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晏子使楚》教學實錄

《晏子使楚》教學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2W 次

  第一課

《晏子使楚》教學實錄

  一、抓課題,隱含主題。

(生背古詩,最後背《墨梅》。)

師:“不要花開好顏色,只要清氣滿乾坤。”看你們,坐得大大方方,規規矩矩,說得更是字正腔圓。我呢,也是這樣精精神神、大大方方地站在同學們面前。這樣吧,彼此之間鼓勵一下自己,送給自己牌匾上的一句話。(課件出示:“規圓矩方”的牌匾。

[看似簡單的交流,而教師那充滿深情的語言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心,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喚起了他們探究的慾望,正所謂“入境始與親”。--餘)

師:注意觀察“矩”字,和你平時寫的有什麼不同?

生:“矩”的筆畫都是橫平豎直的。右邊的“巨”裏多了一點。

師:想象一下,爲什麼要在“矩”裏多加一點?

生:是不是要強調自己規矩多一點?

生:是要告訴自己一定嚴格要求吧。

[這個牌匾和這四個字,一直是我比較費解的地方,總感覺有些牽強,畢竟課文中只有一處提到“規矩”兩字,而且“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等教育意義在文中也並不明顯。至於“矩”上多一點的生髮,自然也顯得有些一廂情願,遠達不到有些評說者所說的“已經深深印在了孩子們心間”。--王]

師:這個“點”正如同學們說的一樣要規矩多一“點”兒。對外呢,要更講規矩,懂禮節。比如對這個人(晏子)--本來他叫晏嬰,爲什麼稱“晏子”?

生:古代對有貢獻的人的尊稱。

師:我是女性,假如竇老師是古代值得尊重的人,那就叫我“竇子”?(生笑。)

生:啊,我明白了,是指對古代有貢獻的男人的尊稱。

[牌匾的解讀既營造了寬鬆、愉悅的課堂氣氛,又巧妙地組織了教學,引出了本課教學的課題。--餘)

師:晏子的故事很多。

生:我知道《二桃殺三士》、《越石父》。

師:還有《金壺箴言》等。同學們可以讀讀《晏子春秋》,你會知道得更多。今天,我們就走進晏子的一個故事--“晏子使楚”。(出示課題,生讀。)

[介紹晏子的同時也介紹相關作品,很自然地把課外讀物引入課堂,把小課堂置於一個大的語言環境之中,大氣。這跟竇老師的主題教學是一脈相承的。--餘)

師:“使”是--(生答“出使”),“楚”指--(生答“楚國”)。讓我們讀讀課文。

(請一生讀第一、第二自然段。)

師:自評一下自己讀得如何?

生:(得意地說)還不錯。

師:的確不錯,比如“大夫”,現在我們一般讀dài fu,這裏要讀dà fū。你讀得很準。

(請一生讀第三自然段。)

師:誰來評價一下讀得如何?

生:“我在這兒等一會兒”。這句有兩個兒化音,你都讀得不錯。

(請一生讀第四自然段。然後學生評議。)

生:“臨淄”的發音要準一些;是“晏子拱了拱手”,不是“拱拱手”。

師:大家很注意聽。讀書一定要讀正確,不能丟字落字。我理解剛纔這位同學,她在創造性朗讀呢。請你再規範讀一次,以後表演或複述的時候你就可以盡情創造啦。

(該生又讀,讀正確了。)

(請一生讀第五自然段。讀後學生評議。)

師:注意,這裏出現了兩個成語,是哪兩個?

生:“面不改色”和“得意洋洋”。(要求學生把這兩個成語畫下來。)

師:通過全篇朗讀,我們發現,第一次,楚王讓晏子鑽狗洞。第二次呢?

生:楚王瞅了晏子一眼,冷笑齊國沒人了;第三次,楚王諷刺齊國人在楚國偷盜。

師:晏子作爲使節出使楚國,按理,雙方一定要做到講規矩,各方都要規矩多一點。然而他卻沒有得到尊重。

師:但,不管怎麼樣,最後的結果呢?

生: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讓學生再齊讀課文的最後這句話,並板書。)

[直奔文尾,與後面的再顧文首一樣,是對文本的大氣的解讀,整個文本成爲教師與學生閱讀與討論的“小小寰球”,而非“盲人摸象”。--王)

師:“尊重”的意思就是--(生依次說出“敬重”、“佩服”之意)。

師:那“不尊重”呢?

生:尊重。(同學們啊了一聲,該生一下子明白了)是瞧不起的意思。

生:侮辱,蔑視。

師:“不敢不尊重”呢?

生:尊重晏子了。

師:那就直接寫了唄,爲什麼還要用上“不敢不”?

生:不能不尊重。(教師讓學生把“不能不”送進句子中,變成“楚王不能不尊重晏子了”。)

[“送進去”彷彿已是玫瑰課堂上的口頭禪,雖只聽過她兩節課,已能感受她偏好的語言方式,再如“掌聲”、“謝謝孩子們”,似乎有人批評過玫瑰的這種“掌聲四起”,我則認爲應視爲個性化教師的“招牌動作”,只要與教師本人的個性、形象、追求等相協調即可。--王)

生:楚王只好尊重晏子了。

生:楚王必須尊重晏子了。

[在教師的牽引和巧妙點撥下,學生快速瀏覽課文,不但理清了文章的脈絡,而且牢牢地把握了文本的重點,通過“不敢不”和“不能不”的換詞訓練,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語文味極濃。--餘)

師:那楚王佩服晏子的什麼呢?

生:讀了這篇課文,我認爲楚王是不得不尊重晏子的才華。

師:晏子靠什麼來表現他的才華?

生:表現在晏子說的那些話,也就是說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能言善辯的口才。

  二、抓文字,鋪墊主題。

師:那好,三個故事中,任選一個,找出晏子的話,大家讀讀,看看晏子的話給你什麼印象。(學生自由讀,而後發言。)

生:我說說第二個故事中晏子的這句話:“這是什麼話?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大夥把袖子舉起來,就連成一片雲;人們都甩一把汗,就能夠下一陣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腳尖碰着腳跟。大王怎麼說沒有人了呢?”甩一把汗,真的就下一陣雨?袖子舉起來,真的就連成一片雲?用誇張手法啊。楚王不是說我們國家沒人嗎,這樣一來,楚王沒話說了。

師:晏子的修辭手法用得真好。(生笑。)這是古文中晏子的話:“齊之臨淄三百間,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摩肩接踵而在,何爲無人?”後人從中概括了三個成語,結合課文,看看是哪三個?

生:有“張袂成陰”,意思是“大夥把袖子舉起來,就連成一片雲”。有“揮汗成雨”,意思是人們都甩一把汗,就能夠下一陣雨。

師:快把這兩條成語寫在課文相應的意思下面,一邊寫一邊記在心裏。還有呢,誰再說?

生:“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腳尖碰着腳跟”這句話對應的成語就是“摩肩接踵”。

生:(脫口而出)還可以說成“比肩繼踵”。

師:你怎麼知道的?

生:我讀別的書讀到的,我平時看書看得多。

師:哎喲,你真用心!謝謝你給同學們提個醒兒,要多看書,注意積累。同學們趕快把這同一意思的兩個成語寫下來。也要工工整整地寫,一邊寫一邊記在心裏啊。

[既有詞語的積累,又有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一舉多得。--餘]

生:第二個故事中晏子還說了這句話:“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晏子的理由真充分,你想啊,先說我們國家的規矩,然後再說我最不中用,最後呢,就得出結論--“楚國是最下等的國家”,所以只好我來了:

師:晏子的話裏有“所以”,既然有“所以”,那就必然有--

生:“因爲”。

師:用上“因爲”說說這句話;

生:因爲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

師:這個“因爲”還可以放在哪裏說?

生: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國家,就派下等人去。因爲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

生:晏子說話真有藝術,避免了“因爲”的重複使用,語言不羅唆,理由還充分。

生:我說第一個故事中晏子說的話:“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晏子綿裏藏針,他的言外之意是既然給我開了一個小門,像狗洞一樣,那我就將計就計,把它說成狗洞,推理出楚國是狗國。這樣聽着好像很有根據。

師:那就請你給同學推理一下。[課件出示:“訪問正常國家開城門,訪問狗國鑽( ),楚國讓我鑽狗洞,所以楚國是( )。”)(學生填出“狗洞”、“狗國”,大笑。)

生:我說第三個故事中晏子的話:大王難道不知道嗎?橘樹種在淮南,結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爲水土不同嗎?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楚國的水土使人容易做盜賊吧!晏子用生活中的現象說明環境水土不同、植物生長就不同的道理,人呢,也是這個道理。我覺得晏子的知識真豐富,拿這個比喻反駁楚王,挺好。

生:晏子的意思是楚國的風氣不好才使人變成盜賊。他沒明着說,而是做了個比較,不能說是比喻。

師:這叫類比推理。後人把晏子的話當作典故。老師給同學配的補充教材中就有這句話。

生:我知道了,是“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教師讓學生把這句背下來。)

師:請總評晏子的語言。

生:晏子口才非常厲害伶俐,能說會道。

生:晏子運用誇張、類比、打比方、推理等方法,讓自己的語言有理有據。

生:晏於驗證了一句話: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師:你可真會運用語言,讀到補充教材上的這句話,在這裏評價晏子,就不僅僅是積累這句話了,而是運用語言,表達你的觀點。(讓學生再讀“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時,他們的語氣堅定多了。)

  三、研文學,深化主題。

師:然而,今天的一位外交官卻這樣認爲(課件出示):晏子的語言,雖給人的感覺是有理有據,但感覺是在做語言遊戲。逞口舌之能進行外交對話,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智慧,也獲得不了真正的尊重。

[這個外交官和後面的歷史學家的評論一樣,屬於對文本的“反思性解讀”。兩個“然而”,如同重磅炸彈,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現場學生及觀摩老師的反思與討論。而能提供這樣的評價材料(不管是否確有這樣的外交官和歷史學家),也證明了玫瑰學養的深厚,難怪有人這樣評價她:從偶像型向實力型跨越。--王)

師:對此,你怎麼看?請自己默讀,靜靜思考一下,發表如下觀點(板書:贊成/不贊成/說不準)。

生:我說不清。這位外交官考慮外交的含義,晏子如果得罪了楚王,楚國和齊國之間就會有矛盾,所以,晏子必須“繞口令”。不過外交官的話也有道理,晏子有點逞口舌之能。

生:我懷疑這位外交官有些忌妒晏子的才能。(衆笑。)

師:有意思,我相信,你理解的忌妒是說晏子在你的心中--

生:神聖不可侵犯。

師:人家有不同的意見,你就說是忌妒,是嗎?(教師表情顯示不同意該生意見。)

生:……是。(學生撓頭,不好意思了。)

師:我尊重你的意見,但,我更相信你的觀點不一定代表最後的觀點。

[正是課堂的民主平等,纔會得以支撐學生袒露真實的心路歷程。老師巧妙的引導正是教師育人的高妙之處。--餘)

生:我覺得每個人說話是通過大腦來思考的。在那種情況下,他有智慧,才能說出這一番話。我認爲晏子的口才也是智慧。晏子能隨機應變,把楚王說得啞口無言,最後不得不佩服晏子。

生:我贊成。晏子有做語言遊戲的感覺,你想啊,真正的外交對話能那樣嗎?要是我的話,我就保持一份沉默。

生:我不贊成。晏子不是在耍嘴皮子,他既爲自己的祖國贏得尊嚴又不傷害對楚王的尊重,他的做法令我佩服。要是我的話,我說不出來,那位外交官怎麼能這樣說呢?

生:我說不清楚。晏子說的的確是有依據地顯示出了自己的智慧,但外交官說“晏子是在做語言遊戲,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智慧”,什麼是“真正的智慧”?也許外交官說的也是對的,所以我說不清楚。

師:每個人都有發表自己見解的權利。我尊重你們的意見。有的同學不贊成,有的贊成,有的說不清。我們的確要思考:越說不清就越需要我們去說說看。如果說晏子是有智慧的,那麼,晏子的智慧肯定不僅僅停留在語言的技巧上,那麼,晏子的真正智慧在哪兒呢?

師:好,讓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晏子說的這些話。我們先看這句話:“這是個狗洞……楚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晏子是怎麼說那番話的?(學生說,教師加上“晏子看了看,說”。)

師:注意這個“看了看”,爲什麼不說晏子“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

生:這能表現晏子思維敏捷,隨機應變能力強,壓根兒就不用太長時間想招兒。

生:不用“想了想”,只是看一下,眉頭一皺,計上心來。

生:其實,“看了看”說明晏子是親眼所見事實之後才說的話,如果用“想了想”,就不知是不是“看了看”才說的。其實,這個“看了看”也包括“想了想”。

師:原來這“看了看”藏着這麼多意思啊。同學們請拿出《胯下受辱》。當無賴叉開雙腿,讓韓信從他褲襠下鑽過去的時候,也是--

生:韓信也是“看了看”。

師:那麼,晏子的“看了看”和韓信的“看了看”究竟有什麼不同?

生:晏子“看了看”是想辦法,韓信“看了看”也是考慮鑽過去還是不鑽過去。這受辱對晏子和韓信都是一種考驗。不過,韓信看到的是無賴欺負他一個人,而晏子不僅看到楚王侮辱自己,還看到了楚王侮辱他的祖國--齊國。

師:你有多高?,

生:1米40。

師:看課文,課文寫晏子身高五尺。古代一尺相當於現在的八寸。估算一下晏子多高?

生:1米4左右。

師:“左右”用得好。(和該生的個頭比較一下)也就這麼高。

生:晏子是矮了一點。(生笑。)

生:矮是爹媽給的,模樣不好是天生的。你說我沒學問,我可以學,但這樣侮辱我,還藉着我的個頭侮辱我的國家,要是我會很憤怒。

師:可課文卻是“晏子看了看”,沒寫出晏子的憤怒。

生:韓信雖然看了看,但他沒像晏子那樣去反駁。因爲韓信是一個忍辱負重、大智若愚,有非凡氣度的人,他可能是把這件事當作對自己的一個鍛鍊。所以韓信能成爲一個將領。(教師順勢和學生讀《胯下受辱》最後一段話。)

生:無賴在韓信心裏,根本不算回事。因爲韓信有自己的志向,無賴只是針對韓信個人,所以憑韓信的性格,韓信忍受了侮辱。晏子呢,如果楚王侮辱是針對晏子個人的話,說不定晏子也會像韓信一樣做,可是,晏子清楚自己的身份是使節,所以,晏子不能像韓信那樣忍氣吞聲,他選擇了馬上反駁。

師:好啊,從晏子的“看了看”,你看到了晏子的什麼呢?

生:晏子真了不起,太有智慧了!

生:我覺得晏子的智慧是很冷靜,而且也勇敢。你看,他受到楚王侮辱後,鎮定自若,看了看,就想出這麼好的辦法。

師:是啊,沉着是睿智的保證,勇敢是贏得尊重的前提。看似簡單的“看了看”,讓我們看到了小個子晏子的大智慧。也就是從這“看了看”,才使晏子的話有了底氣,這是超越了晏子脾氣和性格的勇氣!回過頭來讀這句話(“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師:下面的兩個故事中,晏子的語言背後,體現的智慧究竟在哪兒?請同學們自由選擇,聯繫上下文讀讀晏子的話,看看這語言的背後究竟藏着什麼力量。

  第二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