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囚綠記》優秀教案(原創)

《囚綠記》優秀教案(原創)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4W 次

 教學目標:

《囚綠記》優秀教案(原創)

1. 知識與能力:理解象徵手法的運用

2.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文中“綠”的象徵意義的分析,瞭解什麼是象徵手法以及如何分析象徵意義。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中華民族和一切進步勢力不屈服於任何黑暗勢力、頑強抗爭、永不氣餒的民族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綠”在本文中的象徵意義及作者賦於“綠”的深刻思想內涵。

 教學難點:

能靈活運用總結象徵意義的方法分析文章。

 媒體使用:

投影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看課件中的一幅圖“綠”,請同學設想在不同情況下觀“綠”後的感受,例如夏季、冬季、歡樂時、憂煩時等,[在我的身後有幅綠,當你看到它後,你會怎麼想,怎麼做呢?(生自由發言)]讓學生認識到我們對物的感情,常有環境和情境的限制,從而使其明白瞭解作品的主旨與作者的感受,一定要關注寫作的背景和情境。

2.引出課題

 二、釋題啓疑

1.“囚”綠就是把綠色囚禁了起來。作者爲什麼要囚綠呢?

2.學生自讀

要求:

自由朗讀,找出“囚綠”的相關章節,並思考囚綠之前、之後又寫了什麼?劃出關鍵詞句,思考爲什麼囚綠。

 三、字詞梳理

1.讀準字音

陸蠡( lǐ ) 涸轍( hé )  猗鬱(yī ) 蕈菌( xùn)( jùn ) 揠苗助長( yà )

瞥見( piē ) 嫩芽(nèn ) 婆娑(suō ) 囚繫( qiú ) 急不暇擇( xiá )

纖細(xiān ) 了截(jié ) 移徙(xǐ ) 淅瀝(xī )(lī) 蔥蘢( cōng )(lóng )

2.辨析字形字音

暇(xiá ) 揠(yà ) 緣(yuán )

遐(xiá ) 偃(yǎn ) 椽(chuán )

瑕(xiá ) 堰(yàn ) 喙(huì )

3.理解詞義

涸轍的魚: 比喻處境危險。

急不暇擇:在緊急的情況下來不及選擇。

揠苗助長: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囚繫: 1.拘禁;拘押。 2.指囚犯。

4.全文結構

明確:尋綠(1-4)

觀綠(5-7 )

囚綠(8-12)

懷綠(14)

  四、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思考練習題。

 第二課時

  一、默讀課文,感受“綠”的象徵意義。

教師提問:作者是這樣描述北平的公寓的“高廣不過一丈的小房間”“潮溼的地面”“紙糊的牆壁和天花板”“窗是朝東的”“令人感到炎熱”,這並不是一間讓人感到舒適的房間,然而作者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它,原因是什麼?

明確:窗外長着常春藤,投射進來一片綠影。

教師提問:就是這片綠影深深吸引住了“我”,作者是怎樣形容當時的心情的?

明確:喜悅而又滿足

教師提問:終於和綠色朝夕相伴了,觀綠成了每天必修的功課,看着常春藤“柔軟 的卷鬚”“舒開摺疊的嫩葉”“纖細的脈絡、嫩芽”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

明確:懷念、歡喜、快活、留戀、急不暇擇……

教師提問:作者如此愛綠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綠色是多麼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

教師提問:作者不滿足於遠遠的觀賞,爲了和它更接近,更親密,將柔條牽進了屋裏,這時的綠在作者眼裏象徵着什麼呢?

明確:愛、幸福、青春

教師提問:被囚後的綠髮生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漿液豐富的柔條伸長、攀緣、舒放,長得更快, 尖端朝着窗外。失去青蒼,變成柔綠、嫩黃、細瘦、嬌弱

教師提問:在這些句子中,你最有感觸的是哪一句?說說自己的感受。

明確:引出執着、頑強、嚮往自由、光明的象徵意義。

教師提問:常春藤的衰敗,讓作者內疚,用於決定在離開的那天“放綠”,他將“綠”成爲“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有怎樣深刻的含義?

結合寫作背景:

1937年7月,盧溝橋事件發生了,時值日寇入侵,華北人民陷於水深火熱。本文寫於1938年,即抗日戰爭爆發一年後,當時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島”的上海,被迫與廣大文化戰士隔離了開來。作者是富有正義感的青年作家,國難當頭,不能不憤怒、憂煩,不能不生出堅貞不屈的浩然正氣,於是他回顧了一年前在北京寓所將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來的事,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心聲。

明確:“綠”象徵着抗日軍民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

教師總結“綠”的象徵意義:

一般象徵意義:生命、希望、慰安、快樂

深層象徵意義:愛、幸福、青春

更深層象徵意義:執着、頑強、嚮往自由、光明

最高象徵意義:抗日軍民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

 二、歸納主旨:

本文通過寫作者賞綠、囚綠、放綠、思綠的過程,表現了作者對光明和自由的嚮往之情。

 三、分析文章表現手法。

文章主要運用了象徵的表現手法。聯繫可知,“綠”在此文中象徵了生命、希望,象徵了嚮往光明、自由,象徵了堅貞不屈的抗爭精神。

作者的釋綠,象徵作者最終還是善待生命的,同時也包涵着這種頑強抗爭的性格和永向光明的執著必將會換來自身命運的解放。

這既是在日寇鐵騎下中華民族命運和精神的真實寫照,也是作者陸蠡個人的精神寫照。正可謂“文如其人”。

【閱讀材料:陸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從此他就永遠沒有回來。

有家不歸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是1941年的夏天,喪偶五年多後的陸蠡在上海“孤島”再婚。婚宴上,人們第一次看見他穿了新袍子,手裏提着酒壺不怎麼嫺熟地爲賓客斟酒。他本來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卻丟下一句使人一想起來便不禁要流淚的話:“等抗戰勝利了,我們要買大缸大缸的酒,排在門口,任過路的人隨便痛飲!”八年抗戰,終於如他瞻望的那樣迎來了勝利,可是陸蠡卻在他婚後的兩個月後突然地失蹤了。

陸蠡的朋友巴金、黃源、柯靈、許傑等四處打聽他的下落,登了廣告尋人。聽說他進了南京的監獄,天氣冷了,怕他受凍,朋友又把棉袍子寄去,結果退了回來,退件的理由是:查無此人。

有家不歸的人,他到哪裏去了?後來,我們才知道,他負責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受了日本憲兵的大搜查並被抓去了兩名員工,爲了討回一個“公道”,他竟上門說理去了,一去從此不返。(1942年被捕,受盡酷刑,日本人問:“你愛國嗎?”“我愛”“你認爲日本能戰勝中國嗎?”“不能!”最後被折磨吐血而死。據說,唯一的罪名就是口氣強硬。)他的朋友吳朗西說過這樣一句話:“他的個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強暴的前面是不會低頭的。陸蠡太傻了,然而他的可愛,感召我至深的,就是這一股傻氣、正氣。”陸蠡的死,想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四、總結全課: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這樣的自然之物爲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的生命之歌。綠色,在視覺上給你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悅、安寧。這就是一般人都喜歡綠、愛綠的原因。而我們的作者在“烽火四遍”的民族危亡時刻,不僅寫愛綠,更賦予了綠以時代需要的象徵意義,那就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樂,是光明,是自由,是永不屈服了黑暗的“黃金的心”。正如陸蠡自己所說:“世界上,應有高貴的東西”。這高貴的,應是人的心靈。

  五、課外拓展:

㈠關於象徵的表現手法:

1.概念:指借某一具體事物的外在特徵,寄以某種深邃的思想或表達某

種富有特殊意義的事理的表現手法。

2.效果 :運用象徵可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可以使複雜深刻

的事理淺顯化、單一化。

3.適用範圍:作品的大部分甚至通篇使用

㈡ 在古代詩歌中,許多意象都具有固定的象徵意義,如:

菊花:隱逸、高潔、脫俗的象徵。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梧桐:淒涼、悲傷的象徵。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明月—相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青松—堅貞。“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落花—流逝。“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㈢ 但如果我們不瞭解某一形象的象徵意義,如何根據課文內容去判斷呢?

1.確定象徵物

2.找出突出描繪象徵物特徵的句子並加以概括

3.聯想(結合寫作背景等)

4.形成象徵意義

㈣ 練習

1.礁石 2.帆

艾 青 俄 萊蒙托夫

一個浪,一個浪 蔚藍的海面霧靄茫茫,

無休止地撲過來 孤獨的帆兒閃着白光!

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 它到遙遠的異地找什麼?

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把什麼拋棄在故鄉?……

……

它的臉上和身上 呼嘯的海風翻卷着波浪,

象刀砍過的一樣 桅杆弓着身在嘎吱作響……

但它依然站在那裏 唉!它不是要尋找幸福,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也不是逃離幸福的樂疆!

……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

上面灑着金色的陽光……

不安分的帆兒卻祈求風暴,

彷彿風暴裏有寧靜之邦!

 六、作業:

預習作業:《詩經》兩首

選做作業:寫片斷文章,“我眼中的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