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精選說課稿範文錦集6篇

精選說課稿範文錦集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3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說課稿範文錦集6篇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這節課是北師大版藝術一年級下冊第九單元“藍色的大海”的第三個課題,主要介紹海洋生物的形狀、花紋、色彩等,是學生在學習《小貝殼》、《美麗的風帆》後,讓學生對大海的認識從海灘、海面走向更爲神奇的海底,從而使學生對大海的認識從“零散”走向“整合”,從“單一”走向“豐富”,爲學生認識大自然打開了另一扇窗戶;同時也是學生學習關於“大海”主題的基礎,具有比較重要的地位。

二、學情分析:

我覺得,要上好一節課,首要的一點就是要摸準學生的“脈”,也就是充分地瞭解學生的學情。“國家藝術課程標準”中指出:藝術學習只有與學生個人的成長環境聯繫起來,才能獲得持久的動力。因此,本課教學前,我着重做了幾個調查工作:

A、學生的生活經驗

B、學生的“原認知”基礎

C、學生以往的學習、活動經驗和藝術技能的掌握情況

通過調查,我獲得了第一手的學情信息:

1、閩南是一個洋溢着“海文化”的地區,學生生活在海邊,對於大海本身並不陌生,他們聽過、見過、吃過甚至抓過不少的海洋生物。

2、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處於具體形象思維時期,思維運作以形象爲主體,對於“動作”和“形象”具有較強的依賴性。

3、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學生合作、交流、獨立操作等學習習慣已初步養成,並且學生也初步學習了用肢體、線條和色塊來表現事物。

根據上面的分析,立足於充分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我擬定於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包括:

1.認知領域:

A、讓學生初步認識海底的奇異景觀

B、讓學生初步認識海底生物的形狀、花紋和色彩

2.能力領域:

A、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藝術審美能力

B、培養學生用不同的材料來表現海底生物的藝術表現能力

3.情感領域:

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生珍愛海洋生物。

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及保護自然的責任感,激發學生對人類生態保護的意識。

三、教學法分析

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達成課堂教學的時效性呢?在教學法的選擇上,我主要採用

1、情境教學法:學生的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的。情境對於學生的學習有着感染、暗示、激勵等作用。一個好的情境的創設,可以爲課堂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觀察法:通過事物和畫面刺激學生的視線,讓學生在欣賞和觀察中產生學習的興趣和意義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和美的鑑賞能力。

3、實驗操作法:

第一,讓學生身臨其境地融入課堂教學中;

第二,通過學生模仿海底生物的游泳方式,達到對海底生物的進一步認知;

第三,通過撕、貼、畫等方式來表現海底生物的形狀、花紋、色塊,提高學生的藝術把握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

採取上述的三種主要方法,主要是基於個人對於藝術教學的一些感悟:我覺得,藝術教學應該是綜合性、個體性和創造性爲一體的,應該是與生活、與文化、與社會等的有機融合和藝術把握。對此,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上,我主要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考量:

思量一:如何真正地引起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有真正地引起學生的興趣,這樣學生纔會真正地投入到課堂中來,這樣學習纔會是有效的。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挑動學生的好奇心。

好奇之心是學生的天性。因此,在課一開始,我就告訴學生,老師可以五秒鐘之內把一張白紙變成一片大海!信不信?以這樣的引入,來極度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

2、衝擊學生的視線。

追求動感和色彩的亮麗是低年級學生的特點。通過:

A、播放影片。讓學生看到海底的各種生物,感受海底的神奇魅力。

B、播放多媒體課體。讓學生在形狀各異、色彩各異的海底生物中感受美的存在。

C、自我創作。讓學生用各種不同的材料進行創作,以豐富的色塊、線條等來表現海底生物。

3、調動學生的機體表達。動作表達能力不僅是藝術課程的內容,同時也是學生感受藝術、掌握藝術的重要方法。學生通過動作來把握世界。在本節課中,通過讓學生模仿潛水員的潛水動作,讓學生在感覺中走入海底,產生親切感;在模仿海底生物的游泳動作中,把握各種生物的不同特性。更爲主要的是,調動學生的參與激情。

思量二:如何確實地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

藝術素養是藝術課程最爲主要的教學目標。全體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不能寄希望於課外的輔導,只能落實於課堂教學之中。本節課,在充分考量學生的特點和教材特點後,主要培養學生以下幾方面的藝術素養:

A、感受美的能力:在維美的動畫中,讓學生感受大海獨有的神奇;在觀察各種不同生物的形狀、花紋、色塊中,感受海底生物個性的美。

B、鑑賞美的能力:在比較各個生物時,滲透美的鑑賞;在品評學生作業時,讓學生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意見,在表達中培養美的鑑賞能力。

C、創適美的能力:通過觀察和學生個性的獨特把握,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材料進行創作。

我的設想是,通過對美的感受、美的鑑賞及美的創造,從多層次、多方位地對學生的藝術素養進行一次提升。

思量三:如何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教育是培養人的工作。不僅語文、數學是這樣,所有的科目也應是這樣。海洋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

A、認識大海的'神奇、大海的美。(不忍破壞)

B、認識大海是人類的朋友(不能破壞)

那麼,如何把這些思量真正地落實到課堂中呢?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四、教學過程

變小魔術,揭示課題.

(出示一張白紙)問學生:你們說,在這紙上有沒有看到顏色?接着用一根筆和一碟藍色的水把它變成一片海,由此引發學生的好奇心,然後讓學生說對海底世界的看法,引出課題。

探索海底的奧祕.

1.讓學生模仿潛水員穿潛水服、戴潛水鏡等動作潛入“海底”。

2.播放“海底世界”的精彩動畫片,讓學生身臨其境地看到海底的生物。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

請學生談談對海底世界的感受和海底生物特點的認識。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外形、紋樣、色彩

3.讓學生說說還見到過哪些更神奇的海洋生物?通過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原有的生活經驗,來豐富課堂資源的交流與互動。

4.讓學生隨機模仿海生物在水中游行的動作。培養孩子的模仿能力,同時也爲學生下面的創作形象感受的基礎。

深入認識海底生物的特徵

課件展示不同海生物組成的畫面

1、讓學生自主選擇一個最喜歡的海生物,觀察它的形狀特徵,然後小組內交流。

2、讓學生欣賞海洋動物身上花紋特點。在課件中,把海生物概括成各種簡單的幾何圖形的組合,然後進行裝飾變化,“創造”出美麗的海生物,讓學生感受用點、線、面等來表現海生物。

3、比較,認知色彩。採用課件製作的方法將圖片欣賞設置由黑白色到彩色漸變,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了通過現象認知色彩,激發了他們的創作慾望。

●在創作中內化學生的藝術素養

1.方法滲透。讓學生討論用什麼方法來表現海底世界?在討論的基礎上,爲學生提供足夠充分的創作材料。

2.合作創作。讓學生在小組中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進行合作創作。加強學生的交流、互動和合作。以求使作品的創作呈現更爲豐富的表現力。

在合作中,主要做以下幾個步驟:.

A.確定繪製對象、手法及對象大小。

B.根據生物的形象考慮裝飾的圖案.

C.進行具體的撕、貼、畫等

爲了更好地進行藝術的薰陶作用,可以在學生合作的過程中播放與大海相關的音樂:如《潛海姑娘》等

3、作品展評。每組選一兩名小朋友展示並將該組的構思、設計意圖,說說給大家聽。講得好的小組獎勵一顆海星。在評價過程中,應重視生生之間的互評,鍛鍊學生表達能力以及審美能力。同時重視評價的發展性功用和激勵性功用。

擴展延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師:海底世界非常美麗,這是大自然賦予我們人類的瑰寶,我們在感受它美的同時更有責任去保護它,那怎麼去保護呢?

提出問題,引發學生討論思考。(讓學生在討論中懂得珍惜自然,愛護生靈,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及保護自然的責任感,從而激發學生對人類生態保護的意識。)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設計意圖。

我們都知道地球上有一個太陽和月亮,但是對於小班小朋友來說,還分不清什麼時候會出現太陽,什麼時候會出現月亮。在一次戶外活動時,孩子們正高興看着天上的太陽告訴我,林老師你看天上有一個太陽,可是林芯穎卻說不對,那是月亮,孩子們就開始出現了爭執。

孩子們對太陽是白天出現的,而月亮是黑夜纔出現的這樣的一個自然現象瞭解還比較模糊。《太陽和月亮》這節課中的白天和黑夜是一個最突顯的素材,根據小班幼兒直覺行動思維的年齡特點,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再加上班上孩子喜歡琅琅上口的兒歌,於是,我嘗試通過引導幼兒對兒歌的欣賞和遊戲體驗的方式,讓孩子體會文學作品的情趣。所以我選擇了《太陽和月亮》這篇充滿趣味性、童真性的詩歌,萌發孩子們對詩歌活動的興趣。

我班現有15名幼兒,其中男生4人,女生11人。部分幼兒已有上過託班,經過了兩個多月的小班學習生活,孩子們在語言表達能力方面有了比較大的進步,同時有較強的表演和探索慾望,爲了更好地培養幼兒對語言活動的興趣,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太陽和月亮》。

2、說目標。

活動的目標起着最重要導向作用。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教材本身具有的趣味性爲依據,整合了藝術、社會、健康、科學等領域,從情感、認知、能力,三方面確立了本次教學活動的目標:

1)樂意與同伴一起交流欣賞詩歌,對詩歌活動感興趣。

2)理解詩歌內容,願意用“……醒來了”“……睡着了”句型說一句話。

3)感受詩歌中所表現的“熱鬧”和“靜悄悄”,理解“熱鬧”和“靜悄悄”的含義。

3、說活動準備。

(1)在知識準備方面:

在課前發揮家園共育的有效資源互動,收集有關太陽和月亮的圖片、書籍、光盤資料等。初步感知太陽和月亮的外型特點,能區分太陽和月亮,知道太陽是白天出來的,月亮是晚上出來的。

(2)在物質準備方面:

A、本次活動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以動畫的形式把太陽出來白天的活動和月亮出來黑夜的活動,通過多媒體的方式直觀、生動、有趣的展示給孩子們,感受太陽出來了,小動物、小朋友都醒來了。月亮出來了,大家都睡着了,讓幼兒理解詩歌內容,願意用:“……醒來了”“……睡着了”句型說一句話,更好地增強了活動趣味性,激發幼兒學習詩歌的興趣。

B、爲了更好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內容,感受詩歌的優美,我還準備了太陽、月亮、小草、花、小鳥、小朋友等圖片。另外,課件中《歡樂頌》和《搖呀搖》兩段歌曲分別營造出活潑和安靜的氛圍,兩段音樂鮮明地對比讓幼兒感受詩歌中所表現的“熱鬧”和“靜悄悄”的不同場景,在遊戲體驗中進一步理解了“熱鬧”和“靜悄悄”的含義。

(3)在空間準備方面:

爲了便於讓所有的幼兒都能清晰地觀看課件,我將本次活動座位設立爲馬蹄形,既保證幼兒觀看環境,中間空出的場地還可以保障後面遊戲環節的順利開展。

  二、說教法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在活動中力求師生互動,以熱情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通過多媒體教學法、遊戲法、提問法,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生動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之中,使活動得到深化。

首先是採用多媒體教學法,對於小班幼兒來說,區分白天和黑夜的活動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問題,而多媒體動畫課件的呈現直觀、生動地展示了這一自然現象,讓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學習。

其次是提問法:有目的的提問能啓發幼兒的發散思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在活動中我讓幼兒在分段和完整觀看前,都運用啓發性的提問,引導幼兒思考,使教學內容層層深入,幫助幼兒逐步理解詩歌內容。

再次,在活動中我還將運用遊戲法,動靜結合,讓孩子們在音樂旋律的伴隨下邊表演邊唸誦詩歌,從而更好地對所學內容加以鞏固。

此外,我還將根據活動開展情況,適時地採用正面教育法、鼓勵法等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參與活動,將藝術、社會、健康和科學領域有機整合,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於樂。

  三、說學法

以幼兒爲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積極參加遊戲活動中,不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

根據皮亞傑認知理論:“幼兒必須通過自身活動發現,認知客觀世界,不斷構建,完善自己的認知模式”。所以本次活動幼兒主要採用:視聽結合法、遊戲體驗法來理解詩歌的內容。

  四、說教學程序

遵循“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原則,本次活動共有4個環節:

激發興趣、觀看課件—欣賞理解詩歌—遊戲體驗—活動延伸。

(一)激發興趣、觀看課件。

此環節主要採用分段欣賞的方式觀看課件,並提問:

你看到了什麼?你聽到了什麼?

從而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二)欣賞理解詩歌。

此環節主要採用完整欣賞的方式,進一步瞭解詩歌內容,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提問:

1、太陽出來了,誰醒來了?太陽出來了,還有誰醒來了?(感受白天的熱鬧氣氛)

2、月亮出來了,誰睡着了?月亮出來了,還有誰睡着了?(感受黑夜的安靜氣氛)

重點:

()說,()醒來了,()睡着了。

難點:

區分白天活動的“熱鬧”景象和黑夜活動“靜悄悄”的景象,從而理解“熱鬧”和“靜悄悄”的含義。

(三)遊戲體驗。

此環節主要以“歡樂頌”和“搖呀搖”兩段動靜鮮明的音樂旋律做背景,在音樂的節奏變化中,啓發幼兒按意願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表現詩歌中“熱鬧”和“靜悄悄”的場景,在遊戲中進一步鞏固詩歌內容,理解“熱鬧”和“靜悄悄”的含義,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實踐體驗中理解。

(四)活動延伸。

1、引導幼兒在熟悉詩歌內容的基礎上,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簡單創編詩歌。

2、組織表演遊戲活動,滿足孩子們的表現慾望。

  五、效果預測

我想在《綱要》精神的指引下設計的本次活動,通過生動的課件和趣味的遊戲方式,孩子們參與的興趣會比較濃厚,積極、主動性會比較高,當然在活動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困難,比如理解詞彙含義方面,不過,我將根據孩子的表現、學習態度和方式,適當調整教學方式,使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說課稿 篇3

一、說學情

一年級的孩子,智力身體都處在發展的時期,他們的注意力很難集中到較長時間,一旦外界有什麼情況,它們的注意力會很快轉移。所以,如何運用方法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學習拼音的興趣,將是該階段教學的重難點。再者,由於思維的發展不完全,所以具體形象思維仍主導着此階段孩子的意志。

二、說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小學一年級拼音教學的任務:能讀準聲母、韻

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準確的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結合本課的教材特點,再加上現階段的學生實際:注意力不集中,以抽象思維爲主,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聲母 jqX,能夠讀準音,認清形,正確書寫。在學習活動中,感受學習的樂趣,掌握音形結合的學習方法。

2、能夠正確拼讀jqX與ü組成的音節,初步瞭解jqX與ü組成音節時,ü上兩點生寫的規則。

教學重難點:

1.jqX的正確發音、認形、書寫。

2.jqX與單韻母ü的拼讀規則及拼讀練習。

三、說教法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好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得到明顯優化。爲了體現情感、態度、價值三維目標的統一,構建一個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我將在各個教學環節貫穿情景教學法。教學本課時,我將通過豐富多彩的圖片及做遊戲等多種途徑,努力營造一個和諧、寬鬆的教學氛圍,以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新的知識。

四、說學法

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本課中,爲了實現拼音教學的目的,我將引導學生採用以下方法:

(一)觀察法

本課配有多幅插圖,在教學過程中,我將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畫,發現圖與字母之間的聯繫,以達到認讀記憶音和形的目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法

根據新課程理論標準,在學習過程中,要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於是,在本課的教學環節中,我還將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來進行學習。

說教學程序

接下來我將說說教學過程,本節課,我安排了以下七個環節:創設情境,複習導入—觀察圖畫,正確發音—聯繫生活,記憶書寫—拼讀練習,掌握規律—拓展鞏固,結束課程。

(一)創設情境,複習導入

教師的情感對於學生來說,是導體,是火種,是催化劑,它能感化學生,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的主動性。藉助情景,激發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興趣。在童真,童趣中教師與學生心靈融合,注重情感的滲透。通過情境的營造,視聽感觀的感受以達到學生心靈與學習內容相結合的境界。

(二)觀察圖畫,正確發音

低段的拼音教學,應該圖文、形、音三者結合記憶,所以我設計母雞捉蝴蝶的畫面,引導孩子說說畫上畫了什麼,j的名字可能是什麼,然後教給他們發音的要訣,並進行隨堂練習,以鞏固發音。接着,出現五彩氣球的畫面,根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表現的特點,讓孩子自己當小老師,我只做提醒、正音。最後,孩子們看到甜甜的西瓜,由此過渡到教授“x”的發音。

然後,爲了使教學充滿樂趣,我還以智慧奶奶的口吻將發音祕訣用有趣的兒歌連接起來:一隻母雞jjj;五彩氣球qqq,甜甜西瓜xxx。

在此環節中,找朋友、開火車、比一比等多種方法被我運用其中,力求使好動的孩子能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j、q、x的發音。

(三)聯繫生活,記憶書寫

字母的書寫對於6、7歲的孩子來說,是枯燥無味的,所以,我通過畫畫、開火車、小組合作、多媒體課件等方式激起學生的興趣。我是這樣操作的:首先,讓孩子聯繫生活實際,想想今天的新朋友像什麼東西,讓學生自己找出j、q、x的形狀特點,然後,分別播放j、q、x的書寫flash動畫,讓學生能直觀的瞭解j、q、x在四線三格中的書寫規律。爲了加強印象,我會於黑板上再次強調它們書寫應該注意的地方。接着,讓孩子隨堂練習,在書本上描一個,在作業本上寫兩個。同時,請兩位學生近距離觀察新朋友,在黑板上書寫,以發現

孩子們的書寫錯誤。

我之所以這樣安排,是因爲新課標建議漢語拼音教學應該儘可能有趣味,宜以遊戲和活動爲主。我以動畫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觀察視線,讓他們將“新朋友”端端正正的寫在四線三格里,同時適當引入獎勵機制,讓學生能以積極進取態度學會j、q、x的書寫。

(四)拼讀練習,掌握規律

繼續創設情景,教學jqX與i和ü相拼。Jqx被我們找到了,我們要把他們送回拼音王國,路上碰見了兩個朋友——小i和小ü。他們也很想去拼音王國。於是自然引出jqx與i和ü的拼讀教學。jqx與i相拼不是教學難點。根據孩子們在前期的拼讀學中對兩拼節的拼讀已經比較熟悉了。這節課主要採用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激發孩子拼讀願望。比如開小火車,當小老師,男女生賽讀等形式都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而jqx與ü的拼讀規則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難就難在ü見到jqx必須要去掉兩點,而去掉兩點後仍然是ü。如果非要給學生講清爲什麼要ü見到jqx必須要去掉兩點的科學知識,勢必會簡單問題複雜化,越講越講不清。爲了突破這個難點,我繼續設計了三個情景,(1)繼續介紹小“ü”是個特別有禮貌的朋友,孩子們就會好奇老師爲什麼說小“ü”特別有禮貌呢?接着出示情境圖,讓孩子們觀察小“ü”見到jqx時的變化。順勢給出答案,背誦兒歌:小“ü”小“ü”有禮貌,見到jqx就脫帽。

(五)拓展鞏固,結束課程

課文的最後教學環節,爲了鞏固今天所學,也爲了活躍課堂氣氛,我設計了一個添果子的遊戲: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大樹上都結滿了各種各樣的果子,可是老師的大樹上卻什麼也沒有,於是提議大家給大叔添蘋果(出示大蘋果)添果子,但這果子不是隨便添的,必須正確讀出或拼讀出果子上的字母、音節,果子才能被添到大樹上。然後讓孩子們認讀拼過上的音節,將蘋果貼到大樹上,讀讀。這樣既檢驗了學生對本節課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又能吸引小孩子的興趣。

說板書設計

爲了輔助教學,我爲此篇課文設計了以下板書:

一個好的板書,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把課文的思路、教師的教路、學生的學路融爲一體。此板不但將j、q、x的書寫清晰的再現了出來,清晰明瞭,而且運用簡筆畫,美觀大方。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分析

1.說教材的地位。《社戲》是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就體裁而言,它屬於小說。就內容而言,它是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爲線索,表現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經歷,表現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和對故鄉的眷戀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體現了語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關係。因此教學本文除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就是培育學生對課外生活的關注。

課文《社戲》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爲線索,表現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經歷。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大綱》對閱讀和寫作的要求,將本課教學目標擬訂如下:

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1。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故事情節

2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情感目標:1。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真摯感情。

2.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追憶及作者眷戀故鄉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學生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文中景物描寫對錶現主題的作用;體會小說通過刻畫人物形象表達主題的作用。

難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讚美與前面對“豆”與“戲”的描寫似乎有些矛盾,引導學生理解這一問題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四、教學手段

1、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多媒體展示作爲主要教學手段,一方面增強直觀感,培養學生對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的感性認識。

五、教法、學法

教法:1、誦讀法,2、質疑法、3、點拔法

六:教學理念:欣賞文學作品時,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有益啓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1、強調學生自我的閱讀體驗。《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加大語文閱讀量和口語交際環節,重視培養語感。"還強調"要加強朗讀,重視閱讀感受和體驗。""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我將指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去"讀",在"讀"中感悟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內涵。

2、讓學生,學會聯繫自己生活實際上。充分調動學生在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感、所悟來閱讀本文,體現新課程的"大語文觀",讓學生在生活中去發現語文,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充份的理解語文與生活的關係。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

3、重視互動合作。《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平等、融洽交流討論的互動合作,引導學生在互動合作中自主構建探究問題、發現解決問題途徑的閱讀方式,並逐步學得合作技能。

七:學情分析:學生們喜歡讀,有初步的體驗能力,能結合生活實際上。來品讀文本。

八:教學過程(第二節內容):(第一節課解決問題2、解決字詞障礙;3、理清脈絡;熟讀課文;4、明確“我”在平橋村得到的優待和樂事 )

(一)導入新課:配樂同學朗讀有寫童年的美文。

(二)整體感知:

1.放播放有關“社戲”的圖片。

2.學生在預習情況,跳讀課文精彩片斷。。

(三)師生合作探究: 你發現了文中有哪些美?

1.你喜歡文中哪個人物,理由?(引導:人情美)課文塑造了熱情的夥伴和淳樸的鄉民形象,用“我喜歡文中的 X X(人物),因爲他(他們)……(評價其性格、品質),比如…… (舉人物表現)”的句式,寫三言兩語,簡筆勾勒人物形象。

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孩子頭兒。六一公公:是一位寬厚、善良、淳樸、好客、熱誠的老人

2. 小朋友們偷豆情節:“偷”反映了小朋友們誠懇待客的熱情,“偷”跳動着小朋友們純潔無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們周到天真的天性.

3. 江南的美景如詩如畫;這些語句作者寫得很美,美詞美句需要我們用心去體驗,請自選一段你認爲寫得美的句子,讀一讀,然後用“我覺得_______(美詞)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或表現了)_________”的形式對你選讀的美詞進行品味

引導學生:品味美詞:從色彩 氣味 聲音 心情 動態方面品味美詞。如:

“朦朧”和“皎潔”用得好,好在它們寫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碧綠”“淡黑”“紅霞”分別寫出了豆麥、、燈光的色彩美。

“縹緲”“仙山樓閣”寫出了戲臺的神奇美。

“清香”寫出了豆麥和水草的氣味美

“潺潺”寫出了水聲美,“宛轉”“悠揚”寫出了笛聲美。

“輕鬆”“舒展”表現了“我”心曠神怡之情。“船慢”表現了“我”的迫切之情。“沉靜”表現了“我”由焦急而平靜之情。“自失、彌散”表現了“我”的陶醉之情。“回望”表現了“我”的依依之情。

“起伏、踊躍”寫出了的動態美。“躥”“喝彩”分別從正面和側面寫出了船行的輕快美。

3.爲什麼:戲並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爲什麼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從以上分析,得出對難點的主題的理解)

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老人孩子那份淳樸真摯的感情和特有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親 密的關係。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代在城鎮未曾見到過,在以後 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見到的。“我”對這段往事的深情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所謂的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回憶,充滿了一種浪漫理想色彩,表現作者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也反映了,對農家小朋友真摯情誼的深深眷戀。

(四)小結:作業:結合自己的認識和理解,把你對“童年的美”的理解幻化成美麗的文字。

說課稿 篇5

教材分析:分解質因數是整冊教材(《實驗數學》第十冊)中的重難點之一 。在教材教法上我們學過算術基本定理:就是對於任何一個自然數,如果不計質因數的次序,那麼它的質因數分解式具有惟一性。而分解質因數的教學對於本章節來說又起到承前啓後的關鍵作用,沒有分解質因數的知識方法作基礎,學生就無從去求幾個數的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

學情分析:學生在此前關於約數與倍數、質數和合數等概念掌握得比較好,但在練習過程中也發現不少學生對於幾個概念之間的聯繫與區別沒有弄清,因此對本節課的教學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目標定位:指導學生理解質因數、分解質因數的含義,明確分解質因數的表達形式,掌握用短除法來分解質因數。而學生分解質因數的熟練程度要由下次課的練習來進一步完成。

教法運用:對質因數、分解質因數概念採用探究、師生交流等方法,使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而分解質因數的表達式、短除法、短除法分解質因數則採用講解法。

過 程:

一、導入課題,理解分解質因數的內涵

本節課的難點之一就是學生理解分解質因數的含義,讓學生理解質因數與質數的區別。而在這一章裏所學的數學概念很多,學生如果單獨依靠記憶是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反而會讓學生越學越模糊。因此我採用讓學生語文課中分析詞句的方法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開場我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直接出示課題,先讓學生讀課題說一說課題的意義。交流之後,師不發表評論,指導學生採用分析詞句的方法加以說明,然後由學生小組進行討論交流。這時學生開始熱鬧起來。全班交流後,學生的分歧集中在“質因數”上面,即質數和因數的問題。這時,我將課題中學生理解的兩個詞“分解”和“因數”劃出,問:“這幾個數應該是……”學生立即異口同聲回答是相乘,我又不失時機的詢問:“那麼中間的這個質字怎樣理解呢?”學生經過短暫的思考和教師的點拔之後,很快明白了這幾個因數必須是質因數的要求,也理解了質因數的涵義。我緊接舉例說明“分解質因數”中對因數必須是質數的要求,並就“分解”含義及形式進行講述,“分解”只是把一個合數分成質因數相乘的積的形式,不能是“和”或其它形式,並舉例說明。

二、掌握分解質因數的方法

方法是工具,也是經驗的總結與傳授。本課另一重點就是讓學生掌握短除法分解質因數。

在學生理解分解質因數涵義的基礎上,我先出幾個簡單數字讓學生分解,對前面知識進行承接鞏固,再出幾個稍複雜的數字讓學生再做一做,這時學生開始找不到章法。這樣我很自然引入和介紹短除法給學生,並指導學生試除數的方法。

  三、鞏固拓展

由於學生受年齡和天性的影響,在知識的學習中容易出現不穩定性和馬虎大意的現象。所以在鞏固這一環節中,我安排了學生的練習演板,並重點強調要用質數從小到大依次試除,來讓學生較熟練掌握分解質因數。同時教育學生在學習中要細緻,有耐心。並就個別特殊數字如“91”等進行適當的拓展。

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的實際教學進程中,我採用了學生自主分析探究等方法,總的來講還是成功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等到了很好的發揮,整堂課的教學氛圍和教學效果還是比較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1、收與放的處理技巧還有待提高。在學生學習分解質因數意義中,在談到質因數的涵義時,應該放手讓學生交流觀點,並說出原因進行爭論,讓學生在爭論中認識提高,以理服人,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2、對於難點問題引導的設計還不夠細緻和全面。這個問題主要表現在當學生碰到難點時,師的引導語設計得不貼近學生的實際,例如在提問中簡單問:“質字又是什麼意思呢”,沒有把“質因數”聯接一起,造成課堂氛圍的突然緊張等。

3、對於概念的教學採取自主探究和討論交流的方法是否適宜心存疑慮。傳統教學中對於概念的教學採用的方法是講解法,本節課適用探究和討論的方法,學習基礎不好的學生有可能沒有用講解法的學習效果好。

說課稿 篇6

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體育與健康課水平二,三年級的一節體育課《快樂足球——腳內側撥球》,本次說課從課的指導思想、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以及學法、教學流程幾個部分講解。

一、 指導思想

本課依據《新課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學生髮展爲本,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形成學生自我發展的個性和終身體育意識。本課重在培養和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強調在教學中以學生爲主體,使學生學會學習、樂於學習、主動學習,通過親身體驗,內化爲對體育的興趣與能力。

二、教材分析

腳內側撥球動作是足球教學中最基本的球性練習之一,也是完成足球運動中傳、接、運等各種動作的基礎。腳內側撥球練習不僅能發展學生的協調、靈敏的身體素質,還能提高腿和腳的控制力。培養學生對足球運動的興趣和積極進取、認真的學習態度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因此,我從知識、技能和情感三方面設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初步瞭解足球,熟悉球性,提高對球的感覺。

2.使85%以上的學生能完成原地腳內側撥球的動作技術,明確腳內側觸球的側中部,體會撥球的力量和方向,提高動作的協調能力,發展學生的下肢力量。

3.培養勇於克服困難的品質及自信頑強的精神。

在教學中重點是讓學生體會撥球時身體重心的變換。難點是撥球的力量與方向的控制。

三、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三年級學生,學生已有較好的學習習慣,愛表現自己,活潑好動,課堂氣氛較爲活躍,身體各機能還未完全發育,體質稍差,運動能力一般。只有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才能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因此,教學過程中設計新穎、有趣的練習方式和手段,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運動激情。

四、教法與學法

教學方法上設計了多個遞進的並具有針對性的顯性遊戲形式來展開教學,目的在於通過嘗試用腳的不同部位走、用腳內側夾球原地跳、腳內側夾球拋給同伴等遊戲內容,讓學生體會並正確掌握夾球的感覺和腳內側觸球的部位,知道腳內側觸球的部位、方向、力量以及身體重心變換是能連貫直線撥球的關鍵,使學生在嘗試、思考、比試和體會的遊戲中,學會腳內側撥球的技術動作。

學法:本節課採用的學法主要採用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法,小組討論等學法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

五、課的流程

在教學中,先以我校的足球聯賽導入本課,是學生明確本課的教學內容,然後帶領學生以足球操的形式進行熱身活動。在基本部分的開始,

通過嘗試用腳的不同部位走、腳內側夾球原地跳、腳內側夾球拋給同伴等遊戲內容,讓學生體會並正確掌握夾球的感覺和腳內側觸球的部位。在學習撥球時,教師示範後讓學生模仿練習,同時提出疑問:爲什麼球總是亂跑?讓學省帶着問題再次練習,然後經過小組討論,教師總結的方式揭曉動作方法。爲了檢驗本節課練習效果,同時也爲了提高學生的練習強度,安排了撥球接力的遊戲。最後進行放鬆活動,並對本節課做以總結。

我的說課完畢。請各位評委多多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