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有關語文說課稿模板彙總九篇

有關語文說課稿模板彙總九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8W 次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認真擬定說課稿,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語文說課稿模板彙總九篇
語文說課稿 篇1

尊敬的領導,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山中訪友》,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設想及教學程序這五個方面,對這一課的設計安排加以說明。

一、首先,給大家分析一下教材,這一點我將分三 個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點:課文所處位置及作用。

《山中訪友》是六年級語文上冊中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童趣的優美散文。

鑑於本單元的要求,學生要在反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領略自然景物的美,體會蘊含在字裏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及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並作適當的摘錄;另外,這篇文章描寫景物的語言非常生動形象,多使用比喻,擬人手法,融情於景,表達了作者鮮明的印象和感受;並且作者抒發感情也很特別,將山中的景物當成朋友來寫,將進山看景比作進山看朋友,因此,顯得真摯自然。綜上所述,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和教學的重難點。

第二點:教學目的

這一點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知識方面要求學生:①理解,積累課後詞語;如:“湛藍,清澈,德高望重”等。

②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作者把進山看風景說成是“山中訪友”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能力方面要求學生:①鑑賞本文新奇豐富的想像美。

②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課文充滿詩意的畫面。

德育方面要求學生:體味作者所表達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第三點: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內容很多,比如課文重點詞語,課文的思路,以及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等等。而教學難點則是情景交融的寫作技巧。

二、接着,介紹一下教學方法:

1、確定五法合一的教學方法

新《大綱》中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因此,我根據課文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準備採用激發興趣法,朗讀法,問題導引法,想像聯想法和自讀點拔法進行教學。首先,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然後引導學生品讀散文,在讀的過程中思考提出的疑問,然後在教師適當的點拔下,賞析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

2、採用投影儀,影碟等電教手段輔助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將採用投影儀,錄音,以及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影碟來豐富教學手段,這樣,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通過直觀感受,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體現了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3、突出朗讀教學

語文教學中,要注意語言的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感,再加上本文是一篇非常優美的寫景教文,適於朗讀,因此,我將在授課過程中突出誦讀教學。

三、學法指導

教學是一種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所以我將採用學生質疑,小組討論,教師點撥,然後反饋練習的學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課文賞析後完成課後練習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較少,因此我安排一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先讀題猜測文章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然後精讀品味,鼓勵學生提問,再通過討論解決,歸納課文學習要點,這樣既理解了文章的內容,又培養了語感,也體會了作者的感情。

五、教學程序

(一)引入新課

首先對預習作業進行抽查並明確生字詞的讀音及含義,然後要求學生讀題,想像課文內容,引入新課,接着教師範讀課文,用有關課件讓學生對大自然的風景及大山裏的風景有直觀印象。

(二)講授新課

在講授之前,讓學生帶着問題對課文進行朗讀,使學生感知課文,問題用課件打出:

①作者到山中尋訪的友人是怎樣的,跟你的想像相同嗎?

②邊讀邊勾畫出描寫山中美景的句子,理解後積累下來。

朗讀課文後,圍繞上述2個問題對課文進行賞析,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作者進山看風景,並引導學生感受山中風景的優美,然後將有關山景和大自然景色的投影片或課件給學生看。結合書上的描述,使學生更直觀形象地瞭解童話般的山中的美景,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精彩分析

分析課文運用的修辭手法及藝術特色。

在分析中,使學生了解擬人手法的運用,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目的和意義,體會情景交融地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課文的內容有更深的瞭解。

學生討論後明確:

1、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如:將古橋、樹木、山泉、小溪等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把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這樣便於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本文的藝術特色表現在:

(1)獨具匠心的敘述方式和敘述人稱:文章的敘述方式親切自然,使讀者彷彿身臨其境,有時,根據表達的需要,還適當地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有時用第三人稱,有時感情強烈了還用第二人稱,讓學生體會這樣能使情感表達得更充分。

(2)想象的豐富、新奇,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如:展開想象,將自己與樹木融爲一體,與自然融爲一體,流露出熱愛自然之情。

(四)反饋練習

要求學生根據老師的講授及自己的筆記,朗讀課文後用自己的話解答課後練習一,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領會作者的感情。

(五)創新練習

假設你是某一景物,與遊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寫法自由,字數不限。

此題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提示學生借鑑課文某些寫法。抓住景物的自身特點。從某一景物的角度出發,重點突出景物的心聲,最好能點出環境保護的主旨。

(六)總結全文

在這一環節中,帶領學生回顧課文內容,再次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及思想感情,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完整的印象。

附一:時間安排:

引入新課(4分鐘)

講授新課(25分鐘)

課後練習與創新練習(15分鐘)

歸納總結 (1分鐘)

附二:板書設計:

山中訪友

童話般的世界

(想象)

語文說課稿 篇2

本課是一篇意蘊豐富、內容淺顯、生動有趣的童話。寫了一隻蜘蛛專心致志織網捉蟲的故事。課文共有9個小節。第一小節寫清晨蜘蛛在農莊的籬笆上織網,2-7節寫小動物向蜘蛛發出邀請,蜘蛛“沒回答,忙着織它的網”,第8節寫當公雞要求蜘蛛逮住蒼蠅時,蜘蛛用網把蒼蠅逮住了,最後寫當貓頭鷹誇蜘蛛的網漂亮時,蜘蛛已經睡着了。故事很簡單,但小動物的話寫得很有情趣,有一種具有一定規範的韻律美,很適合一年級孩子閱讀。

教學設計時,我重點關注這幾個方面:

1.分步識字,提高效果。

識字教學依然是課堂教學的主角,但必須以培養學生識字的能力爲本。通過兒歌識字、形象識字、遊戲識字等形式,幫助學生識記生字。在字音、字形易混淆的字,教師則有意識地分層次滲透在課堂教學中,本課的生字編排,理一理,會發現它出現的地方比較集中,在課題中有:“織”,第一小節有“晨、抽、絲”;在小動物門的話之中出現了:“散、巖”等;根據這個特點,我們安排在揭示課題時出示:蜘蛛織網,讓學生找找蜘蛛在哪裏織網,出示句子:清晨,蜘蛛從身上抽出銀閃閃的絲,在農莊的籬笆上織起網來。通過讀好這句句子,學會:晨、抽、絲三個生字。在學生找出小動物們對蜘蛛說的話後,整理學生的回答。通過讀好這些句子,既幫助學生了解了故事概況,又可學會生字:散、巖。這種把分散的生字有機的組合起來,提供更貼切的語言環境的識字方法,效果會很好。

2.朗讀爲主,加深理解。

本課由於內容淺顯,理解基本不會給學生造成困難,因此教師在朗讀的設計上,要體現實效性,讀有提高,讀有收穫。每一次讀目標要明確,且目標要有層次感,螺旋上升。指導學生朗讀時,教師先要求讀正確、讀通順,在達到這一目標的基礎上提高要求:讀出相應的語氣來。還要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擴大視讀廣度,培養學生將作品中的語言文字化爲自己的言談體。

3.合理拓展,規範表達。

“說”的能力培養,並不應侷限於說話課,應體現在每一堂語文課上。教師應善於挖掘每一篇課文中說的素材,讓說話的訓練紮根於課文。本課的拓展,我們安排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讓學生想一想還有哪些小動物會對蜘蛛說什麼。這個說話環節的安排是基於讀懂讀好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的。說話訓練時,注意引導學生朗讀、比較,明確小動物說的話中地方、事情都不同,而她們說的事情又符合自己的興趣,這樣的發現,會讓學生在說的時候既能打開思路,又有比較規範的格式,體會到課文編寫特點所表現出的語言美。

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兩小兒辯日》是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文言文兩則》裏的一則文言文。文章敘述了古時候,兩個孩子憑着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爲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爲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爲此,各持一端,爭持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爲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課文寫得有趣生動,學生喜讀易學。

二、說教法

對於本文學習,我主要採用了學生多讀理解、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藉助課文註釋理解課文內容,教師適當點撥、講解,不逐字逐句地串講、對譯。教學時,由問題入手,層層深入,分析問題,探究解決。重視熟讀能誦,讀出古文的韻味,進行語言積累的訓練,培養學生自學古文的興趣。

三、說學法

在教學中,充分體現“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中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地求知,快樂地學習。

四、說教學程序

(一)引用經典,導入新課。

1、溫故舊知識,瞭解孔子。

2、讀孔子名言。

3、釋題。用辯組詞,弄清楚辯論者是誰,辯論的話題是什麼?從課題明白課文講述了什麼內容?

(二)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 聽課文朗讀,注意聽清句子的停頓,朗讀的節奏。

2、自由朗讀,讀通,讀出韻味。

3、老師指名學生朗讀,師生評價。

4、老師指導難讀的句子

(三)、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學生合作學習,共同探究。

2、學生交流,老師點撥。

3、課文講的是兩個小孩在爭辯太陽的什麼問題。

4、兩個小孩的理由各是什麼?

5、讓學生上臺辯論,讀出辯論的語氣。

6、分角色朗讀。

7、評價課文中的人物。

8、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和討論,你們從課文中受到什麼啓示?

9、讀孔子名言。

五、說板書設計

爲了讓學生能直觀地理解,我設計了少而精的板書語言,使古文內容更爲清晰。

25 兩小兒辯日

日始出 日中

一兒 近大 遠小 善於觀察

一兒 遠涼 近熱

孔子 不能決 實事求是

辯論太陽

理由

小兒甲

中午

早上

遠小近大(大小)

善於觀察

小兒乙

早上

中午

遠冷近熱(溫度)

不能決

實事求是

(一樣)

語文說課稿 篇4

“秋風纏綿的那天,我想起一雙無助的眼。在那風景相伴的地方,再也看不到爸爸、媽媽的臉。”我們耳邊響起的這首歌,就是大家熟悉的《天亮了》,這首歌感人之處不僅僅在於歌詞,更在於背後那感人至深的故事。當轟轟烈烈的母愛被人們傳誦時,但還有一種淸若小溪般的母愛,因其平淡而被我們忽視着。作爲一名教師,如何讓生活在蜜罐中的孩子們感受到母愛,真正體會媽媽的愛,甚至批評。通過對母愛的體會、理解媽媽的愛,喚起自己以實際行動回報媽媽的愛,這是我一直思考和探討的問題。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媽媽的愛》。

一、緊扣特點,說教材

《媽媽的愛》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四冊第二單元《媽媽》的第一課,課文選取了媽媽爲我扇扇子、媽媽打傘接“我”、媽媽送我去醫院、媽媽批評“我”講誠實、媽媽教導“我”愛祖國這樣四個生活片段,細緻而形象地再現了母愛的偉大、無私和細膩。前三節讓學生在身體上感受無微不至的母愛,後兩節讓學生在思想上真正理解母愛。本課以熟練朗讀課文爲宗旨,體會詩歌語言的韻律美,重點引導學生理解、體會母愛,關愛、回報母親,體現母子、赤子情深。但是,對於“批評是最好的愛”還沒有真正理解,特別是對於單親家庭子女和留守兒童來說,他們根本就缺乏或者沒有母愛。通過學習,讓孩子不再忽略無微不至的照料之愛,不再羞愧循循善誘的教導之愛,不再反感絮絮叨叨的批評之愛。讓學生在明變是非的前提下判斷《兒子們》一課做法的對錯,體會童話故事《塘鵝媽媽》中的母愛。

二、聯繫實際,說目標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這不正是學案導學的精華嗎!

1.充分閱讀本課,隨文理解14個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有關“媽媽的愛”的句子,使學生在朗讀中感悟、體會媽媽對孩子無私的愛。

3、通過學習課文,意識到自己生活在深深的母愛中,結合生活事例激發自己對媽媽的愛,並仿照課文寫一兩節。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感受母愛,並能用語言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愛,進而把對媽媽的愛演化成具體的行動。

三、學案導學,說教學法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語文教學絕不只是簡單的告訴,而是一種過程,一種感悟,一種體會。”對於我們二年級孩子來講,課文雖美,但讓他們真正地理解卻有一定的難度。

爲了有效落實教學目標,突破難點,我在教學本課時,着力體現如下幾點:

(一)閱讀課文

朗讀是理解課文的基礎,媽媽的愛這篇課文較短,通俗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很適合在讀文中識記生字,感悟母愛,爲此我設計了多種方式讓學生讀文。

1、範讀課文:教師範讀課文是新課程所倡導的。在知識上我的範讀幫助了孩子糾正字音,初步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2、自由讀文:我給孩子創造了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她們帶着自己的感情大聲地去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3、指名讀文:是幫助學生糾正字音的同時,並進行朗讀指導。

4、齊讀課文:是鞏固生字和朗讀的一個檢查。

通過四種不同方式的朗讀,有效而又靈活的培養孩子朗讀課文的興趣,更好的在範讀中被母愛所觸動,自由讀中被母愛所感動,指名讀中被母愛所打動,齊讀中被母愛所心動。

(二)理解課文

語文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根據二年級學生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我抓住重點語句進行品讀,具體感受課文中母親對孩子的愛。

1、引領

課文中的第一小節,我引導孩子抓住“很熱很熱”、“半夜”、“正給我搖着扇子”、“浸溼”理解媽媽是在什麼情況下爲我扇扇子?通過看圖、聯繫上下文幫助孩子理解媽媽爲了能讓我睡好,一夜不睡的給我扇着扇子,汗水卻浸溼了自己的衣裳,可見媽媽的愛是多麼的無私,就如那清涼的風。

2、幫扶

學生有了第一小節的基礎,已經初步知道通過詞語和語句來理解課文,我便試着放手給孩子,讓學生通過讀文找重點詞語、談感受來理解媽媽的愛。孩子們通過看圖、和生活中的真實經歷和體會,感悟到只要我們需要,媽媽的愛就會化成遮雨的傘。

3、放手

第三小節我完全放手給孩子,讓他們讀課文談感受。我讓他們小組探討、交流、彙報中,理解媽媽對我們的愛從不會停止,會爲我們付出他們所有的愛,直到永遠。

4、感悟

出示關於課文場景課件,激發孩子的情感,讓孩子把內心想對媽媽說的話全部說出,達到情感的高潮。

(三)

拓展課文

1、現身說法,談感受。我們常常被自己的親身經歷感動着,孩子從媽媽的行動中學會了孝順長輩,那你的感受是什麼?讓孩子意識到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來回報母愛。

2、仿寫課文,練寫作。這篇兒歌較短,很合適讓孩子進行仿寫,把母親對孩子的愛,濃縮成詩歌,鍛鍊了孩子的寫作能力及對母愛的深刻理解。

四、再現課堂,說流程

一)想你——想念親情——憶母愛

上課時先播放《世上只有媽媽好》光碟,用歌曲導入,再讓學生說說心裏感到了哪種最無私、最深沉的愛。(設計意圖:鋪墊課堂情感基調,爲後面理解課文,感悟母愛開啓序幕。)

二)讀你——品味文本——享母愛

在這一環節裏,先出示第一課時的生字和生詞,讓三個小老師教讀三排詞語,也順便檢查一下三位小老師的學習情況。然後,再讓同學們伴隨着《搖籃曲》靜靜地用心自己讀這首詩歌,讀完後說說自己的收穫。(設計意圖:通過由讀詞語到讀課文的方式和在跟配合與文本基調差不多的音樂進行朗讀、品悟文本,讓閱讀教學成爲學生、教師、文本語言之間的橋樑,而朗讀是品悟文本,理解文本最有效的方法。)

三)理解你——賞析文本——解母愛

這一環節學習我分爲三部分進行教學,第一部分品讀學習第一節;教師幫扶學習課文回味母愛,第二部分品讀學習第二、三節,學生在學案導學下自學並回味母愛;第三部分品讀學習第四、五節,師生共同學習,理解母愛,理解平日裏忽略、遺忘、甚至反感的母愛。

(一)、品讀學習第一節

先讓學生自由品讀第一節,思考這節主要講什麼內容?學生在自己品讀的基礎上很容易知道文本將的是“媽媽在暑天爲孩子扇扇子”。學生回答以後教師接着反問:爲什麼說媽媽的愛是“清涼的風?能夠抓住課文中關鍵字詞說一說嗎?”這是學生會很容易找到“很熱”和“很涼”兩個詞語對比說:“因爲媽媽在很熱很熱的夜晚給“我”扇扇子:因爲媽媽給“我”扇扇子,給我帶來了清涼。“等等句子還體會媽媽的愛的確是清涼的風。

接着讓學生觀看課件,指導有感情朗讀相關句子。課件再現課文情景讓學生體會:媽媽也會困,因爲她上了一天班,比我累多啦!體會媽媽也熱。因爲她只給“我”扇自己不扇,汗水卻溼了透了她衣裳。學生體會到這種程度教師再指導學生用自己的體會讀這一節。

(二)、學習二三節

在第一小節幫扶學習的基礎上,現在可以放手實施學案導學了。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小節分組學習。爲了更好的學習課文,老師出示學案導學:

(1)讀

(2)想:這小節講什麼內容?

(3)思考:爲什麼說媽媽的愛是什麼?

(4)有感情地練讀

(5)觀看課文場景課件(播放課件:媽媽在雨中送傘,媽媽把孩子去醫院。)

(說明: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運用好學案導學,要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教師只要適當地點撥甚至參與到學生的自學當中去。導學時間一到,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總結和彙報自學情況了。)

通過學生的學習,學生彙報:第二節講媽媽在雨天爲孩子送傘,第三節講媽媽抱孩子去醫院,媽媽在很涼很涼的雨天爲“我”送傘,雨水卻打在自己身上,所以媽媽的愛是“遮雨的傘”。媽媽在“我”生病的時候抱“我”去醫院,還着急地哭了所以說媽媽的愛是“滴落的淚”。最後,學生在欣賞課文場景課件後再次閱讀這兩節,回味平日裏我們看得見的、倍感舒適的母愛。

(二)、學習四五節

這兩節的學習比較困難,也是課文的重點,也是我在學案導學上所挖掘的重點,因爲,這兩節要學生明白和接受媽媽們批評式的愛。爲什麼批評我還說媽媽的愛是責備的目光,爲什麼我說我最愛媽媽,而媽媽說我應該愛祖國媽媽呢?

我先指名分別讀第四第五節,並彙報主要內容,讓沒有抽到的學生以旁觀者的身份傾聽並理解媽媽的批評到底對我們好不好,我們到底該不該愛祖國媽媽?接着教師小結前面媽媽給我扇涼、爲我送傘、抱我去醫院那都是愛,我們能夠理解,那爲什麼媽媽批評、教導也是愛呢?然後給足時間讓孩子好好討論這個問題,小組討論後彙報:我們犯錯時媽媽不批評那不是愛,那是縱容你;我們做的不足時媽媽放任自流那也不愛,那是放任自流。這時,我高興,馬上播放課件《刀愛》(慈祥的老農用刀使勁得把核桃樹樹幹砍得傷痕累累),並告訴學生那是爲了核桃樹更壯實多結果子。學生通過自然界的一些事實理解並接受媽媽真正的愛。最後讓學生在真正理解媽媽的愛的基礎上再次讀課文,學生這樣的閱讀纔是真情的流露。

四)真的愛你——拓展文本彙報母愛

這環節主要是先讓學生在上面真正回味、感受、理解媽媽的愛的基礎上真情理解、真心感謝地去閱讀全文,接着讓把自己對媽媽感謝的話說出來,比方說,我以後要聽媽媽的話,不惹她們生氣,爲他們洗腳等等。並結合《語文天地》裏內容仿寫課文,教師根據學生所寫適當修改並全班展示。

教師參考:(學生自己寫出自己的心聲,答案不一。)

有一回,同事送給媽媽一塊巧克力,

媽媽自己捨不得吃,

小心的地包好,

帶回家給我。

啊,媽媽的愛是香甜的巧克力。

最後讓學生自己想怎麼仿寫就怎麼寫,寫出媽媽對自己的愛

五、概括學案,說效果

通過本學案的成功教學,學生不僅重溫平時他們容易忽略的愛,不僅進一步理解了媽媽其他方式的愛,而且還能夠在語言、心理、行動上去接受、理解、感恩媽媽的愛。總之,這節課的每個環節的設計都是爲了成功地上好這節課,發展學生的各項能力,建立起子女與媽媽之間和諧的親情。

六、總結

“母愛,你如春天裏溫暖的陽光,讓我淋浴在明媚的春光之中,藉着大樹的綠蔭庇護,如小草一樣茁壯成長。”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主陣地,但如何做到大愛無痕,潤物無聲還有待在今後的工作中進一步探索。我努力在體現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基礎上更好的體現思想性,讓我們收穫教學成功的同時,也享受心靈的幸福。

語文說課稿 篇5

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雨巷》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這一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雨巷》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於必修課。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鑑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薰陶的要求。

教學目標

本詩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詩人通過典型意象營造出優美的意境,同時巧妙的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爲: (1)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重難點

學生對詩歌並不陌生,但是本首詩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在誦讀和對意象的把握中體味出詩歌內涵的多義性併力求個性化理解就成爲重難點。

說教法

本課採用以誦讀法爲主其它教學法爲輔的綜合教學法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同時,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所以,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加深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本詩教學以體驗性學習爲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貫穿整堂課。教師只作必要的引導提示,使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與感悟,併力求激發學生個性化的理解。

說學法

1、誦讀法 加強誦讀,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2、體悟法 通過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讓學生設身處地的走進雨巷去感悟。3、聯想比較法,通過與詩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較學習,體會創作風格及作者情感。

說教學過程(結合課件)

1、激趣導入

爲了使學生更好的感受詩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採用學生耳聞能熟的網絡歌曲《丁香花》導入並附以介紹有關知識及其“美麗”“孤高”“憂愁”的個性。學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覺,興趣也就被激發出來。

2、作者介紹

《雨巷》是詩人的成名作,相關的情況介紹是必要的。

3、賞析全詩

① 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全詩,獲得初始體驗。在這個環節,學生只要讀出這是一首什麼詩,並對詩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 再讀全詩,體會意境

師生共同欣賞(課件展示)配樂朗誦音像作品,用視聽的手段來展示詩歌意境,將詩歌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創設情境,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而教師提示學生方法即抓住幾個主要意象展開聯想,學生頭腦裏自然會勾勒出“雨巷”畫面,就能體會出詩的意境。

③三讀全詩,感悟情感

學生在上一環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充分發揮想象力,展示他們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勵學生大膽揣測詩人創作情況及情感,引導其積極思維。

教師此時再做必要的創作背景的補充可謂補學生之所需,學生對詩中所抒發的情感與追求自然會容易得多也豐富的得多。通過合作交流,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把握詩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象徵意義。

④四讀全詩,體會創作美

再次指導學生把情感融入朗讀中體會詩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語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閱讀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學生更充分的瞭解其情感及創作風格,通過比較聯想培養學生的鑑賞和審美能力。總之,在設計教學中我力求依照新課改的要求及理念,引導學生去閱讀和鑑賞。

說板書設計

一篇優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於學生學習。這節課我採用圖示式的板書設計,兼以簡潔的文字說明,體現課文內容,並利於學生背誦理解。根據求實、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則,我設計瞭如下板書:意向(雨巷、 油紙傘、 丁香般的姑娘)感受(幽深、 寂靜、 美麗 高潔)象徵意義(心境、戀人

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教學目標

詞《武陵春》是選自20xx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25課詞五首當中的第四首。代表了南宋時期的其中流派之一——婉約派。《武陵春》是李清照南渡以後的詞作,真實地反映了她悽慘的生活水平處境和憂愁悲痛的思想感情。詞人通過描摹外部動作和神態,通過新奇的比喻、新穎的構思生動地再現了她內心的濃重哀愁。

本單元以史傳文學爲主,所選的文章大部分是史學家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客觀記錄和描述,呈現了一定歷史階段的社會狀況和不同人物的思想面貌。另外,這個單元還將五首詞統一編排。單元中五首詞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閱讀和欣賞詞的能力,品味詞的節奏美、語言美、意境美;理解詞中蘊含的情感;反覆吟誦,聯想品味,既提高欣賞能力,也感受詩人抒發的強烈情感,從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審美樂趣。”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語言感受”“欣賞能力”對聾生來說難度偏高。針對本班聾生的語言基礎薄弱、知識面相對窄的學情,我把本課教學三維目標定爲:

①、知識與能力目標:

a、瞭解女詞人李清照生平,詞的風格及代表作品。

b、初步學會吟誦詞的技巧與方法。

②、過程與方法目標:

a、引導聾生反覆誦讀學會適當的停頓、節奏與語氣。

b、充分發揮聾生想象在閱讀詞時的作用。

c、指導聾生結合詞的背景來閱讀理解詞的內容。

d、鼓勵聾生嘗試從語言的角度品析詞的意境。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a、體會詞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思想。

b、認識古人面對自然、生活與自身變化所持的態度與觀念。

c、在感悟中使聾生多一份情感的經歷。

前兩個目標側重能力目標,後一個側重德育目標。這是符合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等人關於教學目標分類六級認知理論的。詞的節奏美、語言美、意境美、詞中蘊含的情感、瞭解李清照詞的風格,領略婉約詞風是本單元的重點,因而定爲本節教學重點;吟誦詞的技巧與方法,提高學生對詞的感悟、賞析能力。對聾生來說有一定難度,定爲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依文學語”是聾生學習語言的特點;“以語學文”是學習語文的普遍規律。故在教學中,我採用將口語、手語、書面語等多種語言形式相結合,運用多媒體等直觀的教學手段來適應聾生以目代耳的學習方式。本節課主要使用誦讀法、問題討論法和描述法等來爲教學服務的。

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朗讀(口語、手語)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初讀—細讀—品讀——悟讀;從方式上看,師範讀,引導聾生跟讀細讀個讀自由讀,幫助聾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意蘊,引導聾生真正學會讀書,讀出詞味,欣賞、領悟詞的優美語言和優美意境,籍此落實教學目的。

問題討論法

爲了在課堂教學中訓練聾生的思維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我注重小組互相研討,探究合作的學習形式。根據認識原理,設計並嘗試了“連環--頂針”提問教學法。“提問”“切入”“順承”“深化”“引伸”,力求一氣呵成,分別解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且提問8個小問題,“成語接龍”似的一個銜着一個,形成一種“追問”把全篇課文講析內容及延伸的問題全部帶了出來,希望以此加深聾生對整首詞的理解,達到發展聾生形象思維,增強思辯能力的目的。這幾個問題是:

1、女人都喜歡打扮,可是李清照卻“日晚倦梳頭”,爲什麼?

2、詞人是如何表現愁苦之情的?“聞說”“也擬”“只恐”表現了詞人怎樣的感情變化過程?

3、李清照愁從何來?

4、你最喜歡哪一句,爲什麼?

5、讀完這首詞,你想對李清照說什麼?

6、如果你是李清照,你將如何消愁?

7、你認爲怎樣學習詞比較好?談談你從本節課中你學到的方法。

8、你還有什麼疑惑嗎?

描述法

引導聾生合理想象,將詞作轉化爲畫面,讓聾生在想象中用描述性的語言體會詞作的內涵。這樣做既對聾生進行了紮實的語言訓練,又培養了聾生豐富的想象能力。

三、說學法

在當今信息時代,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使

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正如埃德加富爾所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葉老也說:“凡爲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因此,加強對聾生的學法指導尤爲重要。

這節課在教學中我將朗讀訓練貫徹到課堂始終,引導聾生在朗讀、析讀、講讀的過程中感受這首詞節奏美,意美的同時,也教會聾生學習詞的基本方法。

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讓聾生積極參與的探究活動。爲此,安排大量的聾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活動。根據系統論"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原理,採用小組合作討論活動,把全班分爲三大組,確定發言代表,調動各層次聾生積極性,收到較好效果。

此外,注意聾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如課前確立預習步驟,提供預習方法,已形成常規;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聾生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

四、說教學程序

第一步、導入新課 出示兩書《詩經》《宋詞今譯》。這樣導入從視覺上吸引聾生,營造氣氛,喚醒聾生對詞的喜愛之情。板書課題。

第二步、資料助讀。讓聾生簡介詞人生平、展示詞人的個性名片,瞭解歷史背景,師作補充,有助於聾生理解詞的內容,理解詞的主旨。聾生預習課文、蒐集整理與課文有關的資料,做好學習的準備;教師對準備內容作方向性引導。本環節重視語文課程的綜合性,重視語文與歷史課的聯繫。培養聾生蒐集整理篩選資料的能力,通過製作人物名片,培養聾生概括能力及動手能力。由於語言障礙,聾生面對衆多的資料往往無從下手,缺乏甄別能力和概括能力,所以我特地安排了這個環節。

第三步、師生共同賞讀。分四個小環節來實施。

(一)初讀---找愁

1、 指導朗讀,整體感知。(注意讀出停頓、節奏與語氣。)

2、 聾生自由朗讀,結合註釋,瞭解字詞意,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3、 聾生概述瞭解整首詞的大意,教師指正。

(二)細讀---讀愁、析愁(課件)

1、師生共同逐句學習詞的上下片。(結合詞的背景知識理解詞義)

2、引導聾生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詞意,再現畫面。

爲消除聾生的畏難情緒,教師先作個示例,藉以達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在此學習中,老師要激活聾生自主、合作、討論,通過同伴間的對話與交流,團結與互助,更有利於聾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三)品讀---品愁

賞讀詞作,品味美的語言、美的構思、美的意境。

1、 女人都喜歡打扮,可是李清照卻“日晚倦梳頭”,爲什麼?

2、 詞人是如何表現愁苦之情的?“聞說”“也擬”“只恐”表現了詞人怎樣的感情變化過程?

聾生體驗,老師點撥。聾生在讀的基礎上,感受詞作者描繪的情境與景物、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體驗,老師對體驗的重要部分作啓發式點撥。

(四)感悟---議愁

1、李清照愁從何來?(邊小結邊板書)

2、你最喜歡哪一句,爲什麼?

聾生準備、教師引導。聾生品味、教師點撥。聾生對詞的語言及表達進行賞析,着眼於名句、關鍵詞,教師從文學欣賞的角度予以適當的指點。

第四步、拓展延伸

1、讀完這首詞,你想對李清照說什麼?

2、如果你是李清照,你將如何消愁?

聾生討論、教師主持。在體驗與品味的基礎上,讓聾生將自己的感受與評價表達出來,以討論爭鳴的形式,使聾生間不同思想與理解互相碰撞,閃現聾生學習的靈感,開闊聾生學習的視野。教師在其中作爲一個組織者,起一個承接作用。

第五步、反饋小結

1、 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及學習方法。

你認爲怎樣學習詞比較好?談談你從本節課中你學到的方法。

2、你還有什麼疑惑嗎?

3、再讀整首詞。

聾生總結,教師歸納。讓聾生學習閱讀欣賞詞的基本方法,瞭解欣賞詞的基本過程。讓他們試着提出疑惑,學會發現問題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最後一步、作業佈置

第一二題背誦並默寫《武陵春》這首詞;請上網搜索有關描寫“愁”的詩句”爲必做題是爲了鞏固所學內容,拓展延伸到課外。第三四題爲任選題,難度較高,要求聾生展開聯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繪誦讀本詞時腦中浮現的畫面。閱讀李清照的《一剪梅》,品味寫“愁”的技巧。因爲聾生常常會說,但怕寫,作業中寫的任務是爲了以讀促寫,把發展聾生形象思維能力和提高聾生讀寫能力結合起來的一點作法。

五、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是以簡筆畫一艘舴艋舟爲中心,舟中用紅筆寫上一個大大的愁字,突出本文的主旨,上面是一個個貌似石頭的方框,每一個方框內分別寫上國破、家亡、物失、夫逝、……把愁字形象化,概括化,藝術化,起到畫龍點眼的作用。

語文說課稿 篇7

各位老師:

下午好!

很榮幸今天有這樣一個機會與大家坐在一起交流自己對識字課教學的一些認識。接到林老師和劉老師交給我的任務後,我對一二年級的識字教材進行了一次總體的回顧。識字教材編排的形式是歸類學習。有對語言現象進行歸類的:如學對韻歌、數量詞組、成語、諺語中進行識字,這樣的歸類形式不僅讓學生認識了漢字,還積累了大量的成語、諺語等,擴大了學生的語言庫存;另一類是對學習漢字的場所進行了歸類,如《菜園裏》、《自選商場》、《操場上》等識字課的編排,其主要目的是不僅讓學生認識這些常見的漢字,還滲透給孩子一種識字的理念:即生活中處處是識字的寶地,生活中時時是識字的良機。而教材中對字本身的一些現象的歸類卻是少之又少,只有第一冊的識字課《口耳目》和《日月明》中進行了象形字和會意字的歸類,而對於形聲字這個字類別中最大的一類卻沒有編寫成獨立的識字課來教學,只在幾個語文園地裏出現。我覺得這是教材中的一個缺憾。識字課中對字本身的一些現象的探究應該成爲識字教學的一個重點,因爲認識分析了字的一些現象,學生就能習得一些識字方法,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識字,從而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另外,我在和許多低年級老師的交流中,還發現了一個大家都非常頭痛的問題。教材編排是歸類編排,但每一課要求認的字很多,卻又很分散。

如第一冊《比一比》,要求認識“黃牛”、“花貓”、“鴨子”、“小鳥”四中動物和“杏子”、“桃子”、“蘋果”、“紅棗”四種水果,但後邊要認的字共12個,這裏頭卻只涉及了5個,另外7個如“紅”、“邊”、“多”、“少”、“羣”、“顆”、“堆”都分散在兒歌中。這就給老師的教學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感覺是東打一槍,西放一炮,如果拿掉前邊歸類的插圖,這跟平常的兒歌閱讀課又有什麼區別呢?

再如教材第二冊《識字四》是一首動物兒歌:蜻蜓半空展翅飛,蝴蝶花間捉迷藏。蚯蚓土裏造宮殿,螞蟻地上運食糧。蝌蚪池中游得歡,蜘蛛房前結網忙。句中涉及到的動物都是蟲字旁的形聲字,假如這節課就認這幾樣動物的名字,再寫其中幾個常用的,那老師教起來會更加有的放矢。但教材中要求認的字偏偏又加進“展”、“運”、“網”這三個字,要寫的除了“螞蟻”兩字外,就都不是蟲字旁的了。

因此,我平時的做法是,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有些字可以適當地推遲或提前教學,以便於更好地開展識字教學,教起來更順手些。

而今天我所上的這節課的教材是我自己編寫的。一方面是要帶着這節課上三個地方,每個地方的教學進度不一樣,選教材中的可能會有麻煩,另外也想借此機會上一節自己心目中比較理想的識字課。

這篇教材設計的原形是語文書第三冊《語文園地四》中的識字兒歌:有水把茶泡,有飯能吃飽,有足快快跑,有手輕輕抱……我覺得這種識字方式非常的好,學會了這種識字方式,如果我們再遇到像青蛙的“蛙”、娃娃的“娃”這些形聲字的時候,我們同樣也能很快地編出一句順口溜來記住它們,如“有蟲是青蛙,有女是娃娃,有手輕輕掛,有水趟水窪……”這是一種識字能力的培養,而將它放在語文園地中僅佔小小的篇幅,短短的教學時間,我覺得太可惜了。由此,我就開始想怎樣將這幾個字串在一首兒歌裏,形成一首詩,變成一節獨立的識字課……於是就有了今天的這一個教材和這一堂課。

在這一堂課裏我主要想傳達我對識字課的幾點認識。

  一、在情境中認字學詞

沒有情境的識字教學是枯燥無味的,就字學字,就詞讀詞,不僅老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吃力。因此,如何將識字課上得像閱讀課一樣充滿美感,這是我本節課想要追求的一個目標。本節課我以詩爲依託,爲學生創設了“雪花吹泡泡,梅樹長花苞,小孩兒放鞭炮”的教學情境,以詩串詞,學詩讀詞,使原本枯燥的識字活動變得更加興味盎然。

並且在我教學每一個詞語的時候,我還爲學生創設了多種學詞的情境。如,在教學“花苞”這個詞語的時候,我是通過看圖片想形容詞的方式來認識花苞,認讀“花苞”的;在教學“咆哮”這個詞的時候,我讓孩子聽聲音,說說誰在咆哮,孩子們便懂得了不僅風可以咆哮,獅子可以咆哮,我們人生氣的時候也會咆哮,在聽的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如何在語言環境中運用這個詞;而在教“飽滿”這個詞的時候,我是通過出示實物,讓孩子們看一看、摸一摸,來辨別什麼是飽滿,並很巧妙地將“飽滿”運用到孩子們的精神狀態中來,讓孩子明白,飽滿不僅可以拿來形容毛豆,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精神是不是飽滿。在多樣化的情境創設中孩子們將詞語讀了一遍又一遍,如“花苞”這個詞,除了指名認讀外,學生在有意無意間共讀了4遍,咆哮是7遍,但每一次的認讀並不是機械的,讀到的不僅僅是這個詞語的音,透過這個音孩子們還讀到了詞語更豐富的內涵。

  二、在探究中掌握識字規律

前面我已經講到,我這節課設計的靈感來源於第三冊語文園地四中的識字兒歌。但我們試想一下,假如我們一上課就將這首識字兒歌直接呈現給學生,再讓學生學裏面的字,和我今天先來學字,再通過比較、發現,學生自主習得識字規律,編出一首識字兒歌來,雖然結果一樣,學生都學會了這種識字的方法,但對學生的影響及其識字效果來講,是完全不同的。

我覺得,我的設計好就好在它體現了學生整個探究的過程。

從對每一句最後一個字讀音的發現,到對字形的發現,及學生想到的記字方法,直至最後合作編就的一首識字兒歌,這整個過程充滿了學生自主的發現和探究。

長此以往,我們孩子的眼睛就會更加敏銳,孩子識字的能力也會越來越高。

  三、在朗讀中體會詞語的情感色彩(即讓詞語也感性起來)

在閱讀課中,我們往往非常強調學生的朗讀能力,而句子是由詞語組成的,能將每一個詞語都讀得那麼有滋有味的孩子,還怕他讀不好句子嗎?讓詞語也感性起來,是我這節識字課中一個新的嘗試。我在教“含苞欲放”這個成語的時候先通過看圖讓學生感受花苞的美,再通過老師有感情有表情的範讀讓學生體會到詞語本身的美,隨後再引導學生美美地讀這個詞。我覺得,假如我們每天都這樣堅持做了,總有一天,在我們孩子的眼中——詞語也感性。

  四、在教學意識裏注重詞句的積累

可隨時隨地積累,如在設計教“花苞”這個詞的時候,讓我想到了“含苞欲放”這個詞,我就將“含苞欲放”引進了我的課堂;也可有意無意間進行積累,如在教“咆哮”這個詞語的時候,我隨口說出了“咆哮如雷”這個詞,聽到者,理解者有份,會將它納入自己的詞語記憶庫。但這種種的積累要合適,切勿爲了積累而積累,而破壞了課的整體性。

以上是我設計執教這節課最真實的.感受和體會。對我而言,每一次的上課都是一次表達,爲了表達自己對識字教學的理解,我就設計了這樣一節識字課。感謝林老師給我這樣一個表達的機會,也懇請在座的老師能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語文說課稿 篇8

衆所周知,新課程標準規定,語文課應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課程目標,語文的主要任務應從傳授知識、訓練能力轉變爲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形成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新方式,所以制定教學目標和教學環節要據此設計展開。

  一、 說教材

本課是第五單元第二課,本單元的主題是親情。濃濃親情,動人心絃,親情是人世間真摯而美好的情感,描寫親情的詩文往往最能打動人。在本單元的幾篇課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體驗,寫出了親情的豐富和多樣。

教學重點:理解文中的矛盾衝突

教學難點: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係,明辨是非;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

  二、說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本節課主要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我的教法指導思想是把學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環節都讓他們採取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學習。同時以“各抒己見”的形式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綜合歸納能力。

(二)學法:本節課的特點和教法指導思想決定了學生的學法,學生將在我的引導和點撥下,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計劃地完成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上課之前,播放無印良品的《朋友》,上課鈴響,切換出“課題幻燈片”

2、導入新課,談話導入(我可以問大家一個問題嗎?你曾經送給好朋友禮物嗎?……送的是什麼能告訴我嗎?……他喜歡嗎?……他收到後臉上是什麼表情?.……贈送朋友禮物不僅讓朋友高興,也讓我們自己感到幸福.可是,有一件禮物卻給兩個好朋友帶來了傷害.是什麼呢?是一隻羚羊木雕.)。板書<羚羊木雕>張之路

[設計意圖]: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我在教學中努力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讓學生感受真實的生活,獲得真實的體驗,形成真實的情感,讓課堂與生活不再分離,讓學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課堂中。

(二)整體感知,把握內容

在學習之前,先來檢查一下同學們預習的情況。出示幻燈片(一)檢查預習(個別提問後齊讀)抹攥逮怦怦樹杈寒顫;(二)

要求學生採用默讀法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並及時設計了三個問問題,要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成。通過問題一:本文寫了一隻什麼樣的木雕?在文中找出一個最能體現羚羊木雕價值的二字詞,並做上記號。這個問題學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來,之後我又繼續再三追問:你爲什麼找這個詞來說明羚羊木雕的價值?文中哪些語句可以說明它的貴重呢?父母的哪些行爲說明此物貴重?如此貴重的羚羊木雕,爸爸把它送給了我,這說明了什麼?這樣學生在交流體會中自然地就感悟到了這時來自父母的親情啊。而第二個問題的設計:本文圍繞羚羊木雕寫了哪些事?一方面引導學生準確的把握了文章的主要事件,同時又讓學生明確了“我”與父母發生矛盾的原因所在。通過第三個問題的設計:主要涉及哪些人物?又讓學生對全文內容有了深層次的把握與理解,也爲下一教學環節做了準備。

[設計意圖]: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在教學中,我重視讓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讀中體驗、在體驗中交流、在交流中獲得知識,同時鼓勵學生各抒已見,暢所欲言,並適時加以引導和點撥,爲學生創設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這一環節既讓學生較好地理解了文章內容,又爲下面即將進行的人物形象分析開啓了方便之門。關鍵字:] : 網1234網

(三)精讀課文,探究學習。這一環節,我把重點放在把握人物形象上,我要求學生再讀課文,用波浪線劃出人物的語言、運作、神態描寫句,思考:從這些語句中,你認爲這些人物有何特點?並用“媽媽、爸爸、奶奶、萬芳的媽媽、萬芳、“我”是______的人”的句式說話。並說說你是從哪些語句和情節判斷出來的。然後鼓勵學生儘量用文中的詞語或短句多角度進行表達。

[設計意圖]在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的基礎上,着重培養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和人物形象分析的能力,並指導學習圈點勾畫的學習方法。

(四)深入探究,各抒己見。開展:人物評論會,請你就這一場家庭矛盾,議議誰是誰非(鼓勵學生踊躍發言,各抒己見)。通過學生的交流,我的小結讓學生明白:在生活中,學會溝通,讓父母理解自己,自己也要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學會和父母、他人: 網1234網

  四、說教學反思

在整個的學習活動中,我力爭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在課堂上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參與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與文本的交流,與老師的交流,以及他們之間的交流,體現他們的積極思維,通過合作探究,學生體會到了人物的內心感受,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能夠積極地思考問題,主動發表意見。這種學習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增強了合作精神,使學生既學習了必要的語文知識,又提高了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了語文又運用了語文,實現了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實踐能力的基本目標。

語文說課稿 篇9

 一、對教材的理解與分析

1、本課在教材、新課標中的地位:

《楊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節選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本文敘述的是魏蜀漢中爭奪戰最後階段,曹操軍隊撤退前的情況,本文從不同側面展開了曹操和楊修的矛盾衝突,生動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

第五單元是古代白話小說單元,所選課文均爲古典小說名著,從設計意圖看,絕對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課文中所涉及的內容。而是讓學生“窺一斑而知全豹”,培養學生品讀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調動他們閱讀的興趣。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通過人物的言行,結合人物所處的具體環境,把握人物的個性特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而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作品的思想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

2、本課知識點與前後知識點的聯繫:

《楊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話小說,語言表達上有較強的文言色彩,而內容上又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語言的文言味不是本課的重點,這裏不再贅述。就小說閱讀課而言,要求學生在瞭解背景的基礎上,通過梳理情節,概括內容,歸納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這是小說閱讀的一種基本模式。這節課也將採用這一方法。這既是對前面所學小說閱讀方法的鞏固,也是對今後小說閱讀教學的延伸。

3、對教材的處理:

作爲名著中的名篇,《楊修之死》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爲時已久,在學習這篇老課文時,怎樣做到略有新意,老文新教呢?我進行了一些不夠成熟的嘗試。

因爲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對於課文中存在的較多文言語句,要求學生在早讀課時充分預習,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不理解處教師及時點撥明確,課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詞句的講解。幾乎將所有時間都用在對文章的理解分析與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對於小說的內容把握,《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藝術性很強的小說,學生本身就具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本課中對楊修死因的爭論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學生往往會有一些富有個性化的獨特見解。(教師課前要求學生結合課後習題一對文章內容進行了充分的預習。)這又有效地促進了學生感悟到語文課堂學習的樂趣。因此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積極發揮“導演”的作用,靈活挖掘教材內容,設置課堂情節,讓學生圍繞有價值的問題深入探討,從而使學生真正從被動接受的對象轉化爲主動學習的主人。

至於教學環節的安排中,是先概括曹操、楊修的人物形象,再探討楊修的死因,還是先探討楊修的死因,再概括曹操、楊修的人物形象?我的考慮是,在學生充分探討楊修死因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提煉人物形象,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若先概括形象,則學生在探討死因時就不太容易形成不同的看法。

最後的拓展遷移部分,實際上是希望學生從楊修之死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啓示,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引導,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二、目標的設定

1、基於以上分析,設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⑴ 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 理清文章脈絡,能夠簡要概括事件要點。

② 能用自己的語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楊修的性格。

⑵ 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 學習通過矛盾衝突刻畫人物性格特徵的寫法。

② 探究楊修死因,培養學生收集、歸納、整理信息並能口頭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中國古典小說的豐富底蘊,激發學生閱讀古典小說的興趣,從而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

2、重點、難點的確立及依據:

在“對教材的理解與分析”部分提到:“在瞭解背景的基礎上,通過梳理情節,概括內容,歸納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對楊修死因的爭論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學生往往會有一些富有個性化的獨特見解。”因此,本節課的重點確立爲:

⑴ 理清文章脈絡,能夠簡要概括事件要點。

⑵ 能用自己的語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楊修的性格。

教學難點確立爲:

探究楊修死因,培養學生收集、歸納、整理信息並能口頭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三、學法設計

1、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學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觸過小說,並在本冊書第三單元專題學習過,對小說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通過教師的點撥、啓發,應該能夠在瞭解小說背景的基礎上,通過梳理情節,概括內容,歸納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

2、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障礙:

對古典文學名著積累不足以及對小說所體現的三國時代的背景認識不足是學習本課的一大障礙,尤其在探討楊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時,學生往往會侷限於課文之中或對文章進行表面化的理解。

3、學生學習本課知識應採用的方法:

學生課前結合課後習題一進行充分預習,把握小說主要內容並對楊修死因能有自己的認識,爲課堂中的探究討論打下基礎。課堂上通過學生的學生主動參與和合作探究,,對問題各抒己見,再輔之以教師適時地點撥歸納。從而讓學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識、培養能力。

 四、教法設計

1、教學思路和教學環節安排:

情境導入──初讀課文(把握情節)──再讀課文(探討死因)──研讀課文(概括形象)──拓展遷移──作業佈置

2、重難點突破方法:

⑴ 設疑激趣法,教師充分挖掘教材內容,設置課堂情節,讓學生圍繞有價值的問題深入探討。

⑵ 引導點撥法,在探討楊修死因時,學生可能會談的不夠深入,就需要教師適時地點撥引導。

3、導入和過渡的設計:

由《三國演義》開篇詞(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導入,進入情境。

各個教學環節的國度,則根據上下環節的內容,或設疑或總結,自然過渡。

4、教輔手段的運用:

本節課之所以選用多媒體課件教學,一是多媒體教學形象、直觀,圖片、聲音的選用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關注度,使學生更快、更好的進入到課堂情景中;二是教學環節、教學內容清晰明瞭,更易把握。

五、作業設計

1、作業設計目標及意圖:

⑴ 以《從楊修之死所想到的》爲題,寫一段話,談談你的認識。200字左右。

⑵ (選做)歷史上的曹操和《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形象並不相同,結合你的所學,以《我眼中的曹操》爲題,寫一段話。200字左右。

作業一,學生上課時已進行了一定的探討,應進一步深入思考,形成文字材料,對學生的觸動更大。

作業二,對學有餘力的學生而言,結合《觀滄海》、《短歌行》以及正史中的曹操形象和小說中的曹操形象進行一番比較,應該會更好的認識到《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擁劉反曹”的傾向。

2、難易梯度和針對性:

作業一相對較容易,學生有話可說。

作業二需要學生有一定的閱讀積累,並能對問題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有一定的挑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