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關於說課稿集合6篇

關於說課稿集合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W 次

關於說課稿集合6篇

關於說課稿集合6篇

作爲一名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說課稿 篇1

一、緊扣特點,說教材

1、今天,我說的課文是魯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的第7課《一分鐘》。課文以小學生喜愛的故事形式出現,內容較爲通俗。主人公元元因爲早上多睡了一分鐘,帶來的卻是20分鐘的遲到,是一路焦急地等待和不停地嘆息,是步行的辛苦和臉紅的尷尬,是深深的後悔和寶貴的教訓。選編本課的意圖不僅是讓學生知道時間的寶貴,懂得嚴格要求自己,珍惜時間,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課文中識記生字。

2、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低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結合單元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

(1)認識 9個生字,會寫“鍾”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在朗讀中體會元元的心情,感悟時間的寶貴。

3、教學重點:識字寫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

4、教學難點:識記生字,理解“哈欠、決定”的意思,感悟時間的寶貴。

二、說教法:

基於以上一些想法,下面我就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一)設疑導入,揭示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伊始,我根據低年級孩子好奇心強的特點,設計了一分鐘本應該等於六十秒但元元卻讓一分鐘等於了二十分鐘這個小問題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揭開了本節課的序幕,讓學生對新課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爲下文的學習作好鋪墊,埋下伏筆。

隨機識記“鍾”字:

“鍾’字是本節課要求會寫的生字,我採用歸類識記的教學方法,通過問題“你還知道哪些字也帶着金字旁?”引導學生歸類複習,在對比中不僅讓學生聯想起以前學過的生字,更旨在讓學生獲得對形聲字的構字方式及認讀方法的直觀經驗,體會漢字傳情達意的獨特魅力。

(二)初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通讀課文,思考“一分鐘與20分鐘分別指的是什麼?”理清文章的脈絡,幫助學生把握住課文內容,爲重點段落精讀感悟做好準備。

(三)精品細讀,隨文識字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課標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爲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使用結合。本課的生字教學中,我主要採用隨文識字的方法,在教學中注意滲透識字方法。

在教學“零”字時,我先引導學生模仿鬧鐘的聲音,讓學生讀準“零”在本課的變音——丁零零,再通過填空的形式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加以識記。 這樣,通過師生間的適度對話,將漢字融於生活化的語境中,使之活起來,以此增強學生對漢字的識記與運用,從而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內在動力。

在此環節中,我將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採用多種識字方法進行自主識字上,例如:

a、猜謎語識字:“大門裏邊有市場”(鬧)

b、加一加識字:哈、遲

c、熟字換偏旁識字:快、塊、訣—決

d、漢字演變規律識字:欠

e、理解詞義識字:嘆、悔

(四)引導體會兩次“嘆氣”,多元閱讀,以讀代講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培養學生敏銳的語感,就必須從語言文字的細節入手。第一段的教學中,我抓住“哈欠”一詞,引導學生做動作、說體會,並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來感受元元的心理,讓學生聲情並茂的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後面的朗讀訓練中,我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嘆氣”進行反覆咀嚼品味,引導學生加動作表演,讀出元元后悔的語氣,從中懂得時間的寶貴,要嚴格要求自己,珍惜時間。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從而突破本文的教學難點。

(五)找朋友,複習生字:

做“找朋友”、讀課文編寫的小詩,的遊戲、。

通過有趣的遊戲活動,既鞏固生字識記,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謂一舉兩得。

(六)趣味寫字、及時評價:

“鍾”是左右結構的字,引導學生寫這個字時,我讓學生先認真觀察,寫時要注意左窄右寬,左邊的金字旁要寫的小一些和右邊的中字要捱得緊一點,中的第一筆豎寫在書中線上,第三筆橫正好寫在橫中線上。

寫字評價環節意在讓學生對自己的書寫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並在評價中學會自評,學會反思。這樣的評價有利於學生進行自我操作,寫完後學生會認真審視自己的學習成果,在反思中培養對漢字的審美能力;在反思中學會讚賞自己,培養自信心;在反思中也初步意識到自己存在着不足,並能在自我評價中不時感受到成功的愉悅!

  三、簡潔大方,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文章結構的簡縮,是課文精華的體現,簡潔大方的板書能吸引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因此,這節課我通過板書多睡一分鐘、遲到20分鐘讓學生體會到一分鐘的寶貴,引導學生做一個珍惜時間的人。

總之,以上設計我力求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做到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在教學設計總體上體現“實”字,在具體教學環節中體現“精”字,在教學過程中體現“真”字,將紮實的語言訓練和“個體價值的體現”結合起來。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二單元百分數中的內容,是在學生理解了百分數的的意義和寫法,掌握了百分數和小數的互化的基礎上學習的,也爲今後繼續學習有關百分數的計算和應用做準備。教材編排了41頁的例題。請看:例題是把這樣利率結合百分數的計算的。

教材這樣編寫的好處是知識要點明確,思路清晰,易於教師和學生把握,但這樣純數學計算的呈現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沒有提供知識產生的背景,還有如何開展有效的數學活動進行學習等等,這些在教材中都沒有體現。學生不是一張白紙,有着豐富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數學教學應適合學生認知水平,建立在學生主觀願望及知識經驗上。提供充分活動和交流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及方法經驗,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讓學生感受到利率與人們的生活、理財等實際應用息息相關。

  學情分析:

根據教材特點,我也對學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還可以,同學之間的相互質疑,解疑的能力有一定的水平。但學生在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較薄弱,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

  目標設置: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與本課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學情和設計理念,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觀察、計算,主動探索的活動,認識利率,初步掌握利率計算及作用。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百分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結合儲蓄等活動,學習合理理財,逐步養成不亂花錢的好習慣。。

  重點難點:

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百分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說教法

“施之教,貴在得法”。教學方法運用的恰當與否,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新課標指出,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重視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爲了實現教學目標,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本節課我主要採取了創設情境、引導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同時,我試圖引導學生通過以下的學習方法掌握新知:1、自主探究法,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2、抽象概括法,讓學生通過抽象,概括出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方法。3、互助學習法,在互助合作中體驗成功的愉悅。

根據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及六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優化教學過程,實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課堂教學要求,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一、激發興趣,喚起參與;二、創設情境,探求新知;三、充分練習,鞏固新知。

  教學過程:

一、用口算來回顧百分數的知識。

二、激發興趣,喚起參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重要的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學生。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爲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在上課伊始就要抓住學生的心。而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興趣是最活躍、最現實的心理成分,是一種趨向性的心理特徵。因此,喚起學生對課堂的興趣,是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前提。所以根據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抓住如何理財(合理利用自己的零用錢)爲切入口展開。近來全世界的範圍內發生了金融危機,使得很多人的財富減值。那麼如何使自己的財富不減值,或者是少減值,甚至升值,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我們能否有自己的方法使自己的財富保值?我相信,我的這段話一定能抓住學生的各種感官,充分調動起學生對課堂的關注度。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的傳授只能使學生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學習就失去了味道。同時,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我把本節課的教材設置做了適當改動。

三、創設情境,探求新知。

出示例題(教科書P41頁)咱們就以笑笑的300元爲例,如果你有300元錢,打算怎樣存款,你是怎麼想的?

在這裏我之所以沒有直接出示問題,就是想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新課標也指出讓學生“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於是,本環節我放手讓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就是想培養學生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數學素養。

學生根據以往的知識經驗,通常能提出三類問題

第一類:存一年有多少利息?

第二類:存三年有多少利息?

第三類:存五年有多少利息?

第四類:存活期一年有多少利息?

如果學生提問不全,則老師可參與提問。第一、第四類問題可讓學生直接列式,這樣既複習了舊知,也爲下面難點的攻克做好了鋪墊。然後告訴學生今天我們重點解決第三類問題,同時引出課題:較複雜的百分數應用題。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當教師像是幫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隨時準備放,能放手就放手。”這樣給了學生很大的探索空間去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在解決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巡視,遇到有困難的學生要及時予以幫助,同時也鼓勵學生做完後可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與同桌分享,如果不會也可向別人請教。這樣培養了學生互助合作的意識,在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得到了鍛鍊和提高。

四、充分練習,鞏固新知

“數學源自生活而應用於生活”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下面,我繼續沿着抗震救災這一主線設置情境,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在練習的設計上,我兼顧了習題的層次性和開放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練習,以求訓練思維、培養能力、形成技能。

1、小華把得到的200元壓歲錢存入銀行,整存整取一年。她準備到期後將錢全部取出捐給“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25%計算,到期後小華可以捐給“希望工程”多少元錢?

2、李老師把20xx元錢存入銀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3.60%,利息稅率爲20%。到期後,李老師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李老師交了多少利息稅?

3、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錢存入銀行(三年後用)。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第一題的情境設計爲希望工程捐款,在問題的設計上需要學生仔細思考,真正理解問題的含義後才能做對,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第二題目的是要檢驗學生對本課例題的理解程度。第三題爲開放性題目,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總之,作爲數學教師,本節課我力求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探究中提高,在合作中發展,體現數學活動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同時作爲教育者的我更加註重在數學課中自然地融入思想教育,儘可能的使數學課堂凸現人文精神,使每一個孩子能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昇華!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一)教材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角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圖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抽象的圖形概念。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直尺畫角,學生通過折角、畫角、做角等實際操作活動認識角的基本特徵。如果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內容爲以後進一步學習幾何圖形奠定了基礎。

(三)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景,能正確地指出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稱。

2、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會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做出一個角,能初步比較角的大小,從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的方法。

教學難點:使學生通過直觀感知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它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五)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三角板、吸管、幾個大小不同的角等

學具:三角板、吸管、幾個大小不同的角等

二、說教法

根據教材內容的編排特點,爲了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學生的發展爲本,我主要採用以下兩種方法:

1、情景教學法。在教學中,我注重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角的認識和生活情景緊密的聯繫起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2、引導探究法。低年級的學生的知識和思維都有一定的侷限性,大部分學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還不能很好的有機結合。針對這種情況我採用引導探究法來組織學生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活動。

三、說學法

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爲重要,觀察發現法、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是本節課學生的主要學習方法。讓他們在找一找、折一折、畫一畫、比一比、說一說等系列活動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徵。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在生活中每天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圖形,(出示一個三角形)你們知道它爲什麼叫“三角形”嗎?誰願意上來指一指(學生指角時多數是點一下)。

師:原來同學們心目中的角是這樣。(在黑板點一下)這是角嗎?看來指角還有很大的學問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角(板書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意圖: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首先從學生認識的圖形和已有的經驗知識入手,讓他們從開始就充滿好奇心、滿懷興趣的參與學習。同時,營造寬鬆、民主、活潑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奮,這種積極的情緒很容易打開思維的閘門,萌發創造力。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這一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課標》指出“應注重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獲得對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直觀經驗。”因此,本環節的教學我分四個活動來進行探究:

1、聯繫實際指角—-建立“角”的表象

(1)以課本封面上的角爲例,質疑:怎樣才能正確的指出角呢?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學會正確的指角方法,並且同桌間互相指指看。

通過指角活動,明確角在學生腦子中的印象。

(2)觀察課本主題圖,把你找到的角,指給小組的同學看一看。這個練習,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表現自我的機會,又讓學生感受到角就在我們身邊。

2、動手操作認識角—-探究角的共同特徵

這是教學的.重點。心理學家表明:孩子的智慧來自於指尖。所以,此活動我的設計是以學生的動手操作爲主,分四步完成:

(1)折一折:先讓學生用一張不規則的紙折一個自己喜歡的角。

(2)比一比:並引導學生對摺出的角進行觀察、比較。在比較的過程中讓學生初步感受到角有大有小。

(3)摸一摸:接着讓學生摸摸自己折的角,使他們通過親身體會充分感知角有一個尖尖的點和兩條直直的邊。

(4)說一說:緊接着我有組織學生交流摸角的感覺,逐步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根據學生的彙報,我進行板書,然後讓學生看着板書說說角的各部分名稱。

這樣,把操作、觀察、語言表達緊密結合,學生對角的表象和基本特徵就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從而解決了本課的重點。

3、實踐操作畫角

《課標》指出“本學段學生應進行簡單的測量活動,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依據這一理念,我將畫角的活動分成三步進行:

(1)看一看:首先讓學生觀看課件演示畫角的過程,使學生對畫角的各步驟有一個初步的瞭解,並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

(2)畫一畫:在老師的示範下,師生共同畫角。通過老師的板書,有助於規範學生畫角的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畫出不同方向的角,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3)說一說:引導學生歸納角的特徵和畫角的方法,

4、做角——體會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與什麼無關。

這是教學的難點,教學時,我先借助學具建立出一個直觀的角;然後通過遊戲活動感受角的變化。具體分兩步:

(1)遊戲:誰的手兒巧?

用吸管折成可以活動的角,通過角的變大變小,讓學生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這一活動,讓學生從認識靜態的角過渡到認識動態的角。使學生在玩中形象的領會到“角的大小與它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的本質特徵。

(2)遊戲:誰的眼力好?

出示準備好的兩個大小相同,邊長不同的角,讓學生猜一猜,這兩個角誰大誰小?通過比較得出結論: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這樣,將難點分散到兩個遊戲中,使他們能形象、深刻的理解角的大小和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三、巧設練習,鞏固提高

完成課本練習八第3和第4題。

(四)課堂總結。

同學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呢?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節課的靈魂說在,因此我的板書體現了知識性和簡潔性,使學生一目瞭然,更好的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說課稿 篇4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建構科學概念,是一項重要的學習任務。學生通過學習,可以建構新的科學概念,糾正錯誤的前概念,豐富有待完善的概念。在建構科學概念的同時,思維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務,理想的狀態是:在教學中,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思維)與科學概念的建構協調發展。

《風的形成》選自河北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材。本課的教學是在三年級認識空氣和風的基礎,通過探究自然界風的形成,瞭解熱傳遞的另一方式——對流。這節課從生活現象入手,啓發學生提出有關風的成因的問題;進而通過 “觀察上升的空氣” 活動來引導學生認識熱空氣的性質。“風的形成”活動通過對比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認識風的成因。最後引導學生嘗試用科學知識去解釋身邊的現象。

這一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多個版本的教材予以選用。這說明此內容既是課標所要求的,也是編寫者所看重的,它適合小學生的學習水平,對學生科學概念的建構很有必要。爲了幫助學生建構概念,同時在建構概念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我做了如下思考:

一、瞭解學生已有認知 爲新舊概念的建構作鋪陳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學的重要性,瞭解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科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風的形成》一課最主要的概念是“空氣受熱上升,周圍的冷空氣會補充過來,從而形成風”。要讓學生建構概念,首先我們要了解學生在學習之前的經驗和認識----“風是由於空氣的流動形成的”。然後才能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建構新的概念----空氣受熱會上升,周圍的冷空氣會補充。因此我摒棄了教材中的問題導入,改了用孩子們熟悉的“風車”作爲本課切入點。易於調出學生之前學過的經驗與知識——空氣流動形成了風。通過“風箏”和“風車”的對比,讓學生找到兩者的所需環境的區別與聯繫,易於學生對“人造風”“自然風”概念的構建。

二、以教材爲本 兼顧本地學生的特點創新教學

課本里的“觀察上升的空氣”環節,採用了螺旋紙圈作爲實驗材料,學生觀察後大多數會得出空氣受熱後會旋轉的結論,不利於後期教學的開展。因此我把螺旋紙圈改成了質輕易得的羽毛作爲演示實驗的材料。學生在觀察後能立馬得出“空氣受熱會上升”的結論。鑑於學生們對科學實驗嚮往好奇的心理,但又缺乏必要的操作經驗,所以我邊演示邊詳細地講解,爲之後的學生分組實驗作出示範。

三、引發認知衝突 促進學生思考 提升思維力度

當學生已經通過前面的演示實驗得出了“空氣受熱後會上升”的結論後,我繼續發問:周圍的冷空氣會流動嗎?一般學生會有兩種不同的想法。我引導他們進行科學地猜想:被加熱的空氣上升後,會留下一個空位,這個位置會一直空着嗎?並以生活中的經驗進行對比,學生也一致認可空氣和水一樣是可以流動的,從而孩子們會得出“空位會被周圍的空氣補充”的結論。這也爲後面分組實驗中的方案設計做了鋪墊。這不正是學生思維得以提升的體現嗎?

四、有效拓展 將課堂延伸到課外 拓展思維的廣度

《課程標準》同時指出:科學素質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質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小學科學課程的開設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既要在課堂中完成教學任務,又要兼顧提高學生科學能力和良好的科學態度,必將給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把課堂猜想和課外的動手驗證相結合。結束教學後,我用一段視頻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併發問:蠟燭加熱空氣形成的風很小,怎樣改進剛纔的實驗能得到更大的風呢?這樣的提問符合孩子們的心理,也符合五年級孩子的認知水平,更是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

《風的形成》是一節傳統的經典課,以往的教學不乏精彩之處。而我是從學生原有認知的概念出發,學生通過通過觀察、比較、猜想、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並用實踐加以檢驗。幫助學生以證據和邏輯,主動建構科學概念,鍛鍊了分析、比較驗證的科學思維,並儘量使學生的思維發展得以顯性化呈現,真正讓科學概念與思維能力得到協調發展。科學課程的實施,不僅僅是讓學生獲得一些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親自動手動腦經歷獲得知識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五、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學生在學習之前的經驗和認識----“風是由於空氣的流動形成的”基礎之上而展開的。針對性的幫助學生建構新的概念----空氣受熱會上升,周圍的冷空氣會補充。因此我摒棄了教材中的問題導入,改了用孩子們熟悉的“風車”作爲本課切入點。易於調出學生之前學過的經驗與知識——空氣流動形成了風。通過“風箏”和“風車”的對比,讓學生找到兩者的所需環境的區別與聯繫,易於學生對“人造風”“自然風”概念的構建。

在教學中,我大膽改進與創新,使實驗裝置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學中注重學生思維的發展;充分給予時間照顧每一組學生,儘可能地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培養他們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

當然,在學生動手實驗的過程中,不可能讓每個人都單獨完成一次實驗,也正是在組內協同的氛圍中培養了他們的合作意識

六、我的困惑

1.現在大部分學校(包括城區)對科學課的實驗儀器配置落後,生分組實驗造成嚴重影響。

2.科學課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班級之間或是個體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該如何調和?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 、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一首現代詩。這個單元的詩文都是文情並茂的優美篇章,多數出自名家之手。前幾篇文章的學習能使學生體會《春》的語言美、《濟南的冬天》的空靈美,《秋天》是現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歲時所作。課文爲我們描繪了一幅絢麗多彩的鄉村秋景圖。詩不長,只有三節,卻將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諸般景緻皆收筆下。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因此學習這首詩,既可以鞏固前幾篇文章引領着學生尋找美、 發現美 、感受美的任務,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現代詩歌學習的基本方法與思路,從而爲學習其它現代詩歌鋪平道路

2、 教學目標說明

1)、知識與技能: 初步把握詩文基調,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做到熟讀成誦。

2) 、過程與方法 : 以自主 合作 探究的方式通過品味語言、描繪畫面、誦讀改寫來體會詩歌的情感.

3) 、情感 態度 價值觀 : 感悟秋天 讚美秋天 熱愛秋天。

[說明]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是要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並重的教學理念。

3 、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2、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二、 學生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徵,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法學法。我的教學對象是一所城鎮中學的初一年級學生,《秋天》所表達的豐收的喜悅與我們城市學生的生活很難貼近,但我所任教的學生語文基礎較好。很多學生在圖畫音樂方面不僅有興趣,而且還很有特長,因此我只需創設他們感興趣的情境,引導他們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具有寧靜的 ,適宜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這樣必定會使學生在課堂上興趣高漲,收到好的效果。

三、 教法

1、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2、誦讀法

3、啓發式教學法

四、學法指導

1 、誦讀品味法

2 、鑑賞現代詩歌的方法。

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掃清文字障礙,初通文章後,能通過反覆涵詠朗讀品味,讀出詩歌的韻味,還課堂以朗朗書聲。通過讀可以加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對詩歌的閱讀欣賞愛好,對學生進行美的薰陶,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的精神

1把握韻律,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2視覺再現,欣賞詩歌的繪畫美。

3身臨其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美

五 教學程序

1、過程總體框架及各板塊的時間分配:

教學過程按教師活動分六步:

引導入境(2分鐘)

品味秋天(12分鐘)

描繪秋天(15分鐘)

歌頌秋天(10分鐘)

歸納方法(4分鐘)

佈置作業(2分鐘)

2、教學環節設計

(一) 創設情境 感受美

創設優美、 寧靜的氣氛,使學生置身於秋的意境中,建立起學生學習課文的情感基礎,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 探討問題 發現美

環節一 品秋

1 、㈠初讀

1 教師表情範讀。

2學生揣摩默讀。

3小組合作自讀。

4教師指導點讀。

㈡品讀

找出你認爲最優美的詩句。說一說它美在何處,並按你的理解讀一讀。

本環節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及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及時鼓勵肯定學生,指導學生對詩的語言做出正確的理解,以達到學生品味詩文的目的。

環節二 繪秋

㈢研讀

1、詩中描繪了幾幅圖畫?

2、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分別爲不同畫面命上有詩意的名字。再想一想這幅畫面上有些什麼,那些詩句能表現這些畫面,把這些詩句輕聲地讀出來。

3、教師出示一幅能表現第二幅場景的畫(出示第二幅畫)請大家與書上的插圖比較一下,說說你更喜歡哪一幅。併爲自己喜歡的詩節配畫。

描繪秋天這一環節,使學生既加深了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又提高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豐富了想象能力,使閱讀進入一個創造性的高度。

環節三 頌秋

㈣誦讀

1、選擇你配畫的詩節有感情誦讀。

2、伴隨《秋日的私語》的鋼琴曲,用優美的語言,解說自己描繪的畫面。

這一步,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其自主意識,有利於進一步開闊學生的思路,提高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在秋的意境中,感悟詩人贊秋、頌秋的喜悅之情。

(三)歸納方法尋找美

1、 學生依據本節的學習過程,歸納賞詩的方法

2 、教師課件展示賞詩方法。

Ⅰ.把握韻律,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Ⅱ.視覺再現,欣賞詩歌的繪畫美。

Ⅲ.身臨其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美

此環節的設計實現了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爲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的目標。使學生形成了品評其他現代詩歌的能力。

(四) 培養創新 表達美

課件出示作業:

1、課外收集描繪秋天的詩文。

2、喜歡寫作的同學將詩歌改寫成散文。

3、喜歡音樂的同學爲這首詩歌配置背景音樂並有感情地朗頌。

佈置此項作業能使學生更好的發揮其特長和主觀能動性,這也是遵循了因材施教的原則。

六、教學模式與策略的說明

《秋天》是一首現代詩,學生學起來比較容易,同時我又以詩——畫——頌爲學習線索設計三個教學環節,希望在環環相扣而又螺旋上升的教學過程中完成理解——品味——運用語言的流水線作業,創造出一種既有語言美,又有圖畫、音樂美的氛圍,使整堂課具有詩情畫意,以此激發學生的情感之美,使學生在美的氛圍之下入情入境,在潛移默化薰陶漸染之中獲得審美愉悅,提高審美能力。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正負數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第七章第二節的內容,從課標中可以知道,這是一節綜合實踐課,這種類型的課非常注重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去理解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並在學習的過程中知道、瞭解正負數,從而進一步理解正數與負數是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並記憶正負數的讀法及寫法,理解正負數是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自己表示數量認識正負數,並能理解正負數的意義。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學習活動中感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激發同學們對數學的 興趣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明確正負數是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教學難點:會用正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二、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老師是學生學習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學中,我精心設計活動,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大膽提出問題並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

三、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在學法中,我特別注重讓學生合作交流。

四、說教學過程

這節課,爲了體現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我設計了以下活動內容。新課開始時,我通過讓學生自己用簡單方法表示各種數量來引出正負數。然後進入本節課的學習。這樣做既讓學生對數有了區分,又能讓學生認識到既然有正數,就會有與之相反的數,他們如何讀,如何寫,從而讓學生帶着問題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第二個活動,讓學生討論零是什麼數及負數,0,正數的大小。讓學生認識並記憶正負數,瞭解正負數的意義。通過習題讀一讀,寫一寫鞏固正負數。

第三個活動,是找到生活中的正負數,通過學生對坐電梯及珠穆朗瑪峯數據的瞭解,認識到可以用正負數表示生活中的某些問題。

第四個活動,是通過填空,判斷等題型進一步加強正負數的理解

通過以上這四個活動,學生充分體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獲得了一些初步的數學經驗和方法,發展解決問題和運用數學進行思考的能力。同時,在與同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