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25、望月》課文

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25、望月》課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8W 次

 25、望月

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25、望月》課文

夜深人靜,我悄悄地走到江輪甲板上坐下來。

月亮出來了,安詳地吐灑着它的清輝。月光灑落在長江裏,江面被照亮了,流動的江水中,有千點萬點晶瑩閃爍的光斑在跳動。江兩岸,蘆蕩、樹林和山峯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處隱隱約約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爲它們鍍上了一層銀色的花邊……

偶然回頭時,發現身邊多了一個人,原來是跟隨我出來旅行的小外甥。

“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調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頭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小外甥聰明好學,愛幻想,和他交談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我們來背詩好嗎?寫月亮的,我一句你一句。”小外甥向我挑戰了。寫月亮的詩多如繁星,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

他背:“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我回他:“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詩,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們,使我們沉醉在清幽曠遠的氣氛中。

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個問題來:“你說,月亮像什麼?”

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兩個烏黑的瞳仁裏,各有一個亮晶晶的小月亮閃閃發光。

“你說呢?你覺得月亮像什麼?”我笑着反問道。

“像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幾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他的比喻使我驚訝。我好奇地問:“你說說,這是什麼樣的眼睛?”

小外甥想了一會兒,說:“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歡看我們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閉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睜開,每個月都要圓圓地睜大一次……”他繪聲繪色地說着,彷彿在講一個現成的童話故事

天邊那些淡淡的雲絮在不知不覺中聚集起來,一會兒,月光就被雲層封鎖了。“月亮困了,睜不開眼睛了。”小外甥打了個呵欠,搖搖晃晃地走回艙裏去了。

甲板上又只留下我一個人。我久久凝視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輕輕地展開了幻想的翅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趙麗宏。選作課文時文字有改動。

 《望月》教材解讀

有人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對於文本解讀也應當如此。

每一個教師,由於受到生活、學習經驗、閱歷等等因素的影響,這就導致了在教學中不同教師對文本解讀存在很大的差異,這個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這些差異決定了教師對文本價值追求的不同。語文教材的教學價值定位是極具靈活性的,這是語文教材的一大優點,它給語文教學帶來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的極大空間。單篇課文的教學價值點可以說往往不止一個,那如何才能找準定位,提高教學的效益呢?其實,每一篇課文,在教學中又存在着一些教學價值的定位共性,比如依據課標要求,每一篇課文根據不同的年段、不同的文體特徵,來確定文本的教學價值。現就從“文體”特徵這個切入點來簡單談談如何確定本課的教學價值。

 一、扣文體特徵,知“教什麼”。

記敘性散文是以寫人敘事爲主,通過寫人敘事來抒發作者某種特定的感受和情思。這類散文在人物的刻畫和事件的描述上,它總體營構的藝術焦點和基本特徵是:善於通過某些生活片斷、生活場景和細節的藝術描寫,以及人物最突出的個性特徵的“散點式”刻畫,來表現人物的形神風貌,揭示事件的審美意義,從而抒發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根據記敘性散文的這種基本特徵,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引導學生以分析人物及其生活片斷、場景爲着眼點,探究寫人敘事的藝術手法,把握人物最突出的特徵,着力揭示作者所寄寓在人物和生活片斷描寫中的主觀感受和情思。這就是說,對這類散文的分析和教學,不能僅停留在人物特徵及其生活片斷和場景描寫的表層結構上,而應當揭示作者所隱蔽在人物刻畫和生活片斷描寫背後的特定感受,應當把人物特徵和生活片斷及場景描寫的分析,作爲揭示作者主觀感受和情思的手段。《望月》,作者刻畫了一個活潑、聰明、愛幻想的小外甥形象,主要記敘了在行船的一個夜晚因爲望月然後和小外甥賽詩、對天上的月亮進行幻想這樣一個平凡的生活場景,這可以說是教材的原生價值,是教學中我們必須得讓學生了解的最基本的東西,本文的教學價值是什麼?應該是作者所隱藏在人物刻畫和生活片段描寫背後的特定感受——對小外甥的喜愛,對自然之美的由衷熱愛、讚歎,這些都離不開“幻想”。

 二、定教學價值,曉“怎麼教”。

散文被譽爲“美文”,美在結構,美在語言,美在意境。這三美正是我們在散文教學中要抓的特點,這些特點正是教學價值達成的載體。

(一)散文教學要抓住“語言美”這個重點

品味語言。

我一直認爲,“語言是思想的外衣。”散文的語言優美洗練,人們常用“餘音嫋嫋的洞蕭、明淨元塵的水晶、色彩鮮明的瑪瑙”來比擬它;散文的語言質樸而自然,人們又用“甘冽清澈的山泉、曲徑通幽的園林、煙波雲海的扇畫”來形容它。散文教學,品嚐語言美是重點。應引導學生細細咀嚼,咬文嚼字,揣摩散文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和情韻,引導學生深入一層挖掘有關修辭方法在具體語境中的表情達意作用。這篇散文篇幅不長,很多語言很有韻味,比如寫小外甥說月亮像什麼的時候,他是這樣說的:“像眼睛,天的眼睛。”,接着他又說:“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歡看我們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閉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睜開,每個月都要圓圓地睜大一次……”兒童是天生的詩人,作者這裏將小外甥的話準確生動地描寫出來,刻畫出了一個聰明、可愛的小外甥形象,從字裏行間我們不難讀出作者對這個小外甥的喜愛之情。

(二)散文教學要凸顯“結構美”這個特點

關注表達。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結構美的集中表現。分析散文的結構美要抓住文眼,教學才能收到“驅萬途於同歸,貞百慮於一致。使衆理雖繁,而無倒置之乖;羣言雖多,而無夢絲之亂”的效果。文眼既是全文主旨,又是行文線索。《望月》一文的文眼是“幻想”,這幻想不是憑空的,是由作者對月亮的描寫中而來,作者按順序具體描寫了江中之月、詩中之月和心中之月,這“月”是本文抒情的意象,是文章內容主體。文章的開頭:“夜深人靜,我悄悄地走到江輪甲板上坐下來。”和結尾:“甲板上又只留下我一個人。我久久凝視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輕輕地展開了幻想的翅膀……”前後呼應,相得益彰,一個省略號,又使得文章“言有盡而意無窮”。這樣的文本結構,教學中,老師應該關注作者的這種表達結構。

(三)散文教學要突破”意境美”這個難點

感悟意境。

散文既有詩一般的語言,又有詩一般的意境。古人云:“詞以境界爲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散文亦然,此所謂境界即意境,何謂意境?散文中的“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這種感情,必須有所寄託,或借景以抒情,或託物以言志,或因事以明理。這可寄託的景、物、事就是“境”。意境即作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寫,使讀者如臨其境,產生與作者的境界相似的感受,引起心靈的共鳴。可見,單純的景物描寫談不上意境,意境應該是外在的境界、景物,與作者心中的境界與喜怒哀樂的高度統一,是外物與內情自然融合,是飽含作者感情的藝術畫面。如前所述,本文中“意境”中的“意”,應該是對聰明、可愛、愛幻想的小外甥的喜愛、對能給人以無限幻想的月亮(大一點說就是大自然)的讚美之情,“境”則是指文中的人(小外甥)、景(“江中之月”、“詩中之月”、“心中之月”)了。將文中的人與景融合起來的,則是作者的心,是作者獨特的感受。在如詩如畫的景中,和愛幻想的小外甥背詩、賞月,是多麼有詩意的事情啊!意境的美,是教學中的難點,要突破這個難點,教師就得博學並不斷拓寬知識領域,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引導,逐步培養學生那一顆顆敏感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