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五年級下冊課文《望月》教學反思?

五年級下冊課文《望月》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4W 次

  《望月》教學反思

第七單元第25課《望月》是一篇散文,形散神聚,富有童真童趣。寫的是小外甥向舅舅挑戰背詩和問問題的交談過程,表現了小外甥“聰明好學、愛幻想”的特點和人們喜愛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作者趙麗宏文筆生動活潑,聰明好學,愛幻想的小外甥的形象躍然紙上。教學後,我認爲以下幾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五年級下冊課文《望月》教學反思?

一、深入詞句,很好地感受到小外甥的特點。

教學中,通過反覆有感情朗讀第2自然段,使孩子們在賞析的過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從而感受到小外甥的話語“是月亮把我叫醒的”。同時我讓學生細讀描寫小外甥神情、語言等詞句,感受“小外甥”愛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點,抓住小外甥與“我”的對詩和提問題,引導他們體會小外甥的聰明好學、天真活潑和愛想象。正是這種聰明好學,才能讓小外甥積累那麼多有關的詩句,使學生在品讀中感受“中國月文化之美”。

二、品讀課文,感受月夜的魅力。

在教學第一部分時,我緊抓文章第2自然段中的關鍵詞句,讓學生感受體會夜色之美,從“噴灑”、“鍍”、“黑色剪影”、“隱隱約約”等詞中體會月色朦朧、柔和、均勻、薄的特點,進而感受語言文字之美。對詩部分,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在歷代詩人心中,賦予月亮不同的情感,代表着詩人當時細膩的心思和美好祝願。讀文字也要讀標點,我抓文中出現的十二個點的省略號,和學生補充對詩,感受一輪多情的明月。在品讀體悟中感受“我”眼中月亮的安詳,通過引導學生在對詩中沐浴詩中月亮得多情,在遷移想象中放飛小外甥幻想中月的奇特,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生命體驗,培養學生懂得欣賞美的情懷和學會表現美的能力。此外,通過詩句積累、品析研讀重點詞句等,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由“感”而“悟”,由“悟”到“讀”到“背”。

三、善於歸納、積累古詩

通過本課的學習,一定要讓學生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善於歸納和積累同類型的古詩詞等。課上我讓小組內交流課前蒐集到的其他關於“月亮”的古詩,展示交流時還是以4人小組的形式彙報學習成果,可以2個人分角色繼續對古詩,第3個人說古詩出處和作者,第4個人議一議詩的意思,其他同學還可以做補充。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大家全員參與,收穫更多。

四、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

每個學生心中都有一個美妙神奇的世界,他們心中的形象是不同的、無限的。文中的小外甥認爲月亮像眼睛,是天的眼睛,這一比喻太貼切、新穎了。在學生認識到這一點後,我問:“你們認爲月亮還像什麼?它爲什麼有變化呢?”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想象,有學生把月亮比成玉盤,天狗總在農曆十六開始打玉盤,越打越小,織女從月初開始補月亮,一直補到十五……有學生把月亮比成好吃的蛋糕,可總是被天狗偷吃,被嫦娥補圓……有的同學把月亮比作化妝鏡,是那麼神奇美麗……還有的同學把月亮比作蘋果,小朋友越吃越小……可見,利用文本所提供的內容,創設一定的情境,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想象,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課下,我還要求學生們把課上對月亮富於的想象寫在小練筆本上。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古人對月亮的喜愛,小外甥的聰明好學,在教學中沒有把古詩和作者的心境結合起來,學生的朗讀感情還不是很到位。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堂課或多或少會留下一些值得反思的問題,但只有多學習多反思,我們的教學纔會有所提高。

  《望月》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語文就應是一首詩,語文的活力是詩意,語文的靈魂和生命是詩意,語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詩意。詩意的語文課堂是自然的,它連着生活的源泉,詩意的語文課堂是夢幻的,它讓人遐想聯翩,詩意的課堂是智慧的,它給以學生以力量。因此,語文課堂需將開發學生潛能,發展學生個性爲重點,要不斷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給予學生自由閱讀的時空和發表獨特見解的機會,注重讓學生大膽質疑。

《望月》是一篇語言雋永,思想深邃的散文。它既有豐富鮮活的語言表達,又有優美如畫的意境呈現,還有人物形象的詩性流淌。這是一篇對兒童進行自然美、人文美、人性美啓蒙教育的好教材。課文第一部分爲自然月色,是古今望月詩的自然底色;第二部分爲人文月色,是中國月文化的雄厚根基;第三部分爲人性本色,是熱愛自然的人性美、和諧溫馨的人情美的有機結合,是望月詩篇的全新境界。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定爲月文化的傳承課,力求使語文課堂煥發出中國文化的光彩。

教學中,爲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充分利用文本,通過感悟、想象、朗讀等,激發學生思維,讓學生感受文中的情感之美。

一、在品讀中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把恬靜柔美的'月色寫得很美,怎樣讓這畫面走進學生的心中?我先讓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然後通過品讀,感受月夜之美。

語言表達能力是一個學生語文素質的綜合體現,它對學生的一生都起着極重要的作用。在平常的教學中,都必須重視學生的語言學習和語言積累,以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葉聖陶先生說:“文藝鑑賞還得從透徹地瞭解語言文字入手。”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品讀是不可或缺的一種手段。

二、在對詩中積累豐富知識儲備

如何能借助文本使教師、學生、文本三者間達到一種彼此交融,互動生情的的境界呢?在3-13自然段的教學中,我和學生在分角色對詩的基礎上,再讓學生也來進行關於月亮的對詩。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興致比較高漲,由於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始終都能享受到知識的樂趣。

三、在想象中激發學生的思維

在教學“幻想中的月”這一部分時,我先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小外甥豐富的想象力,然後引導學生也像小外甥一樣想象月亮像什麼,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眼中的月亮。

優秀的文本都存在着很大的張力空間,存在着很多意義的拓展點,發現這些拓展點的空間,不僅可以喚起蘊藏在學生心中的豐富情感,更能夠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思維。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圍繞主題展開想象,挖掘學生的創造想象的潛能。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豐富的想象,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加具體了,並在浮想聯翩中閃爍着創新的火花,顯示了課堂的生命活力。學生們的想象、思維、表達等能力潛移默化地得到了培養。但有的學生思維較慢,一時不能回答,在課上沒能給他們足夠的思考時間。可以這樣說,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並沒有產生對小外甥的崇拜,他們覺得自己並不比小外甥差,事實上也正是如此。他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了一篇與課文一樣,有着優美月色、浩瀚古詩、鮮活幻想的屬於他們自己的《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