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精選語文說課稿集合六篇

精選語文說課稿集合六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W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說課稿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語文說課稿集合六篇
語文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多夢的季節》是湘教版語文第八冊第一組的第一篇講讀課文。這是一首充滿童趣的兒童詩。全詩分爲五節,開頭和結尾兩小節的內容完全一致,首尾互相呼應。整首詩讓人體會到了成長的快樂。

詩歌語言生動,音韻和諧,意境深遠,有利於學生學習詩歌語言的形象化,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情操。

根據新的教學大綱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擬定了以下3個教學目標:

1、認識、會寫“哼、繁、鷹、遨、曾、譁、旋、渦、謎、默”10個生字。聯繫課文理解“繁茂、遨遊、旋渦、沉默”等詞語的意思。

2、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深刻含義,體會成長的快樂與責任。

教學重點:掌握生字的音、形、義,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詩歌“沉默”、“多夢”的含義,體會成長的快樂與責任。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法:

語文學習講求的是學生直面語言材料、自讀自悟自主建構的過程。如何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準、讀順、讀通、讀透,在讀中感知,在讀中積累,在讀中想象,在讀中受到感染與陶冶,一直是我們探索的課題。《多夢的季節》首尾照應,結構渾然一體,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受。如果教師講得太多,詩歌會講得支離破碎,整體的美會被破壞。只有通過多讀,反覆讀,讀中感悟,以讀代講,披文入情,才能使作者的感情和讀者的感情溶爲一體,理解課文的內容思想。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以讀代講”安排教學環節。

學法:

新課程標準強調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職能不再是“教學生會念的書”,而是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性的學習,同時重視朗讀的訓練,“以讀爲本、以讀代講”。因此我主要讓學生用以下方法進行學習:

1、多種形式地讀、多層次地讀,讀中感悟。

2、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引入

1、出示課件。

2、談話引入:同學們,轉眼間,我們又長大了一歲,看着你們一張張可愛的笑臉,老師彷彿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時代。今天,讓我們一起回到那——多夢的季節(板書)。

3、齊讀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

4、引導學生去自主讀文,先印證一下自己的想法。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詩歌,藉助拼音把生字讀準,難讀的詞句多讀幾遍。

2、快速瀏覽詩歌,說說這首詩共有幾小節。點拔:你知道什麼叫瀏覽嗎?注意:不要一字一句地看,而要一段一段地去看。

3、讀了這首詩,你有什麼感受?

三、自主讀書,整體建構

1、瞭解詩歌的結構。

自由詩歌,邊讀邊想,這首詩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

2、吟誦開頭與結尾的兩小節,體會這兩小節表達的情感。

(1)指名朗讀第一小節,師生評價。“很熟很熟的路”是指哪條路?

(2)你怎樣理解“哼着一天天長大的童年”這句話?

(3)小組合作交流。

(4)學習彙報: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大一部分時間就是在學校與家之間往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漸漸在長大,在嘴裏哼着的小曲中漸漸長大。所以有了“哼着一天天長大的童年”的詩句。

(5)帶着這樣的感受,再讀讀第一小節。

四、讀悟結合,走進文本

1、教師範讀(現在聽教師讀。教師讀的時候你想象,你不是坐在教室裏,而是和讀者一同走進童年的夢鄉。隨着老師的讀,你在腦子裏浮現課文的畫面,會嗎?)

2、剛纔是誰把你帶到夢境裏去的?(對,除了老師的讀還有你們自己。是你們用心去想象,才進入到課文描寫的情境中去的,你們說得對嗎?)

3、小聲朗讀第2-4小節。(這次我們再讀課文的時候,除了用口唸,還要用腦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想一想,各小節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4、合作學習第2、3小節,提示自學要求(課件出示):

(1)自由朗讀課文第2、3小節。

(2)用橫線畫出寫景象的語句,用波浪線畫出寫作者心理的語句。(3)小組交流後,推選代表參加集體交流。

5、集體品讀第4小節,體會這節詩歌表達的深刻含義。

(1)全班朗讀第4小節。

着重理解“沉默”、“多夢”的意思。

(2)引導學生口語交際:你認爲小作者會夢見些什麼?

五、反覆吟誦,體會意境

1、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小節讀一讀,小組內互相交流。

2、分小組展示學習成果。

3、出示課件,伴着音樂和情境圖,美美地把整首詩再讀一遍。

六、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讀了這首詩,我彷彿又回到了多夢的童年。作者用優美、生動的語言爲我們描畫了一個夢魘般的童年,表達了作者對童年時代的嚮往和快樂成長的眷戀之情。

2、每個人的童年生活是互不相同的。學過這首詩後,你是不是覺得這寫的就是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有美好的童年,和同學一起,說說自己“一天天長大的童年”吧!

附:板書設計

所見小樹雛鷹

多夢的季節所思長大意味着什麼

所行沉默多夢

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分析

《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十四課《詩兩首》中其中的一首詩,它是詩人泰戈爾創作的一篇優美的詩歌,其篇幅短小,意蘊豐富。由假象“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髮想象——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構成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表現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

2、教學目標

按照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A、知識與能力:

(1)掌握詩歌的朗讀技巧,繼而提高朗讀能力。

(2)體會詩歌中所表現的感人至深的親情。

B、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查資料,瞭解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情況。

(2)學生通過誦讀詩歌,體會詩歌的感情及主題。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感受親情,孝敬回報父母,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3、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4、教學難點

深層品味詩句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二、說教法和學法

1、教法說明

本節課採取“美讀感知法”和“交流合作探究法”,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反覆朗讀,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並通過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採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深刻感悟到作品的內涵。

2、學法指導

本課的特點和教法指導思想決定了學生的學法,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並結合自身體驗,歸納出朗讀的方法,從而提高自身對詩歌的鑑賞能力。

三、說學生

七年級的學生也許知道泰戈爾,但對他的生平與思想了解不多,他們雖然讀過一些文學作品,但對外國詩歌接觸較少,很需要這方面的文學修養。這首詩因爲它是反映兒童內心世界的,也正是學生自己內心的感受,所以他們不但有交流和傾訴的慾望,更有參與活動的熱情。

四、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聽與本文主題相同而學生們都熟悉的歌曲《媽媽的吻》喚起學生對母親的愛,帶着這一情感走進課文,更容易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

(二)簡介作者

1.先讓學生就手頭資料對作者進行介紹

2.師用小黑板展示總結:泰戈爾生平簡介。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查找泰戈爾的生平資料,使學生鍛鍊了動手查找資料的能力,其實也就是讓學生藉助課文學會動手、動腦,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此時已被激發。]

(三)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

2.學生齊讀詩歌,要求讀準字音,讀流利。

3.教師明確並質疑:要想讀出詩歌的真正韻味,我們還需仔細探討課文。一首詩就像一幅畫,這首詩向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請同學們認真聽老師朗讀詩歌,邊聽邊思考這個問題。

4.教師示範朗讀。

5.學生自由回答。

(經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這首詩向我們展現了“我”想象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與媽媽嬉戲的畫面。)

設計意圖:此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詩歌感情。]

(四)合作交流,品讀詩歌。

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是本節課的重點。爲了突出重點,我採取了多種閱讀方式,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不斷地加深對這首詩的理解。

1.教師設問:這首詩向我們展現出一幅兒童與母親三次嬉戲的畫面,那作者要表達一種什麼情感呢?請同學們互相討論交流。

2.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學生可能會從詩歌的朗讀技巧,如節奏、重音、語速、語氣等到方面加以回答。這時,我會引導學生歸納出:在朗讀這首詩時還應讀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徵,並讓學生從詩句中歸納出人物的性格特徵。)

教師明確:同學們對這首詩中的人物分析得非常透徹,下面我想請一位同學結合我們對詩歌中人物的探討來示範朗讀,讀後請其他同學從詩歌朗讀的節奏、重音、語速、語氣等方面加以點評。

3.指名示範朗讀,讀後其他同學評議。

教師明確:同學們的點評都很到位,接下來老師想請同學們聽一聽這首詩歌的配樂朗誦,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仔細品味,然後進行訪讀。

4.出示《金色花》配樂朗誦錄音,學生欣賞。

5.學生自由朗讀,教師指導: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以一個調皮孩子的口吻來讀。

6.學生分組朗讀。

設計意圖:學習詩歌,重在讀。此環節的設計讓學生範讀、品讀、聽讀、自由朗讀、分組讀,在讀的過程中揣摩詩意,既體驗了作者的情感,又感受到了語言的優美,使學生的情感同詩人的情感產生了共鳴。]

(五)合作探究,釋解疑難。

深層品味詩句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是本節課的難點,我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深刻理解主題。

1.出示問題,師生共同探究。

(1)這首詩歌寫一件什麼事?詩歌表現了什麼?

(2)文中的“我”是個怎樣的孩子?

(3)“我”爲什麼想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且再三不讓媽媽知道呢?

(4)作者爲什麼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教師提示:金色花是印度聖樹,開金黃色的碎花,象徵聖潔而美麗。這時,學生不難得出,作者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說明我對母親的愛是聖潔的、美麗的。)

2.歸納回答問題。

教師明確:同學們對問題的理解都很透徹,下面老師想和同學們再次合作,一起把這首詩歌朗讀一遍。

3.師生合作,再次深情朗讀全文。

設計意圖: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學生應處於主體地位,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在此環節的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共同探究,並適時加以引導和點撥,讓學生更深刻地感悟到作品的內涵,既突破了本文的難點,又充分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六)拓展延伸

1.提出疑問:同學們,生活中母愛無處不在,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時時刻刻滋潤着我們。泰戈爾筆下的孩子願意變成一朵金色花來回報母親的愛,如果你也具備了一種神奇的力量,可以隨意變化,那麼你想變成什麼來表達你對母親的愛呢?

2.學生自由回答。

3.教師明確:同學們的想象真是豐富,老師相信如果你們的父母也在場,一定會深受感動,併爲你們的這種行爲深感自豪。現在請同學們結合對詩歌的理解及自身生活體驗,齊讀課文。

4.學生齊讀課文。

設計意圖:學生的想象力是豐富多彩的,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給學生搭建一個開放的、整體的,不斷建構的教學平臺,給學生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不要凝固學生的思想,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此環節的設計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開啓了學生無窮的思維空間,而且通過學生的內心告白,再次激發學生對母親的深深愛意及回報之情。]

(七)總結概括

這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濃濃的母子之情,正是因爲母親無私的愛,纔會引發“我”奇妙的想象,把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來回報母親的愛,從而也體現出“我”對母親最聖潔、最美麗的愛,希望我們的同學們能好好珍惜母愛,細細品味母愛,懂得去回報母愛以及關心過我們的所有的人。

(八)板書設計:

“我”是一個天真、可愛、調皮、活潑的孩子。

母親孩子

禱告散發香氣

三次

讀書投影書頁 純真的母子之愛

嬉戲

拿燈(去牛棚)恢復原形

設計意圖:此板書設計既體現了新課改的要求:簡潔明瞭,又是對全文的概括與總結,讓學生一目瞭然的瞭解文章的內容和主題思想。]

(九)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準備朗讀比賽。

2.母愛一直伴隨着我們成長,根據你的體會感受,你認爲母愛就是什麼呢?請用句式:“母愛就是……”來表達。

例句:母愛就是沒完沒了的嘮叨。

設計意圖:閱讀與寫作訓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以讀促寫,讀寫結合既是閱讀訓練的深化,又是寫作訓練的一種方式,兩者可以教學相長,相輔相成。]

語文說課稿 篇3

一、 說教材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講讀課文,作者是美國著名作家巴德·舒爾伯格。文章主要敘述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寫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詩,母親對此的評價是“精彩極了”,父親對此的評價是“糟糕透了”,父親和母親對“我”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評價,對“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使“我”在“精彩極了”的鼓勵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長爲一名著名作家。並且“我”也明白了,父母對自己的兩個極端的斷言,其實是兩種不同的表達愛的方式。

這篇文章語言平實,既有鮮明的形象,又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感體驗十分接近。課文一些語句含義深刻,具有啓發性,給學生提供了多維的思考感悟空間。

本課是第五單元的第2篇講讀課文,教學本課時不但要繼續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要根據課文特點,滲透一點對錶達方法的領悟。在知識體系上,它是前四個單元訓練重點“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複習和鞏固,同時,也爲下一單元新的訓練項目“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作了一些鋪墊。爲此,我們確定了本課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課文,瞭解課文內容,理解巴迪的父母的不同評價對孩子所起的作用。

3、通過學習,總結生活中對愛的點滴感悟,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4、初步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

5、體會父母對孩子不同的愛,學會正確面對父母的評價。

教學重點:

1、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2、明白作者怎樣逐漸理解了父母兩種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愛的。

教學難點:理解父母兩種不同評價中對孩子的愛。

二、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 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本課的設計恰當定位主題,通過閱讀、感悟來理解父母兩種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愛;重視組織學生進行紮實的語文實踐活動,以讀爲本,讀中感悟,讀寫結合,力求在各項實踐活動中使學生語文能力得到整體提高。

三、說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部分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學習,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悟、體驗和理解。”基於對《語文課程標準》的理解,我們構建“導——讀——悟——拓”的課堂教學模式,營造和諧的課堂情感氛圍。分頁標題#e#

學生用“明確目標要求——重點部分精讀細品多思——辯論之中悟情明理——綜合實踐鍛鍊能力”的方法來學習本課。

四、說學情

六年級學生已經有五年多的學習經歷,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本課又與學生的生活十分接近,很容易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文中一些含義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學生學習、理解上的重點、難點,也是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興奮點。因此,對本課的教學,老師從“悟”字出發,以讀爲本,着眼於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感悟,悟情明理,讓有不同風格的學生都參與學習,讓課堂真正動起來。

良好的教學設想要通過教學實踐來實現。根據本班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認知水平,再立足教材本身的特點,我們安排了以下教學程序:

五、說教學程序

(一)複習激趣,導入新課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上課伊始,老師引導學生背誦《題西林壁》,以此引導學生領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一個人或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進而老師檢查上節課所學內容:對於作者“我”所寫的第一首詩,母親和父親分別是怎樣評價的?從而引入本課的學習。

這樣的導入,複習舊知而揭示課文主要內容,既激發興趣,又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精讀課文,悟情明理

新課改指出,教師應定好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位置,變“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者”,爲激勵、組織學生主動的“學道、悟道”和學生共同參與學習的特殊“學者”,這是學生得以自主學習的前提。這種教師角色位置的變換,在這一環節設計中體現尤爲突出。

老師過渡:“我既得到母親的讚揚,又得到父親的批評,究竟這兩種評價對“我”有什麼作用呢?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第二部分的學習。

課文第二部分是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老師先讓學生帶着問題自由朗讀課文的15——17自然段。接着運用“質疑法”理解課文內容。因爲“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引導學生積極質疑,把學生提出的有價值,體現教材重難點的問題加以梳理,最後形成兩個重點問題:

(1)作者爲什麼說“精彩極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這兩個極端的斷言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愛?

(2)成年後,作者越來越體會到兒時是多麼“幸運”這是爲什麼?分頁標題#e#

學生在小組討論交流、自由發言以後,引導學生領悟到“精彩極了”是一種慈祥的愛,鼓勵式的愛,“糟糕透了”是一種嚴厲的愛,嚴格要求的愛。這兩種愛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目的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長。作者既擁有母親慈祥的愛,激勵他滿懷信心地前進;又擁有父親嚴厲的愛,使他不至於被一時的成功衝昏頭腦。這樣學生就在讀、悟、問、議的過程中解決課文重難點。最後,多形式的朗讀讀好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求解,讀中品味,讀中明理。

(三)拓展文本,聯繫生活

課程標準要求在課程內容上,注重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現實,因爲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真正實現“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標。因而我們設計了“拓展文本,聯繫生活”這一環節。

首先,安排一場小小的辯論會:如果說愛有兩種,一 種是慈祥的母愛,一種是嚴厲的父愛,你更喜歡哪一種?爲什麼?在這裏,我們給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思想的平臺。實踐證明,辯論不僅是交流思想,鞏固知識的一種手段,而且是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合作能力,互相啓發、活躍思維的過程。

在辯論過程中,對於學生的發言,教師應及時予以點撥引導。通過辯論最後得出一致結論:兩種愛都好,缺一不可,關鍵是看我們如何正確對待。這種辯論既活躍了氣氛,又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

隨後老師進一步拓展激趣:“人間最美是真情。同學們,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像巴迪這樣的事情也經常發生,我們就是童年的巴迪。請大家用手中的筆寫下自己的所思所想。”這樣學生就走出文本,積極主動地學習,創新的潛能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創造性的活動中,師生、生生靈活互動,既滲透了思想教育,又碰撞出哲理的火花。

(四)以詩結尾,昇華情感

俗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精彩極了”和“糟糕頭了”》結課時,老師提供一首現代詩《教育與孩子》讓學生齊讀,來結束我們這次愛的行程。

教育與孩子

敵視伴隨着孩子,他學會爭鬥;

嘲弄伴隨着孩子,他羞澀靦腆;

鼓勵伴隨着孩子,他信心倍增;

讚美伴隨着孩子,他鑑賞有方;

認可伴隨着孩子,他愛心常存;

分享伴隨着孩子,他慷慨大方;

誠實與公正伴隨着孩子,他領悟出真理與正義……

這樣以詩結尾,既能給人意猶未盡的感覺,又能使學生的思維再次受到薰陶,情感得到自然昇華。分頁標題#e#

(五)推薦美文,拓展延伸

《父愛,在拐彎處》《愛的教育》等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個微型教案,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能直觀形象地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展示教學的總體思路。在設計板書時,緊扣課文主要內容、重點人物、關鍵語句,用帆船代表人生方向,帆上的“心”中寫了“愛”,帆下船體寫了“成功”,意思是慈母的鼓勵和嚴父的批評都是對孩子的愛,他們能讓孩子把握住人生方向,揚起“愛”的風帆,駛向成功的彼岸。這樣的設計就使靜態的文字、圖案中包含了動態的思路,使人一目瞭然,從而有利於激起學生樂學情緒,強化理解課文內容,這樣做符合板書設計的目的性原則、直觀性原則。

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學弈》一文一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十二冊第八組的一篇新選入的文言文。課文寫了弈秋教兩個人學下圍棋的事,說明了學習必須專心致志,絕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的特點,瞭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觀點,對加強人文教育,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很有好處。

(一)教學目標確定爲:

1、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依據課後註釋疏通全文。瞭解故事內容。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引導學生初步瞭解孟子。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培養學生依據書後註釋理解並今釋每句話的意思。

二、說教法

一堂好課應面向全體學生:

(1)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

(2)教師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

(3)應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4)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

(5)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爲主動參與、主動獲取。

而這篇課文又是學生第一次學習文言文,與現代白話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在教學中,我組織安排朗讀、理解、積累這幾個步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採用“以讀爲本”,重在“理解感悟積累”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了解大意,熟讀成誦。教學中堅持“先扶後放”,“先學後教再學”的原則,教師走到學生中去,以平等的心態,鼓勵幫助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三、說課堂教學行爲策略的具體運用

(一)誦讀警句,導手新課,激發興趣。

興趣是獲取知識,培養思維的巨大推動力,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尊重學生的愛好,從學生熟悉的文言警句引入新課,讓學生感受到文言並不陌生,文言具有語言精練,含義深刻,發人深思的特點,消除學習文言文學習的心理障礙,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樂學、易學,爲學好本課提供動力。

(二)讀通全文,整體感悟,瞭解課文梗概。

學生初學文言文,首先遇到的難題就是讀不通順。讀通課文的前提是基本理解詞語的含義及相關聯繫,初讀古文總不能一詞一句講起,而必須從讀文入手。因此,教師要做好範讀,學生感知正確的句中停頓和語氣。在學生自讀課文時,讓學生找出難讀的句子,然後全班交流,在生生互動,師生合作中,先讀順難句,在教師激勵性的評價中,學生由讀正確,到讀連貫,在書聲琅琅中,學生興趣盎然,體會爲什麼要那樣隔詞斷句,從而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

(三)讀懂全文,激活思維,體現自主。

讀懂全文的過程,實際上是對照書後註釋,讓學生由知道每句話的意思到了解全篇內容,這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必須保證學生自學的時間和空間。新授課文從課題開始,由學生自己對照註釋,解釋題意,學生順利回答後,教師及時給予肯定的評價,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樹立學生學好課文的自信心。

全文共五句,爲了降低解釋的難度,讓學生逐句理解,採用由扶到放的方法,按照朗讀→理解→背誦的步驟進行有序學習。第一句話不難理解,學生說出句子的意思後,教師及時鼓勵學生,進一步消除學習古文的畏難情緒,同時體會出這句話的感情,在讀懂、讀好的基礎上,能脫口成誦,從而創造出一種輕鬆、愉悅的學習氣氛。

第二句話比較長,也有難懂的地方,我組織學生採用合作的學習方式進行互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或思考,或讀書,或討論,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又增強了他們自學能力。使全體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首先讓同桌配合,一人讀一個小分句,並一人解釋一個小分句,在生生互動中,互相啓發,互相補充,從而由“直譯”到“意譯”,把句意說通順。鼓勵學生創造性地表達,體現答案的多元性,在教師的引導下,滲透古文的學習方法,可以調換詞序今譯,可以在今譯的過程中補充省略的內容等等;還引導學生把握文言中的“之”,“之”在課文中出現多次,讓學生在解釋中發現同樣的“之”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卻不一樣,從而感受到古文語言精練的特點,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引發學生進一步探討。

課文的最後三句是議論部分,依舊放手讓學生自學來解決,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讓學生讀懂哪句就解釋哪句,同時學生感悟學習方法:如“爲是其智弗若與?”這句,讓學生補充“弗若”和“與”之間省略的部分,既是對句子的理解,又加深了對古文語言特點的感悟,可謂一箭雙鵰。“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中的“之”在前面兩句學習的基礎,自學理解的又一次昇華,在生生合作,師生合作中,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四)熟讀成誦,體情悟道,積累語言

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通過會心地朗讀,熟讀成誦,表現出來,學生在體驗、感悟、積累中,產生對古代文化的熱愛情感。在弄懂句意的基礎上,水道渠成地體會“弗若之”的原因,從而使學到的知識遷移到生活實踐中去,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

(五)課外延伸

課前,讓學生查找作者的資料,學生在蒐集整理的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獨立獲取知識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大家交流的過程即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課後向學生推薦幾篇孟子所寫的《拔苗助長》、《掩耳盜鈴》等故事性強,內容淺顯易懂的寓言故事,把課堂知識延伸到課外,增強對文言文閱讀的興趣,從而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

四、一點體會

不管是白話文,還是文言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都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主學習,學會學習;爲了保證學生有效的自主學習,教師必須用心做好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語文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語文版教材第八冊第一課《巴東三峽》。

1、知識目標:

掌握遊蹤,瞭解結構,抓住景物特點;

2、能力目標:

學習多種描寫景物的方法;

3、德育目標:

欣賞祖國山河的壯麗景色,激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把握文章線索和結構,抓住景物特點。

教學難點:

引用的靈活運用

教學過程:

從遊蹤、線索、文章結構、景物特點、寫景方法等幾個方面分析本篇遊記。

因爲本文體裁屬於遊記,這種體裁學生首次接觸,因此要向學生介紹這一文體及特點。

遊記:

一種敘事散文,主要記敘遊覽途中的所見所聞。

特點:

1、散文的一種;

2、以描寫、記敘爲主,併兼有抒情、議論;

3、交待遊蹤,抓住景物特點,做到情景交融。

在導入這一環節,我是藉助學生在初一上學期學過的一篇文言文,酈道元的《三峽》導入本課的。

至於本課作者、出處、字詞這些基礎內容仍然是需要向學生重點介紹的。

接下來在教師範讀,學生散讀,齊讀課文之後,引導學生找到標誌作者遊蹤的詞語,可提示學生到段首句中尋找,並指明作者的遊蹤是逆流而上的。

遊蹤

宜昌西陵峽(黃貓峽、燈影峽、崆嶺峽、米倉峽);巴東、秭歸;巫峽;瞿塘峽;夔門(逆流而上)

在學生掌握了遊蹤的基礎上,不難概括出本文的線索以作者船行遊蹤爲線索。

下一個環節中,藉助剛纔的遊蹤與線索,讓學生爲課文劃分層次,概括大意,可以遊前,遊時,遊後爲劃分的依據。

結構:

第一部分(1、2段)總述三峽山水的險惡形勢。

第二部分(9段)描寫作者遊覽三峽的所見所聞。

第一層(6段)遊覽西陵峽經過。

第二層(7、8段)遊覽巫峽經過。

第三層(9段)遊覽瞿塘峽經過。

第三部分(10段)描寫船泊後作者的輕鬆心情,反襯三峽的險惡。

這篇文章之所以被收入到《中華百年遊記精華》,我想除了因爲它清晰的遊蹤線索和分明的結構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作者在寫景中運用多種技巧。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鑑,運用到自己的寫作當中。描寫景物的方法:

1、抓住景物特點;

2、引用等多種修辭方法的使用;

3、以心情描寫襯托景物特點的寫作手法。

這個畫面是本課的板書,主要依據文章結構設計的。

板書:巴東三峽

第一部分(1、2段)總述三峽山水的險惡形勢。

第二部分(3、9段)描寫作者遊覽三峽的所見所聞。

第一層(3、6段)遊覽西陵峽經過。

第二層(7、8段)遊覽巫峽經過。

第三層(9段)遊覽瞿塘峽經過。

第三部分(10段)描寫船泊後作者的輕鬆心情,反襯三峽的險惡。

最後,根據課後習題稍加改變設制了以下幾個練習,分別以填空、填表、簡答的形式對課上內容加以鞏固。

作業練習

1、作者電宜易到重慶逆流遊覽三峽,沿途經過了哪些地方?

2、作者抓住了西陵峽、巫峽、瞿塘峽山水的哪些特點進行描寫的?

3、作者在描寫三峽景物時,引用了一些詩、諺、典故,並把他們與景物描寫融爲一體,試分析他們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

以上是我對《巴東三峽》這課的粗淺理解,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夜晚的實驗》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的一篇講讀課文。文章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記敘了斯帕拉捷在夜晚散步時發現蝙蝠能夠在夜間自由自在飛翔,然後通過四次實驗,終於揭開了祕密,以及人們對它的運用。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描寫,使學生易於接受而且對實驗過程頗感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學習和實驗慾望。

2、教學目標的制定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弄清斯帕拉捷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祕密的經過並能複述內容。

(3)、體會斯帕拉捷善於觀察、大膽實驗、不怕失敗的品質,感悟人物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1)、斯帕拉捷做四次實驗的過程。

(2)、體會斯帕拉捷的精神。

二、說教法

《夜晚的實驗》是一篇優美的記敘文,條理清晰,語言表達學生易於接受,因此,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 讀書指導法”、“分組討論法”等,其理由是:

1、《夜晚的實驗》文章的詞句通俗易懂,過程描寫對學生很興趣,因此,採用讀書指導法,可讓學生在文中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得到薰陶,獲得啓迪,享受樂趣。

2、小學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以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量。其最佳方法之一就是讓學生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點撥,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發表獨立的見解。因此,我運用了“討論法” 進行教學。

三、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本着以說爲本,說中理解,以讀促說的教學理念,我引導學生運用“讀---畫---思---說”(其中讀貫穿始終)的方法來學習本課,既讓學生動眼、動手,又讓學生動腦,動口,充分調動他們的閱讀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一)、談話導入,揭示目標

上節課,我們已經初讀了課文,瞭解了課文的大致內容。學習了課文第一段,知道了斯帕拉捷發現了一個現象(板書:蝙蝠能在夜間……)引起他的好奇,他到底做了些什麼呢?今天我們就學習《夜晚的實驗》。

(二)、學習二至六自然段。

1、齊聲朗讀

①、讀後後提問:二至六自然段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②、教師小結(板書:四次實驗、實驗內容、實驗結果實驗結論)

③、教師提出問題:那麼接下來,我們就逐步去了解斯帕拉捷這四次實驗的過程、結果、結論分別是什麼?

2、再次分角色讀課文。①、邊讀邊想:第一次實驗的經過是什麼?②、從本自然段中瞭解“匆匆”一詞說明了什麼?③、同桌討論後,學生試答

④、教師小結 (板書:序號)

1實驗目的

2實驗內容

3實驗結果

4實驗結論

⑤、老師提出問題:第四次的實驗是:“這次蝙蝠可沒有了先前的神氣……跌落到了地上”。“先前的神氣”指的是什麼?而第四次呢?(無頭的蒼蠅東碰西撞、跌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預示了斯帕拉捷的實驗取得成功了。)

(三)、全班齊讀第六自然段

①想想:你從這兩句話中讀出了什麼?怎麼讀好這兩句話?這句話連續運用的兩個感嘆句意在什麼呢?

②、同桌討論並回答。

③、老師小結(這兩個感嘆句表現了他在實驗成功後激動萬分,欣喜若狂之情。

(四)、複述後三次實驗及結論。

(五)、感悟人物精神

①、課文讀到這兒,你覺得斯帕拉捷這個人怎麼樣?(要結合課文內容講)

(他善於觀察、肯動腦有好奇心、不怕失敗……)

②、小結:斯帕拉捷在前三次實驗中,都沒有發現到其中的奧祕,對此,他從不放棄,這就是斯帕拉捷永不言敗的精神,因此,在第四次實驗中,他揭示了這個祕密。同學們,他這種精神正應驗了那些名言“功夫不負有心人”“鐵杵磨成針”等。

③、你能否說說幾句稱讚斯帕拉捷的話。

(六):佈置作業:(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