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文言文翻譯技巧

文言文翻譯技巧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6W 次

文言文翻譯技巧1

句子翻譯是文言文考查的重點,翻譯時要落實到字詞和句式上。文言文翻譯有兩種形式:一是直譯,即用現代漢語對原文進行機械地對應翻譯,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文言文翻譯技巧,歡迎閱讀!

文言文翻譯技巧

翻譯的技巧,大致可總結爲對、換、留、刪、補、調六個字。

(1)、對,就是對譯,逐字逐句落實。如:

鄭 人使我掌 其 北門之 管。

│ ││││ │ │ ││ │

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的北門的鑰匙

(2)、換,就是用現代詞語替換古代詞語。如上句中的:使─讓; 其─他們的;管─鑰匙。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詞彙、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 國名、朝代名、官職名、年號、政區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稱等,均不必翻譯,原樣保留。上例中的人、我、北門就是這樣。

(4)、刪,就是刪去文言文中某些虛詞。 有些文言虛詞在句中只起其語法作用,在翻譯時不必也不能落實,只要不影響語氣,就可以刪去。如:句首的狀語詞,在句中表順接的一些連詞,起補足音節或停頓,只起結構作用的助詞,均可略去不譯。

(5)、補,就是補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調,就是調整語序。如賓語前置,定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在翻譯時就要把這些倒置的成分調整過來,否則就不符合現代漢語語法。

文言文翻譯技巧2

文言文翻譯“九字訣”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文言文翻譯的要求和方法,從而便於準確地翻譯文言文。文言文翻譯“九字訣”是指“信、達、雅、留、換、調、引、增、刪”九個字。

“信、達、雅”是翻譯文言文的要求。“信”就是要忠於原文,不歪曲原意。不隨意增多減少,添枝去葉,望文生義,牽強附會,更不能隨心所欲,甩開原文,憑空編造。“達”就是要通順流暢,既要使句子完美無缺,保留原文的語氣;又要避免語句的呆板、帶文言氣。而“雅”就是要符合現代漢語的規範,文字語句要生動優美、簡練流暢。總之,文言文翻譯要求用規範的現代漢語,準確、通順地表達原文的內容。

“留、換、調、引、增、刪”則是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因爲古今詞義和語法有所不同,所以翻譯文言文要根據句子和組成句子的虛詞、實詞的不同用法採取不同的方法。

一、留保留原文中的詞語。凡有古今意義相同的字、詞及人名、地名、物名、書名、國名、官職、年號、諡號、度量衡單位等古代專用名詞,翻譯時不宜改動,都要保留原詞。

例如: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一~慶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慶曆”是年號,“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譯時把它們保留下來,照搬到譯文中就行了。

另外,文言文裏有不少成語在現代漢語中經常使用,如“披荊斬棘”“氣象萬千”“千鈞一髮”等,一般都能理解,不需再譯,否則反而顯得不通順。

二、換替換詞語。文言文裏的不少詞語所表示的意思現在仍在用,但現代漢語不再用原文的詞表示,麗是用了另外的詞。翻譯時就要用現代漢語中意思與之相當的詞進行替換。例如:

十年春,齊師伐我。(《曹列論戰》)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的軍隊攻打我們魯國。

此句中的“師”“伐”要用“軍隊…‘攻打”來替換。

另外,有的詞在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中都常用,但表示的內容有區別,翻譯時不能用今義去推敲古義,而要用現代漢語中與文言文詞語的意思相當的詞去替換,以免造成誤解。

例如: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率領妻子兒女和同鄉的人來到這與世膈絕的地方。

“妻子”和“絕境”的古今意義差別很大,不能套用今義去理解。、

三、調調整語序。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等,在翻譯時要根據現代漢語的語法規律來調整語序。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謂倒裝)

——你太不聰明瞭!

何以戰?(《曹劌論戰》)(賓語前置)

~您憑藉什麼應戰呢7

還自揚州。(《傷仲永》)(狀語後置)

——從揚州回家。

四、引引申詞義。文言文裏一詞多義的現象比較普遍,往往一個詞可以有兩三個或更多的意思,這些意思不是憑空產生出來的,而是由一個本義派生、擴展、引申出來的,奇蹟用切合原文語境的表示引申義的詞來翻譯。例如: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樓記》)

——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了它原來的規模。

“增”本義是增加,引申爲擴大;“制”本義是製作、製造,引申爲規章、制度,再引申爲規模。翻譯時選取它們的引審義。

五、增增補詞語或句子成分。翻譯文言文時,下列幾種情形需要增補詞語或句子成分。

1.文言詞語單音節詞居多,翻譯時應將文言單音節詞補充爲現代漢語中相應的雙音節訶。例如: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劌論戰》)

~一大國的虛實是難以推測的,我懼怕他們有埋伏。

“測”“懼”“伏”都是單音節詞,應譯爲雙音節詞“推測”

(或“猜測”r懼怕”“埋伏”。

2.文言文裏將數詞直接放在名詞或動詞的前面,而不用量詞,翻譯成現代漢語時應把量詞增補上。例如: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那個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裏,帷幕中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一把紙扇、一塊醒木罷了。

3.省略是文言文裏常見的現象,翻譯時應忠實於原文,根據現代漢語的語法要求和表達需要,作必要的補充,力求明白確切地表達原意。例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桃花源記》)

~—村裏的人看見漁人,很是驚奇,問漁人從哪裏來。漁人詳細地回答了他們。

原文中省略了兩處主語、~處賓語,翻譯時將其補充出來,意思才明白。

4.有些句子,不好確定它省略了什麼詞語或甸子成分,只是爲了上下文連貫。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要增補一些詞語,讀起來才覺得順口,表意也.通順明白。例如: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爲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

——晉朝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把捕魚當做職業。(一天),他沿着小河(划船)行進,忘記了路程的遠近……

六、刪刪去不譯。文言文裏的一些虛詞,只在句中起某種語法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現代漢語裏也沒有相應的詞語對應,就可以刪去不譯。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陳勝是陽城人。

原文中“……者……也”是文言文常見的判斷句式的標誌。“者”起停頓作用,“也”表示判斷語氣。翻譯時,“者”“也”都可刪去不譯。

有時爲了使譯文簡潔通暢,對句中重複多次的詞語也可刪去不譯。例如:

通計一舟,爲人五;爲窗八;爲箬篷,爲楫,爲爐,爲壺,爲手卷,爲念珠各一。(《核舟記》)

——總計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刻有)窗戶八扇;著竹葉做的船篷,船槳,爐子,茶壺,書畫橫幅,念珠各一件。

此外,有些表敬稱和謙稱的詞語,也可刪去不譯。

“留、換、調、引、增、刪”是中考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在具體運用時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幾種方法結合在一起,我們要根據表達需要靈活運用。

文言文翻譯技巧3

中考文言文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準確翻譯文言文,必須注意三點。

1.正確地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即結合上下文語境,理解句子在文中的直接意義和隱含信息

2.用現代漢語的詞彙和語法來翻譯,做到文從字順,簡明規範,暢達流暢

3.是在翻譯時注意句意表達的完整和關鍵實詞、虛詞的用法。

  翻譯原則

一是“信”,即翻譯準確無誤,忠於原文;二是“達”,即翻譯通順暢達,無語病;三是“雅”,即翻譯自然生動,富於表現力。

  文言翻譯“七妙法”

一是“留”,即專用名詞,如國號、年號、人名、地名、物名、職稱、器具、特殊稱謂、特殊學術用語及專業術語等,照錄不譯。

(1)、保留國號、帝號、年號、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等專有名詞。如:

公輸盤爲楚造雲梯之械。 (《公輸》) 其中“公輸盤”、“楚”、 “雲梯”等詞就可以保留。

(2)、保留文言文中一部分沿用至今的實詞。如:由山以上五六裏,有穴窈然。(《遊褒禪山記》)

其中“山”、“五”、“六”、“裏”、“有”等詞可以保留。

二是“補”,即翻譯時補出翻譯成分。增補語句。文言文中,有的句與句之間跳躍很大,翻譯時要根據上下文增補一定的語句,使意思通暢、完美。如: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曹劌論戰》)

可譯成: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派大軍來攻打魯國。莊公將要出兵抗戰,曹劌聽到這消息,要求面見莊公。 (1)把文言文中爲行文簡潔而省略的句子成分補出來。如: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御之者。(《捕蛇者說》)

句中主語多處省略,翻譯時都要補出來: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 (蛇)觸草木,(草木)盡死;以(蛇)齧人,(人)無御之者。

(2)補出判斷句中的判斷詞“是”。如:秦,虎狼之國。(《屈原列傳》) 譯爲: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

(3)補出量詞。文言文中,數詞往往直接修飾名詞;數詞直接用在動詞前面。翻譯時要把量詞補出來。

如:陳涉佐之,並殺兩尉。(《陳涉世家》)“兩尉”譯成“兩個官員”。

三是“刪”,即刪去不譯的詞,如發語詞,湊足音節的助詞等。

(1) 刪除無意義的虛詞。如: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其中“夫”是個句首助詞,可以刪掉。

再如: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其中助詞“之”,只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翻譯時可以刪去。

(2)有的表敬副詞可以刪去。如:張良曰:“謹諾。” (《鴻門宴》)譯成:張良說:“遵命。”刪去了“謹” 。

四是“換”,即把古詞包括一些特殊的習慣用語(如“謫”“遷”等)換成現代詞。

(1) 把 文言文的某些詞,換成與它相當的現代漢語的某些詞。如:吾聞而愈悲。(《捕蛇者說》)

其中“吾”換成“我”;“聞”換成“聽到”;“愈”換成“更加”;“悲” 換成“悲痛”。

(2)用本字換通假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用本字“早” 換通假字“蚤”。

五是“調”,即調整語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

(1)調整前置賓語、後置賓語、後置介賓短語的語序等。如:

沛公安在?(《鴻門宴》)譯作:沛公在哪裏?把前置的賓語“安”調整到動詞“在”之後。

(2)調整使動、意動、爲動等動賓關係的語序。如:項伯殺人,臣活之。 (《鴻門宴》)譯作: 項伯殺了人,我讓他活下來。再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齊策》)譯作:我的妻子認爲我美麗,是偏愛我啊。

(3)調整互文見義的語序。如: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出塞》)譯作: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隘,出征萬里的人還未歸來。韻文講究精練,這是互文修辭的特點。

六是“並”,在文言文的一些單句或對偶、排比的複句中有“變文”(“互文同義”)的用法 ,幾個同義詞配合使用。翻譯時可以合併。如:追亡逐北。(《過秦論》)

其中“追”“逐”都是“追逐”義;“亡”“北”都指“敗逃的部隊”,翻譯時就可以合併譯爲“追逐敗逃的部隊”。

上面介紹的基本上是直譯的方法,無法直譯的,也不能逐字逐句地硬譯,那就要在傳達原作精神的前提下采用意譯的方法。

七是“意譯”,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義,直譯會不明確,應用意譯。如:

秋毫不敢有所近。 (《鴻門宴》)

直譯:連秋天裏野獸的毫毛也不敢接近。聽起來很彆扭,不如意譯爲:連最小的東西都不敢佔有。這樣聽起來容易讓人理解、接受。

文言文翻譯技巧4

文言文翻譯技巧

(1)直譯爲主,意譯爲輔。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儘可能文意相對。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儘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儘可能照顧原文詞義。

(2)翻譯“六字法”:留、刪、換、調、補、變。

第一步,結合上下文語境,瞭解所譯文句大體意思,做到心中有數,並找出句中需要着重翻譯的重點詞,一則爲理清句意,二則爲後面給重點詞選擇恰當的意思做準備。

第二步,直譯求字字落實——留、刪、換

①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②“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

主要有:

①句首:“夫”、“蓋”等發語詞。②句中:起結構作用的助詞,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頓作用的助詞,如“者”“也”等,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中的“也”。表並列和順承關係的連詞,如“予與四人擁火以入”中的“以”。③句末:補足音節的助詞,如“頃之,煙炎張天”中的“之”。以上的文言虛詞在實際的翻譯中,都無須譯出,若強譯,則屬錯誤。

③“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①把古代用現在已不用的詞用現代漢語進行替換,如把“吾、餘、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②變單音詞爲雙音詞。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爲主,現代漢語以雙音詞爲主,所以在翻譯時,要把古漢語中的單音詞變爲雙音詞。

第三步,意譯求文從字順——調、補、變

① “調”就是調整句式。需要調整的句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需調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裝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等),翻譯時,要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爲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古漢語中還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無乃……乎”“……孰與……”等,翻譯時,要把這些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的形式表達出來。

②“補”,就是增補。①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這就要求我們要對古漢語中的省略句要有所瞭解,並能判斷一個句子中哪些成分省略了,以便補出;②補出省略了的語句,古人用筆簡約,往往前面說過的話,後面一般就不再重複,而在現代漢語,就要給出。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③“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爲相關文字。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用等意義及誇張的說法、委婉地說法、互文地說法等,直譯時會不明確。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鴻門宴)),直譯爲“連秋天裏野獸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就顯得不合道理,而應意譯爲“連最細小的東西都不敢佔有”,才能明確。

5.關注七個重點

從近幾年的文言文主觀翻譯題來看,考查的是對全句的理解,但命題人選擇文句是獨具慧眼的。他們往往會選擇那些有重要語法現象的文句讓考生翻譯,同時也將其列爲高考閱卷的採分點,因此,考生必須特別注意這些採分點。在答題時,我們除了把握句子翻譯“信、達、雅”的要求,掌握“留、對、拆、增、刪、調”等六種翻譯方法外,還需注意以下七個關注點:

(1)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象,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題專家特別關注的一項內容。因此,我們在翻譯文言文的時候,一定要認真把握,仔細辨別。詞類活用主要包括名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等。我們在翻譯文言文遇到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時,一定要先判斷出詞類活用的類型,然後據此推斷其意義。

例1: 兄曰:“無論弟不能樵,縱或能之,且猶不可。”於是速歸之。

譯文:哥哥說:“且不說弟弟不能砍柴,縱使能砍柴,還是不能去做。”於是讓張誠趕快回家。

【解析】“樵”,名作動;“歸”,使動。

例2:夫食爲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譯文:吃飯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沒有吃的就無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糧食,父親和兒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粒”活用爲動詞,吃糧食。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許多特殊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題老師看重。要想能夠準確翻譯此類句子,就必須能夠譯出其句式特徵;否則就極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3.況,吳人,恃才少所推可。

譯文:(顧)況,是吳地人氏,自恃有才華,很少有他推薦認可的詩文(或詩人)。

【解析】無語言標誌的判斷句。

例4.近日之事,釁難將成,賴陛下英明速斷,故罪人斯戮。

譯文:近日的事,禍端將要釀成,幸虧陛下英明果斷,因而嚴懲了罪人。

【解析】結構助詞“斯”爲提賓標誌,“罪人斯戮”即“戮罪人”。

(3)一詞多義

古代漢語的詞語大多是多義的,這種一詞多義的現象常常是翻譯題考查的重點。在具體翻譯時,我們一定要注意結合具體語境從衆多的義項中選擇出最恰當的一個進行翻譯。因此我們在平時的複習備考中要對詞語的不同義項加以區分辨別。

例5、永樂元年入朝,留爲故官。未幾,復謝去。

譯文:永樂元年被徵召入朝,留下擔任原來的官職。不久,又辭官離去。

【解析】“故”爲“原來” “謝”爲“推辭”。

(4)古今異義

文言文中的古今異義現象非常普遍。這一知識點也是高考命題經常涉及到的內容。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尤其要特別注意那些存在古今異義的詞語,千萬不可以今譯古。否則,就會出現錯誤。

例6.及得召見,遂見親信。

【解析】這裏的“親信”是“親近信任”之意,而現代漢語中則常指“親近而信任的人”。

(5)單音節詞

現代漢語詞彙以雙音節爲主,而古代漢語詞彙與此相反,以單音節爲主。此類知識點也常常是高考命題老師重點關注的對象之一。因此,我們平時的複習備考過程中要加強對單音節詞翻譯的訓練。在具體翻譯文言文時,我們一定要注意不要輕易地把古漢語的詞彙當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去解釋。

例7、隱處窮澤,身自耕傭。臨縣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餘家。

【解析】此句中的“耕傭”並非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而是“耕”和“傭”兩個詞,意思是“種田”“做工”。按照評分標準如若不能解釋出“傭”的含義要扣分。所以該句應譯爲:(孟嘗)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臨縣的士人民衆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裏定居的有百餘戶。

(6)固定結構

固定結構是文言文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在翻譯時有相對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譯就會出現錯誤,因此,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來翻譯,不能擅自意譯。

例8.諡號所以垂之不朽。

【解析】“所以”,由指示代詞“所”和介詞“以”構成,表示動作行爲所憑藉的方式,可譯爲“用來……的方式”。

(7)修辭知識

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這些特點的句子大都不能採用直譯的方式,而應根據其修辭方式的特點採用相應的意譯方式。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有的需將喻體直接換爲本體,有的就需抓住喻體採用形象描繪的方式進行意譯;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採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就應採用直接點明借代本體的方式進行翻譯;如果採用的是互文的修辭方式,翻譯時就要把相應的內容合併到一起意譯;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辭方式,就要根據語境譯出句中所要表達的意思。

例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此句採用了互文的修辭方式。如果不瞭解此修辭方式很容易將此句誤譯爲:不因爲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悅,也不因爲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傷。正確的翻譯是要把相對應的內容合併到一起。此句應譯爲:不因爲外物的好壞、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悅或悲傷。

高考文言文翻譯主要考查以上內容。因此,我們在文言文翻譯的備考過程中,重點要從上述角度,揣摩命題者的意圖,從而做到胸有成竹。惟其如此,我們纔會事半功倍。

文言文翻譯技巧5

一.通假字

通假字不常出現,而且高中課本要求掌握的通假字也就是一百來字,翻譯時,如果照某字的一般意義翻譯不通,就應該考慮該字是不是通假字。要找出其“通”的字,大多需要從該字的同音字或形近字去考慮。找出本字後再去翻譯,整句話的翻譯如果很通順合乎情理和語境,採分點就找對了。

【習題演練】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1.程(指傳主孫程)傳召諸尚書使收景(指閻景)。尚書郭鎮時臥病,聞之,即率直宿羽林出南止車門,逢景從吏士,拔白刃,呼白:“無干兵。”鎮即下車,持節詔之。景曰:“何等詔?”因斫鎮,不中。鎮引劍擊景墮車,左右以戟叉其匈,遂禽之。(選自《後漢書·孫程傳》,有刪改)

答案 郭鎮拔劍擊刺閻景,閻景從車上摔下來,左右羽林軍用戟叉住閻景的胸脯,於是擒獲了他。

採分點 匈,通“胸”,胸脯;禽,通“擒”,擒獲。

2.立(指傳主趙立)遣人詣朝廷告急。籤書樞密院事趙鼎欲遣張俊救之,俊不肯行。乃命劉光世督淮南諸鎮救楚。高宗覽立奏,嘆曰:“立堅守孤城,雖古名將無以逾之。”以書趣光世會兵者五,光世訖不行。(選自《宋史·趙立傳》)

答案 五次用書信催促(劉)光世聚集XX,光世最終沒有執行。得分點 趣,通“促”,催促;訖,通“迄”,最終。

二.實詞

高考大綱要求掌握120個實詞,而每個實詞又都有多個含義,只靠死記硬背很難輕鬆應試。要學會利用上下文的具體語境來確定準確的義項。而且考試也主要考察學生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推斷能力。要把詞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讀,一切問題皆有可能解決。正所謂: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

【習題演練】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3.公(指傳主王旦)於用人,不以名譽,必求其實。苟賢且材矣,必久其官,而衆以爲宜某職然後遷。公務以儉約率勵子弟,使在富貴不知爲驕侈。兄子睦欲舉進士,公曰:“吾常以太盛爲懼,其可與寒士爭進?”至其薨也,子素猶未官,遺表不求恩澤。(選自歐陽修《王公神道碑銘》)

(1)苟賢且材矣,必久其官,而衆以爲宜某職然後遷。

答案 如果某官賢能又有才幹,一定讓他長期擔任這一官職,直到大家認爲他適宜擔任某一職務才升遷。

採分點 久,使動用法;宜,適宜,非“應該”義;遷,升遷,不可譯爲“調動官職”。

(2)吾常以太盛爲懼,其可與寒士爭進?

答案 我常常擔心(功名利祿)太多了,怎麼可以跟貧寒的讀書人爭搶進取的機會呢?

採分點 寒士,貧寒的讀書人;爭,爭搶,不可譯爲“爭取”。

4.翻(指傳主虞翻)出爲富春長。後翻州舉茂才,漢召爲侍御史,曹公爲司空,闢皆不就。孫權以爲騎都尉。翻數犯顏諫爭,權不能悅,又性不協俗,多見謗毀,坐徙丹楊涇縣。(選自《三國志·虞翻傳》)

(1)後翻州舉茂才,漢召爲侍御史,曹公爲司空,闢皆不就。

答案 後來虞翻被所在州府推舉爲秀才,漢朝廷召他爲侍御史,曹操當了司空,徵召他(做官),他都不去任職。

採分點 舉,被舉薦;闢,徵召;就,就任,赴任。

(2)翻數犯顏諫爭,權不能悅,又性不協俗,多見謗毀,坐徙丹楊涇縣。

答案 虞翻多次冒犯孫權的威嚴,進諫規勸,孫權不高興,加之他的秉性又不合世俗,常常被人毀謗,因而獲罪被流放丹楊涇縣。

採分點數,多次;見,被;坐,因……獲罪。

三.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現象是文言文翻譯中的重點,出題人一定會考察學生對詞類活用的掌握情況。

詞類活用的判斷主要是根據語法來判斷:

如名詞活用爲動詞,有多種語法特徵:兩個名詞連用,其一必活用爲動詞;“而”前或後的名詞必活用爲動詞;“之”前“所”後、副詞後的名詞必活用爲動詞,等等。然後再聯繫具體語境進行分析,確定其詞類活用的類型,並據此推斷其意義。

(1)名詞活用爲動詞,有兩種譯法。一是換詞法,用現代漢語的動詞去換古漢語的名詞。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譯爲“殺”。二是擴充法,將原單音節名詞擴充爲一個現代漢語雙音節動詞。如“沛公軍霸上”,“軍”譯爲“駐軍”。

(2)名詞作狀語,一般要帶“用……”“在……”“像……”的詞語。

(3)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的使動、意動用法,可譯爲“使……(動詞)”或“以……爲”(或“認爲……是”)。

(4)動詞、形容詞活用爲名詞,必須在其後加上相應的名詞(人或物)。

【習題演練】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5.太古之人,或巢於木,或處於穴。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聖人爲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選自杜瓊《雪屋記》)

答案 在樹上居住會跌落,在洞穴里居住會生病。

採分點 “木”“土”名詞活用爲狀語,“病”名詞活用爲動詞,大意對。

6.浦江縣東行二十六裏,有峯聳然而蔥蒨者,元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澗水出焉。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鄭君彥真將修禊事於澗濱,且窮泉石之勝。

前一夕,宿諸賢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帥向北行,以壺觴隨。約二里所,始得澗流,遂沿澗而入。又三裏所,夾岸皆桃花,山寒,花開遲,及是始繁。傍多髯鬆,入天如青雲。忽見鮮葩點溼翠間,焰焰欲然,可玩。又三十步,詭石人立,高可十尺餘。面正平,可坐而簫,曰鳳簫臺。下有小泓,泓上石壇廣尋丈,可釣。聞大雪下時,四圍皆璚樹瑤林,益清絕,曰釣雪磯。客有善琴者,不樂泉聲之獨清,鼓琴與之爭。琴聲與泉聲相和,絕可聽。(選自宋濂《桃花澗修禊詩序》)

(1)鄭君彥真將修禊事於澗濱,且窮泉石之勝。

答案 鄭鉉將要在澗邊進行修禊活動,並且覽盡山泉怪石的勝景。

採分點 修禊,補出必要的動詞;窮、勝,形容詞分別活用爲動詞、名詞。

(2)詭石人立,高可十尺餘。

答案 怪石像人一樣站立着,高十尺多。

採分點 “人”活用爲狀語。

(3)客有善琴者,不樂泉聲之獨清,鼓琴與之爭。

答案 有擅長彈琴的客人,不喜歡泉水獨自清響,彈琴來跟泉水比試。

採分點 定語後置、“樂”、“鼓琴”。

參考譯文

浦江縣向東走二十六裏,有座山蔥蘢茂密地高聳着,(那)是元麓山。山的西面,桃花澗水從那裏流出來。在元順帝十六年三月初一,鄭鉉將要在澗邊進行修禊活動,並且覽盡山泉怪石的勝景。

前一天晚上,使各位賢士大夫住下。第二天,出發了,互相帶領着向北走,隨身帶着酒壺和酒杯。大約走了二里遠的地方,才遇到澗流,於是沿着山澗入山。又過了三裏的地方,兩岸都是桃花,山裏寒冷,花開得晚,到現在才繁盛。相傍有很多蒼松,高聳入雲好像到了青雲間。忽然看見鮮花點綴在溼潤青翠的樹間,好像火苗升起要燃燒一般,值得觀賞。又走了三十步,怪石像人一樣站立着,高十尺多。上面平整,可以坐下來吹簫,叫作鳳簫臺。下面有小水潭,潭上石壇寬八尺到一丈,可以(在上面)垂釣。聽說下大雪時,四周都是如美玉般的樹林,更顯得清冷絕美,叫作釣雪磯。有擅長彈琴的客人,不喜歡泉水獨自清響,彈琴來跟泉水比試。琴聲跟泉水聲音相和,非常好聽。

四.古今異義詞

古今異義詞有兩種情況:一是單音節的同形異義詞,如“走”“谷”“金”等,翻譯時要把其古今義區別開來,不要以今釋古;

二是類似今天雙音節詞的同形異義詞,如“祖父”“妻子”“其實”等,一般情況下要把它當成兩個詞拆分開來翻譯。

【習題演練】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7.黃武初,魏使曹休來伐,齊(指傳主賀齊)以道遠後至,固住新市爲拒。會諸軍遭風流溺,所亡中分。將士失色,賴齊未濟,偏軍獨全,諸將倚以爲勢。(選自《三國志·吳書·賀齊傳》)

答案 恰逢各路XX遭遇強風巨浪而順水漂流淹沒,死亡人數達到一半。

採分點 會,恰逢;風流,“風”指強風,“流”指巨流、巨浪;溺,淹沒,落水。

8.千山在遼陽城南六十里,秀峯疊嶂,綿亙數百里。嘉靖丁亥,予戍撫順,丙申遷蓋州,道出遼陽,乃與同志徐、劉二子游焉。東峯危險,徐、劉二子浮白引滿(意斟滿酒一口氣喝完),其間適有吹笳者,聲振林樾,聞之愀然。(明·程啓充《遊千山記》)

(1)嘉靖丁亥,予戍撫順,丙申遷蓋州,道出遼陽,乃與同志徐、劉二子游焉。

答案 嘉靖丁亥年,我在撫順戍守,丙申年又調到蓋州,來到了遼陽,才得以與志同道合的徐、劉兩位先生到那裏遊玩。

採分點 道,名詞活用作動詞,取道;同志,古今異義詞,志同道合;焉,之。

(2)東峯危險,徐、劉二子浮白引滿,其間適有吹笳者,聲振林樾,聞之愀然。

答案 東面的山峯高聳險峻,徐、劉兩位先生斟滿酒一口氣喝完,在此期間正好有一個吹奏胡笳的人,樂聲振動樹林,聽到這種樂聲讓人感到悽楚神傷。

採分點 危險,古今異義詞,高聳險峻;適,恰好;愀然,悲傷的樣子。

五.疑難詞

考場翻譯中一定會碰到疑難詞的翻譯。這是“攔路虎”,想用這些難詞考查考生的語境把握和推斷能力。遇到難詞,先翻譯其他有把握的詞,然後按照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把整句話的大致意思推斷出來,相對應的意思就是這個詞語的含義。

如翻譯句“豐子韜以選尚公主”中的“尚”字,根據句境可以推斷爲“娶妻”。

【習題演練】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9.弘治甲子春二月丙午,予出按海北,取道新會縣。縣有厓門[注]遺蹟,予偕知縣羅僑吊焉。夜二鼓,乘汐出港,天未明抵岸。少頃至祠下,達觀殿宇碑亭,考其營建顛末。(選自方良永《厓門弔古記》,有改動)

厓門:崖山,位於廣東新會南大海中。南宋末,宋軍與張弘範統帥的元軍在此決戰,宋軍全軍覆沒,張世傑、陸秀夫等大臣及宋少帝趙昺殉國,宋亡。

答案 不一會到了祠堂前,遍覽殿堂碑亭,查考它建造的.始末。

採分點 少頃,不一會;達觀,遍覽;顛末,始末,其中“顛”本義是頭頂,引申爲“始”,也可據“末”推斷爲“始”。

10.(周梅圃)復授山西蒲州知府,調太原。清釐積獄,修復風峪山堤堰,障山潦,導之入汾,民德之。

答案 修復了風峪山堤壩,堵住山中積水,並疏導水流使它進入汾河,老百姓感激他。

採分點 障,堵住,擋住;潦,積水;德,感激。其中“潦”可用教材聯想法推出(《滕王閣序》中有“潦水盡而寒潭清”句),“德”可由語境推出。

文言文翻譯技巧6

句子翻譯是文言文考查的重點,翻譯時要落實到字詞和句式上。文言文翻譯有兩種形式:一是直譯,即用現代漢語對原文進行機械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儘可能文意相對;一是意譯,即不採取實詞虛詞字字都落實的辦法,僅是根據文章的意思翻譯,做到儘量符合原文的意思。但無論是採取直譯還是意譯都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認真領會原文,把詞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義。比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絕境”就不能望文生義解爲現代漢語的“沒有出路的境地”。因爲從全文看,那裏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無着落的問題,因此,“絕境”應是“與世隔絕的地方”。

(二)翻譯時要落實好關鍵詞語。如翻譯《狼》中的“其一犬坐於前”,關鍵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詞作狀語,翻譯成“像狗一樣”,才能正確翻譯出這個句子。關鍵詞語落實了,句子翻譯就比較順利。

(三)文言中省略句較多,翻譯時應注意補充。如&ldquo,中考;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譯爲“第一次擊鼓,士氣振作;第二次(擊鼓),士氣就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泄盡了。”這裏的“再”“三”後應補譯上“鼓”(擊鼓)。

(四)一般用直譯,如直譯不便表達意思時,則用意譯。如“明察秋毫”,直譯爲“能看清楚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這樣翻譯無法表意,應意譯爲“能看清楚很細小的問題”。

(五)有些詞可以略去不譯。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詞只起表達語氣的作用,有時可以不譯;有的助詞只是表示停頓,也無需譯;有的字在句中沒有意義,只是爲湊足音節,可略去不譯;有的字只是起某種連接作用,也可不譯。如“夫戰,勇氣也”,此處的“夫”是發語詞,翻譯時應刪去;又如“久之,目似瞑”,此處的“之”是音節助詞,用在表示時間的詞之後湊足音節,無需譯。

(六)凡屬地名、人名、官名、年號、帝號以及古今意義相同的詞,都可照抄不譯。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出師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費?”“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義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譯。

(七)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語序和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應調整語序,使之與現代漢語的表達順序相同。如介賓短語後置句、賓語前置句、主謂倒裝句、定語後置句等。如“屠懼,投以骨”(《狼》),應譯爲“屠戶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啃)”。

另外,還應注意的是,譯文要保持原文的語氣,是陳述的應譯成陳述語氣,是感嘆的應譯成感嘆語氣,是疑問的應譯成疑問語氣。

文言文翻譯技巧7

一、錄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名、書名等專有名詞,都可照原文抄錄。此外,古今詞義一致,人們熟知的詞,如“山”、“火”、“車”、“問”、“逃”等,也無需翻譯。

如:

子曰:孔子說。

慶曆四年春:慶曆四年的春天

注意:古代“山”有時專指泰山,河指黃河,江指長江。

 二、釋

這是用得最多的一種手段;運用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語來解釋古文中的單音節詞語。對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的活用,用法多樣的一些虛詞等要特別注意,一定要聯繫上下文,選準它的確切解釋。

如:

委而去之:委,放棄;去,逃跑。

一厝朔東:厝,通“措”。

 三、理

調整、理順譯文的詞序。大多數文言詞句的詞語排列次序和現代漢語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不符合現代語習慣,應作調整。

“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原次序譯作“苛酷的統治兇狠比老虎”,應把“比老虎”調整到“兇狠”之前才符合現代文習慣。

何陋之有:倒裝句,應譯爲“有什麼簡陋的呢”

四、添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內容,使譯文通順、明確。

如“忽然撫尺一下,羣響畢絕”:其中“撫尺”和“一下”之間缺一個動詞“響”,翻譯應加上。

“嘗貽餘核舟一,……”:譯文時,句前應加主語“王叔遠”,“一”字之後應加量詞“枚”。

五、刪

有些詞語僅有語法作用而無法譯出的,可刪去不譯。

夫大國,難測也:“夫”,

“何陋之有”:“之”,

學而時習之:“而”

 鞏固練習:

一、把下列一段文言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昔鄭之間有躁人焉。射不中則碎其鵠,弈不勝則齧其子。人日:“是非鵠與子之罪也。盍亦反而思乎?”①弗喻。卒病躁而死。②(《鄭有躁人》)

二、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第八十章》

(1)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①這不是靶子和棋子的過錯啊!你爲什麼不反過來從自己身上想一想呢?(5分。“是、鴿、子、盍、反”每錯一處扣1分,沒有翻譯出反問語氣扣1分。)②他總不明白,終於因爲急躁而得病死了。(3分。“弗、喻、卒、病”每錯一處扣1分)

(1)使老百姓愛惜生命而不遠離家鄉(2分)

(2)即使有船和車子,也沒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鎧甲和兵器,也沒有要陳放它的地方。(3分)

(3)鄰國之間相互可以望見,雞犬之聲相互可以聽見,而鄰國之間的老百姓到老到死也不相互來往。(3分)

 【文段參考譯文】

國家小而且人民少。使百姓有效率十倍百倍的器械都不使用,使老百姓愛惜生命而不遠離家鄉。即使有船和車子,也沒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鎧甲和兵器,也沒有什麼地方要陳放它。讓人們再用結繩記事的方法。人們以他們所吃的食物爲甘美,以他們所穿的衣服爲美好,以他們所住的房子爲安適,以他們的風俗爲快樂。鄰國之間相互可以望見,雞犬之聲相互可以聽見,而鄰國之間的老百姓到老到死也不相互來往。

文言文翻譯技巧8

一、錄

錄,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譯的詞抄錄下來。文言文中不必翻譯的詞大體分兩類:一類是特殊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年號、日期等;一類是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不必翻譯的詞,如:山、石、高、遠等。例句①:元豐中,慶州界生子方蟲,方爲秋田之害。(《夢溪筆談》)句中元豐是年號,慶州是地名,子方蟲是害蟲名,秋田與現代語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譯,抄錄即可。

二、釋

釋,就是把需要翻譯的詞加以解釋。這些詞大致分兩類:一類是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但要翻譯的古代漢語詞,這一類詞很多可以用單音節變雙音節的方法解釋;另一類是古今異義的詞。例句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曾子殺彘》)句中欺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但要翻譯爲欺騙;今、是屬古今異義的詞,要翻譯爲現在、這。要做到這一點,一方面要藉助工具書和文中註釋;另一方面得根據自己積累的古代漢語詞彙進行解釋。

三、補

補,就是在翻譯文言文省略句時,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補充進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語、賓語、謂語、介詞,翻譯時應把省略成分補充進去。例句③: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桃花源記》)句中便前省略了主語漁人,初前省略了主語洞口。例句④: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論語》)句中以後省略了賓語之(這點)。

四、添

添,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說它省略掉什麼成分,但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要添加一些詞語,譯句才連貫通順。例句⑤: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桃花源記》)此句是判斷句,在翻譯時需在高尚前加是。例句⑤:雖雞狗不得安寧。(《捕蛇者說》)此句應翻譯爲(不要說人,)即使是雞狗也不得安寧啊。需要注意的是,增添的內容一定要必要,二要與語境吻合,否則就是畫蛇添足了。

五、刪

刪,就是刪除原文有而翻譯句可略的字眼。例句⑥:通計一舟;爲人五;爲窗八;爲弱篷,爲楫,爲壺,爲手卷,爲念珠各一。(《核舟記》)這句話中共有七個爲字,翻譯時只需要保留第一個即可,其餘省略不翻譯,這樣反而顯得簡潔利落。文言句子中,還有些虛詞也是不翻譯的,也應該刪除。例句⑦: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句中之是幫助賓語前置的,不翻譯。這種省略原文不翻譯的情況雖不多,但也值得注意。

六、調

調,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語序不同,翻譯時必須按照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調整過來。文言文中比較常見的是定語後置、狀語後置、謂語前置、介詞賓語前置等,這樣的文言句子在翻譯時必須調整過來。例句⑧:屠懼,投以骨。(《狼》)句中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裝,翻譯爲把骨丟(給它)。

文言文翻譯技巧9

(1)省略主語。例句:便舍船,從口入。該句省略了主語漁人。全句譯爲:(漁人)於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

(2)省略賓語。例句: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這句除了省略主語,還省略了動詞問和要的賓語,補全應爲:(桃源裏的人)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有人)便要(漁人)還家。今譯:(那裏的人)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裏去。

(3)省略介詞。例句:林盡水源。這句省略了介詞於,補全應是林盡(於)水源。今譯: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