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課後反思

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課後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4W 次

《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以下是小編收集的《晏子使楚》課後反思,歡迎查看!

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課後反思

  《晏子使楚》課後反思1:

《晏子使楚》是一歷史故事。它講述了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與楚王的三次交鋒,交鋒中晏子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體現出超人的智慧、善辯的口才和愛國的熱情。在教學中,讓學生嘗試着像晏子那樣思考,像晏子那樣去回答難題,然後再讀課文,這樣就大大刺激了學生讀課文的興趣,在讀課文的過程中爲自己的觀點尋找論據,進行邏輯思考。本文記敘語言簡潔生動,通過對話展開情節,刻畫人物,雙方辯詞的鋒芒,都表現得準確而生動,恰當地體現了人物的身份特徵。

我在教學中,對於晏子的語言分析得較爲細緻,對楚王的語言和神態卻沒怎麼顧及到,這是做得不足的地方。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會抓住“楚王見到了晏子,冷笑一聲說:‘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能體會到楚王的目空一切、傲慢無禮。“既然有這麼多人,爲什麼打發你來呢?”其中“打發”一詞,可以看出楚王對晏子的不尊重。後來,他又藉故侮辱齊國,笑嘻嘻地對晏子說:“齊國人怎麼這樣沒出息,幹這種事情?再一次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目空一切、傲慢無禮的楚王形象。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學完課文之後,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演課本劇,體驗課文內容,使更多的學生獲得展示自己的機會。

  《晏子使楚》課後反思2:

《晏子使楚》這篇歷史故事記敘了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的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針鋒相對,反駁了楚王,維護了國家尊嚴。

我校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小組自主互助學習,主要由四個模塊組成:首先是情景引入,提出問題;然後是小組內進行交流;接着在班內交流,深入學習;最後是課堂總結。在教學這一課時,我首先由課題導入,然後爲了讓學生對故事有個直觀的理解,播放了課本劇的視頻,把學生帶入到這個歷史故事中。然後根據問題,讓學生以小組合作互助學習的方式進行學習。我把學習的重點放在第二部分,也就是楚王是怎樣三次侮辱晏子,以及晏子如何應對的。通過精讀晏子與楚王針鋒相對的話,感悟晏子成功反駁楚王的辯論技巧和思維方式。

根據教材特點和《新課程標準》中指出的“讓學生主動地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發展學生的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要求,在教學中,我力求讓自己的教學思路清晰,抓住“一箇中心線索”宴子能言善辯的才能,維護了國家尊嚴,“三個突破點”,宴子和楚王三次鬥智的部分,去貫穿全過程,第一部分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讀感悟宴子機智勇敢,第二部分搭建一個表演的舞臺,讓學生把朗讀、想象、感受、體驗、情感結合起來,悟出晏子臨危不懼,大義凜然。第三部分還是以讀爲主,在讀中感悟晏子的能言善辯。在教學中,我力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去走進文本,體會文章表達的感情。

(一)善於引導學生質疑問難

愛因斯坦說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大疑則大悟,小疑則小悟,不疑則不悟”。現在,教育界人士普遍認爲,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語文課程標準》在分階段目標(四年級)閱讀一項明確指出:用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一種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一定多讀少講,把比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讀書,讓學生通過自主的、入境入情的朗讀,讀懂課文,有所感悟。同時對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見解,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可見具有質疑能力是學生應該達到的一項學習目標。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強調學生自學存疑,注意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的作用,引導學生自讀課文,誘導學生髮現問題,主動探究。只要我們善於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徑去求異,去問難,學生的主動學習的能力會得到質的飛躍。

(二)重視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合作、探究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之間通過互相啓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能培養其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與探究學習一樣,合作學習使學生的主體地位更爲突出,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社會合作精神與人際交往能力,是新課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着力點,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還可以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合作學習是一個主動的、積極的、有意義的過程,要使小組合作具有價值,教師要制定合理的有利於展開合作的學習目標,安排恰當具體的、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結構的活動內容、學習材料和探究任務。而教師作爲指導者,更要關於啓發學生思維,給學生指出思維方向、討論的重心,找到入題的話頭,並有意識地培養創造性思維。在學習《頤和園》的幾處景觀是,我詳細講讀了長廊之後,要求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景觀分小組學習萬壽山、佛香閣、昆明湖幾處景點,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很快融入了小組的學習氛圍,因爲學生之間是無拘無束的,探討時更是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這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注重主動參與實踐

要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我們就要真正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爲主動實踐,變單一課本爲多種渠道,變狹隘課堂爲廣闊生活,讓學生廣泛參與課堂或課後的實踐活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重在學習過程,注重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能較好地整合知識和能力,尤其有利於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感受能力、綜合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蒐集信息能力、組織策劃能力、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等等。如我在教學設計中加入的課前的預習中上網查頤和園的資料資料和“小導遊”這兩個環節,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在這些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創造精神,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晏子使楚》課後反思3:

《晏子使楚》是五年語文下學期的一篇講讀課。是一篇歷史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針鋒相對,反駁了楚王,維護了國家尊嚴的事。本文承擔的重點訓練項目是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對於這樣一篇故事性強的課文來說,通過反覆的研讀,讀懂楚王對晏子的三次侮辱,晏子的三次反駁,在此基礎上理解句子的含義及人物的個性品質是教學的重點。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認爲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一、教學層次清楚,重點突出。

我先是讓學生說一說通過第一節課的學習你對課文有哪些瞭解。可以介紹對晏子的瞭解,也可以對文章的主要內容方面來說;然後讓學生說楚王是怎樣侮辱晏子的,晏子就是如何反駁的呢?帶着這個問題來統領全文,學習全文。接着讓學生默讀課文,同時交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可以抓重點詞語來學習,邊讀邊做批註;隨後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對一些重點句子的含義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朗讀,並把第二個小故事作爲重點進行了分角色來讀,同時交給學生分角色朗讀的方法:想象---表演法。在細讀課文的過程中,使學生對晏子的'認識深化;最後讓學生了解晏子出使的歷史背景,昇華晏子的精神品格。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層次清楚,重點突出。

二、注重學生語言的積累。

在課文第2個小故事中,對晏子說的第一句話我引用了原文,通過古今對照,使學生不但積累了原文中的揮汗如雨,張袂成陰,磨肩接踵三個成語,而且很好地理解了它們的含義,對學生是一次很好的語言訓練。

三、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

朗讀是學生的情感宣泄,是學生對課文感悟是否深刻的重要表現。在3個小故事的學習中,我引導學生揣摩人物說話的語氣、內心想法,對學生進行朗讀的指導。在第2個小故事的學習中,我引導學生揣摩人物說話時的語氣、神態、動作,讓學生小組合作,一名學生扮演晏子,一人扮演楚王,另一個人當旁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角色想象自己就是楚王,想象自己就是晏子來朗讀,更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創造性。通過表演,使學生真正地“活”起來,處於一種寬鬆、和諧、愉快的氛圍中;使學習成爲一種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負擔,思維不受壓抑,而是處於“激活”狀態;使獲取的知識不只是學生頭腦中的一種抽象的文字記憶,而是形成學生自身的一種能力、一種潛質。

當然在本課的教學中不足之處也不少:

一、在教學中,感覺自己一直沒有很好的走進文本,一直不是很進入狀態,感覺到很緊張,所以一些事先設計好的過渡語言銜接不自然,今後的教學應該很好的改進。

二、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不到位。對沒有表演好的如:冷笑,裝作很爲難的晏子,面如土色-----等地方,讓表演能力強的同學演示一下會更好,同時猜測人物的內心活動,這樣也許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