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燭之武退秦師》說課稿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說課稿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9W 次

各位評委老師:

《燭之武退秦師》說課稿設計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

  一、說教材

《燭之武退秦師》所記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晉聯合攻打鄭國前發生的一場外交鬥爭。文章篇幅雖然短小,故事情節卻有頭有尾,層次井然。內容波瀾迭起,曲折有致。本文寫作上具有以下特點:波瀾起伏、詳略得當。

  二、說學情

高一下學期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的積累,文言文閱讀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但我校是普高,學生的文言文基礎較差,對他們來說文言知識的積累始終既是重點又是難點,並且學生目前對文言文的學習還存有不同程度的畏難情緒,有很多學生對文言文都不感興趣,所以,教師必須針對學生現狀開展教學活動。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以及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一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藉助工具書、課文註釋,儘量自主解決翻譯問題。

【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探究,體會燭之武的.勸說之詞的魅力,並理解燭之武的形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燭之武臨危受命,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燭之武如何勸退秦師。

【教學難點】燭之武的說話藝術帶給我們的啓示。

  五、說教學方法

朗讀法、講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六、說教學過

(一)導入新課

利用“美伊戰爭”、我國春秋時期弱小的鄭國與強大的秦國之間的一場特殊戰爭進行類比導入本課,聯繫現代戰爭,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本篇文言文的興趣。

(二)整體感知

高中語文教學中明確提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引導學生通讀文章,疏通詞句,總結重點字詞句式。”梳理本文脈絡,可以分爲四大段。

第1段:秦晉圍鄭。

第2段:臨危受命。

第3段:說退秦師。這是本篇的核心。“夜縋而出”,這一步說明兵臨城下之嚴峻形勢,爲燭之武的成功作了鋪墊。本段重點在“說”,說辭雖僅百餘字,卻委婉曲折,開闔跌宕,步步緊逼,層層深入。可分四層:

第一層:(“夜縋而出”至“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銳氣。

第二層:(“若亡鄭而有益於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鄭只對晉國有利。

第三層:(“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舍鄭會對秦國有益。

第四層:(“且君嘗爲晉君賜矣”至“乃還”),回顧往事,揭出晉的貪而不義,使秦伯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最終退兵,而且留兵駐守。

第4段:迫晉退兵。

通過這一環節,學生可以明確並且整體把握文章的層次,爲下面的深入研讀打下基礎。

(三)深入研讀

很多人認爲語文是感性的,我更認同錢正權教授的觀點,語文教學中也要重視理性的培養。語文教學中明確提出:“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下面我將設計這樣的教學問題: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及形勢的?這與整個故事的發展有何關係?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第①段用“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又用“晉軍函陵”“秦軍汜南”說明攻方的態勢,暗示鄭國已經危在旦夕。這就點明瞭燭之武遊說秦伯的背景,爲下文的故事發展作了鋪墊。

(1)秦、晉圍鄭的兩個原因“無禮於晉”及“貳於楚”都直接關係到晉國,而與秦國無關,這就爲燭之武說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爲故事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2)秦、晉兩軍,一在函陵(今河南新鄭北),一在汜南(今河南中牟南),兩軍分駐南北兩邊,互不接觸。這爲燭之武說服秦伯的祕密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

2.開展小組討論:本文在故事情節的展開上有何特點?

與學生共同總結得出:(1)層次井然;(2)波瀾迭起,曲折有致;(3)詳略得當

這樣設計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可以使學生對這樣一篇佳作有更爲全面的認識。

(四)延伸作業

教師在簡要介紹有關朝鮮半島核危機的新聞和新聞背景資料後,將學生分成三個學習小組。三個小組分別選定要扮演的角色:中國、美國、朝鮮,假設中國外交部的特使出使朝鮮和美國,拜見朝鮮主席和美國總統,如何說服兩國領導人和平地解決這一爭端。

這樣設計不僅可以使學生聯繫課上所學,同時也大大鍛鍊了他們的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等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