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教學反思5篇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教學反思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2W 次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教學反思1: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是一首兒童詩,內容很簡單,以一個孩子的視角,通過對大海、沙漠、夜空、草地等幾個場景中被罪惡的戰爭破壞的描寫,並在最後一節中發出祈盼,希望制止戰爭,維護和平,讓戰火中的孩子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詩歌語言真摯,感情豐富。雖然,我們身處和平之中,沒有經歷硝煙和炮火,但在課文《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裏學生已經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體驗到了罪惡的戰爭使孩子失去了父親的那種極其悲痛的心情。於是帶着對戰爭間接的感受和體驗,學習《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這首詩歌,學生已不再難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憎恨戰爭、維護和平的情感。通過課堂、通過文本、通過語言,讓更多的人來呼喚和平,讓戰爭遠離明天的世界!在上完這堂課之餘,寫下我的教學反思: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教學反思5篇

一、揭題質疑,孕育情感。

在課文導入時,我採取談話形式,讓學生自由暢談自己眼中的春天是怎麼樣的。同學們便七嘴八舌,說得詞彙也是那麼豐富:桃紅柳綠、百花齊放、萬物復甦、生機勃勃……於是,便順勢揭題:在我們眼中,春天是美好的,生活是快樂的,世界是安全的,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課文,接着讓學生看課題質疑,說說自己有什麼疑問?學生紛紛提出“誰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什麼是享受春天?爲什麼說是享受春天呢?”通過質疑,使學生產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爲學習課文奠定基礎。然後讓學生帶着自己的問題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情感。

二、品讀課文,感悟情感。

1.緊抓關鍵句,切入文本,激發情感。

詩歌前四小節的敘述結構比較相似,都是對原有美好與寧靜的景象與遭受戰爭破壞的景象進行對比,迸發出一聲聲痛心的疑問:“這究竟是爲什麼?”所以教學中,我抓住這句重複的疑問句作爲教學的切入點,先引導學生有感情地反覆誦讀,在朗讀中質疑:“這究竟是爲什麼?”然後再帶着疑問進行探究:詩人爲什麼會發出這樣的呼聲?接着讓學生自由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這究竟是爲什麼”去深入地讀一讀,抓住重點的詞句,反覆朗讀,用心體會。

2.朗讀形式多樣,尊重學生的個性想法。

讀是理解詩句的基礎,是啓發情感的基本手段。整堂課,我留給學生充足時間去讀。通過指名讀、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讀等豐富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反覆讀,用心體會,在有感情誦讀中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讀出維護和平、制止戰爭的心願。

但教學中還存在不足:

1.對文本挖掘不夠深。尤其對課文最後一段中的“……”沒有指導到位。課後反思,我覺得這個省略號意味深長,它省略的不僅僅是美好的希望,更是千千萬萬的人對和平的祈盼。如果能抓住“……”,對學生進行引讀,如(師)我們希望,我們祈盼--(生)讓蔚藍色的大海,永遠是海鷗的樂園;(師)我們希望,我們祈盼--(生)讓金黃色的沙漠永遠是蜥蜴和甲蟲的天下;(師)我們希望,我們祈盼--(生)讓藍得發黑的夜空永遠屬於星星和月亮;(師)我們希望,我們祈盼--(生)讓綠茵茵的草地永遠滾動着歡樂的足球,讓學生讀出發出內心的呼喚,昇華情感,這樣會達到良好的效果。

2.沒有很好地運用課後安排的《兒童和平公約》進行激情拓展,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和平”。

一位特級教師曾經說過:“不能只挖一個坑,要挖一口井。一個教師有多遠,就能引着孩子走多遠。”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現在只爲學生挖了一個小小的“坑”,所以必須不斷地學習借鑑,不斷地充實自己,把“坑”越挖越深,成爲一口“井”。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教學反思2: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是》這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教學中要盡力體現學生主體的思想,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在理解詞語時,教師要把握自己的角色地位,教給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同時,詞語的理解可以在初讀課文時以檢查詞語的形式出現,也可以在指名朗讀糾正讀音中理解,還可以根據學情在課文的閱讀感悟中檢查,總之,教師要根據學情靈活把握。在;理解感悟課文時,一定要做到以讀代講,要引導學生抓住“本來----可是”的轉折朗讀,體會戰爭的殘酷,要引導學生深入體會“這究竟是爲什麼?”,把爲什麼的原因具體化,而不是用“戰爭”兩字貼標籤,在此基礎上,還要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做到熟讀成誦。在拓展補寫時,教師的作用在於拓展學生的思維,點撥規範學生的語言,而不能代替學生的思維。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是一首與課文內容形成強烈對比的詩,我讓孩子們先美美地讀上幾遍,問他們:“讀了這首詩,你有什麼感覺?”孩子們說:“太美了!”“怎麼美?”引導孩子們想象詩中那怡人的春天美景。緊接着,我馬上出示另一個畫面:課文的詩境。我又引導孩子們說說讀了課文的詩,你又有什麼感覺?你好像看到了怎樣的一幅畫面?我和孩子們一起拿起筆,各選一個小節,根據課文的意境寫下一段小練筆。我讓孩子們結合學過的課文體會詩句:這究竟是爲什麼?當我與孩子們交流的時候,不禁被孩子們那細膩的文筆、清澈的童心、強烈的愛憎深深地感動了!“我們生活在一起好好的,爲什麼要打仗呢?”雖然這節課我沒有詳細地引導孩子們咬文嚼字,但我知道,他們讀懂了,他們有所思考,有所收穫!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教學反思3:

課堂是師生共同的舞臺,在學與導的交往中,師生共同創生着課堂生活。學生精彩的表現,正是教師教學所追求的精彩,師生共同演繹的精彩,才能讓教師和學生一起享受課堂生活。

看我和學生共同閱讀、共同探究、共同發現、共同聆聽、共同創作、表達共同的心聲,經歷共同的情感跌宕,收穫共同的精彩,我也盡情享受了他們的課堂。對於這堂課我想談談兩點思考。

1、從學的角度來看,這樣一篇略讀課文,又是簡短的兒童詩歌,能讓學生學什麼?這節課學生學到了什麼?學生學得怎樣?

本節課,讓學生認識了“春天”與“和平”,認識了“享受春天”與“抗議戰爭、期盼和平”之間的聯繫;學生嘗試概括了每一節的主要內容,整體把握了課文的結構;學生比較分析了1-4節的構段(節)特點,語言表現形式和表達效果;學生進行了朗讀訓練和仿寫練習,知道了課文的主旨,感受了詩歌的力量,感悟了作者對戰爭的抗議與對和平祈盼的情感。

這些豐富的學習內容立足於文本而又超越文本,正是教師站在教者的高度對學生學習的設計。這些教學內容的提煉、組織與設計,打通了學生與文本對話渠道。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學的豐富,學得深入,學得精彩。尤其是學生能將課文中的語言與情感有效內化,老師請學生“把我們的希望和祈盼化着詩一樣的語言寫下來”,但由於時間不夠孩子沒有徹底的放飛思想寫的語句僅僅侷限於文本。換句話說,課堂上,師生都是圍繞教師確定的教學目的開展活動的,我們是否可以先問問學生:“你會從課文中學到什麼?你想探究課文的哪些內容?”呢?從學生的學習願望出發,以學定教,尊崇學生的心靈,更能讓學生享受課堂。

2、從導的角度來看,教師導什麼?在學生初讀課文就能明白大意的情況下,教師的“導”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

這節課,我通過和學生談論春天,交流春天的故事,理解“享受”,揭示課題,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生活,教師的“導”具有溝通學生生活與學習文本的作用;我通過四個環節,讓學生讀準詩歌、讀出大意、讀出感受、讀出情感,通過有層次的朗讀,指導學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教師的“導”具有有序推進學生學習的作用;我通過讓學生尋找前四小節的共同點,比較不同表達方式的表達效果,讓學生探究語言的內涵與表現力,讓學生認識到詩歌中“大海”“沙漠”“夜空”“草地”這些意象的代表意義,教師的“導”具有開導學生思維,提升學生思考力的作用;我通過和學生一起聆聽歌曲,使學生在學習課文中產生的情感,與那稚嫩憂鬱而充滿力量和希望的歌曲的情感產生共鳴,理想的教學效果。然而,在學與導之間,卻沒能形成這種相對對稱的和諧。所以以後還得繼續努力,厚積才能薄發。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教學反思4: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沒有逐字逐句進行講解,而是通過感情朗讀、展開想象和拓展補寫三種形式來理解課文內容的。

感情朗讀是理解詩句的基本手段。因此,在本節課中,我重視了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特別是四個“這究竟是爲什麼?”。通過朗讀,讓學生們知道,這不僅僅是疑問,更是一種對戰爭的訴,一種對戰爭的抗議。因此,在朗讀這句話時,語氣自然是逐句加重,語氣中自然含有深深的譴責。這樣,朗讀促進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理解又深化了學生的朗讀,二者真正起到了相輔相承而又脣齒相依的關係。

展開想象是學習課文的重要方法。在這篇課文中,有這樣幾句話:“蔚藍色的大海,本來是海鷗的樂園”,“金黃色的沙漠,本來是蜥蜴和甲蟲的天下”。在讀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大海本來是什麼樣的?現在又是什麼情景?沙漠本來是什麼樣的`?現在又是什麼情景?通過想象,學生也能夠了解到戰爭讓本來安寧的自然世界變得喧囂而殘酷,自然也就瞭解了戰爭給自然社會帶來的災難。

針對這節課,我還安排了拓展補寫的練習。基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戰爭給世界帶來災難,以及文章語言的欣賞感悟,我抓住了這個“讀寫結合”點,激起了孩子對戰爭的控訴和斥責,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借鑑到了作者的表達手法。在拓展補寫時,教師的作用在於拓展學生的思維,點撥規範學生的語言,而不能代替學生的思維。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教學反思5: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這首詩歌是以一個孩子的視角,揭示了戰爭給自然世界帶來的種種不安寧,發出對和平的呼喚。詩歌語言真摯,感情豐富,描繪了大自然的景物,更是花大篇幅描寫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讓孩子們對戰爭進行強烈控訴以及和平的深情呼喚。

詩歌前四小節的敘述結構比較相似,都是先講美麗的自然景物本來應該是怎樣的:蔚藍的大海本來是海鷗的樂園……然後通過“可是”轉折,描述現實狀況,巡弋的戰艦和水雷成了不速之客……在原有美好與寧靜的景象與遭受戰爭破壞的景象的對比中,迸發出一聲聲痛心的疑問:“這究竟是爲什麼?”我抓住這句重複的疑問作爲教學的切入點,先引導學生在有感情地反覆誦讀中質疑:“這究竟是爲什麼?”再帶着疑問進行探究,詩人爲什麼會發出這樣的呼聲?讓學生選擇一個“這究竟是爲什麼”去深入地讀一讀,抓住重點的詞句,反覆讀,用心體會。在探究讀的基礎上知道學生進行交流反饋,說說自己讀懂了什麼?是怎樣理解詩中的“?”,這四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通過探究“?”,讓學生在品讀中感悟,這個“?”不僅僅是疑問,更是一種對戰爭的控訴,一種對戰爭的抗議。

從最後一節的希望與祈盼中挖掘出的是“……”,它省略的不僅僅是無限美好的希望,更是千千萬萬人對和平的祈盼。抓住“……”,通過導語不斷地引導學生有感情地反覆讀,讓學生在讀中去感悟,讓學生讀出發自肺腑的呼喚。最後引導學生模仿詩歌的格式來小練筆,也來質問一句“這究竟是爲什麼?”。因爲有文本可依,學生寫起來並不難,也達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