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說課稿範文彙編6篇

說課稿範文彙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4W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課稿範文彙編6篇
說課稿 篇1

設計意圖:

《綱要》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 空氣是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的,世間萬物的勃勃生機都是因爲有空氣的的存在,,爲孩子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孩子通過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去發現問題。使幼兒變被動者爲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從而萌發愛科學的情感。

活動目標:

1、感知空氣的存在,掌握空氣的特徵及作用。

2、幼兒對你探索自然現象產生興趣。

活動準備:

氣球、透明玻璃杯、粉筆、透明盛水容器、蠟燭、打火機、碎紙屑、紙片。 活動重難點:

重點:利用有趣的科學操作活動,使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產生興趣。 難點:引導幼兒通過老師的示範操作實驗,從中找到空氣。

活動過程:

(一)教師導入活動,引起幼兒興趣。

猜謎語,引出課題: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來一位好朋友,我們一起來猜猜它是誰?

謎語:

看不見、摸不着,不香不臭沒味道,動物植物都需要,一時一刻離不了。(空氣)

(二)提出問題,幼兒猜想。

1、尋找空氣:

小朋友們,我們現在一起來找一找,什麼地方有空氣?出示氣球,讓幼兒說出誰住在氣球裏?(空氣)

2、幼兒討論後回答,教師點評。

(三)實驗操作,探索活動。

1、身體裏的空氣

請幼兒伸出一隻手,嘴對着手用力吹氣,感知身體裏空氣的存在。或用手捏住鼻子閉上嘴巴,並說出自己的感受

2、粉筆裏的空氣。

以小組的形式,幼兒分別把粉筆頭放入盛水容器中,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並將自己看到的現象說出來。

(四)做實驗,感知空氣的存在及其特性

小朋友,今天老師要和你們玩個變魔術的遊戲《倒不出來的水》

1、出示玻璃杯和紙片。給玻璃杯倒滿水,蓋上卡紙,然後把杯子倒過來。你能使杯子裏的水不倒出來嗎?成功的和失敗的一名代表來演示。通過對比,幼兒知道只有使杯內無氣泡(杯內無空氣),才能將杯子倒過來。幼兒再次進行試驗,直到獲得成功。

2.是誰在幫忙。爲什麼杯子裏沒有空氣,水纔不會倒出來?究竟是誰在幫

忙?誰那麼有力量?引導幼兒交流:杯子裏沒有空氣,外面的空氣就會不讓水從杯子裏流出來。

3、將蠟燭點燃請一幼兒用玻璃杯罩住,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幼兒作答,把碎紙屑放在桌子上,幼兒分組:用手在周圍煽動,觀察紙屑的變化。讓幼兒知道空氣無處不在,感受我們的周圍充滿了空氣,只是我們看不見它。 活動延伸:

讓幼兒自己探索風和水等自然現象有什麼奧祕,引發幼兒對自然現象的興趣。

說課稿 篇2

(一)主要內容:

今天,我要說的這節課《美麗的染紙》選自九年義務教育書畫版小學美術第三冊,本課的目的是運用吸水性很強的生宣紙和透明水彩色,通過折、染等方法制作出美麗的染紙圖案。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發明了絢爛的印花、染色文化,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印染工藝品,深受人們的喜愛,並流傳到世界各地。雖說,在世界許多民族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都存在過,並都各自獨立的、自發的發生和發展,然而中國的印染工藝歷經千年、生生不息,以其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精湛的技藝,獨樹一幟。爲了使同學瞭解我們的民族,瞭解民間藝術,激發同學的民族自豪感,發展同學對美的感悟力、鑑賞力和發明力,同時也爲了提高同學的綜合素質,精心設計了這一課。本課既能培養兒童的繪畫興趣和能力,又能與保守教育緊密結合,使同學既把自身學到的、頭腦中積累的圖案圖形學有所用,又培養工藝製作的嚴謹性,同時也對同學瞭解有關美術知識、民間歷史也很有必要的。

(二)教學目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染紙圖案是民間圖案的一種,通過學習,激發同學熱愛我國民間藝術的情感。

知識與技能:染紙的基本方法

過程與方法:學習用浸、點、染等多種方法,製作出美麗的染紙圖案。

(三)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本課的特點和同學實際情況,學習不同的摺紙方法,學會染紙的染色方法是重點,摺紙的方法、浸染的面積和時間的掌握是難點。

  二、 說教法

在授課過程中,我主要通過直觀演示法、情境陶冶法,設疑法、講解法、談話法、示範法、練習法、鞏固創新法等多種方法綜合使用來解決本課的重難點的。

1、 直觀教學法,激發同學學習興趣,啓發同學主動學習。使複雜的教學過程變的簡單、直觀,吸引了同學的注意力,激發同學興趣,啓發同學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例如:講解示範各種染色方法。

2、 講解法的運用,使同學開闊眼界,增加知識。

比方:講完摺紙、染紙的方法後進行演示,看老師都用了哪些方法,怎樣的步驟。同學通過觀察,興趣較高,把同學積極性調動起來,很快通過比較得出結論,進而同學也會在自身的腦子裏勾畫出各種自身創意的美麗圖案。既培養了同學的形象觀察能力,又開發了他們的藝術想象力與創新力。

3、 運用談話法,抓住關鍵,培養同學分析事物,解決問題的能力。

講課中大量運用的談話法,引導同學提問,抓住問題的關鍵。如:通過實物在講單色染紙和彩色染紙圖案時,我啓發同學通過圖案給人的不同美感對比來了解,培養同學分析事物,解決問題的能力。

4、 運用鞏固創新法,培養同學觀察能力,進而開展他們的藝術想象力和繪畫創作能力。

藉助欣賞同齡人作品的時候,同學邊欣賞,我邊啓發引導同學分析作品,同學通過感官的看、聽與想象的思維,使同學全身心去參與,開闊了眼界,增加了知識,爲同學掌握重、難點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 說學法

在教學活動中,我把教學活動的重心,從“教”移到“學”,變“全盤授與”爲“啓發引導”,整個教學過程突出一個“導”字,導之以學,導之以思,導之以畫,導之以創作。教學過程中,所有的問題,結論都由導得出,同學總結結論。那麼,在學的過程中,以學爲主,以導爲輔,使同學循序漸進的學到知識。具體的說,在本課的學習中,佈置了觀察、比較、總結、創作等環節,協助同學學會觀察方法自身去看、自身去想、去畫,這樣就拉近了師生的距離,使同學對老師有親切感,激發同學學習熱情。

  四、 說教學過程

(一)、教學思路。

我將本課教學過程分爲六個環節:

1、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2、 化難爲易,培養同學的概括能力。

3、 演示做法,培養同學的觀察能力。

4、 欣賞同齡作品,增強同學整體意識。

5、 設計練習,鞏固創新,調動同學的繪畫積極性。

6、 拓展教學,激勵創新。

根據本課的特點和同學的實際,我在教學中爲同學設計了多種問題情境,激發同學探究、創新的慾望。在探究中把自身融於活動當中,發明性地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考一考----導出染

“良好的開端是勝利的一半”,如何才幹有效的調動同學對本課的學習興趣呢?我首先設計了一個難題。師:啊呀!老師不小心把顏色滴在白紙上了,怎麼辦?讓同學想一想、幫一幫老師來調動同學參與的熱情。在瞭解了宣紙吸水性強的特點後,導出本課的課題。

比一比----探究折(欣賞染紙)

接着我讓同學通過欣賞染紙作品來提出問題:“這些美麗的`染紙圖案怎麼會染的那麼整齊、漂亮?”同時抓住同學爭強好勝的心理,運用競賽的方式引導同學探究各種折法。“說到摺紙,我們同學可是專家。有的人會很多種摺紙的方法,下面我們就試試看,看誰折得最與衆不同?限時30秒”“10、9、8、7、6、5…….”在緊張的競賽氛圍中,同學的參與意識被充沛的調動了起來。同時在同學探究效果的基礎上歸納出各種折法.

試一試----探究染色方法(學習染紙 )

在展示了教師身穿的印染花布和民間藝術藍印花布後,歸納出單色染紙和彩色染紙圖案的特點的同時,同學對於染紙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師生在一起實驗探究出歸納出多種染色方法。這一階段爲同學提供創新的意識。對不同層次的同學進行點撥,使這節課的知識得到反饋,達到求新求異的目的。

看一看----增強同學整體意識(同學作品欣賞)

同齡同學的作品最能激發同學的競爭意識,教師通過優秀作品的分析,指導同學邊欣賞邊注意染色過程中重難點。大小色塊搭配、各種顏色搭配、深淺搭配等等同時體驗總結出染紙的特色:五彩斑斕、絢麗多彩。

做一做----激發同學的創新意識

在經歷了多個環節對染紙藝術的瞭解後,同學急於嘗試的心情可想而知。此時,教師無須講解更多的知識,主要在同學繪製過程中多關注有問題、有困難的同學,多給一點指導性的建議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評一評----展示效果(染紙拓展)

最後教師通過讓同學欣賞中世紀的教堂彩色玻璃,給同學創設一個美妙的想象空間。想象一下,陽光透過彩色玻璃窗會發生怎樣的效果? (絢麗多彩,五彩世界)要求同學把作品整齊的貼在教室的玻璃窗上,讓教室變成一個絢麗多彩的世界,同學在興奮中把染紙作品貼在了教室的玻璃窗上,同學們高興地欣賞着自身的作品,體驗到了勝利的快樂。與此同時,教師適時引導一下,這些美麗作品在生活中有什麼運用呢?在同學的想象力被激發了後,通過對用染紙製作的剪紙、裝飾畫、摺紙作品等欣賞,激勵同學在課後進行進一步的嘗試製作

說課稿 篇3

各位老師,下午好,我設計的班會課主題是:《好習慣助我成長》,以下我將針對本課設計進行說課。

對於此主題我從三個方面來講,第一是主題背景,第二是目標制定,第三是活動流程,第四是達成情況,第五是教學反思。

一、主題背景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一切教育都可歸結於養成兒童良好的習慣。”低年級是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如果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那麼將終生受益。我們班孩子活潑可愛,對新鮮的事物充滿興趣,而且對學習有較強的主動性,但個別孩子個性較強,自控能力較弱,且容易受到外界干擾。課堂上時常是老師在上面講,部分孩子只是專注於聽老師講課,不善於聽取同伴的發言,個別孩子甚至整堂課都遊離於課堂學習之外;精心設計的課堂提問被少數孩子包打了天下,大多數孩子成了課堂的陪襯。從日常的觀察記錄看,大多數孩子在一節課的前十分鐘時注意力比較集中,越往後注意力越分散,越容易離開教師的教學內容??帶着困惑和家長們溝通發現家中也是如此,從家長反映情況來看,一年級孩子在完成家庭作業時,做作業的姿勢不端正,往往邊做邊玩,不夠專心,大部分家長都是自己陪孩子一起做作業。看到這些不得不引起我的思考,是什麼原因導致教育的現狀呢?我把原因歸因在:一、前期的教育不夠紮實,二、家校未形成合力。針對學生們的學習狀況和家長們的教育現狀,我選擇了本主題《好習慣助我成長》。

二、目標制定

通過這節課我想要實現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這次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做到上課專心聽,積極舉手回答問題,書寫認真工整等良好學習習慣。

2、通過課堂辨析,讓每個孩子都能爭做“良好習慣小標兵”。

3、課內外結合,表揚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同學,在班內掀起人人爭學習習慣花的熱潮,進而形成一個良好的班風和學風。

下面我來談一談設計這節課的具體做法。

三、說主題活動過程

(一)前期準備

針對教學目標,我開展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第一階段:通過學生和家長問訪,利用課餘時間組織學生尋找自己和他人身上存在的優缺點;第二階段:收集材料,比如校園美景圖片;歌曲《上學歌》、好的學習習慣的兒歌和《大衛上學去》繪本;製作“五色花”花瓣等;爲的是主題班會順利有效地開展,能助孩子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指明方向。

(二)說教學流程

1、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本環節我爲孩子播放美麗校園風貌圖片,意在激發孩子熱愛校園之情,引言:小朋友,瞧!我們的校園多美麗。(播放校園幻燈片)一起唱起《上學歌》。爲榮升一年級學生而感到自豪,更爲“成爲少先隊員”滿懷期待,導入:光榮地成爲了一名少先隊員,入隊現場多麼讓人自豪,此時此刻你想說什麼?(學生暢所欲言)老師總結。

此時爲激發孩子內在的“好習慣”不斷努力前進而驅力。

2、第二環節:學習繪本,明辨是非。繪本畫面精美,富有內涵,能給孩子美的薰陶。它能激活孩子的想象,有利於孩子創造力的培養。繪本《大衛上學去》是孩子喜聞樂見的題材,人物形象生動,故事情節生動而又淺顯易懂,由此藉助豐富的圖畫使孩子們在閱讀文字時覺得更爲簡單,通過直觀化的繪本內容,孩子吸收、激盪、轉化着各種觀點,在無形中提升了文字閱讀能力,在潛移默化中感悟其中的道理。欣賞並學習繪本《大衛上學去》。讓學生說說:這是一個怎麼樣的大衛?怎麼樣才能做一個合格的學生?老師總結:老師想,在坐的你們何嘗不是一個個的大衛呢?

第三環節:身邊榜樣,樹立標榜。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更何況是身邊的好榜樣,觸手可及,容易言傳身教。本環節我將好榜樣顯性化,小組尋找並討論身邊有着良好學習習慣的小夥伴的身影,交流彙報優秀典型案例,其餘小朋友邊拍手邊評價進行互動,一方面爲的是調整與集中孩子們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是將思考與評價融合。同時與之進行對比,反差不好的學習習慣,查找差距,取長補短,讓孩子們共同進步。

老師追問不好的學習習慣呢(指名交流,同伴互促)

最後老師總結:我們一定要改正這些壞習慣,培養好習慣。

第四環節:自主實踐,自我評價。我們班的孩子喜歡直觀、生動的評價,於是我在本環節中以“五色花”爲激勵工具,(出示:五色花)怎樣才能得到更多的花瓣呢?

花瓣一:上課專心聽,不講話,不搞小動作;

花瓣二:積極舉手回答問題;

花瓣三:作業認真仔細做,書寫工整;

花瓣四:書寫姿勢端正又規範

花瓣五:作業按時完成並上交不拖拉,有錯主動來訂正。

養成了這些好習慣,就可以開出一朵鮮豔的大紅花(向學生展示自己貼好的大紅花)。

標明各色花瓣所代表的好習慣,寓抽象枯燥的語言道理於遊戲中,讓孩子動手操作,在自評、他評中,正視缺點,揚長避短,在互學、共勉中,促進每一個孩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斷成長。

第五環節:總結提升,拓展延伸。本環節我將課堂延伸,將習慣延續,課內外結合。首先大屏幕出示關於學習習慣的兒歌,教學生的熟讀兒歌,同時理解兒歌的含義,讓學生知道兒歌中的學習行爲,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先進行總結過度:好習慣將陪伴我們一起成長!再(出示兒歌)配樂,師生齊誦。

我們都是小學生,培養習慣最要緊;

上課應當專心聽,積極開動小腦筋;

作業認真仔細做,按時完成交得勤;

有了錯誤要訂正,知識才能學得清;

學習要有好習慣,我們牢牢記在心。

最後拓展:好習慣,我養成。“學習習慣反思卡”將課堂所悟延伸到課外,延伸到生活,家校合力共同督促。

四、達成情況

本次課在充分的前期觀察與問卷調查後,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的符合班情的活動目標,活動中以創設美麗校園的情境爲導引,以談話引導爲形式,巧妙引入繪本故事與兒歌誦讀,發揮課堂這個主陣地的效應,讓學生自主討論、自主實踐、自主評價,寓教於樂,邊思邊悟,激發愛學校、愛學習的情愫,明白只有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將課堂所悟延伸到課外,延伸到生活,課內外結合,家校合力共同督促。從學生的認知反映來看,學生們對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了明確的意識;從學生的行爲評定來看,明辨了好與壞習慣的區別,從而能正確管理好自己的學習習慣;從學生的日常行規觀察中來看,學生們對自己的行爲有所約束,對其他人也有所監督與提醒,良好的習慣氛圍在無聲的身教中蔓延開來。

五、說教學反思

這節班會我通過直觀圖片的刺激、生動故事的欣賞、有效的實踐操作等,多樣形式的組織引導,讓學生能夠辨別出正確的與錯誤的一些行爲,讓孩子在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一

些好的習慣。

由於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個反覆的過程,所以除了在班會課上展開習慣養成教育,其實在平時任何時間都要落實關於習慣養成的培養,總之,良好習慣養成教學是持久戰,班主任必須和學生共同努力,在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逐漸自然習得的,是一個創造的過程。

本主題班會設計比較粗淺,敬請各位專家、老師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這是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一篇文章。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比較少見的一篇闡明道理的議論文。文章首先開門見山提出作者的觀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然後通過古今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學生:只有一生勤奮,纔能有所作爲,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課文共四個自然段,根據擺出觀點,舉例證明,點題作結的大體結構我把課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扣題立論,作者以問句開篇,引出中心論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接着強調指出,古今中外的每一個成功者都是依憑勤奮獲得成功的。

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舉例證明。作者例舉了一古一今的兩個典型事例來證明開頭所擺出的觀點。

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總結全文。這一部分緊承上文,強調今天仍然不能忘記"勤奮"二字,只有一生勤奮,纔能有所作爲,有所貢獻。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考慮到四年級學生的整體素質,也爲了實現"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體"這一目標理念,我對教材進行了創造性的組合,使學生做憑藉了教材,又不拘泥與教材。所以本節課的主要模式爲自主探究型閱讀教學模式。

由於本課是《說勤奮》的第二課時,學生已經對課文有了較多的瞭解。因此,本課的教學開展緊緊圍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這一論點,構建學習板塊,系統組織教學。通過教師組織學生精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結合司馬光的具體事例,通過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細細咀嚼,理解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麼,他是怎樣"用汗水澆灌出來的"?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主要採用學習的遷移,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同樣討論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麼?和"他是怎樣用汗水澆灌出來的?"這樣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領悟"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纔能有所作爲,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2、學法:現在人們對教育的要求已經轉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重視學法指導。教學的目的不僅要使學生學會,而且要引導學生學會。爲此我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讓學生充分去感知語言材料,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感悟、小組學習,研究語言文字。我教學生用"讀""思""議""悟"的方法學習本課,仔細品味重點段、句、詞,體會文中的情感。這種方法,不僅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鍛鍊了學生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的認識,針對新課標對中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學習司馬光和童第周勤奮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的道理。

3)教育學生從小要勤奮學習,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四、教學重難點:

本文的說理性很強,通過具體事例來論證所提出的論點,因此,我把文章2、3兩個自然段的學習作爲本課教學的重點,並把理解"手中的鮮花""汗水和心血""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等詞句的意思作爲教學的難點。教育學生從古今中外的名人身上體會他們的勤奮,從而讓他們明白只有勤奮長大了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五、教學過程:

圍繞以上的教學目標,我大致這樣設計了教學過程:

1、明確中心,學習第一段

(1)找出中心句: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勤奮

(2)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討論:"鮮花"在這裏指什麼?(他們所取得的成就) "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麼?(艱辛的勞動)

(3)比較: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教師引導學生理解,第二句話更加具體,通過"古今中外""每一個""都是"說明了無數的事例證明了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樑)

2、研讀事例,學習第二段

從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司馬光的勤奮的?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躲"、"一遍又一遍"、"滾瓜爛熟"、"警枕"體會司馬光一生勤奮,最終取得了成功,編成了史學鉅著《資治通鑑》。

3、學法遷移,學習第三段

學生自學,完成下列思考題,並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有關的詞句畫出來:(1)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麼呢?(2)童第周的情況和司馬光相比有什麼不同?(3)童第周的成功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4、拓展練習

引導運用本文的寫作方法(擺觀點——舉例子——總結),勸勸兩位學生:(1)我天生聰明,所以不需要勤奮也一定能成功;(2)我基礎比較差,恐怕再怎麼努力也趕不上聰明的同學,也就不想努力了。

  六、板書設計:

16、說勤奮

勤奮 理想橋樑 觀點

司馬光 編成《資治通鑑》

童第周 完成蛙卵剝離手術 舉例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六課《秋天的雨》。本課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的特點,以秋雨爲線索,將秋天衆多的景物巧妙的串起來,帶出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使學生通過課文生動的描寫,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名爲寫秋雨,實際在寫秋天。課文的內容豐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點,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的豐收景象,還有深秋中各種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

課文把秋雨作爲一條線索,將秋天衆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因此,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鑰、匙、繽、枚、爭、勾、喇、叭、厚、曲、豐”等11個生字。會寫“盒、顏、料”等13個字。能讀寫“顏料、淡黃、豐收、一曲”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秋雨的喜愛和讚美之情,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3、喜歡秋天,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對秋雨的喜愛。

這篇課文語言生動優美,所以,制定此教學目標,重在使學生在讀中感受秋天的美好。

二、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抓具體的語言文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好課文。使學生通過課文生動的描寫,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課文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發感情,這些被藝術化了的語言,會給學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感受課文中描寫的秋天美景,體會作者對秋雨的喜愛之情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三、說教法

(一)情境創設法

一位教育家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我充分利用一些教育資源爲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興致高漲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

(二)朗讀指導法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閱讀教學應達成的重要教學目標,老師必須有策略地對朗讀進行指導。

(三)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我將合理運用多媒體,以情景助讀。

四、說學法

課文的語言生動優美,非常適於朗讀,葉聖陶先生說:“美文需美讀。”所以,我指導學生採用自讀自悟、情境朗讀、邊讀邊想象畫面等學習方法,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訓練爲主線,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積累、讀中感悟、讀中運用。

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是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二小節的內容,是本單元的重點內容。學好本節課的內容,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爲以後學習其它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一)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在探究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中,滲透“實驗——發現——驗證”的數學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遷移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數學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會利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解決實際問題。

2.教學難點

長方形面積公式的發現過程。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已經具備了觀察、比較的意識,並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初步認識了面積及面積單位,會用面積單位直接測量面積,這些都爲本節課的學習打好了基礎。

  三、教法、學法分析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了情景教學法、小組協作法、觀察法和發現法三種方法。

由於三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因此本節課的教學儘量運用直觀教具、學具、多媒體等手段,爲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儘量多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他們去探索、去發現、去歸納,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只是啓發者、引路人,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四、教學流程設計

針對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今天下午學校安排咱們班的同學給教學樓前的兩塊草坪澆水,(課件出示兩塊草坪)老師準備分成男女兩組,請你們自己選擇。教師鼓勵男生承擔較大塊的草坪,究竟哪塊草坪大呢?(男女生爭執不休)怎樣比較草坪的大小呢?從而得出要比較草坪的面積。(適時提問什麼是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進一步引導如何比較面積大小?你有哪些方法?(重疊、數面積單位)對於面積較大的草坪這兩種方法又太麻煩。從而引出本課主題: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通過真實情景的創設,自然地引出了本課所要研究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了主題的思考,引發了學生學習新知的慾望,爲學習新知豐富了情趣,爲下面的教學埋下了伏筆。】

(二)觀察發現,猜一猜

課件出示四幅圖片(背後畫有一平方釐米的小方格),大小關係爲①長相同,寬不同;②寬相同,長不同;③長寬都不同。請學生根據小方格的提示回答三副圖的面積,並結合課件演示引導學生觀察猜想長方形的面積可能與什麼有關。當學生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和寬有關係之後,引導學生進一步求證長方形面積與長和寬之間的數量關係。

觀察課件上的三幅圖片的長、寬、面積各是多少,教師板書:

長(釐米) 寬(釐米) 小方格個數 面積(平方釐米)

8 54040

8 64848

7 64242

10 33030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得出:每排的個數(長所包含的個數)×排數(寬所包含的個數)=總個數(長方形的面積)

學生通過觀察初步發現:長與寬的乘積正好等於長方形的面積。

(三)自主探究,驗一驗

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測已知長、寬的長方形的面積。

學生先量出長方形的長和寬,再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測量長方形的面積,並將結果填入表中。

根據學生的討論交流情況教師擇機板書得出結論:長方形的面積=長×寬,並介紹字母公式S=a×b

【在驗證歸納過程中,做到了學生人人蔘與教學,每個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實際驗證並歸納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這裏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

(四)靈活應用,遷移方法

在推導正方形面積公式時,沒有把它作爲例題來教學,而是在練習計算長方形的面積時,把一個長8分米、寬6分米的長方形,漸變成長6分米、寬6分米的正方形,讓學生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遷移到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即長和寬相等時,就變成了邊長×邊長,從而總結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發展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觀念。

(五)聯繫實際,學以致用

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有了明確認識以後,讓學生自己解決課前提出的選草坪的問題。安排相應的練習題,練習題的設計由易到難,採用闖關遊戲的方式進行,最後出示有一定難度的綜合拓展題目作爲作業,讓學生帶着新的問題走出課堂,期待下一課的到來。

在這節課上,我主要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實驗—發現—驗證-歸納總結等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觀察、測量、猜測、驗證、想像等過程,在合作探究中歸納總結出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通過學具操作和課件演示,吸引了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習活動中理解數學知識,積累學習方法,思維方法,科學探究的方法,體驗自主學習的快樂和成功,從而形成豐富的數學體驗,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