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小學五年級《晏子使楚》導學案

小學五年級《晏子使楚》導學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7W 次

  《晏子使楚》導學案

  學習目標

小學五年級《晏子使楚》導學案

1、學會生字,理解詞語的意思。

2、讀通全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感受晏子的聰明才智和善變的口才。(重點)

3、理解晏子第一次反駁楚王的話,邏輯關係嚴密。(難點)

  導 學 案

預習

一、讀課文三遍,圈畫生字,給課後方格中的生字組詞。

二、我會給“子”字組成詞:

我認爲這些詞語可以分爲( )類。通過查字典,我知道“晏子”中的“子”的意思是:

三、查字典,寫意思:

敝 : 大 夫:

仗 着: 枳:

淮:

四、查找資料《晏子春秋》和晏子的相關資料。

晏子的身份相當於現在的:

一、引導自學,組內檢查(20分鐘)

(一)導入新課 預習檢測

1、讀課題:“使”的意思是: “晏子使楚”的意思是:

說說查找到了哪些資料?

2、把課文讀一遍,讀通順,把課後的生字讀兩遍把字音讀正確。

3、積累生字詞。(讀一讀下面的詞語,理解帶點的字的意思)

敝國 淮南 枳 晏子 仗着 侮辱 乘機 規矩 囚犯

柑橘 撒謊 笑嘻嘻 面不改色 大臣 盜賊 賠不是

(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填空部分在課文中找到相應的詞語或句子。)

1、再讀課文,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這篇課文主要寫了 時期,齊國大夫 和楚國 侮辱與反侮辱的故事。這篇課文是按 順序寫的,故事的起因是: ,經過是: ,結果是: 。

2、思考:課文寫了三個回合的鬥智。

第一次是楚王爲了侮辱晏子,想讓他 ,而晏子卻說: ,晏子的話隱含的意思是:

結果楚王只好大開城門,迎接晏子;

第二次楚王爲了侮辱晏子說: ,意思是: ,晏子反脣相譏說: ,隱含的意思是: ,結果楚王聽了只好陪着笑;

第三次是楚王在招待晏子時押了個犯人說: ,意思是: 晏子卻說: ,隱含的意思是: ,結果楚王聽了只好陪不是。

3、讀了課文,你認爲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

4、晏子的身份相當於現在的什麼樣的人物?爲什麼?

5、分角色讀讀楚王和晏子的三次鬥智的對話,看誰讀得最好。

二、組內合作,交流收穫

1、我們小組在全班展示交流的問題是: ,

請( )同學代表我們小組交流,其他同學補充。

2、我們小組要提醒大家注意的重難點是:

(交流完後說:我們小組彙報完畢,請問大家有什麼建議和補充嗎?)

三、資料鏈接學習提示

1、晏子 (?—前500)名嬰,字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春秋時齊國大夫。公元前556年,開始輔佐齊靈公,後又輔佐莊公、景公,堪稱“三朝元老”。他主張誅不避貴,賞不遺賤,重視生產,提倡蠶桑,反對厚賦重刑。在我國勞動人民心目中晏子是智慧的化身,他以足智多謀和能言善辯爲世人所稱道。戰國時,有人將他的言行編成《晏子春秋》一書。本篇課文選自林漢達編著的《春秋故事》。

2、“桔生淮南爲橘,生於淮北爲枳”,說的是淮南香甜的橘子移植到淮北就變成苦澀難吃的枳。同樣的種子由於土壤、氣候、環境的改變,結果就產生了橘與枳的差別,這說明不同的環境對同一事物地發展起着決定性的作用。這句話現在大多是針對人品說的,大概的意思是一個人在一定的.環境中是個好人,換了環境可能就變成壞人了。

四、全班展示共享收穫

1、導學流程:

導入膾有人

預習檢查

課內自學

展示彙報

檢測反饋

課外拓展

2、教師點撥:

在朗讀時注意楚王的三次笑和晏子的表情變化,從中體會一下人物的內心活動,從機時更好地讀好課文。

3、學法指導:這是一篇記事文,學習在瞭解課文內容時,要按事情的發展順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的段落。課文中人物對話比較多,以人物對話來塑造人物形象,要朗讀好人物對話並抓住人物的表情描寫體會晏子語言的巧妙,從他機智的回答中體會人物的特點。

檢測反饋

一、根據意思寫成語。(6分)

1.大夥把袖子舉起來,就連成一片雲。( )

2.人們都甩一把汗,就能夠下一陣雨。( )

3.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腳尖碰着腳跟。( )

二、閱讀:(4分)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爲水土不同嗎?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

晏嬰在這場外交鬥爭中巧妙地運用了類比的手法,其中把“淮南”比爲_______,把“淮北”比爲_______;把“橘”比爲_____,把“枳”比爲_______。

板書

設計

晏子使楚

楚王 晏子

  《晏子使楚》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會說出楚王侮辱晏子時的話中之“話”和晏子反駁楚王時的話外之音。(重點)

2、初步理解三次晏子反駁楚王話中的邏輯推理。 (難點)

3、進一步認識晏子過人的才智和善變的口才。

  導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