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模板彙編十篇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模板彙編十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7W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科學說課稿10篇,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模板彙編十篇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1

  氣球

  活動的設計意圖:

氣球是孩子們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也是幼兒較喜歡的玩具之一。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中班段幼兒,基於他們的年齡特點:

活潑、好玩,同時他們對新奇、有趣的事物有了一定的好奇心,常常看到他們三五成羣地圍着一樣東西在觀察。作爲教師,我們除了在教育教學活動和日常生活中,要限度的滿足幼兒的求知慾,還應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生成新的教學內容,從而激發幼兒對事物與現象的探索欲。

新綱要指出,教育的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傳授的過程,而是要幼兒通過自身主動地觀察、發現、感知、探索,從而在實踐的過程中轉化爲自身的知識經驗。本活動旨在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索,感知空氣的存在,知道爲什麼氣球被突然放飛會到處亂竄等等。

  教學目標:

1、知道氣球變鼓是因爲充入了空氣。

2、從氣流吹在臉上的感覺,感知空氣的存在。

3、感知空氣從氣球中突然衝出的有趣現象。

  教學準備:

1、沒充氣的氣球若干,充足氣的氣球一隻。

2、打氣筒若干。

  教學過程:

一、氣球喜歡吃什麼

——分別出示未充足氣的氣球和充足氣的氣球。

這是什麼?有什麼不一樣?

——再出示未充足氣的氣球,引出故事《氣球吃什麼》

1、氣球喜歡吃餅乾、饅頭、糖果嗎?

2、氣球究竟吃什麼才能鼓起來,變得胖胖的?(氣球喜歡吃空氣)

——感受氣球輕輕吹在臉上和快速吹在臉上的不同感覺

二、我幫氣球吃空氣

——空氣有個怪脾氣,很喜歡從氣球的肚子裏溜出來,怎麼樣讓氣球吃得飽飽的,又不讓空氣溜掉呢?(幼兒個別回答)

——教師示範,重點是如何抓住氣球的嘴。

——幼兒操作,教師引導幼兒可以兩兩合作。

——玩氣球:摸摸氣球胖乎乎的肚子、和氣球碰一碰(身體的各個部位),說說有什麼感覺。

三、放飛氣球

——猜猜:氣球突然放飛會怎樣?

——請個別幼兒模仿氣球亂竄的樣子

——爲什麼氣球放飛後會到處亂竄?是誰給了氣球力量?

四、遊戲:流星球大戰

——組織幼兒來到空地

——遊戲:聽到教師喊“放射”的口令,全部幼兒放飛氣球,表現流星球大戰的情形。

  延伸活動:

請幼兒用繪畫的形式表現流星球大戰的情形。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2

1 神奇的紙

1、課件引題、激發幼兒興趣

(1)本環節我首先讓幼兒觀看“時裝表演”引導幼兒注意觀察:“模特身上的服裝是用什麼做的?”再讓幼兒猜想“是怎麼做的?” 既讓幼兒複習了各種紙的名稱,又能激發幼兒想製作服裝的興趣及進行時裝表演的慾望。

(2)交流討論:“你想做什麼樣的時裝?”“用什麼材料製作?”

2、操作探索,拓展經驗

(1) 自選材料,初步感知

本環節我請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紙來做服裝,並介紹自己的發現:“請你說說你選了哪幾種紙,有什麼發現?”使幼兒感知到紙除了名字不同,還有厚薄不同、光滑粗糙不同、硬軟不同等。

(2)操作記錄,交流分享

在這個環節中,先讓幼兒互相說說,“想用什麼辦法來做紙服裝?”而後提出要求:“用喜歡的紙邊做邊比一比,它們有什麼不同?”然後把發現記錄在紙上。”這樣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在孩子操作過程中,我針對能力不同的孩子進行不同的指導,鼓勵能力強的幼兒能用2種以上的方法進行比較,而且依次記錄;而對於能力弱的幼兒用1—2種方法比較紙的特性,最後鼓勵幼兒用完整的語言,向同伴交流自己的記錄發現,這時,我只充當一名觀察者、傾聽者,巧妙點撥幼兒活動中的閃光點,並在此基礎上,師幼共同小結出紙的共同特性與紙的不同特性。這樣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解決了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3、聯繫生活,展開討論:

啓發幼兒說一說紙在生活中什麼用途?我們要注意什麼?教育幼兒愛惜紙張和書本,並且注意衛生與安全。

4、時裝表演,體驗快樂

《指南》中指出:“運用整合的思想,根據目標、內容恰當地採用適宜的組織形式,以達到最優化的結合。”本環節中,我充分挖掘本活動的教育價值,將藝術領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讓幼兒穿着自制的服裝,在輕鬆活潑的音樂氣氛中展示自我,品嚐到成功的快樂。

5、活動延伸:

幼兒園課程的實施應關注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各類活動,並注意各類活動之間的有機聯繫,發揮這些活動的互補作用,要做到在生活中學習,在遊戲中學習。因此繼續圍繞紙的主題開展,如“美術欣賞——紙製品”、“音樂活動——有趣的紙樂器”“體育活動——報紙變變變”區角活動:“科學區——製作紙”“手工區——紙藝製作、紙漿玩具”“科教VCD——紙的燃燒”等。

2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神奇的紙

一、說教材

《綱要》中提出:“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要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要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和經驗”的精神。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紙,有彩色的臘光紙、有薄薄的毛邊紙、有光滑的紙、有粗糙的紙……它們有着自己不同的特性,也有着相同的特點:易燃、易撕、易溼、易皺等。正因爲紙的品種多樣、用處廣泛,所以它一直是幼兒最喜歡的物品之一。平常與幼兒的交流與觀察中收集到有關幼兒許多關於紙的疑問與話題,如:“爲什麼在臘光紙上不好畫畫呢?”“爲什麼皺紋紙放在水裏會退色?”“爲什麼宣紙放在顏料水會變顏色?”“你們瞧,紙會飛起來!”……這是幼兒的興趣點。因此這一課題有一定的教育價值,既符合幼兒當前需要——探究紙的祕密,又有利於長遠發展,激發其創造的意識,且其教育資源豐富,有孩子們愛看的圖書、有爸爸媽媽愛看的報紙、有色彩鮮豔的包裝紙……孩子們喜歡用紙折飛機、做紙球、摺扇子、寫字、畫畫等,對紙充滿了好奇與探究。

根據《指南》科學領域水平目標中提出:“嘗試運用基本的科學方法探究問題,能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的意見,”以及本班幼兒探索慾望強,喜歡動手操作,能較好地運用語言與同伴進行溝通和交流,會喜歡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來看,我將《紙》定位爲一個系列活動,本次活動《神奇的紙》是系列活動之一,着重讓幼兒在玩中體驗、感知、發現各種紙的不同特性,寓抽象的知識於輕鬆、愉快的遊戲活動中,這與新的課程標準指出:“孩子的學習要來源於遊戲,來源於生活。”的情況相吻合的。

根據以上分析及本班幼兒的已有知識經驗、能力、發展水平與潛在能力的差異,制定本次目標:

1、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探索活動,發現紙的不同特性。

2、會用簡單的方法記錄自己的操作過程及結果,樂意與同伴交流。

3、培養幼兒探究精神與分享經驗的願望。

活動中引導幼兒能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探究紙的不同特性,既是本次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活動準備

1、環境創設: 師生共同佈置時裝表演的舞臺

2、經驗準備:

(1)教育的整合應該把一日生活看着是一個教育整體,因此,活動前讓幼兒瞭解紙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並知道各種各樣紙的名稱、種類。開展了體育活動《扔紙球》《揪尾巴》,美術活動《染紙》《撕紙》等。

(2)幼兒有記錄、操作活動的經驗。

3、物質準備:

(1)時裝表演的VCD

(2)師生共同收集各種紙、漿糊、釘書機、剪刀、水彩顏料及記錄用的筆、紙等。

三、說教法學法:

1、課件激趣法: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活動在這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我以看課件“時裝表演”引起幼兒的興趣。引導幼兒觀察: “模特身上的服裝是用什麼做的?”再讓幼兒猜想“身上的服裝是怎麼做的?”通過形象生動、色彩鮮豔的紙服裝,讓幼兒瞭解紙時裝的材料及製作方法,從而激發幼兒參與的興趣,及進行時裝表演的慾望。

2、記錄比較法

《綱要》中指出:“通過探索操作,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發現,在頭腦中有許多刺激、動覺的經驗和一些含糊的可能性,或者有一些處於半意識狀態東西,通過思考和適當的方式表達(如繪畫、記錄表等)形成想法。”因此我採用了記錄比較法,它可讓幼兒把在探索中的發現及時地記錄下來,並通過比較,發現它們之間的祕密。活動中,我向幼兒拋出這樣的問題“請你們用這些紙邊做邊比較,它們有什麼不同?”然後把發現記錄在紙上。同時,在幼兒操作過程中,我引導能力強的幼兒能用2種以上的方法進行比較,而且依次記錄;幫助能力弱的幼兒用1—2種方法比較紙的特性,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記錄發現,在相互的分享中,師幼共同歸納出紙共同的特點與不同的特性,從而突破活動的重難點。

3、多感官觀察發現法:

《指南》的科學領域中提出“學習運用各種感官觀察、探索周圍的事物和現象”且大班幼兒已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在觀察中幼兒能主動參與,積極性高,能有效的發揮主體作用;因此我們在整個活動中注意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來觀察、探索、實踐,如:用眼看看“模特身上的服裝是用什麼做的?”用手摸一摸,感知紙材料存在着光滑、厚薄之間的不同,動手摺一折、撕一撕發現各種紙之間的差異等。這樣幼兒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因自己的成功發現而增強自信心,也激發了幼兒參與下一個活動環節的積極性,從而爲突破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打下鋪墊。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來源:《我和朋友比高矮》來自於新世紀主題探究課程大班主題活動《溫暖的感覺》。

2.教材內容:比高矮這一內容貼近幼兒生活,關注了從孩子的的生活經驗出發, 通過同伴之間比身高的活動,讓孩子認識了高矮、學會比較高矮的方法、理解高矮的相對性。由於孩子經歷的是對實際量的比較活動,從而可獲得直觀、具體數學活動經驗,充分的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二、說學情

1. 認知能力方面:5-6歲幼兒有了初步的任務意識、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求知慾和探索欲強,尤爲喜歡使用材料和工具進行操作、做科學實驗等。

2.在社會性方面:大班幼兒有了合作意識,她們會選擇自己喜歡的玩伴,也能幾個小朋友開展合作性遊戲。

3.發展現狀:前期孩子已經學會了比較事物的大小、多少、厚薄的相關知識,幼兒在生活或在幼兒園已經有了比較高矮的經驗和認識,下一步是引導孩子探討比較事物的高矮、長短,理解高矮、長短相對性等相關內容。

  三、說活動目標、重難點與準備

  (一)說目標:在新《綱要》中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樂於參加比較高矮的探究活動,體驗與同伴合作比高矮的樂趣。

2.嘗試運用不同方法與同伴比較高矮,初步理解"高""矮"的相對性。

3.能大膽交流比較的方法和結果。

  (二)說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由於幼兒在生活或在幼兒園已經有了比較高矮的經驗和認識,但只停留在目測的水平,方法不夠規範化、多樣化,所以本次活動的重點確定爲:嘗試運用不同方法與同伴比較高矮。

活動難點:由於生活範圍的擴大、知識經驗的積累、語言的豐富和發展,5到6歲幼兒的思維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大班年齡段幼兒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通過抽象思維能夠理解事物的內在聯繫和關係,這是一種真正的人類思維方式。但是高矮的相對性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幼兒在理解上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本次活動的難點確定爲:在與同伴合作比較高矮的過程中,初步理解"高""矮"的相對性。

  (三)說教學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有比較高矮的初步經驗。

2.物質材料準備:長木棍、短紙棍、地墊、繩子、黑板、粉筆、大記錄表一張;記號筆。

3.環境準備:在幼兒進場出放置一個幼兒平均身高高度的小拱門。

  四、說教法、說學法

  (一)說教法

1.提問法:有效的提問可以把幼兒引到問題情景中,啓發他們去觀察、比較、發現。活動中問題作爲促進幼兒發展的主線,以問引問,以疑引思,幫助幼兒建構知識經驗。

2.圖表記錄法:幫幼兒提煉梳理正確的比較高矮的方法。

  (二)說學法

1.體驗操作法:前蘇聯教育家 贊可夫曾說"凡是兒童自己能夠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應當讓他們自己去理解和感受"因此,在此次活動中,我以嘗試操作法爲主,每一個環節注重讓幼兒體驗感受在前,交流方法在後,讓幼兒在充分感受後找到答案。

2.體驗交流法:在每次比較高矮結束後,我都會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既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生生的互動。

  五、說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共分爲四個只要環節。

  六、說亮點和特色

  (一)創設一定情境讓幼兒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體會數學就在身邊。

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我在從拱門進入的不同表現入手,到孩子結合生活中,探索不同的比較高矮的方法去解決比高矮時遇到的問題。讓孩子在感知了高和矮的同時更深刻的感受到了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這樣有力的激發了幼兒的探究興趣。

  (二)能採用合作的方式讓幼兒主動探索,體現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

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我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我在活動中把比高矮方法的"任務"交給幼兒自己來完成。每一位幼兒都能積極進行比較,探討,而且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想出了多種比的方法,既體現瞭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也增強了幼兒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學習的意識。

  (三)爲孩子提供"做中學"的機會,放手讓孩子探索、充分尊重孩子。

爲讓幼兒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這是數學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本案例教師根據幼兒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經驗,幼兒對高矮有了初步的感受,但對於比較的方法和比較的相對性、可變性缺乏清晰的認識,在活動中無論是目測比較身高、站着畫記號比、躺着比等,教師只做爲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對幼兒進行有序的活動,這樣不僅使幼兒心情愉快,而且還能從活動中自覺的探求有關知識、方法和技能,使玩的過程成爲一個體驗學習的過程。幼兒也在這些活動中興趣怏然,思維火花會不時閃現。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4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班主題活動《我長大了》,這是二級主題《人在變》中的一個活動。

  一、 說教材

1、教材來源:在一次常規的身高體重測查後,我把前一次的測查結果和這次的測查結果同時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對自己成長的關注,渴望知道自己小時候的故事。爲此,我設計了這個主題系列活動,一方面滿足孩子們的心理需要,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另一方面讓孩子瞭解長輩對自己的關懷、愛護,改善孩子只會享受長輩對自己的愛,而不懂得會報的心理狀態。綱要中要求:應“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我認爲選擇此教材有一定的階段性和必要性,它符合《綱要》的精神:“教育活動內容既適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2、目標定位: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魯納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爲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融合了語言、科學、社會、藝術領域的整合。目標爲:

(1)通過各種方法引導幼兒發現自己的成長與變化。

(2)激發幼兒欣賞自己的成長,展示自己的能力,樹立自信心。

(3)樂於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

(4)讓幼兒嘗試製作個人成長冊,發展幼兒的精細動作。

(5)讓幼兒體會父母的辛苦、關心,增進親子之情。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感受“我長大了”,主要是發現自己成長與變化。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播放錄像、交流分享、展示自己,使活動得到深化。活動的難點是:根據人的成長過程進行排序、製作個人成長冊,主要是通過自主操作,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手部肌肉的靈活性和提高排序的能力,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在目標定位上,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各領域內容有機聯繫,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中。因此,我作了以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幼兒小時候的照片、衣物、用品佈置於牆上,桌椅呈同字型便於評價和集中。

(2)物質準備:“人的成長過程”圖片,卡片紙、彩筆、彩紙、剪刀、膠水等美工材料與工具若干,已製作本領樹的樹幹,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髮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像。

(3)知識準備:幼兒向家長了解爸爸媽媽的故事及自己小時候的趣事,觀察各個階段自己成長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徵。

  二、 說教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主要有:

1、情景教學法:本次活動通過環境的刺激,讓幼兒尋找、辨認同伴小時候的照片,引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吸引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來。

2、演示法:通過電教手段、多媒體動畫“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髮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像”,讓幼兒對自己的成長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在這一個過程中,現代教學的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3、操作法:本次活動用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讓幼兒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與現在)獲得了最直接的經驗,並在交流操作的過程中增進了對自己和他人的瞭解;第二次分組操作把自己獲得的經驗再一次深化,通過製作、想象繪畫、排序的形式表現自己對成長的理解與期盼,體驗成長的快樂。

  三、 說學法:

以幼兒爲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綱要》科學領域目標明確指出:“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說一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對自己的成長髮生了興趣。

2、交流討論法:當幼兒對自己成長有一定的感受時,讓他們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講述自己的故事,討論自己的成長,不僅讓幼兒分享快樂,達到生生互動,而且能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展示法:讓幼兒展示自己的本領,發揮了幼兒的主體作用,每個幼兒都獲得了表現自我的機會,並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

4、嘗試法:陶行知說過“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活動中讓幼兒製作、排序、佈置“本領樹”,幼兒的思維更加靈活,各種能力得到鍛鍊,拓展了知識面。

與此同時,我還通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着各自豐富的、多樣性的認識,體現着“以幼兒發展爲本”的理念。

  四、說教學程序:

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爲:

激發興趣——自由探索——積累經驗——交流體驗——展示自己——操作表現——分享快樂

1、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開始,以活動室環境的變化引發幼兒對小時候用品的興趣。

2、自由探索(欣賞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讓幼兒猜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誰?一起議論爲什麼猜不着?從而發現小朋友的變化。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真實地感受自己長大了。在這一過程幼兒的經驗是淺顯的,我就通過集中讓幼兒互相議論的方法:現在與小時候比,自己有什麼變化?引導幼兒從更多的方面有目的進行比較,目標一得到了體現。

3、觀看錄像,積累經驗:幼兒對自己是從哪裏來的、是怎樣長大的,充滿了好奇。通過觀看錄像把幼兒帶到了神祕的生命起源時刻,他們深深地感受到媽媽懷孕的辛苦、父母養育的艱辛,增進了對父母的感情,目標五得到了體現。

4、交流體驗(回憶童年趣事):讓幼兒講述自己小時候的趣事,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目標三得到體現。

5、展示自己:幼兒分組自由交流、展示自己的本領,同時又讓幼兒有互相學習、感受別人長處的機會,並在適當的時候請個別孩子在集體面前進行展示,樹立自信心,目標二也得到了體現。

6、操作表現:爲了讓幼兒進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長、瞭解成長的過程,我讓幼兒分組操作,一組製作“成長變化圖”——我小時候是這個樣子——我現在是這個樣子——我將來會變成這個樣子——請幼兒畫一張自己將來的畫像。一組排序:請幼兒給人的成長過程圖片排序,表現人是怎樣變化的?一組幼兒在每片樹葉上畫一件自己會做的事情,然後貼在樹上。讓幼兒自主選擇,有領域的整合,目標四得到了體現。

7、分享快樂:這是活動的延伸,《綱要》指出“爲幼兒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幼兒在這一環節把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同伴,愉悅的情感得到極大的滿足,很有成就感。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孩子們的科學探究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引導孩子們關注周圍生活和環境中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於保持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於觀察和發現,並使他們感到“科學並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教師應成爲幼兒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要時刻關注幼兒的行爲,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中隱含的教育價值,抓住教育的契機,爲幼兒的探究活動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創造寬鬆的探究環境。

中班幼兒會對水本身感興趣,但他們的興趣只是停留在玩水上,科學活動《水不見了》的主要目的是讓幼兒通過實驗、操作自己探索“水不見了”的原因。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本次活動要求幼兒瞭解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有些東西不容易吸水,能吸水的東西在吸飽水後(飽和後)也就不能吸水了。一般來說,孩子對理論知識較難明白,但如果經過自己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往往比老師的講述要深刻得多,因此我們把本次活動的目標定爲:1、通過動手操作發現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有些東西不容易吸水,能吸水的東西在吸飽水後(飽和後)也就不能吸水了。2、嘗試用獲得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3、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使幼兒樂於在活動中動手操作。

  二、 教學準備

在制定活動目標時,我們根據《綱要》對科學領域的要求,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注重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和記錄科學的能力,注重面向全體幼兒,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爲此,我們準備了豐富的可操作性材料:1、每位幼兒一個杯子,記錄表一張。2、每桌上有一盆水、餐巾紙、海棉、石頭、泡沫材料若干,兩個空籮筐讓幼兒分類用。3、大記錄表一張。

  三、教法學法

這一活動的對象是中班的幼兒,他們的年齡小,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爲了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根據教學目標,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探索式教學法,滿足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徵的願望,充分做到以幼兒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培養幼兒探索科學實踐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讓幼兒養成從小就主動探索科學的習慣,提倡幼兒自己體驗成功的喜悅,並且進一步體驗自信帶來的愉悅感。同時還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環節中穿插運用了講述法、啓發聯想法、參與法、討論法、讓幼兒與幼兒,幼兒與老師之間都可以暢所欲言,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讓幼兒自己在實際操作中去發現問題並找到解決的辦法。

  四、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我們主要分爲以下個部分:

以變魔術的形式引入——實驗、觀察、交流區分哪些東西能吸水,哪些東西不能吸水——發現能吸水的東西的飽和現象——用學到的東西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

第一部分: 以變魔術的形式,引起幼兒興趣。

首先創設了一個變魔術的情景,通過一個神奇的寶瓶,不僅吸引住了幼兒的注意力,更激發了幼兒的探究慾望。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是幼兒探究和學習的原動力和內驅力,它不僅能提高幼兒認知活動的積極性和效果,還能使認知活動成爲一件快樂的事情。幼兒在強烈探究慾望的趨使下,主動地去探索“水不見了”的原因。

第二部分:幼兒實驗,區分哪些東西能吸水,哪些東西不能吸水。

幼兒通過實驗操作發現有些東西能吸水,有些東西不能吸水,幼兒自主參與,探索新知識 這部分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注重培養他們的觀察、比較能力。

第三部分:發現能吸水的東西的飽和現象

在此我故意向幼兒提出了自己的疑問:老師剛纔在你們做實驗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問題,你們說毛巾(海綿)能吸水嗎?(能)可是爲什麼我發現這個杯子裏的水沒有被毛巾(海綿)吸掉呢?

這這個部分我們運用了討論法、講述法來讓幼兒瞭解飽和現象。

擴散經驗,這樣讓幼兒學習環境從課堂轉移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來,以達到讓幼兒主動去觀察瞭解自然物的目標。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實踐》是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推薦教材;是中等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用書。本課程的實施對學生職業理論的養成和職業能力培養起主要支撐作用。

  二、說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要求及學生學習的特點,設計以下教學目標:

1.瞭解幼兒園各年齡班科學教育的目標。

2.能夠針對幼兒園各年齡科學教育的目標設計不同類型的科學教育活動。

3.掌握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設計的要求並知道其重要性。

我將瞭解幼兒園各年齡班科學教育的目標;掌握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設計的要求並知道其重要性,作爲本節課的重點。教學難點則定爲,能夠針對幼兒園各年齡科學教育的目標設計不同類型的科學教育活動。

  三、說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材

  四、說教學法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所以我嘗試使用講授法、交流討論法、案例分析法、多媒體教學法等教學法進行教學。

講授法是對教學中涉及到的理論知識進行適當的講解,讓學生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以達到解惑的目的。

交流討論法是指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就教學中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案例分析法,是爲了實現教育目標,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進行有針對的分析、審理、討論。

多媒體教學法,運用幻燈片使抽象理論直觀化,提高課堂效率。

  五、說活動過程

1.導入:複習舊知科學的含義?幼兒學習科學的特點?

2.學習探索新知識

(1)對幼兒園各年齡班科學教育目標的分析總結:因此,幼兒對同一內容理解、掌握的層次是不完全相同的,我們一定要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來確定目標。

(2)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類型(學生看圖,討論具體哪些活動類型,不同類型的活動主要目的是什麼?)

(3)常用的方法

3.案例點評

(1)這一活動屬於什麼類型的活動?

(2)活動中主要運用了哪些教具?

(3)活動過程中運用了哪些具體的方法?

總結:以上的案例分析一般只是某一個或幾個方面的分析,並不是全面的分析。實際上對於任一案例,不僅可以從活動設計的方法、形式的角度進行分析,還可以從其他角度進行分析,如教育理念的體現、活動目標的確定、活動結構的安排特點、使用的教育手段、教學技能等,這樣更有利於我們全面瞭解活動設計應注意的方方面面。

4.組織要求

【學生討論】作爲未來的一名幼兒教師,你應該具備哪些知識,滿足什麼的要求,才能夠組織好幼兒的科學教育活動?

5.課後拓展

以"有趣的石頭"獨立設計一次活動六、說教學反思以職業能力爲嚮導,突出能力的培養;根據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加強職業素質的養成。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個性化發展的需求,體現學生主體的教學觀。在教學中貫徹"以人爲本",關注學生的內心、體現人文精神的理念,培養學生在學前教育職業嚮導中的人文情懷。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美麗的彩虹》,本次活動選自幼兒園多元能力實踐課程大班下冊科學領域,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活動目標、活動的重點與難點、活動準備、教學與學法、活動過程六個方面來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首先我對教材進行分析,先說一下我的設計思路,正如《綱要》中所要求的,選取事物要貼近幼兒生活,就拿"彩虹"這一自然現象來說吧,它常常出現在夏天雷雨後,雲層中的水珠大量聚集時,經過陽光的折射,就會在天空中出現美麗的彩虹。但往往孩子們還未仔細欣賞時,它轉瞬即逝,猶如曇花一現,讓人難以捉摸。根據以上情況便生成了《美麗的彩虹》這次活動。

接下來我對幼兒現狀進行分析:大班的孩子探索慾望強,能夠相互合作也有競爭意識,而且喜歡動手,敢於嘗試。在生活中感覺自己很棒,信息十足。《綱要》中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我設計了此次科學活動《美麗的彩虹》。

二、說活動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學活動起着指引和導向作用。依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生活經驗,我制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彩虹,瞭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

2、能力目標:嘗試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產生對自然界奇妙現象的興趣。

3、情感目標:願意與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

三、 教學重點和難點:

爲了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動,達成以上活動目標,我制定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認識彩虹,瞭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

教學難點是:嘗試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產生對自然界奇妙現象的興趣。

四、活動準備爲了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綜合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中、遊戲中,我做了以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選擇晴天開展活動2、物質準備:課件一份,鏡子人手一份,盆中裝滿水,圓珠筆,色拉油,白紙,三棱鏡,放大鏡,泡泡等。

五、教學與學法《綱要》提出: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並能鼓勵幼兒自主探索,大膽嘗試,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提問法:教師有意識地提出幼兒所關注的、感興趣的、有益於發現某種關係的問題爲幼兒指引了探索的方向,減少了探索的盲目性。

2、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通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性的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操作活動,是幼兒獲得並理解知識的最好的方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

2、嘗試探究法。在活動中,幼兒通過不斷地嘗試失敗,最終在探索中獲得成功。使孩子們懂得真理存在於客觀事實之中,並體驗探索的樂趣。

3、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不僅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六、活動過程爲了達到以上活動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活動的過程:

猜謎語,激發幼兒探究慾望--認識彩虹,瞭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學習動手製造"彩虹"--交流總結--延伸活動。 我是讓孩子們在操作探索中親身體驗,認識彩虹,瞭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克服重點和難點。具體過程如下:

在第一個環節中,我會以猜謎語的方式引起幼兒的注意,激發幼兒的興趣,把幼兒的注意力一下子帶入活動中。(彎彎一座橋,掛在半天腰,七色排的巧,一會不見了。請你猜猜我是誰?引導幼兒根據經驗猜出謎底--彩虹.)第二個環節是認識彩虹,瞭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

在這個環節中,我通過以下三個小環節來實施:

1、幼兒自由玩鏡子。幼兒在玩中和同伴說說從水中的鏡子中找到了什麼?

2、引導幼兒在水中把鏡子對着太陽照射。

3、說說自己的發現。數一數有幾種顏色?它們是怎麼排列的?

我開始的直接提問是讓孩子們拿着鏡子在水中自由玩耍,討論自己的發現,幼兒討論的問題肯定不充分,之後我用語言提示他們"在水中把鏡子對着太陽照一照",這樣有目的的引導,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彩虹"這一奇妙的自然現象:鏡子中能反射出七彩的顏色。

第三個環節是學習動手製造"彩虹"。

經過前一環節的介紹,幼兒對"彩虹"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這麼漂亮的彩虹一會就沒有了,怎麼辦呢?"我直接把問題拋給幼兒,讓他們想辦法解決,孩子們肯定會說:"我們可以自己做一條'彩虹'呀?那怎麼製造'彩虹'呢?"帶着這個問題,讓孩子們自己尋找材料,如:泡泡、放大鏡、三棱鏡、圓珠筆、白紙……幼兒自由地嘗試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教師用問題設置的方法邊觀察幼兒操作,邊及時地提出問題進行引導,幼兒在嘗試操作過程中交流、合作。本環節是運用了嘗試法和操作法,也是活動的難點之處。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8

一、說設計意圖及教材分析

《綱要》中指出:教育幼兒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而隨着地球環境的急劇惡化,土地沙化的現象越來越頻繁。沙漠的無情,正嚴重地威脅着人類的生存。來自沙漠的沙塵暴,已對我國北方居民的正常生活帶來嚴重的危害。讓幼兒認識沙漠、瞭解沙漠的特徵,知道沙漠會給人類帶來什麼樣的危害,樹立幼兒保護環境的意識是十分有必要的。爲了讓孩子更好的探索大自然,親近大自然以及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設計了《茫茫的沙漠》這一堂科學課。根據幼兒愛聽故事的特性,我自編了一段小故事《地球村》,讓幼兒從故事中更形象的瞭解沙漠的形成及危害。新綱要也指出:“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兒童實際參加探究活動”,“親身經歷真實的研究過程”,而沙漠對於孩子們來說是比較抽象的,我們也不可能帶幼兒去感受真實的沙漠,我運用了沙池這一現成的場地,將它佈置成一個“沙漠的模型”,幼兒可以通過到“沙漠模型”裏走走,比比等活動,使他們對沙漠有更深的認識與瞭解,更好的感受到沙漠的特徵及危害,同時也激發了幼兒探索大自然的慾望。

二、說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啓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瞭解沙漠的形成及特徵,知道沙漠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2、能力目標:通過體驗和討論,感受沙漠與平地的不同,能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情感目標:激發探索大自然的願望,感知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我把認知目標做爲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三、說準備

爲了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綜合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中、遊戲中,我做了以下的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對沙漠已有一定的認識,初步瞭解沙漠中動植物的特徵。觀看過有關沙漠的錄象片段。

2、環境材料準備:將沙池佈置成一個沙漠模型;自編故事《地球村》及地球、沙漠的圖片各一張;各種廢舊材料若干。

3、爲了讓幼兒能直直接更形象的瞭解沙漠,我將沙池佈置成一個沙漠模型。正因如此,所以我的整堂教學課都是室外進行的。

四、說學法、教法

一位教育名家說的:幼兒是活生生的人,他們天天在變,日日在長,因此,無論用什麼方法,只要能促進幼兒的發展就是最佳的方法,雖說教無定法,但是較必有法,簡單歸納一下主要運用了以下幾種方法:1、講解法:通過傾聽故事,喚起幼兒的已有經驗,讓幼兒大膽的在集體面前講述自己對沙漠的認識。2、遊戲法:幼兒的學習源於遊戲,讓幼兒在沙漠模型中“走一走”、“比一比”的遊戲中,幼兒能從沙漠模型中親身感受到沙漠與平地的不同,知道沙漠中只有駱駝纔是最好的交通工具,最後通過“議一議”討論出如何不讓我們的土地變成沙漠。3、動手操作法:在幼兒通過討論之後,讓幼兒自己動手,運用廢舊材料“綠化地球”。

五、說過程

我把本次活動分爲三大部分:開始部分——遊戲部分——結束部分

(一) 開始部分

1、根據圖片傾聽故事《地球村》,提問:

a、故事中,地球村最後變成了什麼?

b、漂亮美麗的地球村怎麼會變成沙漠的呢?

c、沙漠生氣的時候會怎麼樣呢?

最後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總結由於人類不合理開發地球資源,亂砍亂伐,破壞草原,破壞地球環境,使土地沙漠化形成了沙漠。沙漠的沙塵暴給人們帶來了很嚴重的危害。這時,我會趁熱打鐵,繼續問小朋友們你們見過沙漠嗎?你見過的沙漠是什麼樣子的?你知道沙漠裏有什麼嗎?通過一系列的提問再次充分的喚起幼兒的已有經驗。

2、觀看“沙漠模型”

“今天,老師也帶小朋友們去看看沙漠!”帶領幼兒來到沙池邊,爲了讓幼兒不將沙漠模型誤以爲沙漠,我會對幼兒加以解釋“這個不是真正的沙漠,只是沙漠模型,真正的沙漠就想小朋友們剛纔說的一樣裏面有很多沙呢!”而後我會提問:

(1) 沙漠裏怎麼會有這麼多的沙呢?他們怎麼來的呢?

(2) 爲什麼沙漠中沒有小動物,我們也不能在沙漠裏生活呢?

(二)遊戲“走一走”、“比一比”、“議一議”

1、首先讓幼兒通過到沙漠中“走一走”,體會在沙漠中走路的感覺,並表達出在沙漠中走路的感受。

2、其次將幼兒分成兩隊分別在沙漠與平地進行接力比賽,以及兩名幼兒在沙漠與平地中騎自行車的比賽,通過這兩個比賽讓通過遊戲再次感受在沙漠中行走的困難,體會沙漠與平地的不同。

3、最後“議一議”中,我先根據之前的比賽,提出問題

a、爲什麼在我們在沙漠中走路沒有在平地上走路快而穩呢,有的小朋友在“沙漠“裏走路老要摔交呢?

b、爲什麼在沙漠裏騎自行車,小朋友在怎麼用力自行車就是騎不動呢?

c、那在沙漠中應該使用什麼交通工具?怎麼樣才能將我們現在的交通工具到沙漠中走走呢?

抓住這一思維我立刻將最關鍵的問題拋給幼兒“如何防止沙漠的擴張,如何將沙漠合理利用,如何將“沙漠變爲綠洲”通過集體商討、小組討論、個別提問、教師巡迴指導等多種形式讓幼兒的知識在這裏作一個大彙總。最後我會根據幼兒的回答作一個總結:不能亂砍亂伐,不破壞森林,要多種樹木和草地。初步讓幼兒感知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以上的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三)、結束部分

“小朋友,原來沙漠那麼可怕,如果我們的地球都變成了沙漠,我們就沒辦法生活。剛纔我們小朋友想了這麼多的好辦法,現在我們就去試一試,把美麗的地球村變回來吧。”帶領幼兒來到沙池邊,運用各種廢舊材料如塑料瓶子、皺紋紙、泡沫盒子、廢報紙等給沙漠模型進行綠化,給沙漠種樹、做草皮。

六、延伸活動

環境保護是一項重大工程,在讓幼兒懂得如何保護環境的同時,教師必須做一個很好的典範。我會從平時的學習中從點滴做起,時刻向幼兒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傳達保護環境的意識。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9

導讀:大班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而且有些幼兒能初步運用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但孩子有時會對事物現象憑主觀臆斷,缺乏科學性。

教材分析:

自然界中充滿着神奇有趣的科學現象,就拿“風”這一自然現象來說,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們會面,是孩子們從能來到戶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現象。現在正值春天,是孩子們探索風的好季節。我們江南春天的天氣,就如娃娃的臉說變就變。白天的氣溫很高,到了晚上卻會突然颳起大風來,氣溫也驟降。在幼兒園,會聽到大班孩子們在議論:我看見迎春花的花瓣被風吹到了地上;大風把垃圾吹得到處都是,清潔工人又要重新打掃了;今天有點冷,媽媽又給我多穿了衣服??從孩子的話中,發現“風”是孩子需要的、感興趣的內容。追隨孩子的經驗和生活,就讓大班孩子圍繞“風”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風的奧祕”的活動。

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而且有些幼兒能初步運用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但孩子有時會對事物現象憑主觀臆斷,缺乏科學性。希望幼兒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大膽探索,培養幼兒對現象能進行客觀描述,以事實爲依據得出推理,懂得科學存在於客觀事實,而不是教師的頭腦之中。

說目標:

考慮幼兒對風的已有經驗水平和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制訂了以下幼兒最近發展區的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發現風的大小、探究和判斷風的方向,並嘗試製造風。

2、初步瞭解風的利與弊,引導幼兒辨證地看待事物,從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3、在活動中能和同伴能協調配合,會在合作中互相學習。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1)幼兒每日記錄天氣預報,並着重關注風的內容;

(2)根據風力的不同,讓幼兒將自己的發現和體驗用圖畫的形式進行記錄;

(3)請家長予以配合,和孩子事先一起收集一些關於“風”的資料和知識,。

2、物質材料的準備:

(1)每組一塊分類板

(2)吹風機、扇子、墊板、打氣筒、紙板、書、氣球、風車、雞毛、棉花、小紙船等

(3)“笑”與“生氣”的臉譜圖各一張。

3、環境資源的準備:

選擇有微風的天氣。

設計思路:

教師在幼兒探索活動中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把孩子引向一個明確的方向”。關於風,幼兒無法真正瞭解它的形成,但是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所見所聞和親身感受來證明風的存在,通過實驗來證明風的大小、判斷風的方向,甚至可以嘗試着用常見的工具製造風,使孩子真正接觸自然,發現自然界的奇妙。在這個活動中,遵循幼兒自主探索的原則,設置開放性的問題,通過幼兒自主地收集信息(書、網絡、實驗或詢問家長),讓幼兒在動眼看、動嘴說、、動耳聽、動手做、動腦想的過程中不斷豐富、擴展有關“風”的經驗,並自己想辦法來解決一些問題,使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習得方法。

活動過程:

一、自然導入,激發興趣(5分鐘)

師:過幾天我們就要去出遊了,我知道大家都和關心天氣情況。那麼,誰來向大家來介紹一下這兩天的天氣情況呢?

師:“偏北風2—3級”,我們從哪兒可以看出?你怎麼知道有風?(帶領幼兒到戶外觀察、感受)

我的提問可能會使孩子回憶以往的經驗會說“國旗、樹葉??”這時孩子的討論中對風的感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受肯定還不充分,適時地帶孩子到戶外去感受風的存在,讓他們自己去發現風來的時候自然界有着各種奇妙的變化:花瓣迎風飛舞,池中的水會泛起波紋,彩旗會迎風招展。

二、感受發現風力(6分鐘)

師:你們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感覺到了什麼?(讓幼兒用圖畫形式記錄下來,並向大家說說)

(出示分類板)請幼兒將自己的圖畫記錄進行歸類,要求幼兒之間互相討論後再分類。 幼兒歸類、集體檢查。

在對微風進行探索的基礎上,激發了孩子關注風力變化的積極性。這就自然地生成了以後的探索活動,在中級風、大風到來時,讓他們自發地到戶外去感受,然後將自己的體驗與發現用圖畫、表格的形式記錄並分類。

師:風有風級,不同的風級表示風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三、探索判斷風向(10分鐘)

師:天氣預報說今天是北風,這是什麼意思?(北風就是從北邊來)(是風向)

“用什麼方法判斷?”用這樣的話題引發孩子的小組討論,然後到戶外活動,引導孩子用他們的方法證明風來的方向。如:觀察旗杆上的國旗飄動;讓孩子將羽毛、塑料球放在操場中間,讓它們隨風滾動??讓孩子通過活動,真正明白“風真的從北邊來”。

瞭解風是有方向的這一特徵後,鼓勵孩子想辦法把“風向”記錄下來。就方法讓孩子展開討論:可以標漢字,也可以標箭頭,記錄不求精確,只要初步學習使用科學的記錄方式。

四、嘗試製造風的方法(10分鐘)

師:(拿出風車)這些風車在活動室能玩嗎?

孩子們肯定會疑惑地說“怎麼玩,沒有風!”我就一句話燃燒孩子製造風的熱情:“沒有風不可以製造點兒風啊?”怎樣製造風呢?帶着這個問題,讓孩子自己尋找材料,如吹風機、電風扇、扇子、氣球打氣筒??孩子們可以用紙板、扇子扇,把氣球吹鼓後撒氣??鼓勵孩子用各種方式嘗試製造風。雖然他們沒有真正看到風的形成過程,但是我想這些生動有趣的探索活動對他們今後的成長將具有深遠意義。

活動延伸:(3分鐘)

師:小朋友想了很多辦法制造了風,那你們喜歡風嗎?爲什麼?(幼兒討論)

課後通過孩子自己不斷地收集信息與資料,讓孩子逐步發現風能幫人類做許多事情,利用風可以發電、傳播種子等等,但也會給人類帶來危害。我想,瞭解風的利與弊有助於孩子辨證地看待事物,從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10

撰寫說課稿不必拘泥於固定、呆板的模式。另外,在語言表述上,既要把問題論述清楚,又切忌過長,避免陳詞濫調,泛泛而談,力求言簡意賅,文詞準確,語言針對性強。下面小編以幼兒園科學《動手做玩具》說課稿爲例,爲大家介紹說課稿的寫法。

各位評委老師:

我說課的題目是幼兒園科學《動手做玩具》。

一、說設計意圖

一次性的物品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這些物品隨便丟棄又造成了環境的污染。根據新綱要的要求:指導幼兒利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製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爲指導思想。利用一次性物品來大膽進行創新制作,既培養了幼兒動手動腦能力,又培養了幼兒的創新意識,讓幼兒體驗到了變廢爲寶的樂趣。因此我設計了此活動。此活動的目標是:

1、啓發幼兒嘗試用廢舊材料自制玩具,增進環保與創新意識。

2、鞏固幼兒練習不同的方法和技能,培養幼兒動手動腦能力。

3、學習與同伴合作製作玩具,體驗成功的快樂。

二、說活動準備

人們常說:成功總是伴隨有準備的人。所以,我爲本活動做了充分、細緻的準備工作。1、VCD、電視機、CAI課件。2、一次性物品:快餐盒、紙杯、塑料袋、一次性快子、輔助材料等,即時貼、毛線等(人手多份)、剪刀、漿糊。3.輕音樂磁帶、錄音機。

三、說活動重難點

中班幼兒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性思維向抽象邏輯性思維過渡,所以科學地引導幼兒大膽想象,大膽地創造是活動重點。而幼兒的抽象邏輯性思維正在發展,因此,訓練幼兒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介紹,連貫地講述.是活動的難點。

四、說教法

本課我採用了遊戲法、啓發提問法、討論法、操作練習等教學方法。

1、遊戲法是幼兒最喜歡又易接受的一種教學方法。

2、我運用啓發性提問法來引導幼兒有目的仔細觀察,積極思考大膽創作。

3、討論法可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用多種方法、形式來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4、操作練習法不僅能培養幼兒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還可以培養幼兒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