀五分鐘,語文老師氣得臉都綠了,背後對着我們的面不少罵您,您看他那麼小肚雞腸呀!那話也太難聽了!您要聽嗎?

(5)順勢推測,威脅你——

如果這次你再佔用人家兩節作文課,語文老師估計還是打不過您,但依他那小肚雞腸的性格,肯定還要全校瞎嚷嚷!說的話肯定難聽!

(6)陳述利害,改變你——

不考對您好,考對您不好,您考慮考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