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五年級《晏子使楚》課文原文

五年級《晏子使楚》課文原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9W 次

《晏子使楚》是戰國末期佚名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五年級《晏子使楚》課文原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五年級《晏子使楚》課文原文

《晏子使楚》課文原文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爲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爲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yì)王。王曰:“縛者曷(hé)爲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課文要點

1.思想內容

《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顯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前兩次針對晏子身材上的缺陷,“在城門旁邊開了一個五尺來高的洞……讓晏子從這個洞進去。”“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既然有這麼多人,爲什麼打發你來呢?”言語中充滿了挑釁和嘲弄,對齊國的大夫直呼“你”,已是無理之極;後一次直指齊國,“齊國人怎麼這樣沒出息,幹這種事?”嘲笑之語更是肆無忌憚。面對這樣盛氣凌人的侮辱,晏子正氣凜然,沉着應對,機智反擊,結果楚王一敗再敗,不得不賠禮認輸。故事盛讚了晏子身上表現出來的凜然正氣、愛國情懷和他高超的語言藝術。

課文人物對話比較多,以人物對話來塑造形象,是本文寫作的一個突出特點。文章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寫,開頭寫楚王想侮辱晏子,這是故事的起因;接着寫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機智對答,這是事情的經過;結尾寫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這是故事的結果。首尾照應,思路清晰,行文緊湊,結構嚴謹。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這是晏子和楚王第一次鬥智。楚王抓住晏子身材矮小的特點,關閉城門,挖五尺高的洞讓晏子入城,來侮辱晏子,進而達到侮辱齊國的目的。晏子不卑不亢、將計就計,以楚王之法反擊楚王。他的話妙在哪兒呢,妙在他讓楚王沒有任何選擇地打開城門,爲什麼?他的話很明白,楚王要承認自己的國家是狗國,那他就鑽狗洞。楚王要說自己的國家不是狗國,就應打開城門。楚王怎麼敢讓晏子走這個洞呢,所以只好打開城門。這一次,晏子未見楚王,就給了楚王一次迎頭痛擊。

②晏子裝着很爲難的樣子,說:“您這一問,我實在不好回答。撒個謊吧,怕犯了欺騙大王的罪;說實話吧,又怕大王生氣。”楚王說:“實話實說,我不生氣。”晏子拱了拱手,說:“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說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這是晏子和楚王第二次鬥智。楚王藉口齊國無人,諷刺晏子無能,諷刺齊國無人才。面對楚王又一次對自己和祖國的侮辱,晏子大義凜然,再次回敬楚國:齊國人多得快要裝不下了,怎能無人呢?然後又一本正經地先貶低自己,再貶低楚國:我無能,我是下等人,我有資格訪問的只是你們楚國這樣的下等國家!這段對話非常精彩,不僅是晏子的語言精彩,因爲他將計就計,來了個順水推舟,按照楚王的邏輯說下來,結果卻是有力地貶損了楚國,而且晏子的表情也極其有趣,他的“裝着很爲難的樣子”和“故意笑了笑”,表面上似乎是爲自己的無能難爲情,實際上正是在這不動聲色的裝模作樣中,回擊了楚國,讓楚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晏子的這句話極具諷刺意味,比正顏厲色更有力量。

在這裏我們留意一下楚王的笑。課文中有三次寫到楚王的笑,第一次是初見晏子,“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聲”,這一笑極盡輕蔑之能事,表示楚王根本沒有把晏子放在眼裏;第二次是面對晏子不動聲色中的滴水不漏的回擊,他無言以對,“楚王只好陪着笑”他其實是裝作聽不出晏子話裏的話,以笑來掩飾自己的尷尬;第三次“楚王笑嘻嘻地對晏子說”,嘲笑齊國的人做賊沒出息。表面上態度並不尖銳,實際上是笑裏藏刀。他不甘心就此認輸,又想出了新花樣,這種笑,居心更加險惡。

③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來,說:“大王怎麼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爲水土不同嗎?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

這裏的“淮”,指的是淮河。淮河發源於河南,流經安徽、江蘇,經洪澤湖分流注入長江、黃海。晏子舉了個楚國上下都熟知的現象,說明淮南的柑橘到了淮北就變成了枳,沒有什麼奇怪的,是兩地水土不同的緣故;同樣的道理,齊國的人到楚國當竊賊,也沒有什麼奇怪的,是兩國水土不同的緣故。

晏子的回答妙在哪呢?他的話不但形象生動地點明瞭齊國人在楚國爲盜的原因,而且也回敬楚王:楚王治國無方,造成楚國社會風氣不好,致使好人變成盜賊。楚王不僅沒有達到侮辱齊國的目的,反而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面對晏子不卑不亢的態度,彬彬有禮的回答(他沒有直接說“是兩國水土不同”,而是說“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反駁強勁又不失禮節),使楚王在連連敗陣中只得認輸,對晏子不敢不尊重了。

(2)對詞語的理解。

敝國:我國。敝,謙詞,用於稱有關自己的事物。

面不改色:不改變臉色;形容臨危不懼,從容自若。

安居樂業: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