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8W 次

  【《晏子使楚》教後反思一】

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本文講述的是齊國的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爲了顯示楚國的威風,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對楚王的三次侮辱進行了精彩的反駁。教學時,首先要梳理好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然後重點朗讀晏子和楚王三次智斗的部分,抓住人物的對話描寫,圍繞“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怎樣應對?”“你認爲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一部分一部分地閱讀思考,從中體會晏子的機智勇敢和愛國情懷。基於以上考慮做了以下的設計:

1選準文章的切入點,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初讀課文請同學思考:晏子出使結果的那句話。

2、交流,齊讀“從這以後,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板書:尊重

再找出在這之前楚王是怎樣的?出示投影:

在這之前,楚王 。

交流後板書:侮辱

請同學們繼續讀課文,用“----”劃出三次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並講講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找出晏子反擊的語句,理解晏子語言中蘊涵的意思

3 抓住晏子語言中的技巧,積累語言,體會晏子是個怎樣的人。

成語的積累和理解如:句子歸納成語“張袂成陰、揮汗如雨、摩肩接踵”

晏子給予有力的回擊以後,結果如何? 妙在哪裏?

分別讀一讀三處表示結果的話。

楚王只好吩咐打開城門,迎接晏子。

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聽了,只好賠不是。

拓展延伸:

1、此時此刻,你想對晏子說些什麼呢?請用一句話、一個詞或者一首小詩來表達都可以,先寫一寫。

(不辱使命、能言善辯、有愛國之心,維護祖國的尊嚴;有豐富的知識,才能隨機應變、能言善辯,有膽有識、)

2、像這樣的人和事還有很多:

投影出示,請學生讀:

故事1:

美國代表團訪華時,曾有一名官員當着周總理的面說:“中國人很喜歡低着頭走路,而我們美國人卻總是擡着頭走路。” 此語一出,話驚四座。周總理不慌不忙,臉帶微笑地說:“這並不奇怪。因爲我們中國人喜歡走上坡路,而你們美國人喜歡走下坡路。”

故事2:

一位美國記者在採訪周總理的過程中,無意中看到總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國產的派克鋼筆。那記者便以帶有幾分譏諷的口吻問道:“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的中國人,爲什麼還要用我們美國產的鋼筆呢?”周總理聽後,風趣地說:“談起這支鋼筆,說來話長,這是一位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作爲禮物贈送給我的。我無功不受祿,就拒收。朝鮮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就留下了這支貴國的鋼筆。”美國記者一聽,頓時啞口無言。

同學們,《晏子使楚》這個小故事選自於中國最古老的傳說故事集——《晏子春秋》,這本書共記錄了晏子的215個小故事,你們還想了解其它的故事嗎?請去看《晏子春秋》。

授課結束後,我回顧整節課,我只是匆匆走過牆,雖然學生對“晏子對楚王的三次侮辱怎樣進行了精彩的反駁”的語句很快能找出來,但是在設計上,我一節課安排的內容太多,導致時間過緊,不能很好地讓學生反覆有感情地朗讀人物的對話,沒有注重到本文在寫作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以人物對話塑造形象。所以在突破難點“體會晏子語言的巧妙之處在哪?你認爲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點上學生還是比較模糊。因此,我們在語文課上,必須要讓學生養成多讀,多思的習慣,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教師以讀代講,學生讀中感悟。

 【《晏子使楚》教後反思二】

《晏子使楚》這篇歷史故事記敘了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的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針鋒相對,反駁了楚王,維護了國家尊嚴。由 “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小故事組成,三個小故事的記敘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寫晏子智鬥楚王,最後寫楚王只好認輸。

回想自己的課堂教學,做得較好的是:

整個教學環節還是不錯的,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纔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所以我讓他們都參與到課文裏,擔任齊國小記者的身份。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爲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這是一個需要多種才能的綜合活動,需要學生髮揮創造能力。師生的關係完全是平等的,教師只是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

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較多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朗讀表演”等形式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一定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甚至會拍手稱快,拍案叫絕的。

在此基礎上,通過表演又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其中蘊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特別是第2個小故事的學習可以很好地進行語言訓練,讓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轉變成四字詞語:揮汗成雨,張袂成陰,摩肩接踵等等,學生在表演這個故事時,還可以變換句子,用上這些詞語,課後作業就可以引導學生積累四字詞語,這樣既積累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又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

不足之處是,對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調動不高,老師的“導”多了點,學生主動提問,進行質疑,發表見解的機會少了點。教師的提問不夠簡煉。我們應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開放活動的空間、放開學生的手腳,拓展學生的思維,把活動的舞臺交給學生,把活動的時間交給學生,把活動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充分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意識、競爭意識,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