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恐龍》教學反思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恐龍》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1W 次

  《恐龍》教學反思一

一、問題引路,導入新授:上課開始,問題引路: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對恐龍有了哪些瞭解?讓學生談談通過上一課所學後的收穫。在學生談到恐龍所生活的環境時,藉助屏幕,出現恐龍所生活的環境及圖片,告訴學生:下面,讓我們一起再次走入兩億年前的那一片片原始大森林,再尋找恐龍的足跡。這樣,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了愉快的學習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明確了本課的學習目標。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恐龍》教學反思

二、合作交流,突破重、難點:和學生一起走進“恐龍”,在這一部分教學裏,我以讀爲主,以讀代講。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和關鍵句子,以多種形式讀,個人讀、小組讀、小夥伴合作讀、齊讀等方式感受課文語言文字運用的精確。通過朗讀,使學生真切地感受語文課就是學習閱讀、享受閱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良好的語感。比如教學中:我設計了“算一算雷龍的體重是同學們體重的多少倍”、“模仿一下雷龍走路時的樣子”、“想像二十多米長的樑龍走到我們教室來”等環節幫助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並以想像促朗讀:“你讀出一頭雷龍弟弟來了”、“你能讀出一頭雷龍哥哥來了”、“你讀的.這頭樑龍有十米長了,能再長些嗎?”、“你讀的這頭樑龍真有二十多米長了”。學生學得生動、有趣,在不知不覺中,朗讀就很到位了。

三、課後繼續課題研究,讓學習的生命力不斷生長

今天,我們的課堂的概念早已不再侷限於一般意義上的短短的四十分鐘了,四十分鐘也實在很難滿足學生的探求欲,他們還有那麼多的不解與疑惑,教師有必要,也有責任繼續陪學生走完這條解惑的歷程。“恐龍探祕”的作業紙爲學生下階段的學習提供了很好的載體。相信學生在“探祕”這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過程中會有更多的發現,探究問題的能力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恐龍》教學反思二

《恐龍》是一篇知識性短文,通過生動的語言介紹了恐龍的種類、形態和生活習性。可恐龍畢竟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幾千萬年的史前動物,離學生的生活十分遙遠。於是我把這課設計爲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課,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進行學習。

一、課前查閱相關資料。

恐龍生活在非常遙遠的古代,而且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幾千萬年的史前動物,離學生的生活十分遙遠。我想如果教師只憑借一張嘴、一支粉筆進行教學,很難使學生充分感知課文,領悟情境,可能還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教學效果不盡人意。爲此,我鼓勵學生回家和父母一同上網查詢恐龍的相關資料,然後有條件地把資料打印出來或者重要的記錄下來,讓大家在晨會課上進行恐龍知識的交流,從而使學生初步瞭解了一些恐龍的知識。

同時我也做了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藉助網絡資源,查到了很多相關資料,並製作了《恐龍》的課件。在製作過程中,爲了體現各種恐龍不同特點,我們反覆查閱資料,集文字、聲音、圖像於一體,竭力再現恐龍生活時代的場景和意境,力圖使學生身臨其境,獲得生動、真實、親切的感受,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時,一開始爲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我就播放了有關恐龍生活場景的錄象。當畫面上出現成千上萬不同種類的恐龍在地球的各個角落裏奔跑、嬉戲、漫遊的宏偉場景時,學生們都睜大了眼睛,驚歎不已。悠揚的音樂聲,美麗的畫面,拉近了孩子與文本間的距離。孩子們彷彿進入了恐龍的時代,他們興奮不已,對自己所要學習的對象又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

三、利用多媒體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恐龍生活在遙遠的古代,誰也沒見過,其種類、外行和習性都是科學家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所進行的研究推測。正因爲如此,作者在文章多處運用了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等說明方法,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爲了讓學生了解不同種類的恐龍形態、生活習性等,我在製作課件時也力求圖文結合,即每一種恐龍都和相應的圖片和文字說明相配。

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研讀課文,瞭解恐龍的教學中,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競猜活動——請讀一讀有關自己喜歡的恐龍的句子,但不要讀出恐龍的名稱,讓大家聽聽,猜猜這是什麼恐龍?在猜中瞭解恐龍特點,在猜中瞭解說明方法。

四、存在的不足。

雖然這節課我準備了很長時間,但還是存在許多不足。如在指導朗讀方面還不夠到位,在課堂評價學生這方面語言不夠豐富,由於時間關係在讓孩子們交流“你所瞭解的恐龍及它的特點”和“你們猜測一下恐龍是怎麼滅絕的”這兩個環節時,時間比較倉促,對個別學生關注不夠等等。

通過教學實踐,我體會到媒體的運用能使語文課增色不少,充分藉助現代教育媒體,突出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發揮語文學科的功能,拓展學生創新思維等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它不可能完全代替語言文字本身,不可能代替所有的教學手段。在運用過程中,怎樣做到恰到好處,化難爲易,需要今後的不斷實踐探索及老師們的集思廣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