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精選】語文說課稿合集6篇

【精選】語文說課稿合集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88K 次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說課稿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語文說課稿合集6篇

語文說課稿 篇1

知識目標:

1、寫景、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

2、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能力目標: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標:

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樹立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念

重點、難點:理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教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1、指名朗讀課文

2、讓學生談談對這首詞的初步理解。

二、題解與背景

本文體裁詞。詞又叫詩的別體,長短句。沁園春,詞牌名。

三、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這首詞分上下兩闋,各寫什麼?上片:描寫北國雪景;下片:縱論歷代英雄

四、研究下列問題

1、總寫北國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統領下文,都望到了什麼?(長城、黃河、山脈、高原)

這些景觀大勢磅礴,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是實寫。

3、哪幾句是虛景?

4、你認爲以動寫靜的句子是哪些?以靜寫動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5、在下片中,能起到領起下文的字是?它領起哪些句子?(惜)

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詩人描寫北國雪景,有雄壯之氣勢,豪放的風格,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表現了詩人豪邁的胸懷。

五、重點詞句子的理解。

1、“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含義。

2、“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在結構上的作用。承上啓下,過渡作用

3、結句“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嬌江山完全稱意。這是對一代新人的呼喚和企盼。

六、作業。背誦這首詞。

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這是一篇看圖學文的課文,寫的是司馬光和幾個小朋友在花園裏玩,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盛滿水的缸裏,別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馬光卻沒有慌,他急中生智,舉起石頭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過對這個故事的學習,啓發學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並學習司馬光這種逆向思維的方法——別人想的是趕緊離開缸,而司馬光想的是缸裏的水離開人。

依據新課程標準,結合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的特點,給第二課時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二、說目標

1、通過看圖理解花園裏的環境及司馬光砸缸的過程,知道司馬光是一個聰明、勇敢的孩子。

2、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能力。

教材中司馬光砸缸救人本身就是一個創造,爲了充分發揮教材的示範作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使學生主體得到發展,結尾處設計了發散思維的訓練。

教學重點及難點:讓學生理解花園裏的環境和司馬光砸缸救人的詞句,知道司馬光是一個遇事不慌,聰明勇敢的孩子是教學的重點。學習司馬光這種逆向思維方法是教學的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1、教法。

採用看圖法、質疑法、討論法,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培養學生思維的多樣性,體現以學生爲主的人文情懷。

2、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以質疑爲主線,運用討論反饋法,引導學生質疑——討論以及反饋解疑——想象,培養學生在求異中求佳的思維方法。

四、說教學。

1、從課件中質疑。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課件的出示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於進入課堂情景。

(1)從課件中你都觀察到了什麼?

學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嘩嘩地流出來,一個孩子正往外爬,圖中間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個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張大嘴巴,一臉驚慌的樣子。

(2)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提出的問題可能有:

1爬出來的孩子是怎樣掉近缸裏的?當時的情況怎樣?

2是誰救的他,他是怎樣救的?

語文說課稿 篇3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八年級語文上冊“人與環境”單元中的《明天不封陽臺》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說課:教學設計理念、教材的分析、教法學法與教學手段、教學程序、板書設計

一、教學設計理念

語文 “閱讀”課程目標指出:“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它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爲此,《明天不封陽臺》教學過程是建立在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基礎上的自主、合作、探究的閱讀。課堂教學旨在把新知識蘊含在有準備的教育環境中,提倡教師與學生的學習方法相互作用,共同對話,藉助語文思想方法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圍繞認知衝突,更好的解讀文章,提高能力,從而建構新知識。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支持學生的表達與表現,激發認知衝突,放手給學生一個實踐反思學習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成爲閱讀學習的真正主人,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從而使學生自主的學習,快樂的學習,創造的學習,使閱讀的理解與感悟能力在原有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二、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明天不封陽臺》是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人與環境”單元主題下的一篇記敘文。人與環境這一單元既可以欣賞和諧的自然組合,又可以傾聽大自然的呼聲,透過自然界來解讀人類,從而作出善待自然,優化生存環境的明智抉擇,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教材中安排這樣一個單元,主要目的是爲了反映這一重大主題,而本文正對此作出了很好的詮釋。

作爲居於高樓大廈的某一單元的都市人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考和展現,這裏有作者一段心靈歷程的敘說,有對受傷而“身孕”的鴿子的簡潔傳神的描摹,表達了一個現代都市人樸素美好的願望。文章篇幅不長,行文脈絡清晰,文字平實,初二學生完全可以在與文本對話的基礎上通過一課時披文入情,但更重要的是審視隱藏在文本表面之下的作者的思維活動,體會樸實傳神語言中傳遞的信息,進而自然的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2、教學目標

依據教學大綱,結合新課程理念,在確定教學目標時不但要力求“胸中有綱”,更要“目中有人”,即堅持以育人爲本、以學生髮展爲本、以學生終身學習能力作爲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爲本。由此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1)理清作者的思路 (2)學會簡潔而傳神的描寫

過程與方法目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模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引發學生對現代城市中“人與自然”問題的思考,

幫助他們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簡潔而傳神的描寫。

難點:對現代城市中“人與自然”問題的認識和思考

4、教材處理

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基礎,但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需要一個過程,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因此,無論是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還是品味妙筆,傾聽心聲,都是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解讀和對語言文字的品味去發現,去建構。

爲了把學生從“吸收——儲存——再現”傳統學習模式中解放出來,我將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內化、組合。首先,在整體感知上,打破常規,從標題的關鍵詞入手來理解圍繞“陽臺”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經歷了怎樣一個過程,爲什麼會發生變化而將這種感性認識引入一個理性的思考,又因爲“在任何領域的學習中,語言都是重要工具,”所以,文學的薰陶自然離不開語言文字,將變化的直接原因鎖定在鴿子上,就自然轉入品味對鴿子的描寫,並總結方法,這樣不但使變化的根本原因的引出自然合理,同時將培養學生的能力落到實處;其次,從讀的本質來看,是對作者所表達的對現實世界的再認識,再體驗,所以通過學生描述圖片來傾聽大自然本身的敘說,這樣學生在嘗試中交流、討論,,可以再次強化重點,也使難點得以突破;最後,設疑,創造認知衝突,進行思想的碰撞,不僅具有靈活開放的特點,而且對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與感悟,從而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自然充分的培養。

  三、教法、學法與教學手段

本節課在教法上,體現教師的“啓發引導”,在學法上,立足文本“自主合作,探索發現”,達到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立足於讓學生去理解,去感受,去發現,去創新,避免用教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

教學手段上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啓發學生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

  四、教學程序

課前佈置預習:

課前誦讀全文,自行解決字詞障礙,並能複述課文內容,爲課堂教學作準備

(一) 創設情境

播放歌曲《白蘭鴿》——這是美國民謠《白蘭鴿》,講述一隻白蘭鴿,在白雲下面,自由的飛翔,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賜。那麼是所有的鴿子都能如此自由快樂嗎?這節課讓我們在共同與文本對話的基礎上,互相交流,以使我們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說明:這種導入方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較快進入角色,參與教學的雙邊活動。)

(二)整體感知

首先,複述故事

1、關注題目

從標題入手,汲取關鍵詞,並說明理由,爲什麼是“陽臺”,而不是“封陽臺”

或者“不封陽臺”?

2、講故事

怎樣圍繞“陽臺”寫的?本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說明:由關鍵詞入手,可以更好的把握感知文章的內容,這是理解文章的前提,也爲理清全文的思路作準備)

其次,理清思路

1、圍繞“陽臺”,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2、進一步解讀

(1)爲什麼要封陽臺?(其實,這家人叢10年前搬到這個地方,就一直沒有封陽臺,爲什麼10年後的今天要封陽臺呢?)

(2)爲什麼又決定先不封陽臺?

(3)是什麼使他們動搖?

(說明:這一關鍵環節,讓學生充分活動,教師設計好適合於學生的“臺階”,培養學生汲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的學習能力。從整體感知到理清思路再到深入認識,一步步引導學生加深對問題的分析,這樣就完成了教學目標中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理清思路,並且初步感知作者對現實世界的認識和情感及作品的內涵。)

(三)品味妙筆

1、請找出文中描寫鴿子的語句,你覺得什麼細節最打動人?

2、你認爲怎樣描寫才能簡潔傳神呢?

3、總結簡潔傳神的描寫方法

(說明:這一環節是針對教學重點而設計的,絕大部分同學能準確找到對鴿子的描寫,重要的是教師組織學生呈現並解釋自己探究的結果和探究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幫助學生歸納、上升,形成科學的結論和掌握正確的方法,教會學生如何讀書,在解讀語言文字中來感悟作者的情感,來更好體會文章背後更深層次的內涵,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使學生的閱讀水平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升。)

(四)傾聽心聲

1、作者不封陽臺僅僅是因爲這隻受傷而“身孕”的鴿子嗎?難道他就停留在對鴿子的思考嗎?他還有什麼思考?

2、傾聽大自然本身的敘說

(1)展示相關圖片(分別是樹樁、動物、沙塵暴、水源)

(2)描述畫面

①提出描述要求

②教師範例

③學生自由描寫

3、小組合作交流

4、推薦最生動形象的全班交流,共同欣賞

(說明: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傾聽大自然本身的敘說,從形式上來說,展示直觀的圖片,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作興趣,進行角色轉換,讓每個人都成爲大自然中的一個角色,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向人類敘說我們自己。從內容上來說,是對文章背後更深層次的內涵的思索。從方法上來說,描述圖片是對簡潔傳神描寫方法的檢驗與落實,輔以教師對“樹樁” 的範例描寫,並在師生交流,生生合作交流中從以上描寫方法作爲欣賞評價的角度,既能再次強化簡潔傳神的描寫,從中也提高了學生參與的意識和語言表達的能力,也是使學生在進行生命體驗大自然的過程中透過語言文字,更好的體會大自然的情感,更好的理解作品深層次的內涵,突破了教學難點,即引發學生對現代城市中“人與自然”問題的思考。)

(五)心靈對話

1、此情此景,你想和大自然說些什麼呢?

2、思想碰撞:鴿子總有一天會飛走,陽臺只是明天先不封……,你覺得作者以後是會封陽臺還是不封?

(說明:這一環節的設計,通過學生獨特的生命體驗,學生會自然形成對作者所表達的現實世界的再認識、再體驗,與大自然進行心靈的對話,交流彼此的感受,不僅僅是訓練了思維能力,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更是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得到進一步的培養,自然的樹立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思想碰撞是教師設計的一個認知衝突,以對作品進行更好的評判,這是對文章深層次內涵的進一步深化,人與動物,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真實樸素的意識與願望得到了充分的表達,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自然充分的培養。)

  五、板書設計

受傷而“身孕”的鴿子(直接)

封陽臺! ———— 封不封? ———— 先不封!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根本)

設計說明:力求簡潔、美觀、大方,清晰的展現文章的`行文思路,並揭示文章深層次的內涵

語文說課稿 篇4

一、創設情境,在具體的環境中識字。

兒童的思維是從具體形象思維爲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爲主要形式過渡的。低年級兒童的認知對象如能通過一些具體、直觀的事物來幫助理解,更能提高認識效率。因此,教學中,我們要努力克服簡單的、成人化的過多追求理性的字的構成和字義講解,堅持儘可能通過語言、體態、實物、模型、掛圖及幻燈、錄像、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加強直觀教學。教學一開始我就利用課件逐幅出示“一棵樹、兩個蘋果、五朵花”的圖,引導學生用上數量詞說出圖中的東西,從而導入課題。這樣引入一能增強學生學習數量詞的興趣,二能讓學生直觀地感知數量詞。

在學習課文時,我也是通過課件中的圖畫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

二、努力營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

課改以來,關注生命,激活課堂,以生爲本,促進發展,已成爲教師們的共識。因

此,我設計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想在教學中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學習課文第一小節時,我是由圖到詞再到字最後回到課文,先出示圖畫,每出示一幅圖就讓學生說出它的名字,學生說完後相應出示詞語,四個詞都出示完後指名美讀詞語,然後齊讀、開火車讀,接着從詞語中分離出生字,又指名讀,分男女生讀,讀後問:“你記

住這些生字娃娃了嗎?你是怎麼記的?”在學生識記完生字後,師指着“海鷗、沙灘、軍艦、帆船”這些詞語說:“這些詞語想請同學們幫忙找數量詞朋友,你們願意幫忙嗎?”學生找完朋友後,全班齊讀搭配好的詞。而學習第二小節時,我從課文到生字再回到課文。這樣採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學生就不易疲勞,使課堂充滿活力。

2、兒童天性好動,他們的注意以無意注意爲主,很難讓他們整堂課集中思想靜下來學

習。因此,針對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教學中,我們要儘可能發揮兒童“動”的特長,讓學生通過遊戲、表演等多種不同的方式,讓兒童身動、口動、心動,全身一齊“動”起來,“活”起來,以“動”激活識字教學。在鞏固練習時,我以“摘蘋果”的形式鞏固這節課所學的詞語。最後把這堂課所認識的9個生字放入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一段話中)再認讀。

三、重視寫字指導,強調寫字姿勢。

語文說課稿 篇5

說教材:

本篇課文是人教版第十二冊第一單元的文章。這組課文的主題是感悟生活。這是一篇講如何面對挫折的文章,寫一位少年在頂碗表演中連續失敗了兩次,但他沒有氣餒,沒有放棄,在別人的鼓勵下,面對壓力,面對失敗,挑戰自我,仍然表演,最終取得了成功。同時《頂碗少年》又是一篇寫人的文章,情節簡單而又一波三折,十分吸引學生;文章表述層次清楚,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作者對人物神態,動作和外貌的描寫生動細膩,適於學生學習寫人文章的方法,並作語言的積累。文章語句優美,適於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說學情:

學生在生活中有過一定的失敗體驗,課前預習又會做相關調查,掌握了有關資料,很可能與頂碗少年在某些地方產生共鳴,容易激發起學生向頂碗少年學習百折不撓的精神的熱情。但六年級的學生對於深刻體悟面對失敗堅持到底的精神,還有一定的差距。學生讀文後的感受,或深或淺,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不同感受,相機引導,努力提升孩子的認識,同時受到語言的薰陶與感染。

說理念:

1、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與361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方式,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

2、聯繫學生生活實際,進行激情。

3、抓住人物語言,進行積累。

說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透過對人物動作、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知作者表達情感的 方式。

3.感悟“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說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內容,能回答課後問題。懂得不論遇到多少艱難曲折,也不要退縮,只要堅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說教學難點:

感悟“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說教學方法:讀悟結合、精讀點撥

說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說學法:自主合作探究

說教學程序:

本課擬一課時教完,全文教學分以下幾個環節。

一、課前談話導入:

一位普通的頂碗少年,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過去了二十多年仍記憶猶新。我想,這位少年同樣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們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劇場,去感受那激動人心的一幕。

二、檢測預習情況:

【通過對課前安排的預習情況的檢測,既能督促學生認真預習新知識,同時還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做到有的放矢。】

三、初讀感知,疏理文脈——自讀交流文章內容

1、首先讓學生默讀文章,按照少年表演成功與否用概括的語言完成下面表格。

頂碗少年表現——————————————————————觀衆反應

1表演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衆鞠了一躬,一切重新開始。————————————驚呆了

2碗又掉下來了,少年呆呆地站着,臉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大聲地喊:“行了,不要再來了,演下一個節目吧!”————————————好多人也附和着喊起來。

3終於把碗穩住了,表演成功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

2、根據表格交流: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疏理文脈。然後問學生從表格中可以得到什麼信息?堅持就是勝利,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設計依據: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讓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有個整體的把握。因爲新課標中提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四、指導深入理解:

1.默讀課文,想一想:頂碗少年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可用以下問題進行啓發:

少年兩次失敗,當時情況如何?觀衆反映怎樣?

少年表現有何變化?你從中體會到什麼?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學課文。可以自己學,也可以小組學習探究,也可先自學,再小組合作。

【用學生喜歡的方法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培養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新的學期對學生要教一些合作學習的方法。強調不必把問題一一思考解答,可選擇感興趣的去品讀思考。】

3.集體交流

【小組合作進行彙報,要注意小組組員之間的合作關係,避免成爲“一言堂”。發言的人要能夠代表本小組的不同意見,要逐步培養學生蒐集、整理的本領,並要養成傾聽別人發言的習慣。】

學生結合自己找的重點句談想法,並注意“推己及人”想象頂碗少年兩次失敗時的想法,並探討他能夠取得最後成功的原因。

可通過以下兩題進行讀中想象:

(1)如果你是這位少年,面對兩次表演失敗會想些什麼?

(2)老者可能會對我說些什麼?

4.有選擇的朗讀:抓住印象最深的場面,反覆朗讀,想象當時的情景,和同學交流感受。

五、通讀深入探究:

1.思考:假如你在現場,你會想什麼?說什麼?

2.重點理解結尾句。體會文章表達的感情。

(1)自讀思考作者有哪些想法?。

(2)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談體會。

【引導學生認識到生活中只要堅持下去,不屈不撓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六、有感情通讀全文,進一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本環節通過反覆的朗讀課文,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中心,加強對課文的掌握。】

七、聯繫實際,感悟哲理

1、你在生活中有無這樣的經歷?

2、學了這篇課文後,你會怎樣去面對類似的事情?

八、佈置作業:

1.有感情朗讀課文。積累詞句。

2.選做:寫一寫讀後的感想。

【以上兩個環節的設置,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做到充分鍛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說板書設計:

頂碗少年

驚心動魄

頂碗——失敗——失敗——成功

少年——不放棄——勇於拼搏——強者

啓迪

(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板書一目瞭然,緊抓課文重點,更好的體現了少年又失敗到成功的這一過程,對於情感目標的體現很清楚。】

語文說課稿 篇6

各位老師:

下午好!

很榮幸今天有這樣一個機會與大家坐在一起交流自己對識字課教學的一些認識。接到林老師和劉老師交給我的任務後,我對一二年級的識字教材進行了一次總體的回顧。識字教材編排的形式是歸類學習。有對語言現象進行歸類的:如學對韻歌、數量詞組、成語、諺語中進行識字,這樣的歸類形式不僅讓學生認識了漢字,還積累了大量的成語、諺語等,擴大了學生的語言庫存;另一類是對學習漢字的場所進行了歸類,如《菜園裏》、《自選商場》、《操場上》等識字課的編排,其主要目的是不僅讓學生認識這些常見的漢字,還滲透給孩子一種識字的理念:即生活中處處是識字的寶地,生活中時時是識字的良機。而教材中對字本身的一些現象的歸類卻是少之又少,只有第一冊的識字課《口耳目》和《日月明》中進行了象形字和會意字的歸類,而對於形聲字這個字類別中最大的一類卻沒有編寫成獨立的識字課來教學,只在幾個語文園地裏出現。我覺得這是教材中的一個缺憾。識字課中對字本身的一些現象的探究應該成爲識字教學的一個重點,因爲認識分析了字的一些現象,學生就能習得一些識字方法,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識字,從而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另外,我在和許多低年級老師的交流中,還發現了一個大家都非常頭痛的問題。教材編排是歸類編排,但每一課要求認的字很多,卻又很分散。

如第一冊《比一比》,要求認識“黃牛”、“花貓”、“鴨子”、“小鳥”四中動物和“杏子”、“桃子”、“蘋果”、“紅棗”四種水果,但後邊要認的字共12個,這裏頭卻只涉及了5個,另外7個如“紅”、“邊”、“多”、“少”、“羣”、“顆”、“堆”都分散在兒歌中。這就給老師的教學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感覺是東打一槍,西放一炮,如果拿掉前邊歸類的插圖,這跟平常的兒歌閱讀課又有什麼區別呢?

再如教材第二冊《識字四》是一首動物兒歌:蜻蜓半空展翅飛,蝴蝶花間捉迷藏。蚯蚓土裏造宮殿,螞蟻地上運食糧。蝌蚪池中游得歡,蜘蛛房前結網忙。句中涉及到的動物都是蟲字旁的形聲字,假如這節課就認這幾樣動物的名字,再寫其中幾個常用的,那老師教起來會更加有的放矢。但教材中要求認的字偏偏又加進“展”、“運”、“網”這三個字,要寫的除了“螞蟻”兩字外,就都不是蟲字旁的了。

因此,我平時的做法是,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有些字可以適當地推遲或提前教學,以便於更好地開展識字教學,教起來更順手些。

而今天我所上的這節課的教材是我自己編寫的。一方面是要帶着這節課上三個地方,每個地方的教學進度不一樣,選教材中的可能會有麻煩,另外也想借此機會上一節自己心目中比較理想的識字課。

這篇教材設計的原形是語文書第三冊《語文園地四》中的識字兒歌:有水把茶泡,有飯能吃飽,有足快快跑,有手輕輕抱……我覺得這種識字方式非常的好,學會了這種識字方式,如果我們再遇到像青蛙的“蛙”、娃娃的“娃”這些形聲字的時候,我們同樣也能很快地編出一句順口溜來記住它們,如“有蟲是青蛙,有女是娃娃,有手輕輕掛,有水趟水窪……”這是一種識字能力的培養,而將它放在語文園地中僅佔小小的篇幅,短短的教學時間,我覺得太可惜了。由此,我就開始想怎樣將這幾個字串在一首兒歌裏,形成一首詩,變成一節獨立的識字課……於是就有了今天的這一個教材和這一堂課。

在這一堂課裏我主要想傳達我對識字課的幾點認識。

  一、在情境中認字學詞

沒有情境的識字教學是枯燥無味的,就字學字,就詞讀詞,不僅老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吃力。因此,如何將識字課上得像閱讀課一樣充滿美感,這是我本節課想要追求的一個目標。本節課我以詩爲依託,爲學生創設了“雪花吹泡泡,梅樹長花苞,小孩兒放鞭炮”的教學情境,以詩串詞,學詩讀詞,使原本枯燥的識字活動變得更加興味盎然。

並且在我教學每一個詞語的時候,我還爲學生創設了多種學詞的情境。如,在教學“花苞”這個詞語的時候,我是通過看圖片想形容詞的方式來認識花苞,認讀“花苞”的;在教學“咆哮”這個詞的時候,我讓孩子聽聲音,說說誰在咆哮,孩子們便懂得了不僅風可以咆哮,獅子可以咆哮,我們人生氣的時候也會咆哮,在聽的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如何在語言環境中運用這個詞;而在教“飽滿”這個詞的時候,我是通過出示實物,讓孩子們看一看、摸一摸,來辨別什麼是飽滿,並很巧妙地將“飽滿”運用到孩子們的精神狀態中來,讓孩子明白,飽滿不僅可以拿來形容毛豆,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精神是不是飽滿。在多樣化的情境創設中孩子們將詞語讀了一遍又一遍,如“花苞”這個詞,除了指名認讀外,學生在有意無意間共讀了4遍,咆哮是7遍,但每一次的認讀並不是機械的,讀到的不僅僅是這個詞語的音,透過這個音孩子們還讀到了詞語更豐富的內涵。

  二、在探究中掌握識字規律

前面我已經講到,我這節課設計的靈感來源於第三冊語文園地四中的識字兒歌。但我們試想一下,假如我們一上課就將這首識字兒歌直接呈現給學生,再讓學生學裏面的字,和我今天先來學字,再通過比較、發現,學生自主習得識字規律,編出一首識字兒歌來,雖然結果一樣,學生都學會了這種識字的方法,但對學生的影響及其識字效果來講,是完全不同的。

我覺得,我的設計好就好在它體現了學生整個探究的過程。

從對每一句最後一個字讀音的發現,到對字形的發現,及學生想到的記字方法,直至最後合作編就的一首識字兒歌,這整個過程充滿了學生自主的發現和探究。

長此以往,我們孩子的眼睛就會更加敏銳,孩子識字的能力也會越來越高。

  三、在朗讀中體會詞語的情感色彩(即讓詞語也感性起來)

在閱讀課中,我們往往非常強調學生的朗讀能力,而句子是由詞語組成的,能將每一個詞語都讀得那麼有滋有味的孩子,還怕他讀不好句子嗎?讓詞語也感性起來,是我這節識字課中一個新的嘗試。我在教“含苞欲放”這個成語的時候先通過看圖讓學生感受花苞的美,再通過老師有感情有表情的範讀讓學生體會到詞語本身的美,隨後再引導學生美美地讀這個詞。我覺得,假如我們每天都這樣堅持做了,總有一天,在我們孩子的眼中——詞語也感性。

  四、在教學意識裏注重詞句的積累

可隨時隨地積累,如在設計教“花苞”這個詞的時候,讓我想到了“含苞欲放”這個詞,我就將“含苞欲放”引進了我的課堂;也可有意無意間進行積累,如在教“咆哮”這個詞語的時候,我隨口說出了“咆哮如雷”這個詞,聽到者,理解者有份,會將它納入自己的詞語記憶庫。但這種種的積累要合適,切勿爲了積累而積累,而破壞了課的整體性。

以上是我設計執教這節課最真實的感受和體會。對我而言,每一次的上課都是一次表達,爲了表達自己對識字教學的理解,我就設計了這樣一節識字課。感謝林老師給我這樣一個表達的機會,也懇請在座的老師能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