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實用】說課稿彙編6篇

【實用】說課稿彙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W 次

【實用】說課稿彙編6篇

【實用】說課稿彙編6篇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課稿 篇1

各位老師們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本次說課我將從以下幾方面來闡述我這節課的構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選自(人教版)高中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單元第六課第二框的內容。第三單元是前兩個單元的邏輯延伸,也是第四單元的邏輯起點。本框題與前一框題《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一起分別介紹了中華文化的兩個基本特徵,在“文化共性”的基礎上過渡到“中華文化”的個性,因此本框題具有承前啓後的作用。本框題主要圍繞兩大問題展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現(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學習本框題有助於我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學目標及確立的依據

【課程標準】

辨析中華文化的區域特徵,說明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展現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和發展的重要標識。

根據課程標準和參照考綱考點,確定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目標:能認識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具體表現,並理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原因是其特有的包容性。

2.能力目標:通過闡釋中華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之間的關係、加深對文化相關問題的理解,初步具備綜合分析能力和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增強對中華文化的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教學重難點、確立依據及解決方法

1.教學重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現(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

確立依據:考綱要求基本知識點,學習以後知識的基礎。

2.教學難點: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確立依據:因爲對該問題的理解需要相當的文化素養,而對高二學生而言,他們的認知起點大多是歷史書本,要完成從感性到理性的思維跳躍,確有一定障礙。

關於重點的突出、難點的突破,將在教學過程中呈現。

  二、學情分析

中華文化所涉及範圍甚爲寬廣,學生的知識面有限,大部分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瞭解不夠深入和全面,長期生活在一個地方,他們對其他地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認識基本是來自書本,沒有親身體驗,所以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

三、教法和學法

(一)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二)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啓發式教學法

(三)學習方法:合作學習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問題情境導入:

中華文化形式多樣豐富多樣,內容博大精深,思想、教育、宗教、典章制度、文化藝術、天文地理、科學技術、文化典籍、民俗風情以及衣食住行等,無不在其中。中華文化到底具有什麼樣的魅力,博大精深的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爲什麼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徵?通過問題情境進入課題。

(二)講授新課

第一環節:獨樹一幟 獨領風騷

多媒體展示圖片:京劇、唐詩、園林建築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圖片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領會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獨特性。

探究一:自主閱讀課本66-67頁的有關內容,請從我國的文學藝術及科學技術來談談是如何見證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的?

此探究教師引導學生列舉我國在文學藝術及科學技術上的成就來暢談中華文化的獨特一面及其對世界的巨大貢獻,從而總結出我國古代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的特點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後多媒體展示典型的古代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的圖片,再次感受獨樹一幟,獨領風騷的中華文化。

【設計意圖】通過此探究活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調動他們已有的歷史文化知識來來暢談中華文化的獨特性。

第二環節: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區域性)

探究二:廣西山歌、採茶戲和廣東粵劇的對比

我把蒐集到的廣西山歌、採茶戲和廣東粵劇的圖片、視頻、文字資料等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

設計問題:你能說說廣西山歌、採茶戲和廣東粵劇的特點及差異的成因是什麼嗎?

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歷史和地理等方面去考慮,說出戲種的差異;探究造成差異的原因。在此過程中有意識地充分挖掘學生相對熟悉的鄉土資源,以小見大,折射出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引導學生說出各地戲種的相似點;探究其原因。

【設計意圖】運用啓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對不同戲種差異成因的分析來總結它們的相似性,培養學生的分析總結能力。

最後得出結論:“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鑑、相互吸收,漸趨融合;同時,受歷史、地理、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區域性)

第三環節:中華之瑰寶 民族之驕傲(民族性)

通過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民族樂器和民族節日,讓學生感悟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文化的驕傲。在此基礎上學生探討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係,各民族文化間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設計意圖】增強對中華文化的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性和自信心。

經過前面的鋪墊,在此時引出最後一個知識點: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學生調動已有歷史知識儲備和課前蒐集的材料可嘗試交流:歷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對諸家學說所採取的兼收幷蓄的學術主張;中國文化長期吸收周邊少數民族的哪些優秀文明;在對待外域文化上,中華民族是否敞開博大胸懷揚棄吸收。(或者由教師來展示)

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是教學的難點,我除了要講清教材知識外,還要進一步解釋與闡明,讓學生加深對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解,明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兼收幷蓄),以及包容性對中華文化形成、發展乃至續寫輝煌的作用與意義。

(三)本課小結

一句話總結: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讓我們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欣賞京劇《貴妃醉酒》片段昇華情感。

五、板書設計

獨特性

表現

區域性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民族性

原因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六、課堂練習(略)

以上就是我對本次課的構思,有什麼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老師給我提出修改的意見,謝謝!

說課稿 篇2

我說課的內容是新世紀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64-65頁綜合實踐的內容《分釦子》。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綜合實踐活動,是在學生初步學習了分類和比較的知識之後安排的,既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鞏固和綜合運用,又是以後學習簡單統計的基礎。教材設計了“在情境中明確任務”“議一議”“做

一做”“想一想”的過程,引導學生選擇不同的標準給鈕釦分類,鼓勵學生從頭到尾的思考問題,在分釦子的活動中積累分類的經驗,培養初步的觀察、比較、分析的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結合分釦子的實踐活動,瞭解分類是需要標準的,在不同的分類標準下結果可能是不同的。

2.經歷實際操作的過程,初步提高把握圖形特徵、抽象出多個圖形共性的能力以及整理數據的能力。

3.獲得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4.在回顧、整理、交流活動中,初步學會全面合理地評價活動過程和方法等,發展自我反思能力。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於引導學生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並在活動中體驗分類標準不同,分類結果就不同。

教學難點:探索並發現“按不同標準分類,一直分下去,分法不同但結果相同”這一結論。

  四、說教法學法

教學方法:

1.設疑激趣法。

本節課的導課以一個謎語導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興趣;通過三個分釦子的活動,讓本節課高潮迭起,處處有趣。

2.動手操作法。

本節課,我以“做數學”貫穿始終。第一次操作,讓學生明白:分類的標準不同,分得的結果也不同;第二次操作,讓學生明白,分類的標準相同,順序不同,結果相同;第三次操作,用剛纔得到的結

論進行驗證。更重要的是,在每一次的操作活動中,不僅要讓學生會做,更讓他們將思維外化,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增強深層次的東西,明白更多的道理,發現更多的規律。

3.演示法。

每一次學生獨立操作之後,都讓學生在黑板上擺一擺,分一分,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助於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記憶和鞏固,通過實際觀察獲得感性知識以說明和印證規律。

學習方法:

新的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就是轉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因此本節課我採用了自主探索、動手實踐、觀察發現、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學生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

1.討論法

每一次分類之前,都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或小組交流,讓學生把模糊的概念變得清晰,促進學生將思維外化。

2.操作法

在三次的操作活動中,讓學生髮現分類的規律。在每一個環節中給學生充分思考、討論的空間,發展他們的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激發他們的探索慾望。

3.嘗試學習法

每一次的結論,孩子都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自己去發現,自己去總結,方法的梳理從不完善到完善,規律的總結從不全面到全面,從而理解分類的方法,掌握其中的規律。

  五、說教學流程

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四個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確定探究主題

首先,猜謎導入,讓孩子們一上課就沉浸在愉悅的氛圍中。又通過讓孩子觀察這些釦子,激發學生主動分類的內在需求,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活動。

2. 小組合作,親歷分類過程

給學生提供了直觀、形象的學習材料,通過第一次活動想一想、說一說、分一分,使學生經歷分類的過程,體驗分類標準不同帶來的分類結果的不同。第二次活動,學生在討論、自己嘗試之後,體會按

不同標準分類,一直分下去,分法不同但結果相同。

3.加深體驗,靈活運用

第三次活動,學生嘗試分更多的扣子。從顏色、形狀、釦眼個數三個標準去分類,但是按照不同的順序,通過對分類過程的回顧梳理、分析比較,展了學生分析、概括能力。通過對分類結果的觀察,進

一步鞏固理解分類標準不同,分類結果就不同的數學思想,直觀感悟分類所帶來的好處。培養學生髮現信息以及根據信息作出判斷的能力,很好的滲透了統計意識。

4. 全課總結,回顧反思

比一比,分類前、分類後有什麼不同?生活中,哪些地方還需要用到分類?通過回顧環節,讓學生全面地對本次實踐活動進行總結與反思,培養了反思意識,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六、說板書

一個好的板書就是一份微型教案。本節課的板書我採用了老師板書分類方法和學生上黑板分類貼圖相結合的方式,層次清晰,將一節課串成了一條線。

本節課上,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了按不同標準分類、按同一標準不同順序分類的方法,體驗到分類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教師在整個活動中處於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的角色。

說課稿 篇3

中國古典詩歌是世界藝術園地一朵奇葩,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探討的是初中語文課本第一冊第五單元《古詩三首》中的一首《竹石》。

一、教材分析

1、強調誦讀,讀出節奏,讀出輕重,讀出韻味。

2、體會詩歌感情。

3、品味字句,體會詩歌語言精妙。

4、體會詩的意境、情趣,要有一定自讀和初步賞析詩歌的能力。

二、學生分析

五年級學生仍以形象思維爲主,基礎較差、文學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對低下。沒有學習詩歌的意識和方法,教學目標制定應綜合考慮這些因素。

三、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情況,我定出了以下教學目標:

1、體會詩歌情感性。

2、學習閱讀詩歌的方法並初步賞析詩歌。

3、培養學生想像能力,朗讀能力及初步賞析能力。

4、瞭解我國古代詩歌重要性,培養閱讀詩詞興趣。

目標2是對方法理解,爲重點。難點是目標3,由學生自身弱點和學

生對教材適應情況決定的。

四、教法學法

新的語文教材更爲注重學生想像能力培養,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在發現理論中認爲:“應可能的讓學生參與到探索知識過程中去。”葉聖陶也有理論:“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 學生形象思維爲主,活躍好動,再加上詩歌教學一定的難度性。必然採用靈活多樣、形象直觀的方法突破難點。方法定爲:

1、情境法(直觀畫面,音樂)

2、誦讀法(反覆誦讀)

3、討論法(交流體驗)

4、競賽法(提高興趣)

五、教學過程(穿插媒體分析)

(一)預習

預習要求:①熟讀詩歌,掃清字詞障礙

②瞭解詩人及創作背景

通過課前預習對新課有一個感性認識,爲課堂教學順利進行作準備,並且可以培養學生讀書習慣。提高釋詞識字能力。

(二)學習詩歌,授之以漁

1、第一步,導入新課。

由學生熟悉的詩句引入新課。利用多媒體,播放流動的春景爲課堂創設情境讀詩

想詩

解詩

賞詩

悟詩

2、介紹詩歌方法,授以新知。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一方法符合學生心理、生理特點,並且遵循了循序漸進的規律。

3、用方法學習本詩。

“讀詩”——

利用多媒體聲、像具備的特點,展開詩句所對應的圖景。學生跟着讀可讀出節奏、讀出輕重音。在朗朗書聲裏,在生動的畫面中學生快樂的學習着。

“解詩”——

①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②說說詩大意。

③找出詩中所繪景物並且尋求遊蹤。

這一步由學生討論完成,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地位。解詩是解作者、解詩意,對初中學生而言通過這一步驟可以拓展知識面,同時爲後幾步的學習貯備力量。它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悟詩”——

①景中有情嗎?將你感觸到的說給同桌聽。

②自由誦讀,融入詩情(配樂)。

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中指出“一切景語皆情語”,可見景產生於

情,情是作品的靈魂。悟也就是悟詩情。以情爲橋樑與詩人交流容易產生共鳴,體會到了情纔會看到詩詞的精妙。這一步我仍然讓學生各抒己見,同時將誦讀作爲手段來讓學生悟情。這樣學生口、腦並用,在熱熱鬧鬧的課堂裏大膽的發揮。

“賞詩”——

①點擊賞詩辦法

A、抓字眼(抓關鍵字,美詞美句)

B、品詩情(如遊子思鄉情、憂國憂民情、熱愛自然之情等

C、現畫面(找出隱藏着的圖畫)

②賞析詩歌(寫、畫)

葉聖陶曾說:“文學鑑賞猶如採礦,你不動手,自然一無所獲,只要你動手,就會採到晶瑩的礦石。”讓學生將體會到的用筆寫下來,或者鼓勵他們用畫筆將腦海中已有的圖畫勾勒出來,這樣,他們是會有所收穫的。在他們尋找美的過程中,表達與創造已經和諧統一。 “想詩”——

請一位“小導遊”,在“導遊”描繪的春景中插上想像翅膀飛翔觀光。伴着跳動的旋律,學生心兒也會隨之跳動。這時候他們獲得的不再僅僅是呆板的掛圖,而是着有情感的活生生錢塘湖春景。

“讀詩”——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用競賽形式讓學生進行誦讀。這一讀不僅把前幾個環節有機銜接了起來,在書聲裏,詩情、詩意、詩韻綜合感受。同時,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是最後一步,也是總結

性一步。

(三)延伸性閱讀

用捕魚方法捕魚是教學最終目的。這一階段是知識的鞏固運用性階段,同時也是能力深化培養的階段。用本課所授方法自學此詞可以培養學生遷移知識的能力和自學能力。

六、總結

1、這堂課體現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教材爲例子的原則。

2、具有實踐性。

說課稿 篇4

【說教材內容】

《小橋流水人家》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的第8課。這篇課文作者開篇如詩的幾句話勾勒出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寫意畫──小溪潺潺繞村莊,楊柳依依垂水面,水與流水相和喝,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調美麗而纏綿。接着話題一轉,寫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恬淡、閒適的生活情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無鬧市之亂耳,無疲勞之勞形,猶如世外桃源。結尾直抒胸臆:“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綿綿不絕的懷戀和思念。

本文教學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象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懷戀和思念之情。

【說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思鄉之情的。

【說教學重難點】

1、理解文中的重點句,體會作者的情感。

2、理解課文,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四鄉之情的。

【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

朗讀體會法:

通過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朗讀,幫助學生體會語言的優美,感受作者的思鄉之情,同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感訓練。

2、說學法:

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讓學生運用“讀、找、品、誦”的方法學習課文。

【說教學程序】

一、談話激情導入

1、板書課題。

2、看到“小橋流水人家”你有什麼感覺?

3、這是一篇文章的題目,它選自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

二、初讀課文,出示自學提示

分段讀課文,相信課外表達了作者什麼情感?

再讀課文,看看課文從哪幾方面來表達自己的四鄉之情的?

精讀課文,畫出你喜歡的段落,並說說你爲什麼喜歡?

齊讀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感受家鄉人民太平安定的日子。

“讀──找──品──誦”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通過朗讀課文,自瀆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小組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指導學生感情地朗讀,加深對故鄉美景的熱愛。

三、根據自學提示,探究課文內容

1、朗讀課文,找出描寫的美麗景物,思考:

大家想想作者具體寫了什麼景物?

2、朗讀課文二、三、四自然段,看作者怎麼通過回憶自己童年的往事來表達自己對家鄉的熱愛,思考:

⑴作者回憶了自己童年的什麼事?

⑵作者對童年往事的心情如何,應如何去體會?

3、朗讀四五自然段,思考:

⑴老家那麼平凡,爲什麼作者那麼留戀?

⑵故鄉的家人過着什麼樣的生活?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5、背誦課文第一段:

這篇課文語言優美,描述生動形象,有利於朗讀訓練和背誦積累。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6、小結:

美麗的小橋流水人家一定給大家留下深刻的的印象,請大家留心觀察自己的家鄉,也擷取最美的景或事講給同學聽。

7、拓展練習:

《小橋流水人家》這一課表達了謝冰瑩作者的思鄉之情。你張大以後或許會離開家鄉,想象一下,當某一天你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想象一下,當某一天你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將會是怎樣的情景呢?

我們可以“二十年後回故鄉”爲內容寫一篇習作。

【板書設計】

8、小橋流水人家

景美:小橋、流水、柳樹、野花、

事歡:捉魚、蝦、螃蟹

愛、懷念:扔野花讓它順水漂

摘菜葉、賞野花

生活安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

這一板書,既能幫助學生抓住重點理解課文,指導背誦,有恰如其分地落實了教學的重點,直觀形象,條理清楚,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氧氣、二氧化碳、氫氣是初中學生要求全面、系統認識掌握的三種重要氣體,學生在學習了氧氣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對氧氣和氫氣的掌握起着鞏固和提高作用,也爲學生今後學習C、CO2、CO、H2CO3、CaCO3等物質及其衍變打下基礎,做好鋪墊,所以本節內容起着承前起後的紐帶作用。從研究方法看,這節採用學生共同參與的探究式教學方法對學生以後研究其他物質具有指導意義。從教育目的看,它對自然界的生命活動,對整個地球和生態平衡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由於CO2含量的增加造成的溫室效應已引起了全人類的共同關注,全面系統的研究CO2的性質具有現實意義。所以本課的內容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整個初中自然科學的教學重點。

本節知識程序是:探究CO2的物理性質——重點CO2的化學性質——CO2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

本節的重點:自主建構CO2的化學性質

2學生情況

初二年級學者、學生大多數處在14—15歲的年齡段,正處在身心迅速成長的時期,大腦機能顯著發展並趨於成熟,學生生理、心理的發展以及學習環境的改變,使他們的思想處於一個急劇發展、變化的時期。他們對化學的興趣逐步由直覺興趣—操作興趣—具有因果關係的興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認知興趣遷移。往往通過自主探究來了解一類物質的規律知識,甚至爲次要求進行一些創造性的實驗和觀察活動。

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的突破方法:充分運用實驗,讓學生參與實驗、觀察現象、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並能用化學方程式熟練表示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能解釋驗證二氧化碳的方法的原理,並學會操作;能初步通過自主探究獲取知識,並嘗試分析具體問題。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訓練學生實驗觀察能力和語言表述能力;通過探究活動過程,體驗化學方法的科學性。

初步認識:觀察——分析、討論——歸納、總結——理解、運用的科學方法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創設問題的情景,豐富學生的科學體驗,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和學習的動機;通過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增多對氣候的不良影響,來幫助學生初步樹立環保意識;對二氧化碳存在的辨證理解,幫助學生樹立應用一分爲二的科學觀念看待問題的方法。

二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採用探究實驗分析法,“活動——建構”模式的教學結構。把教材演示實驗改爲學生的分組實驗,讓學生親自參與,從已知到未知,從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使知識得以鞏固和落實。此外還採了比較法、討論法、對照法、練習法、查閱資料和讀書指導法等。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下雨的時候》這個故事選用了小朋友熟悉而且喜歡的小動物小白兔、小雞、小貓爲角色,講述了小白兔在下雨的時候想辦法用樹葉當傘,並且幫助小雞和小貓的故事情節,既有趣又蘊含了許多的美德。現在的小朋友都是獨生子女,個個以自我爲中心,缺乏關心幫助他人的意識。《下雨的時候》這個故事既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又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因此,我選用了這一教材。

二、說教學目標

《綱要》指出:要“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 “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根據《綱要》精神和我班幼兒已有的能力實際、知識水平以及教材需要,我確定了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活動目標

情感目標:體驗幫助別人和被別人幫助的快樂。

知識目標:欣賞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內容。

技能目標:嘗試用不同的語調和肢體動作表演角色間的對話。

活動重點、難點

由於小班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能力爲主,在故事教學中,我把知道故事名稱,理解故事,體驗幫助別人和被別人幫助的快樂作爲本次活動的重點。語言的發展是反覆練習、不斷改正、逐步規範的過程,幼兒在使用不同的語調錶現角色語言,用語言的感情色彩表現故事的背景,情節發展和故事角色,因此我把嘗試用不同的語調和肢體動作表演角色間的對話作爲本活動的難點。

三、說教、學具的準備

1、物質上的準備

我爲幼兒準備了生動有趣的動畫

課件

小白兔、小雞、小貓頭飾。

知識上的準備

我在活動前讓幼兒瞭解了下雨天需要的各種雨具。

四、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

爲了有效地掌握重點難點,我採用了視、聽、講、演相結合的方法。

“視”,就是引導幼兒觀察動畫課件中的內容。

“聽”,是引導幼兒傾聽老師的語言啓發、誘導。

“講”是幼兒講,滿足幼兒說的願望。

“演”是讓幼兒表演故事中角色間的對話,滿足幼兒樂於表現的願望。

學法

本次活動多采用遊戲法,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能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幼兒能在角色扮演中充分表現自我。還結合了觀察法,通過觀看課件讓幼兒獲得直接的印象。“結果前置提問法”是讓幼兒在想像、創造性思維中自由自在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是練習說話的好機會。

說活動過程

根據本次活動的目標及重點難點,我整個活動貫穿於遊戲之中,把活動分爲三個部分,設計以下教學程序:

1、導入活動:猜謎遊戲,激發幼兒活動的積極性。這一環節旨在短時間內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幼兒的感官感知遊戲內容。

2、理解故事,掌握學習方法

(1)、運用“結果前置”的提問方法,教師有感情地講述第一遍故事在講述故事時,教師不出示任何教具,是爲了避免分散幼兒的注意力,引導幼兒在邊傾聽邊思考的過程中,初步感知故事內容。講述完後提問:“故事的名稱是什麼?”“故事裏有誰?”

(2)、觀看動畫課件,完整欣賞故事,滲透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