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評課稿範文

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評課稿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4W 次

  《晏子使楚》評課稿

每一次聽陳茗老師的課,她都能給我帶來新的感受。尤其是她對教態的把握,根據學生的年齡和所上課文的不同,或莊重,或活潑;或大氣,或自然。不像有些老師,上課的風格難以改變。今天下午,陳老師的《晏子使楚》課的教學,又一次讓我感受到了她那紮實的教學功底,以及“樸樸實實才是真語文”的教學境界。沒有華麗的多媒體課件,沒有高山流水的音樂,更沒有熱鬧的作秀。可是,她卻給我們奉送了一節實實在在的“語文課”,平實,淡定,於細微之處見功夫,於言辭之中得其法。個人見解,其教學成功的法寶是:凸中心,扣重點,悟心性。

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評課稿範文

“語文教學如果渴求面面俱到,結果必是面面俱失。”這是我在一本書中看到的一句話。而陳老師的這節課,從設計理念,到施教過程,充分注意到了這一點。課堂設計,只求把握重點;施教過程,重在以問導讀,以讀解疑。

首先,新課學習的導入,直指課文中心。

《晏子使楚》課文線索明朗,內容層次清楚,學生第一次閱讀就可以抓中心,明白大意。陳老師惜言如金,教學直奔中心,提高課堂學習效率。開課伊始,陳老師直接拋出問題,請看教學設計

1、《晏子使楚》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是什麼時候,起因是什麼?(生讀一、二自然段)

2、這個故事的結果是什麼?(生讀最後一自然段)

3、師:晏子使楚,楚王對晏子怎麼樣?(侮辱)結果怎麼樣?(尊重)

討論第三個問題時,陳老師出示一塊小黑板,在“侮辱”和“尊重”兩個詞語之間畫了一個大大的“?”,接着說:“晏子使楚,楚王本來想侮辱晏子的,後來卻不得不尊重晏子了,這是爲什麼呢?”一個問號,一個“爲什麼”激起了學生的疑問,也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更揭示了本課的學習重點。

語文的課堂時間寶貴,老師以疑啓思,激發了學生思維,以讀解疑,握住了文本,把握故事脈絡,一下子讓學生走進了文字,又走出了歷史講故事,其課文的中心一目瞭然。以簡捷的方式讓學生在文本中走了一回。

其次,教學環節緊扣教學重點。

“讓閱讀走一個來回”,陳老師的閱讀教學環節體現出了這一思想。我們引導學生了解了課文內容後,要把語言文字的學習訓練,文字情感的體驗,寫作方法的掌握,滲透在教學的過程中,從而體現出語文課堂的語文味兒。陳老師這些方面的表現值得我學習思考:

“楚王爲何不得不尊重晏子了?”接下來的時間裏師生始終在圍繞這個問題展開學習和討論。晏子究竟是怎樣讓楚王尊重他的呢?課文一共有三個故事,陳老師有條不紊地帶領學生一個一個去讀,在“讀中感悟”楚王是怎樣侮辱晏子,而晏子又是怎樣維護自己和國家的.尊嚴,從而使楚王不得不尊重他的。

再看:

每上一個故事,陳老師都會讓學生先讀一讀,讀完之後提問:“從這一段話裏,你體會到了什麼?”這個問題在課堂上反覆出現, 由此我想到了竇桂梅老師的一句話:“簡單的表達,豐富的感動。”用在這兒,我覺得可以改爲“簡單的提問,豐富的體驗。”陳老師每問一次這個問題,都會引起學生透過文本去積極地思考問題 ,透過表面現象看到人物的本質,從而起到了爲教學重點服務的作用。

整節課,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整個流程如行雲流水,過渡清晰,環環緊扣,始終不離教學重點。

再次,抓住重點詞句進行理解,感悟課文人物的內心世界和道德品質。

語文是有關語言的學科, 陳老師讓學生在關鍵的字、詞、句處細細揣摩體會,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挖掘文本背後所隱藏的內涵,來理解和感悟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和道德品質。

如:“晏子拱了拱手,說:‘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說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陳老師在多媒體上用粗體字和彩色的字顯示“拱了拱手”和“敝國”,讓學生細細體會,從這兩個詞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學生思考之後,有人這樣回答:“我從中體會到晏子雖然受到了楚王的侮辱,但是他還是遵守君臣之間的禮儀的。”這一句回答點出了晏子作爲大國使者的風範,這也是晏子捍衛齊國尊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師又問:“晏子爲何故意笑了笑?楚王的‘笑’是什麼笑?”抓住這兩個“笑”字大做文章,讓學生在對比中體會晏子的智慧和楚王的尷尬無奈。

陳老師引領學生一步步從膚淺走向深刻,從簡單走向豐富。讓人感覺到老師如同一個高明的導遊,一步步引導學生漸入佳境,最終全面的認識晏子這個人物的聰明機智和能言善辯,以及他熱愛國家的情感。

語文課堂要立足於文本整體,抓住關鍵詞句,並由詞句引發、形成靈動的教學板塊,讓學生沉入語言,一遍一遍與語言“親密接觸”,體會語文的魅力,陳老師這一點做得很好。

另外,這節課學生在理解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方面的出衆表現,也給聽課老師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想這應該得益於陳老師平時的每一節課都是這樣紮紮實實地引導吧!

當然,教學也是一門缺憾的藝術。從探討的角度看,談談我個人學習後的小小思考:

1、這節課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還可以更多點。這樣老師有時提問之後,舉手的同學就不會寥寥無幾,或者老是那幾個反應快的人舉手。2、讀的方式可以多樣化。齊讀過多,展示不出學生朗讀的水平,也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3、對於三個故事的教學,是否可以更明顯的體現出“扶”與“放”的關係。這樣可以更好的體現出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每一次聽課都是一次學習和提高的過程。而及時的點評與反思更是一個拓展與提升的過程。這一篇文章既是對陳茗老師這節課的一次點評,更是對自己評課能力的一種鍛鍊。多聽,多學,多思,多練,惟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教研水平,才能達到校本研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