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語文《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語文《晏子使楚》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今天進行《晏子使楚》的第二環節——精讀感悟。學生準備得很充分,發言很積極,展示的慾望太強了。小組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後,糾錯的學生爭先恐後地爲展示的學生糾錯。糾錯的熱情非常高,耽誤了不少時間。下午,我先向學生強調,傾聽時要着重傾聽別人的表達內容和表達方式。本以爲提出這個要求後,會有許多學生不再這麼積極,沒想到,仍然有不少人搶着點評別人的'優點。秩序還是有些亂。怎麼辦?

課堂深度

下午繼續交流對課文的體會時,崔傳浩談了自己對“南橘北枳”的理解。這時,他對課文中的“水土”一詞出現了誤讀。晏子說:“大王您怎麼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爲水土不同嗎?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崔傳浩在解讀第二個“水土”時沒有進行細緻的分析,而是直接照搬了晏子的話,感覺齊國人百姓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是因爲水土不同的緣故。

這也算是課堂生成吧。我當即問了學生一個問題:“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到了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是像南橘北枳那樣,因爲‘水土’不同嗎?”顯然,人的變化不是因爲“水土”,那麼,晏子想說什麼呢?我提示學生,“水土”是一語相關,晏子真正想說的是什麼呢?學生思考了一會兒後,李詩音站起來說,晏子的話是指楚王把楚國治理的不好,讓不良的社會風氣吹進來了。雖然她的表達不是非常準確,但是說出了大概意思。此時,學生都已明白,晏子第二次說的“水土不同”暗指楚王沒把楚國治理好,導致社會風氣不好,齊國人到了楚國才做起了盜賊。學生理解到這裏,都已知道晏子在回擊楚王了。我又追問了一個問題:“晏子爲什麼不直接回擊楚王,非要打個比方,用南橘北枳,水土不同迂迴地回擊楚王呢?

此時,沒有任何提示,學生想啊想啊,居然從幾個角度來談這個問題。第一個觀點:晏子是客,楚王是主,晏子來到楚國的地盤上,理應客氣一些。第二個觀點:晏子是大夫,而楚王是一國之君,臣對君說話應該有禮貌。第三個觀點:晏子出使楚國,萬一把楚王惹惱了,楚王可能會令人把他拖出去斬了。第四個觀點:晏子如果不委婉,而是與楚王針鋒相對,可能會引發兩國之間的戰爭。那樣的話,可能會造成生靈塗炭、兩敗俱傷。晏子是從大局着想的。第五個觀點:第二自然段已經說了,齊王派晏子訪問楚國。既然是“訪問”,就是要建立友好關係,如果晏子直接回擊楚王,讓楚王很憤怒,兩國的關係就僵了。

交流到此處,我給了學生晏子使楚的背景:齊王派晏子使楚,是爲了與楚國結盟,準備聯合抗秦。因此,晏子出使楚國是有使命的。聽了晏子使楚的背景,大家更理解晏子爲什麼要委婉地回擊楚王了。可是,這時又有學生提出質疑:既然怕惹惱了楚王,可以什麼都不說呀。不管楚王怎麼侮辱他,晏子可以不吭聲,可以示弱。學生立刻有人反對,認爲如果晏子一味地忍讓也不對。這樣會讓楚王看不起,還談什麼結盟呢?討論到此時,學生髮現,晏子既要委婉地回擊楚王,以維護自己和齊國的尊嚴,還要給楚王留有餘地,留着面子,不至於撕破臉,讓楚王認識到齊國的強大,只有與齊國聯手,兩個國家才更安全。

和學生談到這裏,所有人都感受到晏子掌握談話的分寸是極難的,正因爲如此,才體現出晏子語言的巧妙與智慧。

今天的課給我留下許多遺憾,也讓我反思了許多,發現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秩序、導向、理性、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