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五年級語文下冊《望月》教學反思大綱

五年級語文下冊《望月》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8W 次

  篇一:《望月》教學反思

第七單元第25課《望月》是一篇散文,形散神聚,富有童真童趣。寫的是小外甥向舅舅挑戰背詩和問問題的交談過程,表現了小外甥“聰明好學、愛幻想”的特點和人們喜愛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作者趙麗宏文筆生動活潑,聰明好學,愛幻想的小外甥的形象躍然紙上。教學後,我認爲以下幾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五年級語文下冊《望月》教學反思

一、深入詞句,很好地感受到小外甥的特點。

教學中,通過反覆有感情朗讀第2自然段,使孩子們在賞析的過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從而感受到小外甥的話語“是月亮把我叫醒的”。同時我讓學生細讀描寫小外甥神情、語言等詞句,感受“小外甥”愛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點,抓住小外甥與“我”的對詩和提問題,引導他們體會小外甥的聰明好學、天真活潑和愛想象。正是這種聰明好學,才能讓小外甥積累那麼多有關的詩句,使學生在品讀中感受“中國月文化之美”。

二、品讀課文,感受月夜的魅力

在教學第一部分時,我緊抓文章第2自然段中的關鍵詞句,讓學生感受體會夜色之美,從“噴灑”、“鍍”、“黑色剪影”、“隱隱約約”等詞中體會月色朦朧、柔和、均勻、薄的特點,進而感受語言文字之美。對詩部分,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在歷代詩人心中,賦予月亮不同的情感,代表着詩人當時細膩的心思和美好祝願。讀文字也要讀標點,我抓文中出現的十二個點的省略號,和學生補充對詩,感受一輪多情的明月。在品讀體悟中感受“我”眼中月亮的安詳,通過引導學生在對詩中沐浴詩中月亮得多情,在遷移想象中放飛小外甥幻想中月的奇特,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生命體驗,培養學生懂得欣賞美的情懷和學會表現美的能力。此外,通過詩句積累、品析研讀重點詞句等,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由“感”而“悟”,由“悟”到“讀”到“背”。

三、善於歸納、積累古詩

通過本課的學習,一定要讓學生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善於歸納和積累同類型的古詩詞等。課上我讓小組內交流課前蒐集到的其他關於“月亮”的古詩,展示交流時還是以4人小組的形式彙報學習成果,可以2個人分角色繼續對古詩,第3個人說古詩出處和作者,第4個人議一議詩的意思,其他同學還可以做補充。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大家全員參與,收穫更多。

四、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

每個學生心中都有一個美妙神奇的世界,他們心中的形象是不同的、無限的。文中的小外甥認爲月亮像眼睛,是天的眼睛,這一比喻太貼切、新穎了。在學生認識到這一點後,我問:“你們認爲月亮還像什麼?它爲什麼有變化呢?”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想象,有學生把月亮比成玉盤,天狗總在農曆十六開始打玉盤,越打越小,織女從月初開始補月亮,一直補到十五??有學生把月亮比成好吃的蛋糕,可總是被天狗偷吃,被嫦娥補圓??有的同學把月亮比作化妝鏡,是那麼神奇美麗??還有的同學把月亮比作蘋果,小朋友越吃越小??可見,利用文本所提供的內容,創設一定的情境,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想象,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課下,我還要求學生們把課上對月亮富於的想象寫在小練筆本上。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古人對月亮的喜愛,小外甥的聰明好學,在教學中沒有把古詩和作者的心境結合起來,學生的朗讀感情還不是很到位。

  篇二:《望月》教學反思

《望月》是著名的作家趙麗宏的散文。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在小學語文課本中,都當作記敘文來教。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在弄清楚記敘文的“六要素”,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激發他們熱愛文學的興趣,萌生探求文學殿堂的慾望。這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研究的一個課題。每個語文老師都要有戰略的眼光,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在具體的教學《望月》中,採取了三條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安排是否合理,是取得教學成功的關鍵。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引導學生弄清事情的情節——“我”在江輪的甲板上望月,與小外甥交談(對背頌月古詩、討論月亮像什麼)、“我”一人在甲板上展開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學生閱讀的規律。引導他們先理解內容,再理解內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與小外甥“交談”什麼,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三是遵循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由易到難,先理解一般內容,再提出更較高的學習要求。

2、努力地創設課文情境。什麼是情境?指作者在文中所描寫的人、景、物和當時當場的氣氛。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入境始覺親”。只有親臨其“境”,才能真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產生共鳴。“我”在甲板上賞月時的情境,是恬靜的,他的心情是愉悅的。小外甥與“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對背頌月古詩的情境,是緊張而生動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敘述“月亮像什麼”時的情境,是生動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變爲“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遠的。我把握了課文中的一個個情境,並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分角色朗讀、想象和語言描繪等手段,生動地再現了這幾個情境,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耐心地引導品讀體會。文學作品的內含是很豐富的,是通過描寫境界、塑造形象來陶冶、感染讀者的。閱讀文學作品,一定要細細品讀語言,領悟準確、鮮明、生動的特點,同時要感悟作品所塑像的形象。讀者對形象的感悟越深,作品的價值就越大。因此,我在教學中耐心地引導學生品讀小外甥與“我”對的詩句時,辨析每次對背詩句的“同”、“異”,理解小外甥出“對”的角度,感悟小外甥的“機靈”。在誦讀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時,感悟他的膽識——把天空當作人,把月亮當作他的眼睛。在品讀我“展開幻想的翅膀??”時,啓發學生想象、討論。這裏的引導還不到位,如學生能想到:他希望祖國的下一代,都能像小外甥那樣:聰明好學、愛幻想。那麼,“我”的形象就高大了,文章的含義也就更大了。

  篇三:望月教學反思

《望月》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語言雋永,思想深邃,是一篇構思獨特,感情真摯的散文。經過反覆研讀,我將課堂教學聚焦“望月”,以“情”貫穿全文教學。通過品讀“我”、詩人、小外甥眼中的月,體會“我”對月的讚美,詩人眼中月的多情,小外甥對月的喜愛,感受到“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望見的月亮也就不同了。你有一顆怎樣的心,心中就有一輪怎樣的.月亮。月兒本無情,情在人心間。”整篇課文的教學思路還比較清晰。

教學中,我注意了情境的創設,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分角色賽詩、聯繫生活實際展開想象,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了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月下江景是迷人、恬靜的,表達了作者由衷的讚美之情。小外甥與“我”賽詩的情景,是緊張而生動的。小外甥自信而聰明,“我”是沉着穩重。聯繫生活實際展開對“我們”眼中月的想象,是生動有趣的。把握了課文中的一個個情境,學生能入情入境地與文本對話,感受“月兒本無情,情在人心間”的含義。

一、學生順流而下,教師隨彎而轉。

在學習“月光”這一段時,原先的教學設計是在聽讀欣賞後,學生先自由練讀,再交流自讀感受,最後再配樂集體品讀。

當第一個學生交流時,讀到了第二自然段第一句:“月亮出來了,安詳地吐灑着它的清輝。”讀得挺不錯,卻說不出好在哪裏。經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經驗,體會“安詳”的意思和朋友來時的心情。再讀這一句時,學生們讀得很有味兒,並順流而下,自然地一直讀了下去,把這一段都讀了,讀得也還不錯。

這一讀,把原定的逐句評析的教路打斷了。這個突發的情況使我意識到,字斟句酌的品讀方法,不合我們班這羣男孩子的口味。要整體讀,有什麼不好呢?於是,我利用解決學生問題“剪影爲什麼會伸展、起伏”的機會,讓學生再次欣賞月色圖,再次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整體品讀,最後纔回到第三個教學環節——配樂品讀,學生果然一次比一次讀得投入、動情。

二、學生節外生枝,教師激趣延伸。

在品讀外甥語言時,原先的教學設計是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品讀外甥的語言,體會小外甥幻想的獨特和優美。通過細讀第十九自然段,體會外甥愛觀察的特點;通過對改造後的課文插圖(課本插圖上的月亮在小外甥的背後,這樣的畫面對體會小外甥望月的專注不利。)中人物眼神的觀察,體會小外甥愛月亮的情感。沒

想到,第一個學生談自讀感受時說:“我覺得月亮像眼睛的比喻不美,天上只有一個月亮,天只有一個眼睛,哪兒美呢?”

節外生枝,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稍稍停了停,穩了一下神之後,首先讓全班學生爲他向課本提出挑戰的勇氣鼓掌;接着瞭解到班上有不少人贊同它的說法,讓他做組長,帶着這些學生在課後研究這個問題;還發動不同意他看法的別一部分同學,也組織小組,與他們展開辯論。那個學生很有成就感,全班同學的學習興趣得到進一步的激發。將這個突發事件處理過之後,才又回到賞析外甥幻想的教學環節上來。

三、學生歪打正着,教師順勢而上。

在演讀外甥的“幻想”,放飛學生的想象這一環節,原先的教學設計是,先由師生演讀課文,再讓學生續編小外甥的童話,最後讓學生放飛想像,表達自己對月亮的獨特感受。

第一,學生上臺與老師一起表演時,並沒有把自己看成文中的小外甥,在老師問他“你覺得月亮像什麼時”,直接說出了自己對月亮的幻想——像變形蟲。

這一來,又一次打亂了我原定的教路。當時,我想:也許是這個學生特殊了一點,再問一個試試。沒想到,越問,學生說得越好、越多。整個環節原定的三級跳,學生一步就到位了!原來一直擔心教學時間不夠,沒想到教學時卻有餘了。真是歪打正着。

這是怎麼回事呢?竟出現這樣令人驚喜的情況?課後,我想了又想,估計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可能有這個幾個:第一,通過“月光”、“古詩”的沐浴,學生入情入境,加上我“沐浴着眼前的月色,吟誦着古人的詩篇,你們不覺得有點美中不足嗎”的引導,學生已經將自己融入了月色與詩境之中,自然的像小外甥一樣,用自己的心靈來說話;第二,在賞析外甥語言時,對那位節外生枝的學生又是“封官”,又是發動全班參與,給足了“面子”,求異求新的種子在這兒已經種下;第三,那個歪打正着的學生,得到了“詩人”的榮譽證書,強烈的刺激引爆了學生幻想,他們競相展示,靈氣四射,把老師爲他們精心設計的坡度和階梯丟在一旁,直奔教學目標的終點。

本次教學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機智的調控能力。今後的課堂教學,還要多實踐、多反思,深入研讀文本、瞭解學生,開發有效性問題,靈活運用教學機智,促進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讓學生通過自主體驗與感悟,得到最大的發展,實現真正有效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