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語文說課稿彙編7篇

語文說課稿彙編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W 次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說課稿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說課稿彙編7篇
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星星變奏曲》是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篇課文,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詩歌,教學目標是學習這些詩歌,要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展開想象和聯想,感受詩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練、優美的詩歌語言。

《星星變奏曲》本課的教學目標:一是瞭解“朦朧詩”的特徵與創作背景;二是在反覆誦讀中感知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徵意義:三是理解變奏曲的含義;四是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追求的思想感情。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領悟詩歌的意象和主題,難點是認真體會“星星”這個意想在不同的情景出現和不同的事物相結合所表現的情境、氛圍的不同。

  二、說教法

指導學生預習。培養學生讀書,查找資料,注音釋義的良好習慣,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主題和積累詩歌的基本知識。本課要查找的相關資料有“變奏曲”、“意象”、“意境”、“朦朧詩”和作者等相關材料。

朗讀法。詩歌的教學以誦讀爲主,指導學生讀出不同的語氣、語調、節奏,通過反覆誦讀感知“星星”的形象,感悟星星在詩的上下節中不同的情景和情境,體會詩的主題思想。

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讀讀、議議、想想、說說,重視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老師的對話。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提問法。加強教師的引導,避免學生毫無目的的讀,沒有方法的讀,通過提問引導學生逐步理解和探究課文。

  三、說教學程序 導入新課

首先,運用創設情境法導入。導語是“同學們,你們是否欣賞過深邃靜謐的夜空?是否欣賞過一顆顆璀璨瑰麗的星星?你又是帶着怎樣的心情去欣賞的呢”(請同學們說說)。這一導語,意在把學生領進詩情畫意的情景中,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第二,讓學生交流查找的資料。即使檢查預習作業,也是積累知識。

第三,教師用最簡潔的語言介紹“物象”、“意象”、“意境”、“朦朧詩派”、“變奏曲”。這些名詞學生僅憑材料理解有一定難度,需要教師的點撥。這一環節是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知識,更好的理解詩的主題。

整體感知 1、朗讀詩歌

(要求:正確有感情的朗讀。)

2、認真品味兩節詩的不同讀法。想想怎麼讀?爲什麼這樣讀? 設計這一教學環節目的是讓學生整體感知詩的內容,初步領會詩中創設的情境。品味和揣摩第一節詩人創設的是光明、美好的意境,

第二節創設的是寒冷和殘酷的意境,因此在朗讀時第一節應用明快輕鬆的口吻朗讀,第二節應用緩慢、低沉的語調朗讀。

研讀賞析探究

出示思考題一:詩中的星星象徵什麼?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引導學生找到並朗讀描寫星星的語句,體味和揣摩含義深刻的詩句,如:“每一首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通過學生思考、討論明確星星象徵光明象徵美好的事物,表達了詩人對光明的渴望。

出示思考題二:兩節詩在結構及語言上有什麼異同?(引導學生分析句式)

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願意誰不願意 如果誰還需要誰還需要誰願意誰願意 出示思考題三:探究“變奏曲”的含義。(引導學生分析比較詩的一、二節在結構、句式、意象的塑造上、情感的抒發上,形成的強烈對照,這正如“變奏曲”一樣,因此,題目“變奏曲”原指音樂術語,課文中是指詩的上下節結構、句式、意境、主題和情感的變化。

感悟延伸

1、感悟朦朧詩的特點。讓學生思索學了這首詩後,談談對朦朧詩的認識。學生通過對這首詩的學習感悟到朦朧詩是通過意象和比喻等來表達詩人的感情。

2、延伸:閱讀“丁建華談朗讀《星星變奏曲》的感受”這一片段。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奏好四部曲“導入新課——整體感知——研讀賞析探究——感悟延伸”。

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哀江南》是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古戲曲單元的自讀課文,安排兩課時。

本文是著名的傳奇劇作《桃花扇》結尾的一套北曲。這套曲子,通過教曲師傅蘇崑生在南明滅亡後重遊南京所見的淒涼景象,話興亡之感,抒亡國之痛,表達了強烈的故國哀思。

它由七支曲子組成,前六曲鋪寫景物,寓情於景;最後一曲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開篇頭兩句以後,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師傅蘇崑生遊南京的蹤跡爲線索,由遠而近,從城郊寫到孝陵,從故宮寫到秦淮,從板橋寫到舊院,描寫南明滅亡後南京各處的淒涼景象,展現了南京面目全非的變化。在景物描寫中蘊含了懷念故國的無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這六支曲子集中筆墨寫景,一氣貫穿,層層蓄勢,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發,動人心魄。

整套曲子,語言準確、生動、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個“舞”字,寫出燕雀在丹墀上跳來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個“朝”字,又把這種情形與臣子拜見天子的莊嚴禮儀聯繫起來,給人以今昔對比的聯想,表現了昔日神聖宮廷的今日極端衰敗景象;“剩一樹柳彎腰”的“剩”字,意味深長,表明柳樹不僅只有一株,是孤獨之柳,而且是昔日衆多柳樹中的殘存之柳、僅存之柳,使人想見當年絲絲綠柳夾岸垂翠的美景,飽含今非昔比、感時傷懷的無限淒涼。

尾聲一曲,多用對偶、排比,兼用三個散句,既句式整齊又駢散結合,錯落有致,讀起來一氣貫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擊節。

二、教學目的與重難點

1、通過誦讀品味曲詞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

2、學習借景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

3、體會作品表現的興亡之感

品味語言和學習借景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是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朗讀曲詞,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語言。

2、選取重點曲子作深入分析,並以此作爲示範,引導學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賞。

3、通過與詩歌進行比較閱讀,瞭解借景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在戲曲和詩歌中的不同特點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複習舊課,導入新課。

二、介紹作者、劇情

三、介紹傳奇與雜劇的區別

四、整體感知

1、字詞正音

2、指導學生集體朗讀和自由誦讀

3、在熟讀全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握主體內容

(1)七支曲子可分幾部分,各寫什麼內容?

明確:三部分。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寫蘇崑生重到南京所見的戰後郊外的淒涼景象。爲全文定下濃郁、悲愴的基調。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寫蘇崑生憑弔昔日國都的各處地方,抒發亡國之痛。第七支曲子是尾聲,爲寫蘇崑生總吊南京,慨嘆南京今昔景象的變化,痛悼南明的滅亡,唱出強烈的亡國之痛。

(2)蘇崑生憑弔了哪些地方?是按什麼順序進行的?

明確:重點突出了明孝陵、明故宮、秦淮河畔、長板橋和舊院。蘇崑生是按自己覽遊南京的蹤跡爲線索,由遠而近,描寫了南明滅亡後南京各處的淒涼景象,展現了南京面目全非的變化。

(3)課文中哪些語句能點明全篇的主旨?

明確:“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

第二課時

  一、選取第一、第七支曲子作精講

1、讀第一支曲子,思考:前兩句在全篇中有什麼作用?“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中“殘”“廢”“瘦”“空”四個詞有何修飾作用。

參考:“山鬆野草帶花挑”,描寫蘇崑生肩挑柴草、信步走來的形象,點出他在南明滅亡後隱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擡頭”三字不僅可以使人想見蘇崑生心懷亡國之痛、低頭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轉,表現了他的感情的急劇變化,使人彷彿看到他突然發現“秣陵重到”的情態。“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滅亡之前和滅亡之後、往昔和今日的時間界限,引出蘇崑生目睹的南明滅亡之後南京的淒涼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懷舊傷今的寫景抒情基調。

“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寫的是蘇崑生“重到”南京後第一眼看到的景象。這裏一連用“殘”“廢”“瘦”“空”四個詞作修飾語。以“殘”修飾“軍”,使人想見敗軍潰逃的情形,這是虛寫,是因“廢壘”這一眼前實景而引起的聯想;“殘軍”與“瘦馬”也是虛實相對,前者爲眼前之未見,後者爲眼前之所見;昔日用於戰爭的“壘”“壕”,如今已“廢”“空”,又襯之以臥在空蕩蕩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馬,更顯淒涼。這些描寫生動具體,寥寥數字,就真切地呈現了南京城郊戰後傷痕累累的淒涼景象。

2、讀第七支曲子,思考:裏面用了哪些對偶句、排比句?有何表達效果?

①對偶句

金陵玉階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

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

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②排比句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

作用:這段曲詞大量運用排比句,句式整齊,節奏鮮明,語勢貫通,使曲詞具有聲情並茂的強烈效果。

  二、引導學生自讀,品味語言(學生有可能提到詞句評析參考)

(1)“橫白玉八根柱倒”一句中,一個“橫”字,一個“倒”字,寫出了景象的淒涼。“橫倒”是無順序地亂倒,可見是遭受戰爭創傷的見證。又加上“倒”的是白玉柱,又隱隱可見當年的繁華。由眼前景聯想到當年景,自不免悲從中來,亡國之恨頓生。

(2)“舞丹墀燕雀常朝”一個“舞”字寫出燕雀在丹墀上跳來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個“朝”字,又把這種情形與臣子拜見天子的莊嚴禮儀聯繫起來,給人以今昔對比的聯想,表現了昔日神聖宮廷今日卻極端衰敗的景象。

(3)“剩一樹柳彎腰”一個“剩”字,意味深長,表明柳樹不僅只有一株,是孤獨之柳,而且是昔日衆多柳樹中的殘存之柳、僅存之柳,使人想見當年絲絲綠柳夾岸垂翠的美景,飽含今非昔比,感時傷懷的無限淒涼。如將“剩”改爲“留”或“見”都不好。“剩”與“留”意思相近,但“剩”一般是被動的,而且有“殘存”“殘餘”的意思;“留”可以是被動的,也可以是主動的。“見”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給人今昔對比的變遷感。用“剩”字比用“留”字或“見”字更貼切地表達了唱曲人的故國情懷。

三、比較:劉禹錫的《烏衣巷》與課文的寫景抒情有何異同?

參考:同爲描寫南京現在的淒涼景象,藉以抒發興亡之感,但《哀》與《烏》寫景抒情有所不同。

《哀》寫整個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宮,秦淮一帶等各處的景象,是全景式的描寫;《烏》只寫烏衣巷一帶的景象,以小見大。《哀》與《烏》兩者都描寫了現在的淒涼景象,但《哀》比《烏》的今昔對比更顯露,更鮮明。《哀》在主要描寫現在的淒涼景象的同時,也有對過去繁華景象的描述(“俺曾見金陵玉階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眼見他起高樓”);《烏》只描寫現在的淒涼景象,對過去的繁華景象僅以“舊時”二字略加暗示。

抒情也不一樣。《哀》傷古懷舊,悲嘆南明王朝的衰亡,抒發親身遭受的亡國之痛,表現了深沉的故國情懷和強烈的民族感情;《烏》詠史懷古,以煊赫世族的沒落表現六朝的興亡,抒發對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的感慨,寄寓了應從中汲取歷史教訓的深意。《哀》先集中筆墨寫景,寓情於景,景中見情;最後直抒胸臆,慷慨悲歌。《烏》“用筆極曲”,詩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寄寓於景物描寫之中。

語文說課稿 篇3

一、教材簡析

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第三冊第28課《淺水窪裏的小魚》。這是一篇通俗易懂的故事。本課講述的是一個小男孩看到成百上千條小魚被困在淺水窪裏,儘管沒有人在乎,但是小男孩卻在乎每一條小魚的感受,他一條一條地撿起來,用力地把它們扔回大海的事。作者通過這個故事,讓孩子們認識到當小動物受傷時,應該伸出援助之手,用愛心來幫助它們;通過思想品質的教育,從而美化孩子們稚嫩的心靈。

全文主要是講小男孩怎樣拯救被困的小魚,這就是文中的主要內容。

二、重點難點

本次說課的是第二課時,其重點和難點是:

第一:由一個撿魚的小動作、小故事中,深化學生對弱者,尤其是對受傷的小動物的愛心幫助。從而引導學生要愛護小動物。

第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語氣。

我教的是第二課時,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生字,初讀了課文的基礎上進行的,要求會寫的8個生字中孩子們已經學習過6個,剩下的2個生字在第二課時中完成,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我在教學中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三、教學過程

1、轉變教與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在教學設計時,努力體現這一理念,在教學2~6自然段時,讓學生自主讀書思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內容或讀書,把課堂上更多的時間、更大的空間交給學生,讓他們在合作同進步,在解決疑難中大膽創新,從低年級就培養自主合作學習的意識及主動探究的能力。併爲學生鋪設體驗成功的.平臺,採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更加重視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愛學習、會學習。

2、巧用多媒體課件,輔助理解課文內容:

在本課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課件,不但創設了情境,也促進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思維的擴展。在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利用淺水窪裏的小魚這個特寫的畫面,使學生感悟小魚的危險處境和小魚盼望獲救、渴望獲救的心情,爲理解下文做了孕伏。總之讓學生積極參與,藉助課件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喚醒他們對生命的珍愛,使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有效整合。

3、以讀爲主線,體現語文學科特點:

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多種朗讀方式來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並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用自己喜歡的語氣朗讀,在讀中分析文章。這樣既能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又較好地突出語言文字的訓練,葉聖陶老先生說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最爲重要的是訓練語感。”而這節課的多種朗讀方式,正是更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我採用多種讀書形式,如自由讀、學生個人讀、分角色讀、同桌合作讀,例如,在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先由學生自由讀,體會小魚的感受,再讓學生看課件,結合具體情境再次體會小魚的感受,然後帶着感受再讀課文,逐步引導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再到有感情的朗讀,落實讀的訓練目標,重視讀的實踐過程,使閱讀真正成爲學生主動的個性化行爲。在讀中使學生理解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樹立起保護動物、珍愛生命的意識。

四、結合低年級學生特點,加強識字寫字教學

爲了落實低年級要加強識字寫字這一教學目標,我在教學中,把識字寫字融入到“救小魚”的情境之中,使學過的生字新詞再次復現,幫助學生鞏固記憶。特別是寫字,每節課都讓學生動動筆,寫寫字,在老師的反覆指導下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

綜觀本節課,教學活動呈開放性特點,教師教的有效,學生學得輕鬆、愉快,但是教學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和疏漏之處,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和改進

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鼓勵也許是一個眼神、鼓勵也許是一句讚美的話語,它像一股清泉滋潤着人們的心靈,鼓起了人們的勇氣,更給了他人可貴的自信。文中老太太的一句句詩一般的語言造就了一個學琴少年在音樂的路上堅持不懈地走下去。文中講述了“我”是一位小提琴愛好者,開始學琴時不掌握要領拉得十分刺耳,心理不由得十分沮喪、自卑。我來到了一片樹林中邂逅了一位稱自己耳聾的老婦人,在她的鼓勵和激發下,我重拾信心,堅持不懈地練習,最終當我已拉成曲調時發現了事情的真相,原來她根本不是聾人,而是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曾是首席小提琴手。至此更加激發了我的刻苦精神。讀罷此文,我不由得唏噓不已,爲人物前後的突變感到吃驚,爲文中“我”刻苦練琴的精神感到敬佩。更對老一代音樂人對年輕一代音樂人的呵護和鼓勵感到無比欣慰。課題“唯一的聽衆”表面指文中的老太太,內在還隱含着對我拉小提琴的鼓勵和引導,是貫穿文章的線索,是文本核心價值所在。在寫作上設置了懸念,結尾出人意料。我將帶領學生認真研讀課文中描寫老太太語言的句子,走入人物的內心,凸現人物的精神世界。

二、說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的內容,引導學生從老教授的語言與我的心理、行動變化兩方面感受老人對我的愛護、鼓勵,以及我對她的感激、敬佩之情。

2、仔細閱讀文章,邊讀邊思,體會“我”學琴的心路歷程,並且補白想象。

3、解老太太對我一份特殊的關愛和鼓勵,感受她可親可敬的形象。

三、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聯繫上下文,體會老人語言的內在含義,感受老人對我的幫助、鼓勵,感受她可親可敬的形象。

四、說教學設計

(一)導入

課前播放小提琴獨奏曲《梁祝》請學生欣賞。因爲學生對小提琴瞭解不多,很多同學可能根本不會欣賞,因此用音樂導入學習,讓學生對小提琴取得有沒有初步的感受,並由此想到,學習任何一種樂器都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

(二)學習課文1和14自然段

我讓學生分別讀課文的第一和第十四自然段,來看看我在學琴前、後發生了哪些變化,學生找到了我由一名音樂白癡變成了真正的小提琴手,並能在成千上萬觀衆面前演奏。此時,學生心中都會產生一個疑問:我爲什麼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呢?就帶着心中的疑問去文中尋找答案。

(三)品讀感悟這一塊我抓兩條線索進行教學。一是抓老太太的幾處語言,讓學生細細體會。二是抓我碰到老太太后自己的心理及行動上的轉變。

1、小組合作學習課文,體會老人每次說的話的含義及對我的影響:接着小組討論,老太太說這些話的用意。第一處:她向我道歉,打消我的戒心,營造寬鬆和諧的談話氛圍。第二處:鼓勵我拉給她聽,並聲稱自己是個聾人。激發我拉琴的慾望。第三處:請求做我的聽衆,願意用心聽取。第四處,由衷的誇讚我,激發我信心。第五處,不失時機地鼓勵我,給我提出了最高的要求。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也讓學生理出一條我的心理活動的線索來,由不好意思、灰心、羞愧、沒有信心、有些自信了、到最後的充滿信心。引導學生思考我變得自信起來的原因,得出是老太太的鼓勵和讚美。在彙報第8小節,找出我練琴時發生的變化:引導學生從多角度來找變化,練琴時的動作、所付出努力的程度。最終歸結到我對學琴的信心。我的轉變都來源於老太太真誠的鼓勵和讚美。由此得出,我由一名音樂白癡轉變成真正的小提琴手的原因一方面是老人對我默默地關注、持久的關懷、真誠的鼓勵,使我有了自信,另一方面就是我自己刻苦的練習。在學生對老人有了充分的瞭解後,我再問: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這是學生的回答就由慈祥、善良上升到了對老人美好品質的理解上。

2、引出妹妹這一角色,問:妹妹這一角色在文中並不重要,我們能否刪去呢?學生自己從文中尋找答案,通過妹妹的語言,我知道了這位老人並不是一個聾人,而是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再次感受老人她美好善良的心。這時我再問一句:假如在初見老人之時,老人就告訴我他的真實身份,那我又會如何?從而使學生明白,老人她還是一位有着高超教育技巧的教育家。

3、再讀課文最後一段時,我主要抓住課文最後一句話,問:我爲什麼每當拿起小提琴,就會想起這位老人,我唯一的聽衆呢?使學生明白,我的成功離不開這位老人,這也表達出了作者一直對老人心懷感激之情。

(四)拓展練習

1、你學完課文之後,我想對老人說_________,我還想對小提琴手說_________,我最想對自己說_________。

2、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像這位老人一樣,一直默默鼓勵你,支持你,幫助你的人呢?

(五)小練筆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許多幫助過你的人,請選取這個人給予你幫助的事例,要着重突出你的心理變化過程。

(六)板書設計

唯一的聽衆音樂白癡————→真正的小提琴手老人:關懷、幫助、鼓勵、信心我:自信 + 勤奮 刻苦

語文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要爲大家呈現的是長春版義務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第一冊第五板塊的第一課《古朗月行》。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展開我的說課。首先是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古朗月行》節選自李白的一首膾炙人口的樂府古題詩,詩中介紹了作者小時候因不認識月亮,把它稱作“白玉盤”、“瑤臺鏡”。詩人運用浪漫主義手法,藉助豐富的想象,表現出孩童時期對月亮幼稚而美好的認識,語言質樸,富有童趣。本文處在教材第五板塊,主題是有趣的夜空,承擔着《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所指出的“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這一任務,本篇文章是這一板塊的第一篇課文,對於指導學生識字、寫字,落實本學段、本冊、本板塊的教學目標,均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本課教學,我把古詩作爲識字、寫字的載體,根據課標要求,教材特點以及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轉向大屏幕) 知識與技能:認識9個生字,會寫6個字。重點認識“古”字的偏旁“十”及指導“行”“飛”的書寫,能朗讀、背誦古詩。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自己的努力及同桌間合作、交流,記住字音、字形。引導學生採用“讀拼音”、“問老師”等方法識字音,用“數筆畫”“加一筆”等方法記字形。 情感態度價值觀:指導朗讀,感受詩歌所描繪的意境,激發想象力,體會夜空的美好。

三、教學重難點

一年級的課堂,識字最爲重要。這節課學生第一次接觸合體字和新部首,所以我的教學重難點就落在部首“十”、合體字“行”的認識及書寫上。

四、教學環節

爲了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三維目標,落實重難點,我設計了 (轉向大屏幕) 四個大的教學環節。

(一)謎語導入,激情引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伊始,我出示一則謎語讓孩子們猜,再一同欣賞月亮的圖片,說說自己眼中的月亮是什麼樣子的。順勢引出“李白小時候眼中的月亮是什麼樣子的”,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走進古詩。激發興趣,把孩子引入語文的殿堂,興趣盎然地接受新知識。

(二)授之以漁,識記字音

“音形義”三位一體是中國漢字的最大特點,對於一年級孩子來說,讀準字音,是學習漢字的第一步,只有會讀了才能更好地記憶,理解和運用,所以我把解決字音放在首位。讓學生聽範讀,圈生字,教給他們運用“讀拼音”、“問老師”等方法記字音,再同桌考讀,最後由老師檢測。力求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用喜歡的方法自主識字,鍛鍊學習能力,培養小組合作,探究意識。

(三)發揮主體,巧記字形

讀準字音,記準字形,這樣落筆時才紮實。所以,記準字形尤爲關鍵。本課知識點多,容量大,字形很有特點。“古”、“行”和“臺”字是這冊教材中第一次出現的合體字,而部首、上下結構、左右結構的含義,都是學生要掌握的。因此,我把這三個字作爲講解重點。先讓學生自主記字形,同桌間說說自己是怎樣記住的,充分發揮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再總結方法,引出部首,上下結構、左右結構的含義,指導重點字及重點筆畫的書寫。出示字理圖,直觀展示文字的演變過程;運用多種方法識字,培養學生的識字興趣;指導學生用“假如我會飛,我想飛到……”句式說話,不僅鞏固“飛”的字音字形,還進行了句子表達練習,爲下一步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

(四)理解詩意,感受詩情

古詩是指導學生識字、寫字的載體,本詩中李白豐富的想象,生動的表達也是指導學生朗讀,感受語言魅力,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嚮往的有效載體。 因此本環節,我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方法誦讀古詩,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瞭解“李白把月亮看作了什麼?”“爲什麼把月亮看作白玉盤和瑤臺鏡?”讓學生體會小時候的李白天真有趣的一面,感受古詩的意境與情趣。 以上是我對《古朗月行》這一課初淺的認識與設計,接下來我將展現我對教材的理解,踐行我的教學設計,此過程中,一定會與一些不夠成熟的地方,誠懇地希望各位評委老師不吝賜教,多提寶貴意見,讓我的羽翼更快地豐滿起來,謝謝大家!

語文說課稿 篇6

一、教材簡析

《詹天佑》是五年制小學語文第十冊第六單元的課文。本單位是本學期的末了一組課文。訓練重點聯合課文特點,引導學生溫習運用本學期重點訓練的閱讀根本功,使學生通過本組三篇課文的學習,在閱讀本領及明白本領上都得到進一步進步。

通過《詹天助》一課的教學,使學生明白課文是怎樣一層一層表達中央思想的,順着作者的思緒深入明白課文,進一步推測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詹天助》一文以我國良好的愛國工程師鐵路工程專家詹天助的姓名爲題,重點寫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古蹟之一,即修築第一條完全由我國工程技能職員計劃施工的京張鐵路。課文從修築京張鐵路時的配景和費力的地理情況,闡明白修築京張鐵路履歷了很多艱鉅,詹天助領導中國工程技能職員降服了重重困難,使得京張鐵路提前峻工。歌頌了詹天助愛國的思想和良好的才氣,也體現了中國人民的伶俐和睦力。京張鐵路在詹天助的主持下提前兩年竣工,有力地回手了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的鄙視,維護了故國的尊嚴。

課文按先概括介紹,再具體敘述的方法安排材料。在具體敘述的段落裏,又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進行記敘的。

二、教學目的要求

根據大綱對本冊的要求,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的知識學情、智力層次確定本課教學目的要求和教學重點如下:

(一)教學目的要求

1.瞭解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的事蹟,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立志爲祖國作貢獻的思想感情。

2.知道課文是怎樣一層一層表達中心思想的、能順着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1.瞭解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遇到的各種困難;通過具體事例體會詹天佑是“傑出的愛國工程師”。

2.順着作者思路讀,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三、教具準備

投影儀、膠片、地理形勢圖片。

四、教學課時

3課時。

五、教法選用

爲了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重點,體現重點訓練項目,遵循“一法爲主,多法配合”的原則,將採用導讀法,輔之以示圖法、以讀助講法等進行教學。

六、學法指導:

教給學生通過“讀——說——畫——說”的學習方弄懂課文內容。開鑿隧道、設計線路兩部分寫作方法基本相同,可採用正遷移的方法,由扶到放,逐步形成自學能力。

七、教學程序(第二課時)

(一)整體再現課文內容

1.導語激趣。

1905年,當清政府提出修築京張鐵路的計劃時,些帝國主義國家極力阻撓、要挾、嘲笑,而當歷史的車輪轉到今天,外賓對主持修築京張鐵路的這一偉大的工程師詹天佑,爲什麼會讚歎不已呢?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詹天佑》。(板書課題)

2.回顧課文,說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引導學生從整體內容入手,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從矛盾處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一石激起幹層浪,達到了“憤”與“啓”的目的。

(二)導讀全文

1.學習第一段,抓中心句。

(1)自由讀文,邊讀邊思考:詹天佑是怎樣的一個人?

板書:傑出、愛國

(2)“傑出”是什麼意思?

(3)詹天佑的突出成就是什麼?

2.抓思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學習第二至第四段,完成教學要求1、2。

(1)學習第二段

①提問: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寫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這件事的?

(板書:接受任務、修築鐵路、提前竣工)

②指名讀第二段。思考:詹天佑是在什麼情況下修築京張鐵路的?當清政府提出修築京張鐵路計劃時,國際形勢如何?板書:阻撓

②“阻撓”是什麼意思?

爲什麼阻撓?怎樣阻撓?

介紹時代背景,放地理形勢圖幻燈片,幫助學生了解當時當地的情況,突出能否修築京張鐵路是關係到民族榮辱的大事,從而體現詹天佑的傑出愛國。板書:要挾

④把“要挾”放在句子中理解。

⑤當時清政府任命詹天佑爲總工程師時,國內外形勢又是怎樣?指導理解“輕蔑”的意思,以及當時當地的自然環境。

⑧面對帝國主義阻撓、要抉、嘲笑和複雜的地理條件,

詹天佑毅然接受任務,充分體現了他怎樣的精神?(愛國)通過品詞析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在字裏行間都蘊藏着詹天佑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同時,感悟到作者的措詞之準確。

(2)學習第三段。

①瀏覽第三段,並分層。

板書: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線路。

②學習“勘測線路”一層。

輕聲讀課文,思考:詹天佑在勘測線路時,遇到什麼困難?他是怎麼說的、怎麼做的、又是怎麼想的?並劃出有關句子。

抓住“精密”一詞,體會詹天佑對工作負責的態度和對工作人員要求嚴格的工作作風,指導朗讀,加深理解。

抓住“一定”一詞,用高昂的語調,堅定的語氣,讀出詹天佑爲國爭光的堅強決心,進一步體現他的愛國精神。

③學習“開鑿隧道”一層:

第一步:默讀課文,思考:詹天佑遇到什麼困難?是怎樣解決的?

第二步:請學生說說遇到的困難和解決的辦法。

第三步:根據學生的理解,畫出開鑿隧道的草圖,請一個同學在黑板上畫,其他同學畫在玻璃板上。

第四步:用“因爲……所以……”的句式說說爲什麼

要這樣開鑿隧道。

(通過讀——說——畫——說,層層深入,使學生理解了課文,從而突破了難點。)

④學習“設計線路”一層。

提示學生用“一讀二畫三演示”的方法學習本段。一讀:通過自讀課文,理解本層的內容。

二畫:根據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畫出“人字形”線路圖。

三演示:讓學生在黑板上邊演示火車上山的路線,邊解說爲什麼這樣設計。

通過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動眼,理解了內容,突破了難點,使學生在參與中訓練,訓練中理解。

師述:詹天佑高度的智慧和傑出的才能就是在同當地自然環境的鬥爭中體現出來的。今後,我們在學習文章時,不但要注意人物所處的社會環境,還要注意人物所處的自然環境,弄清當地的情況才能對文章理解更透徹。

板書:當時當地的情況。

本段的教學,首先以教材內容爲憑藉,在學習課文第一層時,就有意識地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在學習第二層中,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運用學法學習。在學習第三層時,放手讓學生自學課文,掌握學習方法,達到“授之以漁”的目的。其次,以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爲中介,加強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其一,在學習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兩層時,以讀爲主,輔之以引導,理解遇到什麼困難,採取怎樣的辦法去克服困難,且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畫出草圖,實際操練,真正理解了課文內容,突破了教學難點。

其二,讓學生運用“因爲……所以……”和“遇到什麼困難,是怎樣解決的”表達方式,將有關內容表述出來,加強了表達能力。其三,採取換詞比較的方法,進一步體會作者的用詞之妙。這樣,既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又注重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3)學習第四段。

①自由讀課文最後一段,思考:爲什麼說京張鐵路的提前竣工給了帝國主義者一個有力的回擊?板書:回擊、爭氣。

②如今,當遊覽中國的外賓,看到詹天佑的銅像,看到京張鐵路這一偉大工程,都會讚歎不已,他們會發出怎樣的讚歎?

這樣擴教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求異思維的能力,進而使學生認識到詹天佑確是傑出的愛國工程師,中國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

(三)迴歸整體,檢查效果

通過本節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

通過教學反饋,檢查教學效果,鞏固所學知識,及時查漏補缺。

(四)總結全文

詹天佑在帝國主義阻撓、要挾和複雜的地形條件下毅然接受任務,他這種崇高的愛國精神,不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嗎?他用自己傑出的才能和高度的智慧首創了世界絕無僅有的“人”字形線路,採用新方法開鑿隧道,成功地修築了我國第一條鐵路,在我國鐵路建築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這不正是我國人民無窮智慧的佐證嗎?有這樣傑出的愛國工程師,是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個偉大而光榮的名字一一詹天佑。

總之,本課的教學計劃起首遵照團體性教學原則,無論是全文的課本處置處罰,照舊一個天然段讀的訓練,都接納了團體逐一部門逐一團體的教學要領。其次,遵照了實踐性與主體性教學原則,讓學生在操縱中明白與領會,從而獲取知識,形本錢領。再次,增強了語言筆墨的訓練,使九年任務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提出的“要準確處置處罰語言筆墨訓練和思想教育的干係。

語文說課稿 篇7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語文版教材第八冊第一課《巴東三峽》。

1、知識目標:

掌握遊蹤,瞭解結構,抓住景物特點;

2、能力目標:

學習多種描寫景物的方法;

3、德育目標:

欣賞祖國山河的壯麗景色,激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把握文章線索和結構,抓住景物特點。

教學難點:

引用的靈活運用

教學過程:

從遊蹤、線索、文章結構、景物特點、寫景方法等幾個方面分析本篇遊記。

因爲本文體裁屬於遊記,這種體裁學生首次接觸,因此要向學生介紹這一文體及特點。

遊記:

一種敘事散文,主要記敘遊覽途中的所見所聞。

特點:

1、散文的一種;

2、以描寫、記敘爲主,併兼有抒情、議論;

3、交待遊蹤,抓住景物特點,做到情景交融。

在導入這一環節,我是藉助學生在初一上學期學過的一篇文言文,酈道元的《三峽》導入本課的。

至於本課作者、出處、字詞這些基礎內容仍然是需要向學生重點介紹的。

接下來在教師範讀,學生散讀,齊讀課文之後,引導學生找到標誌作者遊蹤的詞語,可提示學生到段首句中尋找,並指明作者的遊蹤是逆流而上的。

遊蹤

宜昌西陵峽(黃貓峽、燈影峽、崆嶺峽、米倉峽);巴東、秭歸;巫峽;瞿塘峽;夔門(逆流而上)

在學生掌握了遊蹤的基礎上,不難概括出本文的線索以作者船行遊蹤爲線索。

下一個環節中,藉助剛纔的遊蹤與線索,讓學生爲課文劃分層次,概括大意,可以遊前,遊時,遊後爲劃分的依據。

結構:

第一部分(1、2段)總述三峽山水的險惡形勢。

第二部分(9段)描寫作者遊覽三峽的所見所聞。

第一層(6段)遊覽西陵峽經過。

第二層(7、8段)遊覽巫峽經過。

第三層(9段)遊覽瞿塘峽經過。

第三部分(10段)描寫船泊後作者的輕鬆心情,反襯三峽的險惡。

這篇文章之所以被收入到《中華百年遊記精華》,我想除了因爲它清晰的遊蹤線索和分明的結構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作者在寫景中運用多種技巧。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鑑,運用到自己的寫作當中。描寫景物的方法:

1、抓住景物特點;

2、引用等多種修辭方法的使用;

3、以心情描寫襯托景物特點的寫作手法。

這個畫面是本課的板書,主要依據文章結構設計的。

板書:巴東三峽

第一部分(1、2段)總述三峽山水的險惡形勢。

第二部分(3、9段)描寫作者遊覽三峽的所見所聞。

第一層(3、6段)遊覽西陵峽經過。

第二層(7、8段)遊覽巫峽經過。

第三層(9段)遊覽瞿塘峽經過。

第三部分(10段)描寫船泊後作者的輕鬆心情,反襯三峽的險惡。

最後,根據課後習題稍加改變設制了以下幾個練習,分別以填空、填表、簡答的形式對課上內容加以鞏固。

作業練習

1、作者電宜易到重慶逆流遊覽三峽,沿途經過了哪些地方?

2、作者抓住了西陵峽、巫峽、瞿塘峽山水的哪些特點進行描寫的?

3、作者在描寫三峽景物時,引用了一些詩、諺、典故,並把他們與景物描寫融爲一體,試分析他們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

以上是我對《巴東三峽》這課的粗淺理解,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