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初中文言文翻譯技巧有什麼?

初中文言文翻譯技巧有什麼?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5W 次

在進行文言文翻譯時,掌握一些可行的翻譯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歸納如下:

初中文言文翻譯技巧有什麼?

(一)抄錄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的詞語對照抄錄。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對於特殊名詞可直接抄錄;如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號、日期等等。人名示例:《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子”直接抄錄;年號示例:《岳陽樓記》中的“慶曆四年春”的“慶曆”可以直接抄錄,直接譯作“慶曆四年的春天”就可以。

(二)替換法,也就是說用現代詞語替換古代詞語。這也有兩種情況,一是把古詞換成同義或近義的現代詞,如:諸葛亮《出師表》中的“愚以爲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 “愚”要換成“我”,“悉”要換成“都”,“諮”要換成“商量”。又如《曹劌論戰》中“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獄”、“雖”分別用“案件”、“即使”換之。就譯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處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言詞語,其字形在古今上完全相同,但詞的意義卻發生了變化。體現如下:

1、詞義擴大了。如:“江”、“河”古代專指長江和黃河,現在泛指一切河流。“山”古代專指華山,現在指一般的山脈。示例:張養浩的散曲《潼關懷古》中“山河表裏潼關路”的“山”指華山,“河”指黃河,與現代漢語中的“山河”意義不同。

3、感情色彩變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見識淺陋,並沒有貶義,現在指品質惡劣。示例: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即爲地位低下,沒有貶義色彩。

(三)調整法,就是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爲現代漢語句式。如賓語前置、定語後置、主謂倒裝等在翻譯時要把這些倒置的成分調整過來,否則就不符合現代語法。如:《曹劌論戰》“何以戰?”一句是賓語前置句,“何”作“以”的賓語應譯爲 “憑什麼打這一仗”。又如《岳陽樓記》中“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一句爲定語後置,“高”爲“廟堂”的定語,譯時應放在“廟堂”的前面。“甚矣,汝之不慧。”是主謂倒裝,意在強調謂語“甚矣(太過分了)”,應按“汝之不慧甚矣”的語序翻譯。

(四)增補法,就是把文言句子中省略的成分如主語、謂語、賓語、介詞等補充出來,以求句意的完整。如《扁鵲見蔡恆公》:“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句中“以”後面省略了代詞“之”(治好病),翻譯時就要補出來,應是“醫生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當作自己的功勞。”再有,在古漢語中,數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但在現代漢語中數詞必須與量詞結合成數量結構後才能修飾名詞。因此,對於這類有數詞的語句進行翻譯時應在數詞後加上量詞構成數量結構來修飾名詞。如《口技》中“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的“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數詞修飾名詞都沒有量詞,翻譯時應對應把這些量詞“個”、“張”、“把”、“把”、“塊”補出來才清楚連貫。

(五)省略法,也就是在文言文中有些虛詞只有某種語法作用,而沒有實在意思,翻譯時該虛詞可省略不譯。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一句中的虛詞“也”可省略不譯。又如《捕蛇者說》中的.“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此句的“之”字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省略不譯。

(六)選擇法,在文言文中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現象很常見,因此進行翻譯時要選用恰當的詞義。如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的“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兵”是一個多義詞,它有“兵器;士兵、軍隊、軍事、戰爭”等義項。例句中的“兵”翻譯時應選擇“兵器”。

對於文言文翻譯的方法,我們應作客觀處理,不能作片面的理解,而要綜合地運用。並在運用中不斷體會、總結、歸納。希望能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