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關於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獲獎說課稿

關於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獲獎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7W 次

各位領導,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爲了說明我的教學設想,我從教材分析、教法選擇、學法指導、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加以說明。

關於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獲獎說課稿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燭之武退秦師》是先秦歷史散文《左傳》中的名篇。秦晉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臨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晉矛盾,任憑三寸不爛之舌,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離散秦晉盟約,勸退秦師,智走晉師,保衛鄭國。 文章內容生動有趣,情節波瀾起伏,人物忠義智勇,辭令精妙絕倫,是一篇歷史散文佳作。

該課的地位和作用:

《燭之武退秦師》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學習先秦歷史散文,學習本單元,要在重視誦讀和背誦上;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及其在課文中的用法;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並能用現代觀念加以審視。課文安排在單元的首篇,指導學生學好這篇文章,打好基礎,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

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高中階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根據課文特點,結合大綱要求,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左傳》有關知識,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

2、能力目標: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在誦讀過程中培養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標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根據教學目標設定,本文確立三個教學重點。

1、理解好把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內容。

3、分析燭之武的形象。

教學難點:

燭之武的勸說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短短125個字,卻說了五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其語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這是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針對文言文基礎知識必學,本文特點必掌握,思想教育必做到。教學方法可以根據不同的班級以及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處置措施。因此,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學習基礎,結合我的教學特點,我將用一下方法進行教學:

A、自學、誦讀、討論、總結。以學生爲主體進行學習。

B、範讀、學生誦讀、整體感知、啓發討論、師生互動。師生互動生成教學。

選擇教法的依據:《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規定“重視語文知識與能力的整合,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語感的培養,以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要做到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並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構內容以及語氣語感,爲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據此,在教學時重點採用誦讀的方法,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課文,深究課文。同時通過多媒體和講解討論來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率,進行有效教學。

三、說學法

學情分析

剛踏入高中的學生,古文學習的興趣還有所缺乏,學習的方法還比較單一。針對這一現狀,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要進行學法指導。

學法指導及選擇的依據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會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A、參照註解大體理解,大聲誦讀增加語感,動腦分析形成能力。

B、圈點、勾畫、批註,疑點、重點、難點、能力點,養成讀書好習慣。

C、正確的誦讀,激情討論,理性分析。

四、教學輔助手段:

多媒體

五、課時安排:

3課時。

六、說教學程序

1、佈置預習

藉助工具書,參看提示、註釋,通讀全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設置以上預習的依據是:

①大綱要求“要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②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總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體到具體。學習課文也是如此,先對課文整體感知,然後再精讀細研。

2、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的開端,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濃厚的興趣。 孫子兵法是我國幾千年來的智慧的結晶: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等的軍事行動是用謀略挫敗敵方的戰略意圖或戰爭行爲,其次就是用外交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爲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三國演義我們最佩服誰:諸葛亮。爲什麼?生答:

當大敵壓境,當國家將亡,我們將怎麼辦?幾千年前的燭之武爲我們提供了借鑑,請看《燭之武退秦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