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囚綠記》教學反思

《囚綠記》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5W 次

一節課的結束,正是一份思考的開始,一份改變的契機。小編整理了《囚綠記》教學反思,歡迎欣賞與借鑑。

《囚綠記》教學反思

  《囚綠記》教學反思一:

針對《囚綠記》這篇散文的文體內容特點,備課時我設計了欣賞綠之美———體會綠之情——探究綠之魂——暢談綠之悟幾個環節,在課堂上我着重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抓住作者情感的主要載體——常春藤枝條的綠,欣賞文章描寫綠的優美語句,分析作者筆下常春藤的特點和描寫綠的方法,梳理出作者與常春藤綠枝條交往過程中的各種情感,然後補充介紹作者背景及當時在北平的處境心態,比較被囚的綠藤和被封鎖圍困的華北人民的相似點,探究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領會作者描寫綠枝條所寄託的深層意味,挖掘出課文的社會意義和政治意義。最後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拋開文章的寫作背景和時代背景,對文章內容特別是作者筆下雖被囚禁但始終向着陽光生長、永不向黑暗屈服的綠藤進行個性化的解讀,產生自己獨特的閱讀共鳴並與大家一起分享。

這節課的實施較順利地完成了教學設計流程,重難點的學習基本達到預期目標,學生課堂反應積極,參與熱情較高,聽課老師評價比較理想,但反思這堂課仍有許多的不足:一是教材處理單元意識不強,沒有把握好自讀課文的課型特點,沒有突出學生自主閱讀的要求;二是教學內容過於追求全面,沒有進行合理裁剪取捨,因而導致後面的一些環節實施過程倉促,學生的接受參與打了折扣;三是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的意識不夠,對文本的解讀仍糾結於傳統意義,不能調動學生產生出不同於傳統解讀的新的獨特的個性化自主性的理解,學生的思維發散度不寬廣,應該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多些思考、聯想、共鳴。

  《囚綠記》教學反思二:

《囚綠記》一課我前思後想,總共考慮了4個思路:

一、抓住“綠”字,突出“綠”的象徵意義。課文“綠”的象徵意義,共有三層: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

2。永遠向着陽光生長;

3。永不屈服於黑暗。

但是這種解讀方式,勢必涉及文章的背景分析,並且將它圖解爲一篇充滿政治色彩的革命宣言。作者在創作作品時是否有這個意圖,我們的解讀是否爲誤讀?

二、抓住“囚”字,層層深入,分析作者內心的衝突。作者在 《〈囚綠記〉序》裏說:“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僕隸。我沒有達到感情和理智的諧和,卻身受二者的衝突,我沒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們的軋轢;我沒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這兩者的軒輊。我如同一個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間,受雙方的擠壓。”。《囚綠記》就是一篇表現作者理智與感情衝突的作品,通過對詞語句子的解讀分析,挖掘作者的從“喜歡”到“留戀”到“佔有”的心理歷程。這是一個不錯的解讀方式,但是僅僅分析作者的心理變化過程,不僅課時安排上時間有多餘,而且對文章的理解也僅限於表層,如何把課文分析與學生自身生活結合起來,我也存在很大的疑惑。

三、抓住“抒情散文”,傳授有關抒情的知識。抒情式表達方式的一種,也是學生作文比較欠缺的一個方面。但是把《囚綠記》簡單的肢解成反覆、排比等修辭方法,或是肢解成正反對比、側面描寫等寫作手法,那麼就會將語文課變得支離破碎,索然無味。

四、拈出一個主題“快活”,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品讀,分析作者在綠色中獲得快樂的原因,分析他在囚綠時失去快樂的原因,從而聯繫生活,懂得如何在生活中獲取快樂,並避免不快。

一篇文章的解讀應該是多元的。這次備課冥思苦想了很久,就在快要放棄時,靈感忽現,有了一個比較滿意的教學思路,這也是提醒我備課要多下苦功吧。

  《囚綠記》教學反思三:

研讀《囚綠記》後,往往會產生疑問,作者真正喜歡的是常春藤這種植物嗎?不,應是此時此地處於逆境的植物,更是綠這種色彩所蘊含的意義。由藤到綠,在作者心中由實轉虛,綠成了一種情感載體,一種信念代表,由具體植物昇華了。結合文本的多處語言線索,我以爲綠的含義應是多重的,它可以包括:愛的承受者,自然的代表,生命、希望的象徵,不屈、執着追求光明精神的象徵。而綠的多重含義使得對主旨的理解也呈現多重狀。所以我以爲,要理解好主旨,應從綠入手。理解綠的含義,就離不開對植物外部特徵、內在品質、生存環境、他人評價多個方面的瞭解。要做到這一點還是需要會抓、讀文中關鍵詞句。想好需要教學的內容,就需要將教學的結構梳理出來,從哪裏切入呢?如何讓它更具條理性?我反覆斟酌後,決定從題目切入,“囚綠”二字化爲問題,綠是什麼?爲什麼囚綠?如此一來,問題簡單了。前問探討綠的含義,我將之具化爲:感受綠的形象,感悟綠的深層含義;後者探討主旨。教法設定爲學生活動爲主,自主閱讀、研討、交流,我在一旁適時引導學生。希望在讓學生理解文本的同時,也能讓學生掌握借物抒情類散文的鑑賞方法。

課上完了之後,我對這節課頗多遺憾,文章解讀任務完成,作爲拓展的比較閱讀朱自清的《綠》只能留作作業了,主要問題在課堂進度前鬆後緊,說明設計還是有問題。再加上借班上課,對學情把握不夠準,與學生的默契度也不夠,學生找的關鍵點與評價深度與預設有些出入,使得文本解讀推進較慢。反覆思量後,我覺得在以下方面還是可以再做斟酌:

首先,導入的詩歌謎語引入可以選擇更淺顯些的。我所選的費冠卿的《掛枝藤》一詩““本爲獨立難,寄彼高樹枝。蔓衍數條遠,溟濛千朵垂。向日助成陰,當風藉持危。誰言柔可屈,坐見蟠蛟螭”,本意是展現藤看似柔弱,卻懂得借力壯大自己的'特點,再加上“枯藤老樹昏鴉”的“枯藤”蕭瑟憂愁的意象特點,能說明同一事物在不同心境人眼中看來是不同的,藉此讓學生思考陸蠡眼中的藤是如何,體會他的心境。可惜,剛上高一的學生畢竟古詩文積澱不夠,剛看到詩,學生啞殼了。解釋詩句用了些時間,學生最後也猜出是藤,但學生注意力轉移到知識理解層面,沒能真正進入情境。

其次,是不是每一課都得把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呢?課後,我試着把這一環節去掉,發現學生對文章的中心把握依然明確,對文章理解根本不受此影響。由此,我得到一點啓示,何必拘泥於舊例呢!教學角度是豐富的,緊緊圍繞教學中心,一課一得有何不可?若能讓這個“得”再深刻些,學生的收穫纔是真實的。如果每篇散文都照着分段、概括段意與中心、分析內容、鑑賞寫作特色等一路下來,學生學到的內容往往是泛化的。倒不如結合學生需求,按照文章的特點,每篇課文一個側重點,實效性更佳。

再次,爲了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我設置了質疑環節。在學生預習過程中,將疑問提出,我將之收集起來,歸納整理,然後再課堂上解決。教學過程中感覺這個環節是必要的。在圍繞教學目的完成教學步驟時,文本中還有些語句問題學生不明白的,那麼通過這個環節就是一種有效的補充。只是,在初步接觸課文時,學生提出的問題部分或是較淺,或是糾結於某個詞句的意思;但在學習進入一個階段後,學生髮現問題往往更有深度、更有價值。所以,課後我想,是不是將初始問題打出來,有些在下文探討中就能自行解決的問題就放後解決,有些難解的小細節點,簡單點撥下,時間不應分配太多。在課文學習過程中,學生隨着討論深入生成新的問題,放在後期探究學習階段質疑、交流、互答,也許能給老師們帶來更多驚喜。我們應該記得:孩子的創造力是無窮的,集體思考比教師單人思考的力量大得多。

還有,重結果更要重過程。學生在讀過兩遍課文後,很快能找出綠對光明、自由的嚮往。但談來談去就在這一層上了,難以深入,而文章對綠的形象塑造明顯是非常豐富的,但是作者評價綠就用了一大堆生命、慰安、希望等等詞彙,還把它視作自然的代表等。顯然,得出結果容易,但把文章讀深、讀透,學生還需要進一步去咀嚼字裏行間的深意。要教會學生看看作者從哪些方面來建立綠的形象,抓關鍵詞,尤其是反覆出現的修飾語。顯然,在我巡查更小組研讀課文時,我強調了讀懂形象的方法,有些學生就能找得更集中些,如外部形態,作者反覆強調的“柔軟”等相似的詞,就是要強調常春藤弱者的形象,再深想下爲何一定要強調這一點,這就與作者自身的境遇與心情有關係了。作者在生活中經濟窘迫,爲生活奔波,不如意的事很多;身處的是備受日寇侵凌的時代,中國是弱者,所以無形中,他更關注弱者的生存狀態,當然這樣與他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分不開。因此體會作者用意,更易由此觸摸到主旨所在。因此,在課後,我更堅定了重分析過程這個觀點。有些問題看似簡單,馬上能找到答案,實際上還未深讀,學生並不知其所以然。當然,對那些學生確實能理解掌握的,教師也不宜濫用時間。

  《囚綠記》教學反思四:

課堂是教學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陣地,而文本則是最主要的載體。課堂教學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濃,語文素養低下,尤其是文章閱讀能力不強,這與文本教學的空泛性與無效性有很大關係其主要的表現是,教學中,我們在很大程度上沒有吸引學生關注文本、走進文本。我們往往以結論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準確研讀。或者在很多時候,我們就根本沒有理解文本。更有甚者,對文本只是蜻蜓點水式的閱讀,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謂的“拓展”上。

因此設計本課時,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對文本的解讀上。教學思路逐層深入,環環相扣。先由作家的經歷入手,可以爲解讀文本埋下伏筆。其次是文本內容的幾個層次,可以有一個問題統領:作者爲什麼要囚綠?分三個層次。作者喜歡綠是綠自身的原因;和作者的處境有關係; 還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係。第三是作者爲什麼要放綠?揭示文章的象徵意義和比喻意義。第四是品味文中含義豐富或自己喜歡的句、段。旨在讓學生咬文嚼字,體會語言運用之妙。

從課堂效果來看,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思維活躍。學生對一些語句的理解,超出了我的想象。據聽課的老師統計,上課發言的次數達32次。課下有的學生還說,老師我還想說呢,你都沒有叫我。

這堂課的教學實現了預設的教學任務。我們從反覆誦讀入手, 讀懂了這篇優美的散文, 感受到作者那黃金般的心。由此可見, 我們要讀懂一篇精美的散文,朗誦是關鍵。而其中借托物寄意類文章, 應從物的特點思考, 展開聯想, 聯繫相似點, 明確象徵意義。

教師自己存在的問題是課堂評價語言簡單,還需要加強自身的語言修養,提高業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