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燭之武退秦師》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6W 次

導語:高中學習,文言文是難點之一,下面是《燭之武退秦師》第二課時教學設計,歡迎參考!

《燭之武退秦師》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一、檢查學生熟悉程度

燭之武( )退秦師

例如:三寸之舌,妙語,巧施反間計等。

請用簡潔的文字概括各段內容。(每段用四個字概括)

例如:第一段:秦晉圍鄭。第二段:臨危受命。第三段:說退秦師。第四段:迫晉退兵。

  二、整體感知

1.點撥關於誦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魏志·王肅傳

“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宋·朱熹

“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 ——清· 姚鼐《尺牘》。

“不動筆墨不讀書。”——古語

2.本段的中心是燭之武說秦君,說辭僅125個字,可以分爲幾層?(五層)

鄭既知亡敢煩執事(其益)[益事渺茫]

越國鄙遠亡鄭陪鄰(其害)[錯事可見] [利害之辨]

燭之武退秦師 舍鄭利秦共其乏困(其利)[利事可期]

君爲晉賜朝濟夕設(其德)[史事可證] [恩仇之鑑]

東封西肆闕秦利晉(其意)[禍事可測]

3.燭之武爲什麼能三言兩語退秦師?其遊說妙在何處?

提示:春秋無義戰。所有的戰爭出發點爲“利”。燭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文章。

以下分析供參考——

(1)以“利”巧攻心理。

晉國圍攻鄭國,本來不關秦國的事,秦國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秦晉同屬於一個軍事集團的,他們之間有盟約關係,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撈一把,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兩個原因中,第二個原因是主要的,燭之武看準了這一點,緊緊抓住了秦穆公的這一心理,單刀直入:“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燭之武作爲鄭國的子民,先講自己國家的處境“既知亡矣”,隱含意思是說鄭國滅亡是既定的事實,所以也無法考慮鄭國的利益了,但鄭國的土地最後被秦國還是晉國得到呢?這還是個未知數。燭之武從這點做文章,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不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還贏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通過讓步假設推理出不攻鄭的好處,以利益來引誘秦伯,讓秦穆公動心;“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希望秦穆公爲了秦國的利益不受損害而放棄圍攻鄭國的計劃,言辭懇切,從而堅定秦穆公與晉國毀約的決心。

(2)以“害”巧析形勢。

一從現實狀況來看,“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鄭亡後的情況如何呢?如果秦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越國以鄙遠”,是很難辦到的,即使辦到了,也是不好統治的.;如果晉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鄰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話,亡鄭只能對晉國有利,對秦國不但沒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鄰之厚”而顯得“君之薄”。二從發展來看,“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以晉的貪得無厭,讓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險的存在,從而快速作出決策,否則貽害無窮。燭之武說辭切中要害,強而有力,且用反問句來加以突出強調,真是氣勢凌厲,銳不可當。

(3)以“史”巧施離間。

燭之武挑撥離間的遊說藝術在晉秦圍鄭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場。

燭之武對秦晉兩國關係和矛盾瞭如指掌,他見秦穆公之後,隻字不提鄭國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勢的同時,始終不忘離間兩國關係。如果說在“亡鄭”還是“舍鄭”的利害分析上,燭之武的挑撥離間還是隱性的話,那麼他拿出歷史事實,“君嘗爲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指出晉的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不可共事,則是赤裸裸地挑撥秦晉關係,以“夫晉,何厭之有?”把火燒得更旺,不僅使秦穆公覺得枉費心機,又頓感危險將至。燭之武用短短的125字挑撥離間了“秦晉之好”,真是妙哉!

燭之武遊說的成功還取決於語言的得體。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小國使臣,面對大國的君主,本是求人,卻能夠不卑不亢,從容辭令,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語重心長,迫使對方就範。可謂是有理有利有節有體,從而出色完成了遊說使命。

燭之武充分陳述了秦晉鄭之間的三角利害關係,準確、深刻而又獨到,不能不令人信服。一是滅掉鄭國對秦並沒好處:“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鄰之厚,君之薄也。”二是不滅鄭國對秦也沒壞處:“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三是晉國的信義有問題:“且君嘗爲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四是晉國最有野心,擴張稱霸,是晉國的本質:“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通觀燭之武之論,由“若”、“且”、“夫”三字連貫起來的四層意思,環環相扣,層層相生,如早春的驚雷,醒腦益智,又如搏擊的雄鷹,敏捷有力。這四層意思包含有巨大的智慧力量,因而能給對方以有力的衝擊。一番議論之後,秦穆公是如撥雲霧見青天,不但不再圍攻鄭國,反而命令三位將領留守下來。秦晉聯盟出現裂痕,兩國關係從此漸行漸遠。三年之後雙方在崤山正面交鋒,秦軍三位主帥被俘,士卒無一生還。歸結起來,燭之武的成功之處在於,恰當地把握了當時當地的國情、人情,準確地利用了對方心理,因而,他成功了。燭之武是自信的,他自信有能力引導秦穆公的思路,他自信千軍萬馬也不過彈指一揮間的問題,他的自信來源於對當時國際形勢的洞悉,他的智慧當在衆人之上,他思路清晰,說理透徹,他從容不迫,超然淡靜,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實在是世俗世界生長出來的一株仙花奇草,異香滿面,清爽可人。

  三、引導學生分析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

1.你最欣賞燭之武哪一點?

如文章第1段寫國難當頭,燭之武不顧年邁體衰,願受君命,出使秦營,危難之際——“義”

“夜縋而出”——“勇”

面見秦君,一番慷慨陳辭,言簡意賅——“智”

2.本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有什麼特點?

燭之武的語言,不管是牢騷,還是說辭,都表現了他不僅能言善辯,而且深明大義、機智勇敢。特別是說秦時的舉重若輕、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體現了一位出色的辯臣的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寫。佚之狐的推薦、鄭伯的自責,退秦師的事實,都從側面烘托了這個人物。

3.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給我們什麼啓示?

  四、佈置作業

根據課文內容擬幾幅對聯

如:三寸巧舌力挽狂瀾息國難,一番善言情蕩衷腸罷干戈——燭之武;

秦伯知難而退明時務,晉侯窺利則趨失盟友——秦伯和晉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