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必修2《囚綠記》教學設計

必修2《囚綠記》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W 次

教學目標

必修2《囚綠記》教學設計

1.知識與能力

(1)“綠”寄予的深刻思想內涵。

(2)象徵手法運用的獨特技巧。

(3)知人論世的解讀技巧。

2.過程與方法

學生髮現問題,學生解決問題,由表及裏,自主閱讀,合作探究,教師點撥,遷移訓練,課外練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中華民族永不屈服於黑暗的精神;樹立正確的“愛”觀;明白對錯誤的自省便是一種成長。

以上三個目標的確定,力圖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並重的教學理念。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綠”的多重象徵義之間的內在聯繫。

(2)知人論世的解讀技巧。

2.教學難點

作者在臨行前纔開釋“綠”的原因;由此引發的對人性私心的審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觀賞四幅圖片。提問,看着這些綠色的植物,你有什麼感受?

二、閱讀文題,發現問題

綠色是多麼美好啊。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有一個作家陸蠡也寫過一篇關於“綠”的文章。投影文題《囚綠記》,請同學們看文章標題,思考:這篇文章的標題,給你留下哪些懸念?

學生髮言,教師把學生提出的問題製作成幻燈片

三、閱讀文章,合作討論

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篩選整合。針對學生提出問題的多少分小組。幾個問題分幾個小組。讓學生帶着問題閱讀文章,然後把自己的思考和小組成員交流,看是否一致。最後推選一名同學發言。

四、解決問題,答疑解難

1.囚綠探因

(1)關於“生命、希望、慰安、快樂”

當作者來到北平,選擇公寓的房間時,他選擇了一間在常人看來不甚理想的房間,房間的窗朝東,在亮得很早的北方的夏天,從早上5點到中午11:30,都受太陽照射,特別炎熱,何況房間靠南的小窗,一角玻璃還給打碎了。但“我”在有選擇自由的情況下卻選定了這間房,那是因爲“我”喜歡破玻璃外長着的那根常春藤,可見“我”對綠的喜愛和嚮往。這種對綠的喜愛應該是緣於一種人與生俱來的天性,那就是把綠當作是生命、希望、慰安、快樂的化身。文章中“從前我有個時候”,友人替“我”拔去牀底下未除淨的草根茁出的嫩芽時,“我”還引以爲可惜這段話就是明證。所以看着窗口的那片綠,“我”聯想到渡過沙漠者望見綠洲的歡喜和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漂來花草莖葉的氣息的歡喜,感到“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

(2)關於“愛、幸福、青春”

“我”望着常春藤的生長,就如望着當年的自己在成長,它漸漸變青,漸漸變老,不正是作者人生歷程的寫照。也曾經用一顆純真的童心,追求愛與美的.夢,也曾像常春藤一樣在風雨中展現自己婆娑的舞姿,而青春式的幻想,會隨着悠悠的時光漸漸破滅,現實的冷酷也會澆熄那顆青春熱枕的心。

個體通過愛一個對象,才能意識到自己的愛和幸福。在常春藤的身上,“我”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心中那份對愛的希冀。在愛的希冀中,延續着自己的生命。

(3)關於“孤獨、疲累、簡陋、自私、佔有”

我在陌生的古城中感到孤獨,簡陋的房間,破碎的窗口映來的綠影,卻深深觸動了內心的那片空寂,染了些希望的曙光。讓我忘記了睏倦的旅程與已往的不快,似乎與一位舊友的對話裏,得到了內心的宣泄。

當心中對綠產生佔爲己有的私念時,是“我”害怕逝去的美好再次會在急促的人生裏流逝,綠裏映射了“我”的過去,而對往昔已經開始懷念與回味時,“我”已經感到了珍惜眼前美好的重要。於是囚禁了綠,以它的毀滅來成全個體慾望的滿足。

2.囚綠結果

分爲四個階段:

(1)“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舊伸長,依舊攀援,依舊舒放,並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這段話表現“綠”頑強的生命力。

(2)“每天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囚禁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於一枚細葉,一莖卷鬚,都朝原來的方向。”這段話表現“綠”執着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永不屈服於黑暗。

(3)“它漸漸失去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這段話表現“綠”即使失去生命力,也不會放棄自己的追求。

(4)“瘦黃的枝葉被放在原來的位置上,被致以誠意的祝福。”表現“綠”終於贏得自由和光明。

3.釋綠探因

(1)植物的固執,讓“我”不快,損害了“我”的“自尊心”。該放卻沒放。

“我”滋生了一種自私的“魔念”,把綠的枝條從破窗中牽引到自己黑暗的房間來。綠在黑暗中的掙扎,使“我”對綠的感情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看着“它的尖端總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於一枚細葉,一莖卷鬚,都朝着原來的方向”,我爲了這永遠向着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可是,“我”仍舊讓柔弱的枝葉垂在我的案前。

(2)植物變成病孩子般,我意識到自己的過失,爲病損的枝葉可憐。該放卻沒放。

當看到植物“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時,作者把它看成是病了的孩子,可憐它、同情它,並計算着自己南歸的日子,打算在離開時釋放它,恢復它的自由。但是這種自由是有條件的,必須是“我”離開這房間,離開北平。如同《囚綠記》序言中所寫的,“我沒有達到感情和理智的諧和,卻身受二者的衝突,我有時接受理智的勸告,有時又聽從感情的慫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讓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頭。這矛盾,把我苦了。”“當命運的意志命我雙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擔子,強我緣走窄小的生命的繩索,我是多麼戰兢啊!爲了不使自己傾跌,我竭力保持兩端的平衡。在每次失去平衡的時候便移動腳步,取得一個新立足點,或則是每次移動腳步時,要重新求得一次平衡。”“我”在放與不放之間的矛盾中掙扎,其實是理智與情感的衝突,是綠色生命與“魔念”之間的衝突。

(3)盧溝橋事件也沒有讓“我”立刻釋放“綠”,而是爲了求得自己的自由才釋放“綠”。

日本開始侵略北平,“我”面臨被囚禁的危險。在朋友的催促下,“我”不得不變更計劃,每日留心開車的消息。身處烽煙四逼中的舊都,畢竟還有“綠”相伴。所以他不能放走“綠”。直到他離開北平前往相對安全的上海,獲取自己渴望的自由時他才釋放“綠”,還“綠”自由。

當個體生命本身有了某種欲求時,他才能體驗到同類事物的那種欲求。“我”有了對光明自由的渴求才真正體驗到常春藤對光明自由的渴求。

五、歸納概括“綠”的多重象徵義

作者是在和綠的精神對語中,一步步昇華對綠的認識的。開始作者只是從一般意義上把綠看成是生命、希望、慰安、快樂的象徵,經過一段日子的觀察,作者對綠的感情昇華到愛和幸福,聯想到青春年華。後來他感受到綠對自由光明的頑強不屈的追求,最後在經歷民族的苦難時,作者更進一步從綠的品質上感受到了我們民族的精神,完成了對“綠”象徵意義的最後昇華。也完成對自己靈魂的淨化和昇華。這正是此文不同一般象徵手法的獨特之處。

六、遷移訓練

閱讀文章《文竹祭》,思考,解讀這篇文章應從什麼地方入手;文章借什麼物寄託怎樣的思想情感?

七、課堂小結

學生自由談,教師總結。

這節課通過對《囚綠記》的解讀,領悟到作者感悟“綠”的最高象徵含義的情感體驗經歷,剖析了作者思想轉變的契機,讓我們的靈魂在自然之綠中淘洗,在思想之綠中淨化。

八、寫作訓練

你的生活中,是否有過傷害生命的經歷?如果有,請你藉助一種自然之物,運用託物寄意的象徵手法寫一篇散文,表達你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