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關於說課稿範文彙編6篇

關於說課稿範文彙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說課稿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說課稿範文彙編6篇
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分數乘分數”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三單元45-46頁的例4、例5及相應的“試一試”,完成隨後的“練一練”和練習九第1-5題。

這部分內容先教學分數與分數相乘的計算方法,再通過比較,引導學生把分數與分數相乘的計算方法推及分數與整數相乘,幫助學生形成對分數乘法相對完整的認識。例4先讓學生藉助直觀圖形,初步理解1/2的1/2、1/2的3/4含義;再讓學生聯繫示意圖所顯示的結果和分數乘法的意義,列出相應的乘法算式,算出兩個分數相乘的積,建立分數與分數相乘的計算方法的初步猜想。例5讓學生驗證猜想,在操作探究中進一步理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啓發學生以直觀的方式探索分數乘分數的計算結果。然後組織學生觀察例4、例5中幾道題目的計算過程和結果,比較分析,歸納出分數和分數相乘的計算方法。其後,通過填空形式啓發學生用分數與分數相乘的計算方法計算整數與分數相乘,把計算方法推及分數與整數相乘,促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建立合理的認知結構。最後,教材舉例介紹了計算分數乘法時更爲簡單的一種約分方法,簡化計算過程。

教學目標:

1、通過例題的直觀操作,理解分數與分數相乘的意義,初步掌握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

2、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主動進行分析、觀察、猜想驗證、比較、歸納的過程,進一步發展學生初步的演繹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使學生通過學習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感受數學知識和方法的應用價值,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教學重點:探索並掌握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分數乘分數的算理。

教學過程:

先複習口算,抓住學生的認知起點,爲學生進一步學習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作好鋪墊。新課的展開關於課的一開始是否要創設情境,在本課的試教過程中幾易其稿,分數乘分數這一內容,在生活中很難找到原型,要創設一個恰當的情境並不容易。於是我採用吃西瓜的情境對例4進行改變,讓學生的思考能有個基礎,在探究中更好的理解了分數乘分數的算法和算理,從中也使我們體會到情境創設的重要性。理解分數與分數相乘的意義,是一個難點,因此在教學中,結合直觀圖,逐步的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塗色部分是整個圓的幾分之幾?畫斜線部分是塗色部分的幾分之幾?畫斜線部分又是整個圓的幾分之幾?在不斷的追問、交流中形成完善的分數乘法的意義,獲得獨特體驗,同時建立了初步的計算方法的猜想。計算方法的得出是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觀察比較、概括歸納等一系列的數學思維活動後得出的,教師在活動中適時引導,學生則主動建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發展,也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樂趣。然後完成“試一試”學生嘗試解答,指名板演,覈對時說一說怎樣想的?明確:計算過程中,能約分的,要先約分再算出結果。在前面探究的基礎上,提供空間和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培養了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再加以介紹點撥,促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由學生自己探索得到的知識,最希望得到應用。利用好教材提供的“練一練”、“改錯”“比一比”等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進一步鞏固新知,並學會反思,養成檢驗的好習慣。課堂總結時,必要的學習小結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提高他們自我梳理知識的能力,提升學習方法。本課設計了兩個發展題,一題是我國古代著名哲學著作《莊子?天下》中有這樣一段話:“一尺之陲,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意思是說:“一尺長的木棍,每天截一半,永遠也截不完。”讓學生利用數學知識初步感知這條哲理。另一題是唐僧分西瓜的故事,讓學生在股市中再次辨析什麼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一個兩難問題:讓學生充分體驗還是落實基礎知識?

整節課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的探索、討論活動:先讓學生從情境問題,在解決現實問題的同時爲後面的研究提供討論的素材,有了研究素材後抽象出數學問題,讓孩子們繼續研究討論提出猜想,最後在舉例檢驗猜想後形成共識,得到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理解算理,由於學生的自主探索,化費了大量時間,最後整節課拖了課。本節課時間安排已經很緊湊了,但時間還是沒能合理安排。這一現象不僅使我想到: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更注重的是怎樣讓孩子們參與學習的過程,如何讓孩子們在探索中學習,很少考慮作業時間如何安排,經常讓學生課後或中午去完成,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那麼,我們是讓孩子們停下探究的腳步參與練習,草草收場去完成作業,還是讓孩子們每節課都有探索、拓展的機會呢?因此,我們的數學課該怎麼兩全其美呢?!

說課稿 篇2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長方體的認識》

本節課是在學生過去初步認識了長方體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長方體的特徵,這是學生比較深入地研究立體幾何圖形的開始。由研究平面圖形擴展到研究立體圖形,是學生髮展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長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幾何圖形,通過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爲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幾何圖形打下基礎。

幾何知識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這節課又是學生初次較深入研究立體幾何圖形,因此,根據本節課的地位和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空間觀念薄弱的特點,我確定本節課的:

  教學目標爲:

①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②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學會看立體圖形的能力,並逐步形成空間觀念。

③思想品德目標: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爲:掌握長方體面、棱、頂點的特徵和認識長、寬、高。

  教學難點爲:形成長方體的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針對幾何知識教學的特點、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及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空間觀念薄弱的特點,我打算主要採用講授法、觀察發現法、實驗法,以及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的形式,並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在觀察、感知各種實物的基礎上,動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組討論、合作學習,老師恰當點撥,適時引導,多媒體課件及時驗證結論。採取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得出結論,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爲主體、老師爲主導的教學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怎樣有序觀察、怎樣操作、怎樣概括結論,通過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

本節課內容屬於幾何知識中的概念教學。立體圖形的教學必須在利用實物模型的直觀活動中,通過分析、比較、綜合,初步概括形體的特徵,在此基礎上抽象出圖形。所以,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程序爲:

1、直觀(實物或模型)

2、概括(特徵),抽象(圖形)

3、具體化(應用) 分三個環節進行教學。

  第一步:聯繫已知、觀察實物、建立表象—導課:

首先,計算機顯示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強調“平面圖形是由線段圍成的”,爲下面講“體是由平面圍成的”埋下伏筆。接着,老師出示長方體教具並引導學生觀察:“它是由什麼圍成的?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這樣的?”在學生作答的基礎上,微機示墨水瓶盒等各種長方體物體,告訴學生這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讓學生初步感性認識長方體。然後老師適時提問:“怎樣判斷一個物體的形狀是不是長方體呢?我們研究了長方體的特徵,就能夠準確地判斷了。”這種利用計算機複習舊知,提問題導課的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並激起了求知慾,自覺、有意地投入到了新知識的學習中去。

  第二步:抓住目標,合作學習,概括長方體的特徵,抽象圖形

在這個重點環節中,我設計了三個教學層次。

1.觀察實物或模型,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

讓學生仔細觀察,並用手摸一摸,通過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大腦的分析活動,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計算機進行演示,然後用下定義的方式揭示概念,使學生對長方體各部分的名稱留下深刻的印象,爲展開研究長方體的特徵鋪平道路。

2.師生共同研討長方體的特徵,解決重點。

我打算採用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要討論的問題放手給學生。我列出這樣三個問題,讓學生討論解決:

(1) 長方體有幾個面?你是怎樣數的?每個面是什麼形狀?相對的面有什麼關係?

(2) 長方體有多少條棱?你是怎樣數的?哪些棱的長度相等?

(3) 長方體有多少個頂點?

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數一數、比一比、量一量,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並用計算機動態顯示驗證:大家請看。

(1) 這是演示讓學生數面,並驗證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2) 這是演示把棱分成四組,有規律地數出有12條棱,並驗證相對的4條棱的長度相等。

(3) 這是顯示有8個頂點

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適當引導,循序漸進。比如在數面和棱的多少時,通過先讓學生自已數,過渡到老師指導下的有規律地數,不僅教知識而且教方法,對培養學生的能力大有益處。並且採用了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體現了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原則,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解決問題的精神。

3.抽象圖形,並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由實物到幾何圖形,是認識的又一次飛躍,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主要憑藉,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我準備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實物,並討論:“你最多能看到長方體的幾個面?每個面畫出來是什麼樣子?爲什麼有的面畫成了平行四邊形?爲什麼有的棱畫成了虛棱?”並運用計算機的動畫功能,從實物中隱化、抽象出長方體物體的圖形。並與前面學習的長方體的特徵,在學生頭腦中共同構建,由實物 特徵 圖形,形成長方體的概念,突破了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在認識長方體圖形的基礎上,計算機演示並講解長、寬、高的概念,突出強調由於長方體放置的方式不同,其長、寬、高也隨之變化,然後讓學生練習實際測量其長、寬、高,加深學生的認識,解決本節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點。

  第三步,具體化(應用)內化新知

數學概念的形成與深化,不僅靠直觀感知,還要輔以靈活、有趣、有層次的訓練與練習。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1. 基本練習:深化掌握長方體的特徵。

2. 應用練習:要做一個長方體框架,需要多長的鐵絲?

拔高性的趣味練習:兩個長方體玻璃筒,要求兩學生往裏面倒水的形狀是長方體,看誰倒的快。這個練習既鞏固了新知,又開發了學生智力,使學生的學習意猶未盡。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我採用了綱要信號法,簡明扼要,一目瞭然,重點突出,突出強調了長方體的特徵。(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面 6個 長方形 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棱 12條 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頂點 8個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我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採用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增強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並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效益。

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級思想品德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三框題。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已是全球性的問題,也是當今社會關注的熱點。學生通過前面學習,已經瞭解了我國的人口、環境的相關知識,認識了我國社會面臨嚴峻的人口和環境形勢。在此基礎上,本框題將使學生了解掌握我國資源的現狀及特點,能正確認識到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係,堅持科學發展觀,幫助學生理解可持續發展戰略,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並付諸行動。爲下一框《實施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本框題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我國資源的現狀、特點及其嚴峻性;理解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含義及要求,理解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性,理解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使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培養用實際行動保護環境、關愛自然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合作、討論、交流等方法,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認識到人口、資源、環境的嚴峻性,學會正確處理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從身邊小事做起,培養保護節約資源的習慣,培養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珍惜資源的情感。

3、教學重、難點

依據課程標準,在全面瞭解教材基礎上,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及其要求

依據:當前,人類正面臨着全球性的資源和環境問題,這不但給當前的人類發展造成困難,而且對子孫後代的生存構成威脅,尋求怎樣的發展道路才能擺脫這種困境,是全世界人民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我國面臨嚴峻的資源和環境形勢,這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教學難點: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要性

依據:由於對這一問題關注不夠,因而對教師和學生來說,教與學都有一定的難度。

二、學情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不可避免的帶來了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問題,學生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行爲,因此,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環境觀顯得尤爲重要。

三、教法設計

依據新課程標準,我將採用如下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法:通過創設情景,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直觀演示法:運用圖片、錄像等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慾望。

四、學法指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爲提高學習成效,本框題的學習方法主要包括:分析歸納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培養思考問題、歸納知識的能力。活動探究法: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鍊思維能力,培養合作意識。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爲以下三個環節:認識馬永順;解讀馬永順;學習馬永順。

1、認識馬永順

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堂導入我採取視頻導入的方法。

播放視頻片段1。這段視頻是關於馬永順的簡單介紹,重點在於讓學生知道馬永順的身份的轉變——由伐木模範到造林英雄。雖然很短,但能夠引發學生對馬永順行爲的思考。學生會急於知道馬永順爲什麼會發生如此重大的變化,從而把學生帶入今天的課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選擇馬永順的事蹟作爲本節課的教學載體,是考慮到他的工作歷程,實際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我們國家在資源問題方面的認識的轉變與提升,是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探索過程,從而強化本節課的教學效果。

2、解讀馬永順

在本環節設計了三個情境:走近伐木模範;伐木模範的反思;成爲植樹英雄。

第一個情境:走近伐木模範

播放視頻片段2。由馬永順成爲伐木模範自然過渡到對我國資源國情的學習。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呵護地球的肺”的材料,瞭解一棵50年樹齡的樹所具有的生態價值,使學生根據教材所設置的情景,認識到森林資源的重要作用,毀壞森林的危害。

通過多媒體展示幾組有關我國資源的數據,讓學生更直觀的瞭解我國的自然資源的形勢和特點,認識到我國資源開發利用不盡合理、不夠科學,由此造成的浪費、損失十分嚴重。

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明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認識到要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通過多媒體展示一組漫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使學生明白人類正面臨嚴峻的人口、資源、環境、生態危機等問題,同時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來激發學生思考人類未來發展的道路。

設計這個情境,是希望通過馬永順伐木的場景,對學生形成視覺衝擊力,從而引起學生對我國森林資源的關注,並進而關注我國其他資源的情況,全面瞭解我國資源國情,同時在對數據及材料的分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通過運用與生活緊密聯繫的漫畫,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分析和處理信息,進而初步認識到我國的資源與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緊迫性。

第二個情境:伐木模範的.反思

播放視頻片段3。由馬永順的反思把學生帶入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思考,轉入對可持續發展內容的學習。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所在。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要求學生閱讀教材,通過自主學習與探究,初步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及要求。

設計這個情境,是希望學生與馬永順一起反思人類自身的行爲,爲可持續發展內容的學習找到一個突破口。對可持續發展內容的學習過程,着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通過閱讀解疑,初步奠定理論基礎。同時結合我國資源方面的國情,使學生明白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第三個情境:成爲植樹英雄

播放視頻片段4。讓學生從馬永順的行爲中品味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含義。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中公共牧場的故事,通過多媒體,啓發學生結合兩種情形進行分析。如果大家都盲目地增加牲畜──自己獲得暫時的收益──牧場因超載而嚴重退化──影響牧民整體、長遠的利益。如果大家都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牲畜頭數──牧場得到很好的恢復──實現牧民的可持續發展,併爲牧民子孫後代的生存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

經過討論、交流,讓學生作出自己的選擇:是從個人的、眼前的利益出發,還是從整體的、長遠的利益出發?通過選擇,增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加深對可持續發展戰略含義和要求的理解,從而進一步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

這一環節,通過馬永順的行爲引起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然後結合實例反映現實生活中所發生的場景,將數學課和思想品德課有機結合起來,進行學科整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然後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舉出“十一五”期間我國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小組內進行交流,以加深對教材重難點的理解和掌握。

接着,結合教材“生態農業循環圖”,啓發學生思考,發現其內在聯繫,從中獲得啓示。這樣,不僅突出了教材的重難點,而且使學生明確發展循環經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設計這個情境,是希望學生在馬永順行爲的影響下,學會正確分析生活中出現的實際問題,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提高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能力。

3、學習馬永順

播放視頻片段5。讓學生從志願者的行爲中汲取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動力。

觀看視頻後提出問題:我們能爲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和可持續發展做些什麼?請學生交流自己有哪些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好方法。引導學生深層次反思生活中的小細節,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設計這個情境,是希望學生能反思自己的行爲,堅定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信念。

接下來展示板書設計,有利於學生一目瞭然,把握重點。

然後根據學生實際設計了課外拓展題:倡議同學們自覺在生活中踐行可持續發展觀,節約資源、做環保小衛士。

設計這道題目,一是緊扣教材的重點、難點,二是讓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三是讓學生身體力行,從日常生活做起,爲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努力。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不當之處,請各位評委老師給予批評與指正!謝謝!

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山中訪友》。整組教材是以感受大自然爲專題編排教學內容的。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文中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拜訪山中的衆“朋友”,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小學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欣賞這樣的散文的能力,但在學習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上還有欠缺,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教學目標爲: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感受作者所描寫的境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學習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排比、想象來表達情感的方法。

依據目標確定,教學重點定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語言,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教學難點爲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感悟課文充滿詩情畫意的景象。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4個教學環節,根據教學思路的需要選擇有效支撐手段,我診斷出以下3個整合點。

一、 音樂視頻,入情入境

學習這篇寫景抒情散文,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音樂視頻在吸引學生注意力與創設情境方面,具有其它手段所不可比擬的優勢。爲此,上課剛開始,爲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愛大自然的熱情,播放展示大自然優美的風光片,配上悠揚的古箏曲,將傳統的美與自然美進行結合。學生看到後,馬上被這迷人的畫面所深深吸引,耳畔響起的音樂將他們帶入大自然無限的遐想中,學生入情入境,爲後面的教學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打下了基礎。

二 圖文並茂,品味語言

多媒體使文字醒目,畫面簡潔清晰、和諧,色彩協調、自然,利用色彩對比可以突出主要內容。再配上精美的圖片,能夠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達到其它教學手段不易取得的效果。從而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快樂。

如:在教學第五自然段時,如果單純的讓學生讀這段話,學生在品味語言上就會費時費力,效果也不好。我通過多媒體將這段話換種方式呈現給學生,這樣文字醒目,且對仗有序,採用分組輪讀的形式,學生很快就能自主發現了排比、擬人、比喻這些表達上的特點和如詩一般的文字,再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指導,學生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就會更深入,水到渠成進行仿寫,這樣層層遞進,步步深入。之後隨意指名有感情地讀文時,學生都讀得特別有韻味,再配上精美的圖片和舒緩的寂靜山林的曲子,有利於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這時學生被深深地陶醉了,有的看着書上的文字,有的看着大屏幕,有的閉上眼睛展開想象,課堂效果非常好。之後學生踊躍舉手,習得了語言,練習了表達,我認爲這樣的設計是多媒體輔助教學下語文味十足的課。

三、網絡鏈接,拓寬視野

科技的進步拓展和豐富了教學的信息來源,我合理地爲學生創造良好的網絡學習環境,提供適合學生的網絡素材。在同學們通過蒐集資料介紹作者李漢榮後,我合理的利用東北師大的這個網頁給學生進行拓展,效果很好,學生不僅瞭解到到李漢榮的簡介,還了解了他的詩文,以及相關評論。在拓展閱讀時,充分利用這個網頁再次感受大自然的美麗,人與自然的和諧,同時讓學生們也警醒大自然需要我們的關懷,這時將文本進行了有意義的拓展,延伸了主題,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最後,進行美文賞讀,因爲美文賞讀比常規的齊讀課文,指名讀文更能讓學生美美地做一次迴歸自然的遠足。

教學反思:本節課,我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如利用視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利用多媒體將課文中的語段進行處理,使學生感受如詩般的語言,網站的合理選用,這些都是本課的亮點,是常規教學所無法達到的效果。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設計,如有不妥之處,懇請各位專家的指正與諒解。謝謝!

說課稿 篇5

一、縱橫聯繫,析教材

本組教材圍繞“多彩的春天”編排了一系列描寫春天來臨、萬物復甦的美景圖文,《柳樹醒了》這篇課文是本組教材的第一篇課文,在這篇童話中它運用了詩的手法描述了春天裏一系列的變化;讓人感到春天是美好的,是迷人的,奮進的。這是一篇從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入手的好課例。針對課文特點,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與能力: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發現春天裏事物的變化;能背誦課文,學習用不同的方式來描繪春天的美。

2、過程與方法:能通過誦讀課文感受春天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3、情感態度價值觀:能欣賞大自然的美和熱愛大自然。

我把引導孩子們通過觀察和朗讀來發現春天裏事物的變化,感悟春天的美;學習不同的方式來描繪春天裏的美好事物作爲本課的重點、難點。

完成《柳樹醒了》一課的3個教學目標,我共安排了兩個課時的時間。

教具:課件

二、以學定教,說教法

由於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教師不用太多的講解與分析,因此,我選用“情境創設、情感朗讀、合作表演、直觀感受、文本擴展”的教學方法。

三、因人而異,選學法

一年級的孩子,已經初步認識了許多客觀事物,也能簡單表達自己的思想,但語言是零碎的、不規範的,在課堂上,必須聯繫他們的生活實際,創設他們熟悉的生活情景,幫助他們感悟、積累語言。因此,我和孩子們選用了“情景入---自主讀---合作演---自我悟---交流說---課後展”的學習方法。

四、人文統一,展流程

基於以上分析,我設計了激趣入情、初讀悟情、細讀融情、詠春抒情等教學環節。

(一)、激趣入情

新課伊始,我採用舒緩優美的語言引入:孩子們,寒冬還未退去,春天已悄然來到我們的身邊。(展示春天美景的風景短片)你看,春天像一幅七彩的畫,春天像一首無言的詩,春天像一個講不完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們。你們願意跟隨老師一起用眼去欣賞春天,用耳去傾聽春天,用心去感悟春天嗎?接着,我請孩子們談談自己對春天的認識:春天來了,周圍的事物都有些什麼變化呀?你覺得春天美嗎?美在哪兒呀?在孩子們踊躍的交流中,春的氣息悄然散發開來,對春天的熱愛之情也在他們心中油然而生。這時我接着說,春天呀柳樹也醒了。引入課題,畫簡筆畫柳樹。

(二)初讀悟情

初讀課文時,我採用動畫配樂朗讀,讓孩子們整體感知課文(全文動畫配樂),孩子們一邊聽配樂讀文,一邊思考:課文寫了春天的什麼景物?柳樹在春天裏發生了哪些變化?讀完後,學生交流,同時板書,醒了、軟了、綠了、飛了。初步感悟柳樹從寒冬甦醒過來後充滿生機的美。

(三)細讀融情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的指導。在孩子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指導他們讀出感情。”這種感情不是教師強加給孩子的,而是在指導他們讀書的過程中孩子們自悟、自得的。《柳樹醒了》這首詩歌我注重對他們進行情感朗讀的指導。

在第一小節的朗讀指導中,我讓他們展開聯想:春雷會跟柳樹說什麼呢?假如你是春雷,就把這些悄悄話說給同學聽聽吧!“柳樹醒了”是什麼意思?從哪裏知道“柳樹醒了”呢?誰把他叫醒了,同時板書:春雷。在這個環節裏,我引導孩子們充分發揮想象,並通過多種美讀方式,讓他們在想象中細讀,在細讀中想象,在細讀和想象中融入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接下來幾個小節的學習中,我注意放手讓孩子們自己表演、感悟,細細體會詩歌中“軟、綠、飛、高”這幾個字。同時板書:春雨、春燕、春風。抓住柳枝在春雨的滋潤下變軟了這一情景,師生互動演示柳枝的柔軟,並創設情境,請孩子們上臺扮演春雨、春風、春燕,想想它們對柳樹說了些什麼?柳樹又會對它們說些什麼呢?同時進行語言訓練。 並適時播放課件,(春燕、柳絮飛舞的圖片)讓他們感受柳絮輕飛曼舞的詩情畫意,增強對柳絮的感性認識,觸動他們內心的讚歎。

學習第五小節時,我引導孩子們通過朗讀和想象,體會柳樹在孩子們的歡笑嬉戲中,葉兒變得更綠了,柳條兒伸得更長了,樹幹長得更高了,而孩子們也在柳樹的陪伴下長得更高、笑得更歡了的情景;至此,孩子們已完全融入人與柳樹之間的情感氛圍之中,融入那人與樹、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境界裏,詩的情感和韻味也水到渠成地融入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裏。

(四)詠春抒情

新課標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孩子們關注生活,勤於觀察,善於表達,並注重知識的拓展遷移,使之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因此,在學完了這篇詩歌之後,我適時出示與春天和柳樹有關的詩句和畫面,讓孩子們再次感受春的無窮魅力。(課件展示春的詩句和配樂畫面)然後,我再提出這樣的問題:“在春天裏, 還有什麼醒了呢?”“你聽到春天的聲音了嗎?”“你看見春天的色彩了嗎?”讓孩子們仿照課文創編詩句或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春天的美麗。

五、說板書設計和課件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課文精華的體現,好的板書更應具有深刻的啓發性。我的板書設計把5小節的內容和主題盡收一圖之中,並賦予生命的色彩,可謂是圖文並茂,簡潔而不簡單。

結合本文所設計的課件由三部分組成。本課件的設計還文本以畫面、以形象、以旋律、以感情;它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深處,讓他們自由自在地,盡顯個性地在課堂上綻放智慧的花朵。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6

  一、 說教材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而古代詩歌更是中國璀璨文化中的瑰寶之一,它們以其獨特的魅力,歷盡千百年歲月的淘洗仍光彩熠熠。《古代詩歌四首》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套教材按照人與自我、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三大板塊來建立整體框架,第三單元屬於人與自然的這一板塊,要求從文學藝術的角度引導學生理解和體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對自然的審美體驗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從這意義上說,本單元在本冊課本乃至整套課本中都具有獨特的作用。

詩歌具有長於吟誦、激發想象、娛悅性情的特點。這四首古代詩歌,集美景、美情、美言於一體,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詩人們登山望海,駕舟乘馬,賞花觀鳥,詠春吟秋,用凝練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圖景。學習詩歌,一、要感受作者的審美情感,神遊優美深遠的詩化意境,激發審美想象、培養審美意識。二、析美情、賞美景、聚美言。品味課文精彩生動的優美語言,吟誦涵泳,薰陶感染,積累詩文語句、積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積貯豐富的閱讀體驗,積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積聚優雅的審美情趣。

  二、說教學目標、重難點:

據此我預設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反覆朗讀詩歌,準確背誦詩歌。

2.瞭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體悟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反覆吟詠,把握詩歌內容,進而體會作者的情感。

  三、說教法

傳統的古詩教學大都沿用“朗讀——講解——翻譯——背誦”這樣比較固定的模式,因而對古詩詞只是停留在知道而缺乏理解、讀過而缺乏情感共鳴、能背但不懂鑑賞的層面上。還有的教師又容易過多分析解釋字句,而忽略了作品的整體價值,肢解式的分析使詩歌閱讀走進死衚衕。新課改強調“注重整體把握和薰陶感染”“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尤其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開發創造潛能”。

新的課程標準主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我認爲落實到古詩教學中,就是要使學生喜愛祖國的傳統文化和文學作品,對古詩要願意讀、會讀、能讀懂;在新的學習方式下通過學習詩歌鍛鍊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初步的審美能力。至於本課詩歌,字詞知識不多,詩句表層意思易懂,但這些詩句生動凝練,寓情於景,值得品味和比較探究。所以我計劃引導學生把握作品情感基調,體會作者情感,品味寓情於景的詩句韻味。師生在合作中瞭解寫作技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所以我在課堂上儘量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利用每個學生原有的學習基礎和情感基礎,通過學生的自讀體驗、合作交流、比較遷移來完成學習的目標。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板書下列兩組詞語:

A.秋風、大海、波濤、石山、島嶼、草木、太陽、月亮、星辰

B.秋風、夕陽、流水、烏鴉、老樹、枯藤、道路、房屋、小橋

讓學生自選感興趣的一組,運用聯想和想象,把這些詞語組合之後描繪成一幅畫面,或者講述一個故事。

這個環節旨在調動學生的詩性思維,激發興趣,使學生比較容易進入讀詩、學詩的思維狀態。

(二)初讀

1、教師範讀

2、學生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讀清節奏,讀通語意。

3、讓學生通過朗讀,初步感知作品內容。

(三)賞讀

通過教師引導和學生的默讀、朗讀、吟讀,從而瞭解作品內容、作者處境,逐漸深入感知作者情感,感受作者內心的情懷。

1、瞭解詩句含義

2、理解重點字句

(四)品讀

通過對名句的理解、賞析,及師生間的相互引導、啓發,讓學生拓展思路、暢所欲言,加深對詩歌情景交融特點的體會,對詩歌所抒情感的理解.完成本課教學重難點的突破。

1、小組合作,賞析名句。

2、全班交流,領悟情感。

(五)交流

選取自己喜歡的一首詩或者本課中自己最喜歡的幾句詩進行朗誦展示,要求在朗誦中展現自己所理解的作品情感。

(六)作業

1.熟練背誦詩歌。

2.把這節課開始時同學們選的一組詞語,進行擴展描寫,要求能夠寓情於景。

A.秋風、大海、波濤、石山、島嶼、草木、太陽、月亮、星辰

B.秋風、夕陽、流水、烏鴉、老樹、枯藤、道路、房屋、小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