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五年級下冊《草原》教學反思

五年級下冊《草原》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W 次

  五年級下冊《草原》教學反思1:

五年級下冊《草原》教學反思

《草原》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見到草原的真情實感告訴讀者。向我們介紹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熱情好客,歌頌了民族大團結。學習課文,就是讓學生理解這些美,從中受到美的教育。

一、 創設情景,薰陶感染

上課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課件,讓學生看到優美的畫面,聽到動聽的音樂,把他們帶入遼闊美麗的大草原。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欣賞着藍天白雲,碧草盈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結束,以一曲《美麗的草原我的歌》來結束今天的學習,讓學生在回過頭來美美的聆聽那草原的讚歌,再次受到美的薰陶。

二、 抓住重點語句感悟想象景美

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以讀爲本,以自主發展爲靈魂的教學思想,營造一個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全體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協作中主動讀書、自覺感悟,主動發展。

這篇文章結構清晰,着重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在研讀草原景色部分時,教師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和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抓住重點語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麗、遼闊。例如:各種形式的讀,個人讀、自由讀、默讀、教師引讀、集體誦讀、配樂朗讀等,通過讀加強學生讀的能力的培養,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落實教學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再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說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並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表達出草原的遼闊壯美以及自己的喜愛之情。此時,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適時點撥。尤其是寫作方法的點撥:用對比的方法寫出了草原的天的可愛,美麗;把寫景物和感受緊密結合起來;用比喻句,把羊羣比大花具體恰當地把羊羣在草原上的美表現出來。

教師要發揮創造性,針對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聯繫語言環境和實際生活理解課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第一段寫景語言優美,又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敢不敢向老舍先生挑戰,用自己的語言和感受把“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的美景重新進行描述,把學生的思維推向一個新的臺階。學生想象,草原上都有什麼呢?用有(),有( ),有()的句式進行描述,真正理解到爲什麼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而後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在讚揚聲中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在理解作者的感受:這種境界,即使人驚歎,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這句時,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驚歎的是什麼?爲什麼會覺得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詩爲什麼?分層次去理解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學生體會作者驚歎的是那從未見過的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機勃勃,充滿活力,視野開闊,心胸豁達,令人心曠神怡;願久立是因爲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爲眼底美景沁潤着心田,引發起激情,要抒發,要表達。然後拓展學生的思維,如果你就在老舍身邊,你將怎樣抒發你此時的心情?使學生深層次體會到草原的美。

三、 選精彩段落感悟人美

讀懂課文,使學生從中受到偉大祖國地域遼闊,景色秀麗,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教育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應在課文第二部分重點體現。主要通過學生自學,小組交流概括出主人熱情好客表現在:迎客、相見、款待、話別幾個方面,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學重點。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在本節課教學中,這一點體現得不夠明顯。

主要問題:

1、 學生放手不夠,有遷的跡象。

2、 教學目標落實的不實。如;背誦第一自然段,流於形式。

3、 第二部分處理的較倉促。

4、 教師的點撥語,過渡語,總結語缺乏感染力。

5、 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有待研究。

  五年級下冊《草原》教學反思2:

新學期伊始,第一篇課文就是《草原》,這篇課文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並感悟到蒙古族人民和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剛從散漫的寒假中回到課堂學習中的孩子們學習興趣很濃,對課堂的精彩期待值比較高,爲了上好新學期的第一節語文課,上課時,我首先以騰格爾的一首《我的天堂》導入,讓學生產生疑問:騰格爾所指的天堂在哪裏?爲什麼稱之爲天堂?學生在音樂中想像了草原的風光,我便自然地提出“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麼樣的”這一問題。然後,演示了大量的蒙古草原風景圖。學生對這些圖片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都全神貫注地欣賞着。雖然我們的學生沒有機會去實地參觀蒙古草原,但通過教學課件的演示,學生彷彿真的置身於茫茫草原之中了。當學生陶醉於美景之中時,他們便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鑽研課文。

我採用提綱挈領的方法,先讓學生自由讀第一自然段並找出最能概括草原特點的一句話。可當我巡視他們畫出的答案時,發現學生並不能很快地找到中心句,還有的學生找不正確,三分之一的學生畫的是具體描寫草原景色的句子。我有些納悶,是問題太難?還是學生讀不懂課文?甚至是不熟悉課文?

在我的啓發下,當學生把“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這一句找到時,我在黑板上寫下了“一碧千里”這個詞。我問學生“老舍是怎樣寫出草原的一碧千里的?”學生思考片刻後對問題迅速做出了反應並準確地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做答。通過語句的對比來體會語句的情感。這是我認爲比較實用的一種教學策略。在指導朗讀第一段時,我就發現學生在讀第一句話時不能很好的定位感情基調,要麼過高昂,要麼過平淡,該怎麼解決呢?直接告訴學生讀的方法,這會讓學生難以理解;直接範讀給學生聽,學生的體會會很淺。於是,我使用“句子對比讀”的方法。我先讀課文的第一句話,再讀“這次,我又看到了草原”。後者比前者僅多了一個“又”字,其所表達的情感完全不同。學生一聽,爭着告訴我有什麼不同,並且,學生能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既快又準地找到“愉快”一詞來解釋作者寫第一句話的心情。這麼一來,學生自然而然地體會到了作者流露於字裏行間的情感,還很好地把握住了朗讀的感情基調。另外,我還採用了換詞法來感悟“翠色慾流”,學生找到了“鬱鬱蔥蔥、青翠滴”……,較好地領悟了“一碧千里”的“碧”。在此基礎上,我引導了學生進行分層背誦。化整體爲部分後,背誦的效果相當不錯,半數以上的學生均能通順有感情地背誦出來了。

課文的第二部分有四個自然段,分別講了四個內容,我採用從“情”入手擬小標題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理清課文內容實踐起來效果不錯!“熱情迎接----激情相見----盛情款待----盡情聯歡----深情話別”五個小標題脈絡分明,接着在小組裏採用“讀說式”學習法逐段學習。學生在這樣的引導下拾級而上,對第二部分有了更透徹的理解。無論學生找到哪個句子,我都順着他的思路講下去,提及每句中應注意的地方。我覺得這樣講授第二部分靈活性大一些,不會顯得那麼死板。

新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讀寫並重。我設計了“美圖配佳句”這個教學環節,利用大量從網上搜集的草原風光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寫得十分優美的、需要重點理解的句子。一是要求學生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並通過恰當的佳句再現在學習夥伴的面前。二是讓學生體會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與傳統教學不同的是我們不是通過字典來理解什麼是“渲染”、“勾勒”、“一碧千里”、“茫茫”,而是通過鮮活的、真正的草原風光讓學生感受到老舍先生所感受到的美景。

不足之處:讀是學習理解課文的必要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我發現,凡是朗讀能力強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強。在學習《草原》一課時,因爲時間關係讀得還不夠,讀書形式比較單一,應該更加多元化。讓學生在讀中走進課文,從而真正理解課文。

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讓學生從風俗人情這一角度着手進行閱讀,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掃除了閱讀理解上的障礙,又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會更加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感受草原的景美人更美的.所以我要加強自己在電教技能上的業務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