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中語文《囚綠記》教學設計(精品)

高中語文《囚綠記》教學設計(精品)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9W 次

  《囚綠記》優質課教學設計

  【指導思想】

高中語文《囚綠記》教學設計(精品)

《囚綠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語文教科書(必修模塊2)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自讀課文。本單元以中外散文名篇爲主要內容,單元設置的意圖是通過閱讀這一類散文,展開想象的翅膀,力求身臨其境,感受作者心靈的搏動,體會作品所描繪的美景,比如本文就是一小串能夠激發人對自由、生命嚮往的“綠”,由此進入一種審美境界,逐步增強對散文的鑑賞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把“在閱讀與鑑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和認識。”作爲語文教學閱讀和鑑賞的總要求。

  【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單元要求及課文特點,我確立了本課教學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⑴ 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⑵ 學習象徵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⑴ 運用分組討論法,組織學生討論對“綠”的認識、感受和理解。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對學生的討論總結時,可由文中的某些語句聯繫到本文的寫作背景,進而加深對“綠”的認識,明白本文的主題。

⑵ 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囚綠”後感情的變化,並且對於作者對綠的“愛”進行探討,提出愛的正確方式。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歷,在老師的引導下能夠實現這一目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者“囚綠”後情感發生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矛盾複雜的心態,理解愛的真諦,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加上老師的適時引導和啓發,學生完成一篇以此爲話題的小作文,這一目標在課外能夠實現。

 【教學重點和難點】

這篇文章語言自然樸素,音韻和諧,情感真摯而且長於變化,必須通過朗讀來體會它的魅力,進而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因此,如何“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就成了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解決這一問題,我要求學生運用“複述法”和“圈點法”,複述作者“囚綠”的過程,圈點出表達作者愛綠的語句,再由老師總結。

文章用筆細緻入微,全文圍繞“愛綠”展開,所以“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對‘綠’的認識、感受,以及結合寫作背景理解‘綠’的象徵意義”既是本文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解決這一問題我運用討論點撥法,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加以點撥和總結,提出文章的主題。

  【學情分析】

高中學生對抒情散文並不陌生,他們在初中即有涉獵,學習中能夠感受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音樂美,瞭解抒情散文的抒情特點及其藝術表現手法。就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說,在學習第一模塊古代散文和現代詩的時候,我就要求他們採用“問題探究”的學習方式解讀文本,因此,對現代散文更易通過品味語言,賞析作者通過景物描寫所蘊涵的思想感情。同時,有關“綠”的散文他們在平時的課外拓展閱讀中也讀過不少,例如《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朱自清的《綠》等等,這些知識儲備爲感受這篇散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氣息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是由於學生的鑑賞還停留在零散的層面,對於散文中的象徵手法還比較陌生,需要老師進行一些必要的點撥和引導,而且文章中的“綠”的象徵意義也是一個難點,必要時需要老師一定的介入和點撥。

 【教學方法】

爲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教學目標,我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在這裏我要求學生各自朗讀,在朗讀過程中將學生帶入一種“愛綠”的情境之中,能夠更深刻的瞭解作者對“綠”的愛。

2、討論點撥法。討論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大多數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對於作者對綠的這種“愛”,學生暢談看法,討論“綠”的象徵意義,老師在總結時結合相關背景點出文章的主題。討論不僅能拉近學生與作者的心理距離,也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教師的點撥則在關鍵處點燃思維火花,給他們一些必要的提示,拓展學生思路,畫龍點睛。

3、啓發體驗法。閱讀是從感受和體驗開始的,但學生的閱歷有限,體驗比較淺,所以要想達到理想的效果,需要老師一定的啓發。

 【教學過程】

我將本課設計爲一課時,在這一課中我首先以朗讀帶動課文的理解,理清思路,抓住作者在“囚綠”後對“綠”的情感變化這條主線,層層深入,主要用討論點撥法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文中作者“愛綠”的原因,引出文章的主題。再由老師引導學生通過感受體驗法聯繫他們自己以及身邊人的相似的經歷或者體驗,談一下他們對於這種“愛”的感悟。下面我就本文的這一課時談談教學的流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首先以《故都的秋》中對北平秋日美景的回顧導入本課,因爲學生剛剛學完《故都的秋》這篇文章,學生還沉浸在北國清淨、悲涼的秋色之中,所以以《故都的秋》導入對本課北平夏日之“綠”的學習,會讓學生覺得順其自然,學生的審美感受也比較容易調動,這也完全符合本單元的學習要求“體會作品所描繪的美景,由此進入一種審美境界”。

導語設計:同學們,我們剛剛欣賞了北國的秋色,在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之後,大家一定意猶未盡,對於北方的風光,還戀戀不捨,尤其對於北京這個有着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還有很多期待。今天我們就再來學習一篇同樣是描繪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綠記》,體會一下作者深沉的“愛綠”之情。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學生朗讀。

教師範讀時的語氣、語調、表情、體態都能作爲一種“情感”的信息直接傳遞給學生,他們看得見、聽得着,能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間接體驗文章蘊涵的深刻的人生感悟,而學生的朗讀作爲一種個體性活動是對文本再創造的過程。

2、理清思路:

注意把握以下兩個問題。

⑴ 請學生複述“囚綠”的經過。

⑵ 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注意圈點出表現作者對“綠”摯愛的語句。

學生初讀課文,一般只能對全文有大概的印象,而通過以上兩個思考題,就能引導他們有目的地聽讀,集中注意力去梳理文章的內容。對於以上兩個問題,學生在讀完課文之後首先自己發表看法,同學之間互相補充。而學生的歸納不免零散,需要教師的整理和提煉,並作爲板書,讓學生清晰直觀地瞭解行文的脈絡,對全文有個整體的感知。

  三、析讀、教讀

如果由教師一個人教授,學生密密麻麻地做筆記,這就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與新課標提倡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是背道而馳的。但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也不可能用正確的方法有效地閱讀。所以在這一過程中我主要運用討論點撥法。

在“理清思路”這一環節,學生通過兩個問題的解決,對全文的脈絡已經熟悉了。爲實現“學生把握對‘綠’的認識、感受和理解”這一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兩個問題安排學生討論:

1、囚綠後,“綠”有哪些變化,作者的情感又有怎樣的變化?

2、作者爲什麼對“綠”如此摯愛?

對於第一個問題,學生在課文中很容易找到答案。而對於第二個問題,老師可以自己先做一個示範:

作者在文中不吝筆墨地讚美了“綠”,比如說:綠色是多麼寶貴啊!它是生命。看到這裏我就聯想到歐亨利的一篇小說《最後的常春藤葉》,不幸患上肺病的瓊珊,心情低落。她說,等到那最後一片常春藤落葉的時候自己將死去。畫家老貝爾曼爲挽救她年輕的生命,在一個暴風雨之夜將象徵着希望的“最後的葉子”畫在了牆上,而他自己卻因着涼死於肺病。老貝爾曼爲了愛而死,爲了生命而死,可算死得其所,而那最後一抹綠留給生者的是生活的希望,是戰勝困難的勇氣。

學生根據老師的示範,以類似的方式來討論,可能出現的答案是:綠色是希望,是慰安,是快樂,它還象徵着愛和幸福,是人們追求光明的象徵,它代表着猗鬱的年華等等,老師以板書的形式做好歸納。

學生討論後老師歸納時給出象徵手法的定義:象徵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藝術手法。

老師總結:作者在釋綠的時候提到的“盧溝橋事件”正是本文的寫作背景,聯繫當時中國的現實情況,我們對“綠”的認識應該更進一步,它的不屈,它的頑強正象徵着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在預習課文的時候我們知道,作者正是因不屈於日本憲兵的迫害而遭酷刑逝世。作者對“綠”的歌頌正是對中國人民在敵人的鐵蹄下不屈不撓精神的頌讚。一篇文章文質優美固然重要,但好的文章貴在立意,它一定是充滿着時代氣息,並結合了作者鮮明的寫作個性,能夠撩撥起人們的閱讀興趣的,它往往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洗禮。

 四、知識拓展、提升

作者對“綠”的愛是真誠而美好的,然而在“囚綠”的過程中,作者的感情又是複雜的。“囚綠”後,作者發現“綠”病損後,有一些後悔和內疚,但仍不放走它。在這裏,作者對“綠”既怨怒又愛憐,既欲開釋又難捨的兩難心態表現得很到位。然而學生的閱歷有限,對於這種情感很難把握到位,所以我安排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談一談自己類似的經歷,說說自己當時的想法。

老師講莊子的寓言故事:魯國的郊外飛來一隻很大的海鳥,魯國國君很喜歡,就必恭必敬把這隻海鳥迎進了太廟,演奏《九韶》這樣莊嚴的音樂取悅它,準備了美酒給它喝,宰羊牛給它吃,每天用這樣的禮節儀式供奉,結果呢?這隻海鳥目光迷離,神色憂鬱,鬱鬱寡歡,三天就死了。

老師總結:面對人生百態,面對種種衝突,有多少時候我們站在了他人的立場考慮事情?很多的紛爭往往就是因爲站在自我的立場,用自己狹隘的眼光去判斷評價,造成了諸多的格格不入。

結合寓言故事,運用啓發體驗法來引起學生的思索,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他們對“愛”也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這對於提升他們的思想境界很有幫助。

 五、課堂小結

作者以他的生命唱出一曲綠色的歌,以不屈的意志去迎戰敵人的刺刀。他通過對那一抹綠的歌唱,表達了對中國人民堅貞不屈精神的讚揚,同時引發了我們現實的思考,無論怎樣的境遇,我們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難,像作者一樣,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靈。

 六、佈置作業

1、再讀全文,用心體會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矛盾的心情。

2、完成小作文:對於作者因爲“愛綠”而“囚綠”的做法你贊同嗎?爲什麼?字數要求300字以上。

  七、評價與反思

這篇課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在本課中,我主要抓住了作者對常春藤感情變化這條主線來結構全文的。設計的問題也很簡單,所有的問題都圍繞作者“愛綠”展開的,幾個問題的設計是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由作者對“綠”的愛昇華到對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讚頌,從而指向文章主旨。

在這一過程中我把思考空間的都留給了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既注意挖掘文章本身的深刻內容,也能夠做好知識的拓展延伸,尤其是最後關於“愛”的探討,能引發學生的思考,對於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我覺得一堂課最重要的不在於老師講了多少,而在於引導學生自己悟出了多少。並且,不管任何設計,都難以設計出學生的“精彩”,一旦他們的思想閘門打開,他們精神世界所迸發出的“深刻”、“獨到”是遠遠超出老師的想象和設計的。在課堂上我們能夠看到鮮活的思維,也要面臨嚴格的考驗,這需要我們老師不斷的努力。

【板書設計】

遇綠──喜悅綠是生命、希望象徵民族性格

贊綠──留戀慰安、快樂看到民族希望

囚綠──愛憐追求光明的性格賦予時代精神

放綠──祝福永不屈服於黑暗寄託美好祝願

念綠──懷念

  《囚綠記》公開課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把握文章抒情線索,學習象徵手法,理解文章內涵。

2.過程和方法目標:啓發引導學生把握文脈,深入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思想和情感目標:體會作者深沉的愛國情感,理解不屈的民族精神,樹立積極的生命價值觀。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體會作者由“愛綠”到“囚綠”再到“釋綠”的情感的變化。瞭解借物抒情,託物寄意散文的鑑賞方法。

2.教學難點:理解‘綠’的象徵意義,昇華思想。

 三、教學設想:

從形式到內容逐漸深化,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結構,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領會“綠”的象徵意義,提高感悟能力。

 四、教學時數: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要求學生用成語說出看後的感受。如心曠神怡、賞心悅目、生機勃勃、朝氣蓬勃等。綠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僅是芸芸衆生喜歡的顏色,也是文人墨客歌詠的顏色。這樣充滿生命力的綠色,我們“求”之不得,可有人卻偏偏要“囚”住它。要想理清其中緣由,請讓我們一起走進陸蠡的《囚綠記》

2.研讀課文

 第一塊:與陸蠡相識

學生根據自己蒐集的資料談作家作品。

巴金回憶一位作家時說,他有“優美的性格和黃金的心”,同他談話,“彷彿聽完一曲貝多芬的交響樂,因爲,我是和一個崇高的靈魂接觸了”。

陸蠡是一位真誠勇敢的作家,也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現在讓我們一起研讀陸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綠記》,去接觸他那崇高的靈魂。

 第二塊:走近那抹綠

1.綠是什麼?“我”爲什麼如此熱愛這抹綠?

(圓窗外面長着常春藤。當太陽照過它繁密的枝葉,透到我房裏來的時候,便有一片綠影。)

(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忘記了睏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

2.爲什麼要“囚”綠?

(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於抑鬱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鬱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隻小鳥,要它爲我作無聲的歌唱。)

3.我“囚”住了那抹綠嗎?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於一枚細葉,一莖卷鬚,都朝原來的方向。永遠向着陽光生長的植物。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得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第三塊:評論那抹綠

聯繫當時的社會背景,對作者“囚綠”的行爲,對這位被囚的“綠囚”你是如何理解的?

前後四個人討論後回答。

本文是作者在抗日戰爭爆發一年後寫的,作者回顧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將窗關的常春藤囚禁起來的事。

(因爲綠蓬勃向上,充滿生機;因爲綠永遠向着陽光,固執,堅持已見;因爲綠使處於孤獨、寂寞、苦悶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勵,所以,他深深地愛綠——一株常春藤。因而將它囚。作者那份對綠的渴望,表現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的嚮往。常春藤的不屈不撓;顯示了生命不可侵犯。)

全班交流中明確,形成板書:

蓬勃        生命、希望

綠     向陽   象徵   嚮往光明、自由

固執        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

小結:作者借一株常春藤,抒發了對光明與自由的嚮往之情。作者以一株常春藤爲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生命之歌。綠色是自然給予人類的審美心理需求,它給人以和平安寧的象徵,給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

古詩詞中就有不少寫“綠”的名句,能背幾句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新泥。 白居易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楊萬里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居易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賀知章

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杜甫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白居易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杜牧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

句中寫到綠,體現了詩人獨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傳頌。綠在視覺上給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悅,安寧。這就是一般人都喜歡綠,愛綠的原因。而我們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時刻,不僅寫愛綠,更賦予綠以時代需要的象徵意義。我們從中窺見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喚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崇高的靈魂”。他確實有一顆——“黃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國的年代,《囚綠記》確實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民族的心靈。

 第四塊:拓展“那抹綠”

其實我們每個人就是一抹綠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難和痛苦囚住。遺憾的是,有的沒有能夠永遠向着陽光生長,枯萎了!就以一些作家藝術家爲例吧……

你能舉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難“囚住”了但“永遠向着陽光生長”的“常春藤”嗎?

自由發言。

正面的有司馬遷、張海迪、史鐵生、海倫•凱勒、保爾•柯察金、蘇軾、李白等。反面的有海子、梵高、海明威、川端康成等。

 總結語:

藝術家的心靈和靈魂大都是純淨、複雜、深邃又有很多有痛苦的,有一些人自殺了,原因雖然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對自己對人類對這個世界感到絕望。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有一顆追求真善美之心,擁抱善良和純真,善待生命,珍視生命,善待他人和世界,像司馬遷、張海迪、史鐵生、海倫•凱勒、保爾•柯察金一樣,在人生的風風雨雨裏,讓生命之樹永遠向着陽光生長!

  結束語(生齊讀):

當我們的生命之綠被囚住時,我們不能失去生機,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遠向着陽光生長!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麗和輝煌!

第五塊:抒寫“那抹綠”

請同學們從表現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寫一段200字左右的鑑賞文字。(作業佈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