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精選】語文說課稿錦集七篇

【精選】語文說課稿錦集七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6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說課稿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語文說課稿錦集七篇

語文說課稿 篇1

我說課的內容是《琵琶行》。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程序、板書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

《琵琶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3第二單元第三課,本單元閱讀教學,要求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情境,感受詩人的情感世界;注意在朗讀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注意結合詩人的創作背景來解讀詩歌。

《琵琶行》是白居易創作於被貶之後的一首歌行體長篇敘事詩。詩中琵琶女幽怨的琴聲和不幸的身世深深的打動了詩人,激起了詩人情感的共鳴:“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千古絕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具有極大的審美價值。

(二)教學目標

本着“促進學生髮展”的新課程教育觀,圍繞三個維度,結合課程目標、教材特點、學生實際三個因素,力求易於操作、易於檢測,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三維目標

A、知識與能力:瞭解創作背景;把握故事情節;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涵。

B、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學習,明確創作背景,把握故事情節;通過誦讀課文來感知課文; 通過討論點撥法、移情入境法體會情感內涵 。

C、情感與態度:感受詩作體現的人性美。

2、教學重點難點:理解主旨句的內涵。

二、說教法

依據新課程“教師是學習共同體中的首席”這一教師觀,強調三個對話: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運用如下教學法:

指導自學法、引導點撥法、討論談話法、教學相長法

三、說學法(1)學情分析

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淺顯字句的疏通,基本可以獨立完成;他們已有了一定的人生經歷,具有強烈的探求欲和敏銳的感悟能力。

(2)學法

學法的改變是實施新課程的關鍵與核心。依據新課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觀,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着在必修課“閱讀與鑑賞”方面“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個性化閱讀”新課標理念,學法設計如下:

自主學習法、討論探究法、合作學習法、入境移情法

四、說程序

(一)、導入。

我以“知音”這個典故導入。俞伯牙和鍾子期因音樂而成爲知心朋友,白居易和琵琶女也是因爲音樂而情意相通。

結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以故事導入,會吸引其注意力,使學生能在知識的海洋中愉悅地航行,而且,典故的內涵與全文的主旨一脈相承,在學習之前,做到了“未成曲調先有情”。

(二)、明確目標。

教學應有效。有效的教學始於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麼。所以我首先出示學習目標,這樣使學生學習時做到有的放矢,學習後可以自我衡量、自我檢測。

(三)、讀小序。

讓學生自讀小序,帶着兩個任務:

1、藉助註釋,自問自答,質疑解難,疏通文字。

2、請學生談談你從中讀出了什麼。

之所以這樣設計,第一,要通過這個環節,夯實文言基礎,我覺得課程改革絕不是削弱或不要知識,學生的發展必須建立在紮實的知識基礎之上,忽視基礎,學生髮展“更上一層樓”的理想,就會成爲空中樓閣。第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從被動到主動的學習意識,使他們能夠利用現有資源,獨立解決問題。第三,以小序爲切入點,以一點而帶全篇,牽一髮而動全身。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以小序爲點,可全部拎起。如學生在談“自己從中讀出了什麼時”,一定會有人談到創作背景和故事梗概方面的內容,當談到創作背景,教師可順勢引導完成“瞭解背景”這一任務,當談到“故事梗概”,教師可順勢進入下一教學環節——把握正文展開情節。這樣,使後續環節的呈現,水到渠成,回黃轉綠,教學思路環環相扣,層層推進。

(四)、讀正文。

師生共同誦讀之後,請學生合作學習,各用一句話,概括五段情節。

這是對課文的整體感和,也是理解主旨的基礎。學會合作,是現代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

(五)、理解主旨。

1、找出主旨句。

2、賞析“同是天涯淪落人”一句。教師質疑:白居易與琵琶女二人“同”在何處?學生誦讀相關段落,發言。

3、賞析“相逢何必曾相識”一句,引導學生移情入境,深入體會白居易的“淚”包含的情感內涵。

4、深化:師點撥,這種感受僅僅是白居易一個人的嗎?學生髮言。

5、聯繫生活,師問:你在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體驗和感受?

理解主旨句是本課的重點兼難點,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化整爲零、各個擊破的辦法,遵循由內容到內涵的認識規律,先把握內容,賞析第一句,再挖掘情感內涵,賞析第二句。之後,努力開掘學生的思維深度,於無疑處設疑:這兩句爲什麼會成爲千古流傳的名句?在學生衆說紛紜之際,教師指出一個思考角度——這種感受僅僅是白居易一個人的嗎?在學生思維“幽咽泉流冰下難”時,教師適時點撥,由此使學生頓悟,明白這兩句所具有的普遍性。新課程明確規定,要以“在生活中學習”爲教學觀,要加強生活與知識的融通整合,聯繫生活,用活教材,所以最後引導學生迴歸生活。

(六)、小結及佈置課後作業。

以知音的主題作結。教師表達讀後感悟,請學生完成課後練筆。

這樣設計,既與導入內容呼應,全課首尾圓合,渾然一體;又高度概括人類情感的共通性,強化了重點、難點;同時佈置練筆,以教師的創作激發學生的創作,做到“課有盡而意無窮”。

五、說板書

板書設計:

琵琶行

琵琶女 白居易

才貌雙絕 昔 才高位顯

年長色衰 今 被貶放逐

同 是 天 涯 淪 落 人

相 逢 何 必 曾 相 識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眼睛,我的板書即抓住主旨句這個“詩眼”,這個重點兼難點,體現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在外在形式上,具有藝術性,“琵琶女”相關的內容用紅色,“白居易”相關的內容用綠色,賞心悅目。在呈現方式上,師生合力完成,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觀整個教學設計,就出發點而言,我力求讓學生言其聲、表其悟、抒其情、獲其得。儘管語文教學任重而道遠,但在新課程下,在課改之途中,我會一直“上下求索”!

語文說課稿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懂得遇到困難時要動腦筋。

(2)拓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學會用自己的話來概括圖畫中的意思。一般的學生要求說清圖中的意思和把整篇串起來。基礎好的學生要求在此基礎上能對語言適當加以修飾。

  教材分析

(1)小白兔搬南瓜搬得滿頭大汗。

(2)小白兔看到小熊騎着自行車經過。

(3)小白兔把南瓜滾回家。

  重點難點

重點:要求小朋友看圖展開想象、說話。要求講清圖畫中的內容。主要是培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

難點:要求小朋友說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要開動腦筋,自己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幻燈片、錄音機、圖片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1.揭示課題

請小朋友看第10課上的三幅圖畫。想一想,這三幅圖畫講了誰的故事?是什麼故事?小白兔搬南瓜的時候遇到了什麼困難?它是怎麼克服這個困難的?要求小朋友用幾句完整的話表達圖中的意思。

2.看幻燈片訓練說話

出示幻燈片(1)

(1)圖上的小白兔在幹什麼?(小白兔在搬南瓜)

(2)小白兔遇到了什麼困難?(搬不動南瓜)你是從什麼地方看出來小白兔搬不動南瓜了?(小白兔搬得滿頭大汗)

(3)學生練習說話。先自己說幾遍,然後個別點名說,並給予適當的鼓勵。

出示幻燈片(2)

(1)小白兔看見誰來了?(小熊)

(2)小熊是怎麼樣來的?(騎着自行車)

(3)小白兔爲什麼開心的笑了呢?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活躍課堂的氣氛。前後桌四人爲一組進行討論。)

(4)小朋友想的辦法都很不錯。那麼,小白兔最後用了什麼妙計呢?出示幻燈片(3)--原來小白兔是滾着南瓜回家的。

(5)小朋友想一想,小白兔是怎麼想到這麼好的辦法的呢?(在提示幻燈片(2)的情況下,讓學生自己動腦筋。)

(6)練習說話:“小白兔想自行車的輪子是圓的,可以滾。南瓜也是圓的,也可以滾。”

(7)看誰能完整的複述這幅畫。(小熊騎着自行車過來了。小白兔想小熊的自行車輪子是圓的,可以滾。南瓜也是圓的,也可以滾。)

出示幻燈片(3)

(1)小白兔是怎樣把南瓜搬回家的?(滾回去的)

(2)學生練習說話:“小白兔把南瓜滾回家了。”

3.連貫三幅圖畫說話

讓學生在各自的座位上練說三幅圖畫的意思。(小白兔在搬南瓜,可南瓜太重了。小白兔搬得滿頭大汗。這時,小熊騎着自行車過來了。小白兔想小熊的自行車輪子是圓的,可以滾。南瓜也是圓的,也可以滾。於是,小白兔滾着南瓜回家了。)

4.出示圖片

(1)指名叫小朋友表演小白兔搬南瓜的場景,並且進行對白。這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於鞏固小朋友的記憶。

(2)如果小朋友遇到了困難該怎麼辦呢?(開動腦筋)

(3)對小朋友的表現有所評價。

5.總結

教師總結:今天這節課小朋友都能仔細看,認真聽,大膽講,學得不錯。希望以後大家也能象小白兔一樣,遇到困難能開動腦筋想辦法解決。

在說話訓練時要結合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及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對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不要加以約束。當然,要適當的進行引導,使學生的思路沿着教師的要求步入“正軌”。

看圖討論想象,是培養學生觀察力、思維能力和說話能力的有效手段。動畫式的幻燈片教學,是啓發學生思維的一個較好的方法。讓學生自己身臨其境的學習,也是一個較好的提高記憶的方法。

6.練習

要求學生把書翻到練習5。在課堂內完成練習1-4題。(鞏固前面學過的知識)第5題留作家庭作業,下次課請小朋友說說“春天在哪裏”。(訓練小朋友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

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一件運動衫》是第九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獨立閱讀課文。這篇課文描寫了一件運動衫得而復失,失而復得的感人故事。教材選編的意圖在於讓學生通過閱讀,感悟人與人之間情誼與關愛的可貴,體會奉獻愛心終將獲得愛心回報的道理。在教學設計時,我本着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理念,抓住“愛”這條主線,從“愛”入手,由“愛”展開,學生在與文本的閱讀對話中尋找愛、體驗愛,力圖構建生命化教育的課堂。因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以下內容。

二、說教學目標

1、訓練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捕捉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2、在讀中感悟課文中人物的愛心,使學生受到感染。

教學重難點:訓練快速閱讀能力,感悟文中人物的愛心。

三、說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以讀代講和賞析詞句的方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因此,在本文的教學中,我注重了學法的指導,我力求讓學生學會“讀”。即通過初讀,讓學生抓住文章主要內容;通過細讀品味,讓學生抓住愛的細節,體會愛的真諦;這樣不僅讓學生知道了“讀”是學懂本文的關鍵,也是學習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

四、說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疑問

課前我以《愛的小詩》爲引子,由“愛”入手,讓學生結合實際談談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愛”,以此導入新課,板書課題,引導學生針對新課提出自己的疑問。

  (二)初讀課文,感知課文主要內容

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帶着自己心中的疑問,快速自讀課文,注意生字,讀準字音;看看課文講了些什麼。然後弄清課文中主要的人物和事物,進而提煉出課文主要內容。

  (三)默讀課文,尋找愛的閃現

在初讀感知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再次默讀課文,尋找愛的細節,細細品味,體會愛的真諦。然後,朗讀交流,領悟愛的豐富。這一內容是本文的精華所在,而這篇課文又比較長,在學生交流過程中,我力圖以一個重點段爲突破口,去牽動全文。因此,在交流過程中我首先抓出這個段落(我在街角抱着鞋站了一會兒,好象看到老人在小屋裏赤腳等着我。我瞥了一眼這雙老人穿得不能再穿的破鞋子,心想這雙鞋子可能是他最親近的東西了)。引導學生細讀品味本段中描寫“我”站在街角時動作的詞語,想象我此時的神情和矛盾心理,感悟“我”對老人的關愛之心,指導學生帶着“我”那種矛盾痛苦的心情朗讀這段文字。

在此基礎上,教師以一個問題巧妙過渡。師:我爲什麼會有這種矛盾的心理?學生回答:因爲“我”太喜歡那件運動衫啦!以此引出文章前面部分--------描寫“我”十分喜愛運動衫的部分,然後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模擬表演體會感悟我對運動衫的喜愛。

體會出“我”對運動衫的喜愛之情後,教師談話過渡:我終於穿上了這件漂亮的運動衫,心裏充滿了自豪。但當我知道康威老先生的鞋沒法再修時,我又一次走進了商店,我要幹什麼?(換鞋)那麼,在換鞋的過程中又有那些感人的細節吸引了你呢?這樣學生很容易就找出了售貨員關愛康威老人的內容,領略到售貨員也是有愛心的。

接下來教師談話過渡:當我拿着新鞋出現在康威老先生面前時,又會發生什麼呢?學生又開始交流文章結尾部分感人的`內容。(我打開鞋盒,那雙嶄新的軟皮鞋呈現在他面前,他那雙大手拿着鞋,不停地撫摸着,淚水從面頰流了下來。他站起身,從枕頭下面拿出一件印着仰着頭的大角麋鹿紅色運動衫。)對這一重點段我引導學生細讀,抓住描寫康威老人的動作、神態、語言的文字細細品味,體會康威老人由“平靜”到“驚訝”到“感動”的心理,然後請同學帶着這份感動來朗讀這一重點段。

在以上朗讀交流的環節中,我摒棄了繁瑣的分析,把閱讀的時間和自主權交給學生。通過讓學生快速閱讀,邊讀邊寫批註,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通過朗讀將學生的語感與感官、感受結合起來。在這裏,學生親近文本,與文中的人物進行心靈對話。用心靈去傾聽心靈,達到心靈相通,情感共鳴,形成獨特的閱讀體驗,情感交融、智慧碰撞,體會到愛的真諦。

  (四)讀寫結合,拓展延伸

在本節課的最後,我安排學生續寫:我再次穿上這件運動衫時的動作、語言、神情。目的是爲了讓語文教學的讀寫結合起來,滲透寫作指導。

五、說板書設計

21 一件運動衫

我 : 運 動 衫

(得------ 失 -------得)

康威: 鞋

舊鞋-------新鞋

語文說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多夢的季節》是湘教版語文第八冊第一組的第一篇講讀課文。這是一首充滿童趣的兒童詩。全詩分爲五節,開頭和結尾兩小節的內容完全一致,首尾互相呼應。整首詩讓人體會到了成長的快樂。

詩歌語言生動,音韻和諧,意境深遠,有利於學生學習詩歌語言的形象化,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情操。

根據新的教學大綱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擬定了以下3個教學目標:

1、認識、會寫“哼、繁、鷹、遨、曾、譁、旋、渦、謎、默”10個生字。聯繫課文理解“繁茂、遨遊、旋渦、沉默”等詞語的意思。

2、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深刻含義,體會成長的快樂與責任。

教學重點:掌握生字的音、形、義,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詩歌“沉默”、“多夢”的含義,體會成長的快樂與責任。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法:

語文學習講求的是學生直面語言材料、自讀自悟自主建構的過程。如何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準、讀順、讀通、讀透,在讀中感知,在讀中積累,在讀中想象,在讀中受到感染與陶冶,一直是我們探索的課題。《多夢的季節》首尾照應,結構渾然一體,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受。如果教師講得太多,詩歌會講得支離破碎,整體的美會被破壞。只有通過多讀,反覆讀,讀中感悟,以讀代講,披文入情,才能使作者的感情和讀者的感情溶爲一體,理解課文的內容思想。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以讀代講”安排教學環節。

學法:

新課程標準強調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職能不再是“教學生會念的書”,而是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性的學習,同時重視朗讀的訓練,“以讀爲本、以讀代講”。因此我主要讓學生用以下方法進行學習:

1、多種形式地讀、多層次地讀,讀中感悟。

2、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引入

1、出示課件。

2、談話引入:同學們,轉眼間,我們又長大了一歲,看着你們一張張可愛的笑臉,老師彷彿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時代。今天,讓我們一起回到那——多夢的季節(板書)。

3、齊讀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

4、引導學生去自主讀文,先印證一下自己的想法。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詩歌,藉助拼音把生字讀準,難讀的詞句多讀幾遍。

2、快速瀏覽詩歌,說說這首詩共有幾小節。點拔:你知道什麼叫瀏覽嗎?注意:不要一字一句地看,而要一段一段地去看。

3、讀了這首詩,你有什麼感受?

三、自主讀書,整體建構

1、瞭解詩歌的結構。

自由詩歌,邊讀邊想,這首詩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

2、吟誦開頭與結尾的兩小節,體會這兩小節表達的情感。

(1)指名朗讀第一小節,師生評價。“很熟很熟的路”是指哪條路?

(2)你怎樣理解“哼着一天天長大的童年”這句話?

(3)小組合作交流。

(4)學習彙報: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大一部分時間就是在學校與家之間往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漸漸在長大,在嘴裏哼着的小曲中漸漸長大。所以有了“哼着一天天長大的童年”的詩句。

(5)帶着這樣的感受,再讀讀第一小節。

四、讀悟結合,走進文本

1、教師範讀(現在聽教師讀。教師讀的時候你想象,你不是坐在教室裏,而是和讀者一同走進童年的夢鄉。隨着老師的讀,你在腦子裏浮現課文的畫面,會嗎?)

2、剛纔是誰把你帶到夢境裏去的?(對,除了老師的讀還有你們自己。是你們用心去想象,才進入到課文描寫的情境中去的,你們說得對嗎?)

3、小聲朗讀第2-4小節。(這次我們再讀課文的時候,除了用口唸,還要用腦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想一想,各小節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4、合作學習第2、3小節,提示自學要求(課件出示):

(1)自由朗讀課文第2、3小節。

(2)用橫線畫出寫景象的語句,用波浪線畫出寫作者心理的語句。(3)小組交流後,推選代表參加集體交流。

5、集體品讀第4小節,體會這節詩歌表達的深刻含義。

(1)全班朗讀第4小節。

着重理解“沉默”、“多夢”的意思。

(2)引導學生口語交際:你認爲小作者會夢見些什麼?

五、反覆吟誦,體會意境

1、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小節讀一讀,小組內互相交流。

2、分小組展示學習成果。

3、出示課件,伴着音樂和情境圖,美美地把整首詩再讀一遍。

六、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讀了這首詩,我彷彿又回到了多夢的童年。作者用優美、生動的語言爲我們描畫了一個夢魘般的童年,表達了作者對童年時代的嚮往和快樂成長的眷戀之情。

2、每個人的童年生活是互不相同的。學過這首詩後,你是不是覺得這寫的就是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有美好的童年,和同學一起,說說自己“一天天長大的童年”吧!

附:板書設計

所見小樹雛鷹

多夢的季節所思長大意味着什麼

所行沉默多夢

語文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語文版教材第八冊第一課《巴東三峽》。

1、知識目標:

掌握遊蹤,瞭解結構,抓住景物特點;

2、能力目標:

學習多種描寫景物的方法;

3、德育目標:

欣賞祖國山河的壯麗景色,激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把握文章線索和結構,抓住景物特點。

教學難點:

引用的靈活運用

教學過程:

從遊蹤、線索、文章結構、景物特點、寫景方法等幾個方面分析本篇遊記。

因爲本文體裁屬於遊記,這種體裁學生首次接觸,因此要向學生介紹這一文體及特點。

遊記:

一種敘事散文,主要記敘遊覽途中的所見所聞。

特點:

1、散文的一種;

2、以描寫、記敘爲主,併兼有抒情、議論;

3、交待遊蹤,抓住景物特點,做到情景交融。

在導入這一環節,我是藉助學生在初一上學期學過的一篇文言文,酈道元的《三峽》導入本課的。

至於本課作者、出處、字詞這些基礎內容仍然是需要向學生重點介紹的。

接下來在教師範讀,學生散讀,齊讀課文之後,引導學生找到標誌作者遊蹤的詞語,可提示學生到段首句中尋找,並指明作者的遊蹤是逆流而上的。

遊蹤

宜昌西陵峽(黃貓峽、燈影峽、崆嶺峽、米倉峽);巴東、秭歸;巫峽;瞿塘峽;夔門(逆流而上)

在學生掌握了遊蹤的基礎上,不難概括出本文的線索以作者船行遊蹤爲線索。

下一個環節中,藉助剛纔的遊蹤與線索,讓學生爲課文劃分層次,概括大意,可以遊前,遊時,遊後爲劃分的依據。

結構:

第一部分(1、2段)總述三峽山水的險惡形勢。

第二部分(9段)描寫作者遊覽三峽的所見所聞。

第一層(6段)遊覽西陵峽經過。

第二層(7、8段)遊覽巫峽經過。

第三層(9段)遊覽瞿塘峽經過。

第三部分(10段)描寫船泊後作者的輕鬆心情,反襯三峽的險惡。

這篇文章之所以被收入到《中華百年遊記精華》,我想除了因爲它清晰的遊蹤線索和分明的結構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作者在寫景中運用多種技巧。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鑑,運用到自己的寫作當中。描寫景物的方法:

1、抓住景物特點;

2、引用等多種修辭方法的使用;

3、以心情描寫襯托景物特點的寫作手法。

這個畫面是本課的板書,主要依據文章結構設計的。

板書:巴東三峽

第一部分(1、2段)總述三峽山水的險惡形勢。

第二部分(3、9段)描寫作者遊覽三峽的所見所聞。

第一層(3、6段)遊覽西陵峽經過。

第二層(7、8段)遊覽巫峽經過。

第三層(9段)遊覽瞿塘峽經過。

第三部分(10段)描寫船泊後作者的輕鬆心情,反襯三峽的險惡。

最後,根據課後習題稍加改變設制了以下幾個練習,分別以填空、填表、簡答的形式對課上內容加以鞏固。

作業練習

1、作者電宜易到重慶逆流遊覽三峽,沿途經過了哪些地方?

2、作者抓住了西陵峽、巫峽、瞿塘峽山水的哪些特點進行描寫的?

3、作者在描寫三峽景物時,引用了一些詩、諺、典故,並把他們與景物描寫融爲一體,試分析他們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

以上是我對《巴東三峽》這課的粗淺理解,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坐井觀天》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新課標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的課文,這篇寓言通過青蛙和小鳥爭論天空大小的故事,闡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爲是。《坐井觀天》是本組五篇課文中的第一篇,佔據極其重要的位置,是學生學習本組課文的先導,學習時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爲本組課文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根據《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複習生字詞語,積累語言。

2 、技能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坐井觀天”這個成語的比喻意思。

3 、情感目標:結合實際,體會青蛙鼠目寸光,自以爲是的錯誤。培育學生看問題、認識事物時要站得高、要看得全面的思想。

重點和難點:

根據文章內容主次和學生實際情況,我確定的重點是課文第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鳥的對話。難點是理解“坐井觀天”的寓意

二、說教法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着重運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朗讀體會、讀與想象充分結合的教學方法。同時,採用談話法、對比法、表演法、實踐法等教學方法,激勵學生全面參與,主動學習,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並採用課件等現代教學媒體,爲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

三、說學法

新課標要求,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會產生兩個飛躍:一是由“學會”變爲“會學”,二是由“被動地學”變爲“主動地學”,達到“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的理想境界。這樣,學生的主體精神被大大激發,其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爲了尊重學生閱讀的個體差異,關注他們不同的學習需求,我指導學生選用“讀、說、演”等學習方法,結合比較朗讀、想象情境、直觀理解、動手實踐等方法,來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在閱讀習慣方面,着重培養學生解疑閱讀,從讀中感悟道理,學會自學,學會積累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過程

爲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把課文的教學分爲:複習鞏固、情境導入——初讀感知——細讀感悟——演讀入境——揭示寓意——拓展延伸幾個環節。

(一)複習鞏固,情境導入

複習鞏固分爲讀詞和聽寫:運用課件出示詞語,學生自讀、抽生讀,學生範讀,然後聽寫。

情境導入時,(出示課件)“一望無際,蔚藍的天空”的圖片,然後引入問題:小朋友們,你們認爲天大嗎?說說有多大?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看看課文中青蛙認爲天有多大?順勢進入第二個環節:初讀感知。

(二)初讀感知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體驗和理解。採用默讀的方式效果較好,教師要提出默讀要求,做到不出聲,不指讀,並且邊讀邊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然後指名說說,教師隨機點評。

(三)細讀感悟

這個環節是本課的重點所在,學習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着重以學生的朗讀體會爲主,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彙報交流、讀與想象充分結合的教學方法爲輔。

⑴ 圖文結合,細讀全文,

a 以讀帶講,瞭解青蛙和小鳥所處的不同位置。設計如下口頭填空:

青蛙坐在( ),小鳥落在( )。

b 自讀課文,找出青蛙和小鳥的三次對話。

c 看圖練讀第一次對話。

⑵ 品讀重點段落:

① 感悟第二次對話

a 學生自讀第二至七自然段,用不同的符號,分別畫出講青蛙和小鳥對天空不同看法的句子。(讓學生接觸到用不同的符號表示不同的句子。)

青蛙說:“朋友,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麼大,還用飛那麼遠嗎?”

小鳥說:“你弄錯了。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哪!”

b 比賽朗讀小鳥認爲“天大”的句子和青蛙認爲“天小”的句子,看誰讀得好。(通過比賽朗讀激發學生讀的興趣,並提示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c 老師指導朗讀青蛙和小鳥的話。

青蛙的話用自信、傲慢的語氣,小鳥的話用勸告、誠懇的語氣。

d 分角色朗讀。

e 學生說說讀懂了什麼。

f 引導學生思考:青蛙和小鳥爲什麼有不同的看法?

g 圍繞上面的問題學生自由讀課文。爲了使學生能夠很明晰的理解課文的寓意,以及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建議學生用“因爲l所以l”談談自己的理解。

H 動手體驗:學生用紙捲成筒看天,再說說看到的天有多大?

I 分小組朗讀(一人引讀,兩人對話,一人擔任評委。)

② 感悟第三次對話

青蛙笑了,說:“朋友,我天天坐在井裏,一擡頭就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

小鳥也笑了,說:“朋友,你是弄錯了。不信,你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吧。”

a 自由讀,邊讀邊思考:

小鳥和青蛙都笑了,爲什麼?有什麼不同嗎?

青蛙跳出井口會看到什麼?會說些什麼?

b 學生朗讀對話,教師相機指導。(朗讀時青蛙的話要讀出傲慢、自信的語氣,表現出自以爲是的心理狀態,小鳥的話要讀出耐心地擺事實、講道理的語氣,表現出實事求是的誠懇的態度。)

c 小組合作學習。先分角色朗讀,再分組討論、交流、彙報。

(四)演讀入境

語文教學,不但重視學生知識的積累,還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本篇課文重點部分青蛙和小鳥的對話是分角色朗讀練習的好段落,指導學生練習分角色朗讀,最後指兩名學生到講臺上朗讀表演。

(五)揭示寓意

理解寓意是本文的難點所在,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通過層層深入的提問揭示寓意,突破難點。用4 個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寓意:1、青蛙和小鳥爲了一件什麼事爭論起來?2、它倆誰說得對?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3、青蛙爲什麼會錯?4、你從這篇課文中受到什麼教育?

(六)拓展延伸

積累和運用是新課程標準強調的又一重要內容,在這個環節中,以學生的發展爲出發點和歸宿點,設計如下練習:

課後續寫青蛙跳出井口後的故事,編寫第四次對話,並上臺讀一讀。

(這個設計來源於課文,又跳出課文,既鞏固深化課文,又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爺爺和小樹》是一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的課文充滿詩情畫意、童趣盎然,讓學生從詩、文、畫中感悟到自然美景,瞭解自然美景及人與自然之間親密、和諧的關係。單元的整體目標是初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教給學生正確的朗讀方法。根據本單元教學重難點,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本課教學中,我注重去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的閱讀課文的興趣。

《爺爺和小樹》這篇課文以孩子的口吻講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故事:冬天,爺爺爲小樹禦寒;夏天,小樹爲爺爺遮陽,表現了人和樹之間密切、和諧的關係。人類保護樹木,樹木爲人類造福。課文內容簡短,層次清晰。從冬天和夏天兩個方面寫了小樹與爺爺的關係,滲透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文字活潑,富有情趣,且配有兩幅生動形象的插圖,符合低年級兒童的審美情趣和閱讀心理。

  二、說學情

一年級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強,活潑好動,注意力保持時間短,所以在教學中,應切實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語言環境準確地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由於學生剛剛接觸課文,既充滿好奇心,又害怕困難,因此教學中要充分鼓勵和肯定他們的行爲,如朗讀中的稚嫩的感受,讓他們在寬鬆、活潑、愉悅的氣氛中學到知識並受到美的薰陶,爲今後的閱讀教學打下基礎。同時要結合朗讀,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爺爺愛護小樹的行爲的感染,從小養成愛護花草樹木的意識。

  三、說教法

由於課文簡短,內容通俗,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注重學生對課文整體感悟,以讀爲主線,以讀代講,讀中感悟,努力做到學生讀的形式多,讀的時間長,在閱讀實踐中培養學生語感。

教學時,引導學生一邊看圖片,一邊朗讀課文,認真觀察兩幅圖,理解課文內容,初步體會人與自然的關係。通過看圖,理解“暖和的衣裳”、“綠色的小傘”指什麼,切實引導學生把詞放在句子中,把句子放在課文中準確地理解意思,使他們初步學習到聯繫句子,聯繫課文理解詞句的基本方法。積累詞語,通過討論、交流蒐集的資料,懂得樹是人類的好朋友,可以遮陽,可以提供氧氣,可以美化環境。教師要捨得花時間讓學生練讀,要耐心地糾正學生的字音,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再現課文的情景,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滲透讀書方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同時創設了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爺爺美好的心靈,感悟人與樹之間的和諧關係,突破了教學重點。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重點詞語 "暖和的衣裳"、"綠色的小傘",瞭解人和花草樹木的關係。

  教學重點:

理解重點語句,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讀中感悟,懂得樹木是人類的朋友,人人都要愛護它。

  教學準備:

課件、收集有關“樹木爲人類做貢獻,人類爲保護樹林做了哪些 事”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

1、複習生字詞語、偏旁

2、檢查課文朗讀

二、學習課文,朗讀感悟

1、學習第一自然段

指名讀,說說你知道了什麼? 練習說話:什麼地方有什麼?

2、出示課件,畫面爲:我家門口有一棵小樹,北風一陣陣刮過,地上有許多樹葉。

小樹在寒風裏會說些什麼呢?

3、課件畫面:課文第一幅插圖。

說說爺爺在做什麼?

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理解“暖和的衣裳”。

啓發想象:小樹穿上了“暖和的衣裳”,他會對爺爺說什麼呢?

4、課件畫面:夏天到了,小樹長得很茂盛。

小樹在爺爺的幫助下度過了寒冬,春天來了,他長出了小葉,到了夏天,小葉變成了大葉子,他一直想謝謝爺爺,可它不會說呀,怎麼辦呢? 指名讀課文。

你知道小樹爲爺爺做了什麼嗎?什麼是“綠色的小傘”? 理解詞語,再讀課文這部分內容

你想誇誇小樹嗎?(朗讀感悟這一部分的設計我想體現以下幾點:1、堅持從讀中悟,自讀自悟的原則。2、注重過程的趣味性。3、在讀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5、討論:小樹爲什麼能長得那麼好?

三、擴展活動,宣傳環保

1、課件出示:小樹幹旱、缺乏養料、有人傷害等畫面。我們應該怎樣幫助小樹?

2、讓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樹木爲人類做貢獻”的資料。使學生明白:人類愛護樹木,樹木回報人類。一棵小樹要長成大樹可並不容易,需要人幫助還不能受到傷害,你們想一想,我們可以幫小樹做什麼呢?適度擴展,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

3、讓我們用彩筆畫一棵美麗、可愛的小樹,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