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望月》教學反思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望月》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1W 次

  《望月》教學反思第一課

《望月》是一篇散文。全文分爲三部分:一是月夜江景,二是愉快交談,三是月下幻想。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望月》教學反思

我執教的是第一課時,經過反覆研讀教材,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在預習的基礎上認讀本課生字,理解新詞,能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3、聯繫課文內容,通過讓學生帶着想象朗讀,感受文中描寫的月下江景美,並體會同一輪月亮在不同人眼裏是不一樣的。

4、通過誦讀有關月的古詩,激發學生主動積累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創設意境引導學生感受月下江景的美麗。誦讀詩句,體會同一輪月亮在不同人眼裏是不一樣的。

閃光之處:

1、圍繞“望月”,深挖教材。文章形散枝繁,有21個自然段,無明顯的中心句。當我一開始拿到文章時,思路有些亂,不知從何下手,與組裏面的老師討論,大家都覺得文美,意境深,但孩子難以體會得到這種美,很難突破。後來,我反覆研讀,全文聚焦“望月”,因月生情,因此,在教學中,我緊扣“望月”拓展思路,化繁爲簡。特別是課文第2自然段,描寫了江上的月景,文字很美,意境很美。但學生很難體會美,在之前的試教時,我採用放的方法讓學生自讀自悟,然而學生說不出個所以然,於是我又費力地根據學生的零星發言進行引導,費時很多。所以今天我採用了扶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品讀月景的恬靜、柔美、安詳、活潑。不作過多的分析,去肢解語言文字,而是通過我的導語和評價語創設意境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並配以合適的音樂和畫面,讓學生整體地感悟與朗讀這段文字,從今天的課堂來看我覺得效果還不錯。

2、指導朗讀,感悟文本。

(1)、從初讀到第二次的默讀整體感知,我都紮紮實實抓好,直到讀通讀順爲止,真正做到“不讀通,不開講”

(2)、抓重點字詞指導朗讀:課文第2節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難就難在學生感受不到月夜的美,所以 “安詳”“晶瑩閃爍”“隱隱約約”,“鍍”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以讀代講,讀中感悟。

3、重視讀書,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1)、指導學生概括課文內容的方法。雖然是五年級了,有些學生閱讀量少,在一定程度上,概括課文內容的語言不夠精煉、不夠完整,需要我們經常性指導。

(2)、動靜結合的寫作方法。

  《望月》教學反思

在《望月》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先讓同學們齊背一首詩<<靜夜詩>>,體會詩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讓他們感受該首詩中月亮的樣子。

教師以以前學過的古詩將學生引入月亮的課堂,可以讓他們初步體會月亮給大家的印象,將知識進行遷移,這樣學生們可以把所學的知識聯繫在一起。由於是在下午上課,學生們的注意力不能很好的集中,精力也不充足。根據這個班對古詩詞特別感興趣這一特點,教師將其進行有機融合。一方面可以振奮學生的精神,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爲開課作好了鋪墊,將知識有效地遷移。

由古詩中的月亮引入到課文中的月亮,教師讓同學們在讀的基礎上體會詩中描述月亮的樣子,然而有幾點值得我們深思:

1.自由朗讀 和齊讀的目的'分別是什麼?

教師先讓學生們自由朗讀課文,可以從整體上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而講解文章第二自然段時,教師讓學生們齊讀課文去體會文中描述的月亮是什麼樣子的。此時,到底怎樣讀比較好,就要明確他們的目的分別是什麼。在學生們自由發揮想象時,我覺得自由讀比較好,這樣不會受其他人的干擾,能夠讓他們讀出自己的體會。

2.教師對於學生所回答的問題不是教師初步預設的內容,該怎樣進行有效點撥?

在第二自然段中,教師請同學們描述作者“我”眼中的月亮是什麼樣子的,有許多同學們想象的特別豐富,他們描述月亮和藹可親、月亮的光是白色的等等。和教師所預設的答案有一定的區別,對於學生的回答,老師怎樣適時點撥,才能不否定他們而又讓課堂繼續進行是關鍵。

3.怎樣將學生的回答與課文進行有機融合?

學生在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時,可以讓他們將自己的意見說出來,然後在讀課文,讓他們說出自己是從哪裏體會和感受的,讓他們讀出課文中的相關語句。

對於文章的理解,教師需要更好地磨礪自己,豐富自己的內涵,這樣能更好地駕馭課堂,讓自己的講解更生動、透徹。

  《望月》教學反思

從古到今,月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是神聖的象徵。千百年來被許多騷人墨客所吟詠,而《望月》這一篇課文對於月文化的彙集,恰恰是激發學生愛月的情懷,引導學生積累“月景”的最好憑藉。這篇課文是散文,寫舅甥倆在望月中愉快交談。背景是“夜深人靜”的月夜,在進行的“江輪甲板上”,靜謐的月夜,頗增幾分童話色彩。

在講這節課的時候我運用的是學案教學,可多媒體出示課件時沒有呈現出問題,這一點是我沒有做好的地方。在講“月光之美”時,應該把我所問的問題用課件的形式出示出來,而不是我說出來,這樣造成了課堂上出現一問一答的形式,課堂不活躍~死板。氛圍沒有營造適宜,學生沒有淋漓盡致的感受到月夜的美景。在學習“古詩之美”是,重點講解了課文中的古詩,從詩中你找到了什麼樣的月亮。對課外的古詩也講了許多,這裏可能顯得有點囉嗦。在講“想象之美”時,小外甥把月亮想象成了一個童話故事,而我又把他的想象編成一首小詩,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小外甥的奇思意想。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文字、詩歌、幻想的感染下,再加上兒童之間的相互理解,學生情不自禁地展開想象的翅膀,感受文章的美,感受祖國語言的魅力。最後讓學生把自己想象到的月亮光寫到自己的家庭作業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