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燭之武退秦師》課文知識點

《燭之武退秦師》課文知識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W 次

  一、先於《左傳》

《燭之武退秦師》課文知識點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又稱《春秋左氏傳》,相傳爲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止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後記敘了春秋時期250多年的史事。

  二、關於相關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爲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後發動了這次戰爭。

  【字詞綜合運用】

①汜,fàn,字的左邊爲“三點水”,故其義必與水相關。指汜水,是位於鄭國境內的一條河流。另外,“範”字的讀音也是由草字頭下面的“汜”的讀音而來。

②縋,zhuì,意爲用繩子拴着人或物從上往下送。其造字法採用“形聲構字法”,左邊爲繩索之形,右邊是其音,“縋”的讀音就是根據“追”而來。

③共,本爲象形字,下面兩點爲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爲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個通假字,通“供”,供給之意,讀gōng。

④闕,形聲字,“門”爲形,“闕”爲聲,讀作quē,意即門戶受損。

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時,讀páng。

①貳:且貳於楚也。數詞活用爲動詞,意爲從屬二主,二屬。

②軍:晉軍函陵。軍,名詞活用爲動詞,意爲駐軍。

③遠:越國以鄙遠。遠,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意爲遠地。

④封:既東封鄭。封,名詞活用作動詞,意爲使……成爲疆界。

⑤闕:若不闕秦。闕,動詞使動,意爲使……削減。

⑥通假字:共—供 說——悅 知——智 已——矣。

  【重點難點講解】

本課中的詞語難點在於對幾個常用虛詞的義項的歸納,如:

若:1.像;2.假如,如果;3.你

夫:1.成年男子;2.句首語氣詞,無義;3.那個

微:1.輕微;2.如果沒有;3.沒有

之:1.往、到;2.結構助詞“的”;3.代秦軍

  【知識延伸檢索】

關於史書體例

①編年體:以年代爲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如《左傳》。

②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③國別體:以國家爲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國策》。

④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⑤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⑥紀事本本體:以事件爲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於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鑑紀事本末》。

  【課文結構分析】

課文思路:課文按故事情節分爲四段。

第1段:秦、晉圍鄭。

第2段:燭之武臨危受命。

第3段:燭之武說退秦師。

第一層(“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欲揚先抑,提出問題。

第二層(“若亡鄭而有益於君”至“君之薄也”)說明亡鄭只對晉國有利。

第三層(“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保存鄭國,對秦只有利。

第四層(“且君嘗爲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用歷史與現實挑撥秦晉聯盟。

第4段:晉師撤離鄭國。

  【課文主要內容】

本文記敘了歷史上秦晉兩個大國包圍鄭國之際,鄭國大夫燭之武臨危受命,前去說服秦伯,離間秦晉聯盟,最後使鄭國轉危爲安的故事,燭之武受命於危難之時,隻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全文充分地體現了他機智善辨的外交才能。

  【課文寫作特色】

1.伏筆與照應 課文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說明秦、鄭沒有多大的矛盾衝突。這就爲下文燭之武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合行動,但既沒有駐紮在一起,彼此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爲秦、鄭聯盟創造了條件。

2.波瀾起伏 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爲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誰知他卻因長期不得重用而推辭,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又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燭之武這才順利出使。再如,文章最後一自然段,寫晉軍欲攻而又退,也是有張有弛。

3.詳略得當 全文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其餘則簡略。

  【課文文言實虛詞梳理】

(加粗的字、詞、句,在對應的括號內注音,並在橫線上寫出意義或者用法)

晉侯、秦伯圍鄭,以 其無禮於晉 ,且貳於楚 也。晉軍 函陵,秦軍氾( )南。

佚( )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 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 之。辭 曰:“臣之壯 也,猶 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 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 之。

夜 縋( )而 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 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越國以鄙遠 ,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鄰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鄭以爲 東道主 ,行李 之往來,共其乏困 ,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爲晉君賜矣 ,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 ,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 ?既東 封鄭,又欲肆 其西封 ,若不闕 秦,將焉 取之?闕秦以 利晉,唯 君圖 之。”秦伯說 ,與鄭人盟。使杞子、逢( )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吾其 還也。”亦去 之。

譯文:

(僖公三十年)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爲鄭國曾對文公無禮,並且鄭國同時依附於楚國與晉國。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於危險之中了!假如讓燭之武去見秦伯,(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退。”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也不能有什麼作爲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由於情況危急因而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見到了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爲(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爲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邦晉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築防禦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怎麼會滿足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爲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將從哪裏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非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於是秦國就撤軍了。

晉大夫子犯請求出兵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個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散亂(的局面)代替整齊(的局面),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