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說課稿模板彙總十篇

說課稿模板彙總十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69K 次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10篇,歡迎大家分享。

說課稿模板彙總十篇
說課稿 篇1

《分數乘整數》是九年制義務教育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主要包括分數乘整數的意義與計算方法。它是在分數加減法和整數乘法的基礎上安排的,本節課的學習將爲本單元學習分數乘法應用題和混合運算作好鋪墊。

依據新課程“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要求,本節課我確定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

2、通過知識的遷移,經歷觀察、討論、交流、推理、驗證等教學活動,主動建構分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概括與推理能力,並能利用計算法則正確計算。

3、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增強學生積極的數學情感,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和信心。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分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分數乘以整數的意義及計算法則的推導。

因爲分數乘整數將爲本單元學習分數乘法應用題和混合運算作好鋪墊,所以設爲重點;而且學生只學過整數的乘法和分數加減法,並未接觸分數的乘法,所以本節課分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是一個難點。

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並考慮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和發展水平,並結合“以學生的發展爲本”的教學理念。這節課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在同桌間通過獨立思考,信息交流,抽象概括等數學活動,實現學習者的自覺、積極、主動的構建新知,老師只是作適當的啓發,引導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力求讓全體學生全面參與,學得積極,學得主動。

基於上述設想,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以下教學環節:

一、複習鋪墊,設疑激趣,引出新知。

由於學生已學過了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和整數乘法,具有一定的知識準備,以此作爲新知的“生長點”。讓學生複習整數乘法以及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爲學習新課做好鋪墊,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靈活設計,把例1轉成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幫小新解決這個問題。這富有挑戰性的有趣味性問題,激起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此時學生處於“口欲言而不能,心求通而末達”的狀態,爲學習新課做好積極的心理準備。

二、自主探究,積極構建,解決問題。

知識不能靠傳遞,而要靠學習者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積極建構。根據學生的猜測,動手計算,就會出現兩種算法,一種是加法,一種是乘法,引導比較兩個算式結構上有什麼特點?有什麼關係?力求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分數乘整數的意義。並通過PPT的展示,生動地把加法和乘法聯繫起來,讓學生學會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利用知識的遷移,通過觀察、思考、討論、交流、質疑等數學活動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我適時鼓勵學生嘗試解答分數乘整數,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合作交流,學會傾聽,學會反思,學會表達。彙報自己的想法和算法,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再去計算。並討論是怎樣算的,無形中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了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滲透不完全歸納法,培養學生合情的推理能力。

三、邊學邊練,注重應用,鞏固掌握。

本課教學針對重點、難點,完成相應的練習,邊學邊練,及時鞏固強化認識,注重落實知識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同時練習注意層次的安排,最後我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

(1)鞏固意義,看圖列式,多說分數乘整數的意義。

(2)多練習計算強化對法則的應用和理解。

(3)對比練習。兼顧到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同學,設計一些比較有挑戰性的問題。

說課稿 篇2

我說課的內容是《爬山》的第二課時,主要從設計理念、教材分析、教學策略、教學程序、板書設計、教學評價等方面作具體的闡述。下面我先來說第一個版塊——設計理念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當的,應該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我在編寫教案時,主要是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等方式,引領學生自讀自悟,主動參與,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在學生學的方面,我則更提倡個性化的學習,遵循語文學科教學特點,按照以學爲主,學案導學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充分的朗讀時間,創設樂於朗讀的氛圍和環境,以讀代教,在讀中悟,在讀中積累語言,昇華情感。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第二個版塊——教材分析中的第一個環節——說教材

《爬山》這一課是小學語文S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一篇勵志的記敘文。課文講的是一對父子一同爬山,在爬山過程中,父親教育兒子要克服畏難情緒,努力征服自己,做任何事都要在過程中盡力,還啓發兒子怎樣欣賞大自然的景物。文章還體現了父愛的含蓄,父愛如山一樣深沉。

  第二個環節——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對小學年級語文教學的要求,教材特點及單元訓練要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運用邊讀邊體會,聯繫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似懂非懂、慢條斯理、自以爲是”等詞語的意思。技能目標:通過研讀課文第三、五、八自然段,培養學生敢於質

疑,解決問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及初步學會探究性的學習方式。

情感目標:通過有感情朗讀課文,感受父親所說話的深刻含義,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爲了落實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我教學重難點確定爲:緊扣課文語言文字,抓住關鍵詞,着重體會父親所說話的深刻含義。

  第三個版塊———說教學策略

爲了突破重點,解決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結合教材特點和四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樂於交流的學習特點,本堂課中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1、朗讀感悟法:結合本課的語言特色,以讀代講,以讀促學,通過自讀自悟,邊讀邊想像,生生評讀、師生評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想像”,充分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意境美,並將之內化、沉澱,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感。

2、想像感悟法: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力求挖掘教材的空白處,開啓學生想像的閘,在研讀中,通過換位思考,體驗人物的內心,使人物的形像更生動,更真實,真正做到基於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時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和思維。

3、情境教學法:教學過程中,我藉助優美的樂曲、色彩鮮明的畫面,用充滿感染力的語言,扣住學生的心絃,引領學生搜索記憶中的印象,喚起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爲下文的學習奠定了情感基礎。研讀時,我藉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利用

4、評價激勵法: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開始的閱讀思維空間,珍視學生的獨特的閱讀體驗,只要言而有物,言而有理,都給予認可與鼓勵。讓學生享受"跳一跳,可摘桃"的喜悅。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的教學中,還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學習法等。我力求學生在讀中受到情感和薰陶,在語言實踐中學習語言,在品味語言中積累語言,在內容體會中掌握方法。

  第四個版塊——說教學程序

1、上課伊始,我便引領學生搜索記憶中爬山的感受,喚起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將自己內心體驗帶入閱讀過程中,爲下文和學習奠定了情感基礎。(回憶能較快地使學生入情入境,增強學生說話的自信心。)

2、創設爬山的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使之產生真切的情感體驗。再出示自學提示,讓學生自讀自悟。

3、讓學生想象在炎炎夏日爬山的感受和心理。引導出父親鼓勵的話語。抓住重點詞語“似懂非懂”理解父親要我學會戰勝困難,征服自己的道理。並通過不同的方式指導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父親的哲理。

4、利用文中第四自然段的過渡段,再次創設爬山的情景,體會爬山的艱辛。在情景中讓學生體會爬到山頂看到這麼美的景色,你會怎麼樣?(中間穿插情境式表演)而父親又是怎麼樣的?引導出父親睿智的語言。

5、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第5、6、7自然段,在讀中體會。這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通過引導學生抓住“慢條斯理、自以爲是、雙眼凝視”等重點詞語指導朗讀。還要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體會,理解父親讓我做任何事都要在過程中盡力的道理。最後還要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這一部分對話,再次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動。同時在朗讀的時候,我作適時合理的評價,促進學生向更高的朗讀目標努力。

6、根據課文的第8自然段,創設下山的情景。這一環節以圖畫的展現,音樂的渲染,將學生帶入情境,在有限的課堂裏拓展學生的想像,在無限的想像中讀出自己的體驗。老師利用音樂和文字的結合,讓學生真實體會出父親讓我學會全身心投入地觀察周圍的事物和欣賞大自然的美這一哲理。

7、老師再次通過配樂圖片的出示,創造了與課文相通的具體可感

的生動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得到屬於自己的真實感悟,這樣學生披情入文,用自己的感官去欣賞語言的美麗,領會語言的魅力。(直觀的感受——轉化爲情感的體驗——深化爲內心的感悟。)

8、課文小結,前面讓學生美美地讀了課文的最後一自然段,在接着提問:和父親爬完山,“我”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學生就能輕而易舉地回答出來。然後在老師的引導下去理解這句話。

9、本次採用的是倒敘法。讓學生談完收穫,再回想爬山的時間,回到課文的第一自然段,體會父親那如青山一樣博大、深沉的愛,深化主題,昇華課文的思想感情。

10、課堂總結。利用我與父親爬山的收穫,引導學生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去實踐這些智慧。

11、教師富有激情的表演、聲情並茂的描述把學生帶入了課文,讓學生成爲文中的角色,想角色所想,說角色所說。。。。。。課堂活了!學生有了最深刻的體驗,感悟語言文字不再枯燥,學習成了學生的樂事。

  第五版塊——說教學板書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課文最精華的體現。在這堂課中,我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這個圖文式的板書,力求突出重點,做到簡明,概括。讓學生獲得更鮮明的印象和有關知識。

  第六版塊——說教學評價

根據以上的教學說明,我對本課時進行簡要評價:本節課,我做到以讀爲主線,以展想象爲散發點,以愛爲核心,以感悟理解爲目的,把時間留給學生,使學生在本堂課中達到會讀會學會用。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二力平衡”這節的內容涉及到最簡單的受力分析和最基本的運動狀態分析,它也是將來學習多力平衡的基礎,因此它是初中物理的學習重點之一。

二力平衡這一節內容安排在第三章《運動和力》的第五節,它的前面是力、力的測量、重力和同一直線的二力合成,後面是摩擦力、力和運動的關係。本節內容需要以機械運動、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力、力的作用效果和重力等知識爲基礎。

關於平衡狀態的概念,教材是直接給出。但是生活經驗和直覺告訴學生:靜止的物體是平衡狀態,而對於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也是平衡狀態卻沒有這種認知。爲此,在教學過程中,先由學生根據運動狀態是否改變將運動狀態進行分類,通過老師引導,得出靜止和勻速直線運動都是平衡狀態。

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根據教材要求,要分別探究靜止物體和勻速直線運動物體的二力平衡條件。對於靜止物體的平衡條件比較容易探究,採用學生實驗尋找結論;對於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的二力平衡條件探究,由於勻速直線運動不好控制,因此本節課採用DIS探究實驗進行研究,學生通過觀察圖像,分析勻速上升的鉤碼受到的拉力和重力之間的關係,得出平衡條件。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的三維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知識與技能】①知道物體的平衡狀態。②掌握二力平衡的條件。③會用二力平衡的條件判斷一對平衡力。

【過程與方法】①經歷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過程,感受實驗觀察、分析、歸納的科學方法。

②通過DIS實驗探究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的二力平衡條件的過程,感受用圖像來分析物理問題的方法,體驗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學習帶來的變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在新課引入時,通過直升機空投救災物資的情景,感受生命的重要性。②在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中,分工合作做實驗,交流、歸納結論,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③通過了解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感悟生活中處處有物理,激發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興趣。

3、重點和難點:

本節的重點是二力平衡的條件。難點是二力平衡條件的探究過程。

二、說教法

爲突破本節的重點和難點,本節按照以下思路進行教學:以實驗和實例分析爲基礎,以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點撥爲基本方法。通過學生探究靜止小車所受的拉力關係和老師演示用傳感器探究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拉力與重力的關係的實驗,歸納得出二力平衡條件;通過對實例的分析,加深對二力平衡條件的理解。

要突出的重點是:二力平衡條件。方法是:通過實驗,觀察、分析、歸納得出二力平衡條件;通過對實例的分析、討論,加深理解二力平衡的條件。

要突破的`難點是:探究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的二力平衡條件;本節課就是通過DIS演示實驗突破難點,通過DIS演示實驗,得到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的F—t圖像,組織學生對圖像進行討論、分析,逐步歸納得出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的二力平衡條件。

三、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設問,猜想,實驗的基本步驟,引導學生逐步得出靜止物體的二力平衡所要滿足的四個要素,即:同體、等大、反向、共線。進而演示實驗,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勻速直線運動物體的F-t圖像,進一步得出勻速直線運動物體的二力平衡條件。整個過程中,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一步步的找到結論。運用學生對問題的好奇心,以及喜歡動手的特點,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驗探究,感悟科學研究中實驗探究的重要性和作用。讓學生在輕鬆、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最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二力平衡的實例。感受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

四、說教學過程

依據教學目標,我把本節課設計爲以下五個環節:

環節一:情景引入: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對運動狀態的分析,提出平衡狀態的概念。

環節二:認識平衡與平衡力

要求學生對所列舉的幾個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對平衡物體的受力有個全面地認識,進一步指出一個物體如果只受兩個力的作用而平衡叫二力平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確了本節課的主要任務。

環節三:實驗探究

活動一:學生探究實驗

設問:物體受兩個力要處於靜止狀態,兩力滿足怎樣的條件?

猜想:引導學生從力的三要素來考慮。

在猜想的基礎上,以小組形式,結合老師提供的實驗器材進行設計實驗,併合理的完成實驗:交流實驗結論,得到靜止物體的二力平衡條件。

活動二:演示實驗

設問:用繩拉着物體勻速上升,物體受到的拉力和重力又滿足怎樣的條件呢?

演示:分析F-t 圖像,得到勻速直線運動物體的二力平衡條件。

歸納兩個實驗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

環節四:實際應用,鞏固提高

利用二力平衡知識,聯想生活中二力平衡的實例.解釋雜技表演中的平衡道理。提高應用意識。

環節五: 歸納總結

總之,這節課學生從已有認知出發,以實驗探究爲主線,通過分析、歸納等一系列活動得出結論,整個學習過程,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發展了能力,而且還提升了情感。

課後反思:

本節課爲了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設置了兩個實驗,分別探究物體靜止和做勻速直線運動時二力平衡條件,課堂實驗氣氛較活躍,教學內容能夠順利的完成。

對於學生實驗: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引導學生猜想兩個水平方向上的拉力應滿足的條件,學生基本能夠猜想正確,並且能夠根據提供的實驗器材設計實驗,對猜想加以探究,在老師的引導下,逐步找到了靜止物體的二力平衡條件。

對於演示實驗:基本達到了預期的設計要求。

關於這節課,有以下不足之處:

1、新課引入時,分析勻速吊起的貨物受力情況時,沒有很好引導,以致學生分析時有點偏離主題。

2、在用所學知識舉出生活中的二力平衡實例時,學生舉到了教室中的電燈,此時電燈受到了兩個拉力作用,涉及到了多力平衡。而此時我爲了把學生引入到上課的主題,也沒有很好的擴展。使得教學過程流於完成教學任務的形式。

本節課完全是以學生自主探究獲得物理規律的探究課,上完這節課,我感到了要上好這節課的難度。因爲要把握好此類課堂,教師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需要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幫助者,需要教師轉變觀念,用新的思想和理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同時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有正確的引導與分析,這樣才能上好一堂有質量的好課。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政治、經濟制度的大變革時期,也是學術思想空前自由、活躍的時期。產生於這一時期的孔子與諸子百家的學說對後世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文化發展史、世界文化發展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他們的政治主張及治學方法,今天仍閃爍着智慧的光芒,有些甚至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各家各派在並立中互相辯駁,推動了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爲以後地主階級進行封建統治提供了理論源泉。

2、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通過學習,瞭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及他在教育方面做出的貢獻。

(2).能夠在教師的啓發下,結合以前所學知識分析出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

(3).瞭解諸子百家的主要派別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過程與方法

(1).教師啓發、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討論,進行探究式學習。

(2).同學之間互相合作,共同收集有關資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對儒、法、道代表人物思想的瞭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形成敢於表達思想、尊重別人意見的個人素質。

3、教材重點與難點

重點:瞭解孔子和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

難點:如何幫助學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張,如何幫助學生認識到“百家爭鳴”現象是大變革時代的產物。

  二、說教、學法

(1)導談法:增加課容量,同時把繁雜的問題簡易化,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可提高教學效率。

(2)引導討論法:通過師生與生生的互動,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自主學習法: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情景模仿的途徑來學習歷史,讓學生在生活中親身體驗歷史和感受歷史。

  三、說學情

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以及我校學生的具體情況而採用以上的教、學法,經過一學期的課改引導學生各方面都有關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過高估計他們對歷史理論問題的理解能力。因爲大多學生不大重視歷史課的教學,歷史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師仍需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識,採取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的方法進行因勢利導,不斷啓發,點撥和矯正。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創設問題情景,引發學生引入課題)

(1)課前收集學生有關於以前學習過的諸子百家(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莊子、韓非子、孫武、孫臏等)?通過提問回答初步瞭解諸子的一些情況。

(2)、春秋戰國時期都有哪些學派和著各的思想家?通過此問題引導學生自學本課的主要內容。

2、新課:

(1)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偉大的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通過以上論述讓學生各個學習他的偉大及思想理論和教育理論。

(2)通過填表認識主要四家學派的思想及著作,從而體現他們在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

3、小結:結合板書設計,讓生自己總結這節課所學的內容。

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上午好!我是來自雁峯區高興小學的王X。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母親的呼喚》。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母親的呼喚》是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被安排在本單元的最後一課,在內容上是對親情感悟的一個昇華。文章以“母親的呼喚”爲線索,寫了作者兒時的三件小事,平凡真實,語言樸實易懂,感人至深。可以堪稱爲讚頌母親的佳作。

2、學情分析:

學生在本單元中已經學習了《蓮葉青青》、《地震中的父與子》等幾篇以愛爲主題的課文。在前面的教學中我已經多次根據課文內容進行以親情爲話題的說話訓練,在一篇篇樸實的文字裏、在一個個感人的畫面中,學生與文本之間進行了直接的情感碰撞。他們對親情已有一定程度的感悟。而且本課與他們的實際生活經歷和心理體驗比較接近,更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和引起情感共鳴。

3、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安排一課時來學習本文,確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爲:

(1)知識目標

A.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母親的呼喚"裏包含着母愛的深切和偉大。

B.能抓住重點句子和關鍵詞語體會人物感情。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

(3)情感目標

教育學生認識母愛的偉大和親情的可貴,懂得感恩。

4、教學重點:

緊扣“從母親簡單的話語,樸實的舉止中,體會母愛的深切和偉大。”這個教學重點。

5、教學難點:

力求突破“能抓住重點句子和關鍵詞語體會人物感情。”這一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是《語文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在本課的教學方法中,我力求爲學生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 所以,我首先用充滿甜蜜溫馨的母子親情的課件畫面導入課題,然後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激發情感,接下來用以讀促教、品詞析句的方法來完成閱讀,最後用說話練習和感恩教育統攬全局結束教學。

三、說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爲學習的真正主人。爲了落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在教學中,我主要滲透了朗讀法、圈點批註法、質疑法、自主探究、合作

交流等幾種學法指導。

四、說教學過程

(一)緊扣課題,奠定情感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由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上課之前我用多媒體展示母子親情畫面,讓學生對母愛有個初淺的感受,說說從中觀察到什麼體會到了什麼。再板書課題《20、母親的呼喚》。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首先學生帶着問題聽老師範讀,接着學生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想想,課文寫了作者小時候母親呼喚自己的幾件事?

(三)精讀探究,品讀體味

1.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我首先讓孩子們自主學習,出示自學提示:三件事中哪件最令你感動?畫出使你感動的句子,想想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2.彙報交流

在接下來的彙報交流中選擇第二件事情的同學應該最多,所以接下來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共同品讀第三段文字。

等那近乎絕望的聲音引起我的注意時,夕陽就要西下。迎着天邊燦爛的晚霞,我看到的,竟然是一張憔悴不堪、淚眼模糊的臉。那散亂的頭髮,那喜極而泣的神情,那聲嘶力竭的呼喊,是我一輩子忘不了的。

我讓學生邊聽邊觀察老師朗讀時的神情和語氣,說說哪些詞語能反映出母親對我的擔心和關心?學生這時能很快找到“近乎絕望、憔悴不堪、淚眼模糊”等詞語。然後讓學生自己有感情地讀一讀,從而激發他們的想

象,全方位地去感受一位母親的偉大。

3.合作探究。

之後我又讓孩子們圍繞“本文的標題爲什麼是‘母親的呼喚’而不是呼喊或者呼叫呢?”這個問題進行合作探究。重點抓住文中出現的三次呼喚“小蓉!小蓉!”。此時可以採用小組合作交流、情景表演的方式,讓他們去模仿這三次呼喚,體會不同情境下的呼喚包含着不同的感情。從而讓他們明白“呼喚”是發自內心的、是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是母愛的本性體現。

4.出示最後一段,全班齊讀。

最後,我讓學生齊讀文章最後一段,重點引導孩子把“媽,我在這裏。”這句話連讀三遍。要求孩子們讀出聽到母親的呼喚時的甜蜜,幸福感一次比一次更強烈。(現在,我還是常聽到母親的呼喚,但我已瞭解那一聲聲的呼喚,都是母愛的流露,都是親情和關懷的表示。所以,每當我聽到那熟悉的聲音時,我總是很快回答:“媽!我在這裏!”)

(四)拓展延伸,情感昇華

通過對文章內容的瞭解,情感的介入,孩子們的心裏一定蘊藏了對母親的感激之情或是愧疚之情。爲了更深層次的教育孩子,理解母親,學會感恩,我設計了兩個體驗型活動:

1。孩子們:你有過母親呼喚你的甜蜜體驗嗎?講一件事讓我們一起分享你的幸福。

2.說話練習:“媽媽,我想對您說??”。

(五)佈置作業,親情在線。

課後佈置親情練習,讓學生回家爲母親做一件有意義的事,繼續深化情

感目標,意在讓孩子明白,愛要落在實際行動中。同時,教育學生懂得珍惜身邊所擁有的。最後用一首送給母親的歌《燭光裏的媽媽》來結束本文的講解。

板書設計

(說明:本文以“母親的呼喚”爲線索,我會用一個大紅愛心串聯這一系列的情感表達。該板書設計簡潔明瞭,條理清晰,易於學生理解和把握。)

(說完這課後。我的感觸頗多,以前我一直是在媽媽的呵護下成長,聽到過媽媽的無數次呼喚,而如今我已是一個準媽媽了,每天我都會對寶寶進行胎教,輕聲地叫下他的小名,而有時他也會迴應下或是踢肚子或者轉下身,似乎在對我說“媽,我在這裏”,那時,我會有一種做媽媽的喜悅感和幸福感。)

我的說課完畢,敬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鞠躬)

說課稿 篇6

一、分析教材

兒子,這個字眼在媽媽的心裏是神聖的。可是,媽媽這個字眼,在兒子的心裏是怎樣的呢?我們感動於“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而大力讚揚母愛的時候,是否應該引導孩子們讀讀這些呢?

本課中三個兒子面對着三個媽媽,當他們的媽媽拎着沉重的水桶走來時,力氣大的只顧翻跟頭;嗓子好的只顧唱歌,他們唯獨對媽媽手中的水桶視而不見。 而那個“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的兒子,卻跑到媽媽跟前,接過沉甸甸的水桶。難怪老爺爺說他只看見一個兒子,因爲他深知:這個沒有什麼特長的兒子卻能幫媽媽幹活,他纔是真正的.

這是一篇十分淺顯的課文,但淺顯的文字中包含了樸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爲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教學時,我們不必給二年級的孩子們講多少孝敬父母的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說內容,只要在引導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明明有三個兒子同時在眼前,爲什麼老爺爺說只看見一個兒子”這個問題引導孩子.

二、教學目標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分角色朗讀。

3、 學會體貼、孝敬長輩。

本文內容淺顯易懂,人物對話多。不同的人說話的語氣不同。表達的意思不同,表達的心情不同。因此,可以讓學生感悟課文以後,分角色朗讀。進入角色時,要注意感情朗讀。用自豪的語氣讀前兩位媽媽的話,感受母親無私無我的愛。用平穩的語氣讀第三位媽媽的話,表現她平和的心態。這節課分角色朗讀課文,理解老爺爺的話是一個教學重點難點。下面,我主要說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和板書設計。

三、 教法學法

本節課以學習課文明白道理爲重點,因此朗讀、討論問題是主要環節。複習完生字詞以後,朗讀先以自由讀的形式進行。要求學生邊讀邊以劃線的形式找出老師在幻燈片上寫的表格上的問題。認學生找出三位媽媽介紹三個兒子及三個兒子看見媽媽提水的具體表現。新課改要求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爲主,老師是指導、引導他們學習的對象。老師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放手讓他們讀讀、劃劃、說說。根據課文內容,多讓學生說說“三個媽媽介紹兒子和兒子看見媽媽提水的表現”,並會用“一個……一個……另一個……”句式連貫地說幾句話。這環節是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學生知道課文內容以後,老師再板書問題,讓同桌兩人討論;明明是三個兒子,老爺爺爲什麼說只有一個兒子?通過討論、合作交流學習心得:你對三個兒子有什麼看法?多讓學生說,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低年級能說連貫的幾句話,爲以後寫作作爲鋪墊。老師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要注意糾正指出錯誤的地方。最後,老師再作歸納:只有一個兒子幫助媽媽幹活,另兩個只顧翻跟頭、唱歌,沒有幫媽媽提一提很重的水桶,所以老爺爺說只有一個兒子。學生各抒已見:對三個兒子的看法後,老師作正確的歸納:一個孩子不僅會唱歌、翻跟頭是不夠

四、 教學程序(分五個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是複習舊課。老師通過生字卡讓學生複習認讀已學的生字。讓他們組詞、造句,讀句子的形式加深對課文的認識。接下來第二環節學習課文。先自由朗讀,根據板書表格讓學生劃出三個媽媽介紹自己兒子及三個兒子看見媽媽拎水的具體表現,這要體現學習主動性,獨立完成,注意閱讀與思考的結合。第三環節討論法學習課文難懂的地方。同桌討論:老爺爺爲什麼說只有一個兒子?三個兒子,你有什麼看法?合作探究的方法學習,活躍課堂氣氛。這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這環節,老師可以巡堂,指導討論。最後讓學生彙報交流情況。老師再根據學習的回答,作歸納。第四環節是朗讀教學。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分角色朗讀。先小組形式讀,然後分角色朗

最後一個環節可以是課文的拓展認識。再次讓學生說說,講講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現,自己對待父母是怎樣的。這可以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受到教育,要和生活聯繫起來,懂得怎樣做纔是真正的好孩子。

說課稿 篇7

一、說說課題和對教材的認識

本課時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規範實驗教科書第五冊第

七章《分數的初步認識》的第一課時《認識幾分之一》。

單元教材分析:本單元主要教學內容爲:幾分之一、幾分之幾的認識,簡單的分數加減法。“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同學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又是同學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上以和計算方法上,它們都有很大的差別。分數概念籠統,同學接受起來比較困難,不容易一次學好。所以,分數的知識是分段教學的,本課只是“初步認識幾分之一”。認識幾分之一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後學習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爲此,使同學逐漸形成分數的正確表象,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爲以後學習分數和小數等知識打下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設置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教材所處的地位,確定本節課教學目的如下:

(1)同學初步認識幾分之一,瞭解具體分數所表達的意義,會讀寫簡單的分數,知道分數各局部的名稱。

(2)通過演示、操作、觀察、比較,培養同學籠統、概括的能力。

(3)充沛發揮電腦教學的優勢,啓發同學發明性思維。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會讀寫簡單的分數,知道分數各局部的名稱。同學初步認識幾分之一,瞭解具體分數所表達的意義

教學難點:分數所表達的意義,分數的實質是反映整體與局部的關係,因此分母、分子的含義是分數教學中最實質,最重要的局部。

四、說說教學手段和教法

針對以上特點,我創設了一些同學熟悉並感興趣的實際情景。通過電腦媒體演示和同學動手操作,來增強同學的感知力,認識幾分之一。分層遞進,由扶到放,是我設計這節課主導思想,讓同學主動探索,獲取知識,達到最終的學習目的。根據直觀性原則,從教學實際需要動身,圍繞教學內容、教學重點通過電腦媒體演示和同學動手操作、練習內容自制了多種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和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協助同學理解概念。積極貫徹啓發性原則,在課堂上,既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尊重同學學習的主動性。依據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完成例題的教學。本節課的各個例題運用不同的方式處置,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五、同學特點和學法指導

同學的年齡小,接受能力弱,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強,籠統思維能力弱。我讓他們都準備好學具,在學習中先觀察教師的多媒體演示,同學再親手操作實踐,多次讓同學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營造出互動教學的氣氛。同學通過教師的“教”,實現其同學的“學”,體現在教師寓學法於教法之中,從理性上認識幾分之一。

六、滲透的教學理念

①數同學活化。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爲生活服務的思想②教育對象的全體性。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育必需摒棄精英教育,提倡“爲所有人的數學”,應該真正面現全體同學,提供人人均等的學習機會,讓每一位同學通過數學的學習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③數學教育的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應該激發每一位同學終身學習的願望,奠定終生學習的基礎,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協助同學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數學考慮能力和情感態度也能得到進步和發展,真正體現“人人都能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④數學教育的差別性。允許同學富有個性地學習,尊重同學的學習差別是現代教學論所倡議的核心理念,在數學教育中我們同樣要尊重同學的學習差別,“以學論教”,提倡個性化的學習方式,爲同學提供適應自己發展的學習環境和條件,真正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七、說說教學程序

(一)引入

充沛利用多媒體,把同學帶入生活情景,通過巧妙的提問,引發同學認識學習分數是我們生活的需要,以此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牢牢抓住舊知識與新知識的切入點,“分數的初步認識”必需在“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學一開始,我先讓同學口頭回答把2個餅,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幾個?兩個餅“平均分”成兩份後,每一份的個數可以用整數表示。把1個餅平均分成兩份(電腦演示動畫),觀察1個餅切成2份後, 這每一份生活中叫“半個”,“半個”餅是多少能用整數表示嗎?由此引入新課。

(二)新授課

(1) 運用電腦演示,初步認識概念

通過前邊的導入過程,教師指出這半個餅就是一個餅的二分之一。爲了進一步協助同學理解分數的意義,突破這一難點,引導同學在不同形狀低上對摺一次,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的操作練習,同學初步認識“平均分”,理解圖中幾份數和一份數的含義。這時,同學通過對概念直觀形象的認識後,很快明白了幾分之一的含義。鞏固練習(會判斷)

(2)接着再教學分數寫法、讀法以和各局部名稱。

寫法時,要講清書寫順序,還要強調平均分成的總份數寫在橫線的下邊,取的份數寫在橫線的上方。

讀法時,要先讀出總份數,再讀取的份數。

各局部名稱,讓同學準確地知道各局部名稱

鞏固練習(會填)

⑶教學例2,四分之一(課件:會折)

實際操作,促進內化,這是我教學中一個放的過程,

爲了協助同學進一步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對例2四分之一的認識是這樣做的。先確定操作要求,折出一張正方形紙的四分之一,然後同學操作。由於實踐目的明確,把同學的認識推向深入,不同的同學有不同的折法,課堂上出現了三種類型正確折法,抽同學回答,教師演示

這時不失時機的引導同學分組進行討論。爲什麼折的方法不同,形狀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同學說出:因爲把這張紙都“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這張紙的四分之一。假如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數表示,這樣就突出了分數概念中相當重要的前提“平均分”的概念,爲以後學習分數的意義奠定了基礎。

鞏固練習(會讀)

(三)提高練習

在練習過程中,強化同學的學習效果。

練習使同學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創新思維的重要手段。爲了使課內練習起到促進同學掌握知識,鍛鍊能力的雙重效果,我在組織練習活動時注意以下三點:一是練習的形式要有變化,使同學在練習中堅持興趣。二是練習的難度逐步提高,讓同學做題時都要動腦想一想。三是面向全體同學,練習要有“彈性”,保證全班每個同學都有較多的參與機會。

八、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通過板書突出教學的難、重點,爲同學掌握知識和記憶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在設計板書時注意兩點。

(1)圖文並茂,條理清楚,層次明確。

(2)突出重點.與課堂教學的小結相呼應

(3)克服了課件上沒有完整板書的弊端

說課稿 篇8

一、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框是第一節內容的深化,由內外因的共同作用導致事物的變化,哪麼事物變化的狀態是怎樣的呢?這是本課要解決的問題,它的側重點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教育,爲下一框的方法論,乃至全課教學目標中思想覺悟的提高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1、在知識方面:要使學生認識量變、質變的含義,理解質變量變的關係。

2、能力方面: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和運用理論的能力,反之,本框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因此,教學中還要注意學生舉一反三,善於聯繫、聯想的思考能力。

3、覺悟方面:側重點是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教育,爲下一框題集中進行方法論、人生觀方面的教學奠定理論觀點的基礎。

三、重點難點:

1、重點: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既是本框重點,也是全課的重點之一。從世界觀、方法論和人生觀教育的有機結合來看,搞好這一問題的教學,不僅可爲下一框,更重要是爲下冊的教學奠定基礎,從實際中看,這些觀點,對學生的影響最大,它更是辯證法的基本內容之一。

2、難點: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與排序上發生了變化,也能引起質變,這一問題,教材沒有展開,學生理解可能會有難度。

四、教材教學法:

本課的教學方法應以實際事例爲依託加強理論分析爲主,再由學生討論在學習中如何體現與運用這一理論,以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在難點突破上,應以事例爲主進行分析,特別應舉一些和學生的學習方法態度密切相關的例子,如8-1>8的學習方法,啓迪學生思維。

五、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

以學生朗讀或放錄音的方法播《荀子·勸學》全文,引導學生討論,爲什麼要“積跬步”,“積小流”,以及如何才能“至千里”、“成江海”,由此引出: [一、量變、質變的含義(板書)] 繼續由學生討論如何才能“至千里”“成江海”得出: [就不會有千里,不會有江海。進而讓學生懂得:我們在平常的學習中,知識積累的重要性,從而提高思想覺悟。 教師總結: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沒有量變作準備就不會有質的變化發生,所以,我們要重視量的積累。 教師再由“田忌賽馬”的動畫的播放,引出。 由於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序的變化引起質變,引導學生討論這一理論在學習中的運用以提高學生的能力與覺悟。比如,用8小時學習的效果還不如用7小時學習,用另外的一小時鍛鍊身體,同樣8小時,效果卻不相同。

教師通過過渡引出: [2、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板書)] 這裏,有兩點需要注意: 其一,這裏可結合第三課的矛盾主次方面的轉化來講,做到複習舊課,提高水平,增強學習知識的系統性。 其二,要講好量變到一定的度必然引起質變,也只有達到一定的度,能才引起質變的區別。 爲下節課講好堅持“適度”的原則和“重視量的積累”這一知識點打下基礎。 最後教師總結質變不是變化的結束而是新的量變的起點,加強學生“發展觀”的教育,提高覺悟,用題目練習的方式鞏固新課。 1、量變,質變的含義 量變與質變 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 2、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 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說課稿 篇9

本單元的中心話題是“旅遊”,可以說這是一個世界性的時尚話題,隨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作爲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越來越被更多的人們所接受與喜愛。文中涵蓋了有關這一話題的許多內容,如:“人們在旅遊中的交通方式”“旅遊點的選擇”,還有新興的旅遊方式----“探險旅遊”、“生態旅遊”等等。而所有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幾乎都是圍饒這一中心話題而設計的。而在上這一單元時,正趕上“十一”長假到哪去的話題,學生應該比較感興趣。

Waring-up 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通過圖例可以看出人們旅遊過程中發生的不文明行爲;第二、三部分要求討論有哪些交通方式。主要目的在於激活學生已有的相關背景知識,引出話題,爲後面幾堂課的討論做好熱身準備,是本單元的總動員。比如:第一部分的圖例內容與ec-travel聯繫比較緊密,我就把它作爲這一課(第六課時)的導入。

Listening提供了兩部分聽力資料。前面爲三則飛機起飛前的廣播通知;後面是寫在五張明信片上的旅遊者的自敘。目的在於通過輸入語言,掌握一些旅遊中會碰到的常用表達法。

Speaing 提供的是關於“時光機器”的資料,幻想人們可以藉助於這一神奇的交通工具,在過去、未來的時間長河裏隨心所欲地暢遊,文後設計了表格。這是一個比較開放性的話題,學生可以展開想象,結合學過的歷史、地理知識暢所欲言,能充分調動他們“說”的興趣。整個活動涉及了“聽、說、寫”多個技能,按要求完成一定的表格,使之“說”的時候更言之有物。

Reading 分爲三部分:pre-reading, reading, pst-reading. pre-reading提供了與閱讀材料相關的三個問題,啓發學生預測課文內容;reading 是一篇關於探險旅遊的材料,其中介紹了hiing 與rafting,話題較新穎;pst-reading設計了一些幫助學生檢測對課文作淺層、深層理解的鞏固練習。

說課稿 篇10

學生已經學會了一些常見的數量關係,如:速度、時間和路程的關係,單價、數量和總價的關係等,而正比例是進一步來研究這些數量關係中的一些特徵。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1、使學生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和性質,能夠正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2、培養學生仔細審題、認真思考、善於觀察、探索規律的良好習慣。教學的重點: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教學的難點;如何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關係。爲了突破重點,解決難點,適應新課程標準,我安排的教學過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注重學生學會了什麼

1.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

在教學例1,自學例2時,我都鼓勵學生去觀察,去探索。尤其是例1,通過學生觀察,找出規律,填寫表格。通過觀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成正比例的兩種量的特點,從而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2.引導學生學會歸納,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在揭示成正比例的兩種量的特點及性質時,讓學生根據問題:1)表中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2)相對應的路程(總價)是怎樣隨着時間(數量)的變化而變化的?3)相對應的路程(總價)和時間(數量)的比分別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值表示的意義是什麼?來組織、歸納、得出其性質和意義。

3.引導學生學會互相合作,共同獲取知識。

在例2的教學時,讓學生進行四人小組合作共同來解決問題。小組中各個學生的知識水平、表達能力都有所不同,由於年齡的關係,往往大部分的學生在同伴面前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聽取同伴的意見。通過學生間的互動,從你幫我,我幫你中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同時從整個過程中,學生會受同伴身上閃光點的影響,從而會更加激勵自己。有的學生也會在整個過程中找回屬於他們的自信。最重要的是:

讓他們學會幫助別人,學會合作。

  (二)、注重學生體會到了什麼

1.從自學中體會到靠自己的力量獲取知識的成就感

在教學例2時,我安排了自學,讓學生自主的去獲取知識。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的想法能跟老師的接近或相同,這樣他們會有成就感,從而增強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

2.從討論中,體會到人多力量大,“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道理。

畢竟也只有13、14歲,語言的表達能力,組織能力,歸納能力有限,考慮問題也有侷限性。不管是優等生,還是落後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但當他們將各自的想法整合起來,通過共同歸納、概括,得出較爲完整的結論時,深深體會到個人的渺小,衆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三)、注重學生感受到了什麼

1.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主人翁地位。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處在引導、輔助的地位。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讓他們盡情表達對於知識的見解,讓他們深深感受到這間教室是屬於他們的,這節課是屬於他們的。

2.讓學生感受到“我能行”

讓每個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這是我這節課的任務。讓他們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有的學生可能只能說一句,有的學生可能會表達不清楚,但他們的勇氣就值得我去表揚,去鼓勵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我能行”。今天他可能只會說一句,明天就可能說兩句,後天他就可能將意思完整地表達出來。

總之,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試圖想實現的目標是:還給學生屬於他們的課堂,讓他們在屬於自己的空間裏自主的獲取知識,找回學習數學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