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精選說課稿錦集八篇大綱

精選說課稿錦集八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9W 次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說課稿錦集八篇

說課稿 篇1

一、指導思想:

本課教學以《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爲依據,貫徹西安是體育課程改革精神,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通過多種練習手段和方法,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初步學習前滾翻接縱叉組合動作。發展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讓學生在既嚴謹又愉快的氣氛中感受技巧項目帶來的樂趣,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勇敢的意志品質奠定基礎。

二、教材分析:

技巧教材是小學生喜愛的教材之一。其中滾翻、縱叉等內容是發展學生柔韌素質的重點教材,也是技巧項目的基礎教材。本課所選教材是前滾翻接縱叉組合動作。其中前滾翻爲複習內容,縱叉爲新授內容兩個動作之間的銜接是本課的重點。在實際教學中,重點關注學生的動作連貫性、穩定性以及動作協調性,在多次練習中不斷提高動作質量,爲以後更進一步技巧教學打下基礎。

三、學情分析:

1、生理特點: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骨骼硬度較小,關節囊及肌肉的伸展性強,韌帶較容易拉長,可塑性強能夠完成本次課所選內容。

2、心理特點:此階段的學生對於直觀的、易於模仿的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興趣較高,但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活潑好動,自我約束能力較弱。因此在教學中需要設計多種而有趣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習興趣。

3、運動技能:二年級學生有一定的滾翻基礎,但是技術還不穩定,容易出現錯誤,因此需要在多次練習中增強動作的穩定性。

四、教學目標:

㈠認知目標:學生初步體驗縱叉時的肢體感受。

㈡技能目標:複習前滾翻,初步學習前滾翻接縱叉組合的技術動作,發展髖部柔韌性。

㈢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勇於克服困難的良好的意志品質。

五、教材重難點:

教材重點:一腿跪墊,一腿前滑,逐漸着墊,逐漸下振。

教材難點:身正、髖正、腳面繃直

六、教法與學法:

教法:

1、情景教學法。

2、遊戲法。

3、講解示範法。

4、互助合作法。

5、學生展示法

學法:

1、觀察法。

2、模仿練習法。

3、遊戲法。

4、比賽法。

七、課程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內容前滾翻接縱叉組合動作是新授課,教學內容對於(水平一)二年級學生來說具有一定難度。此組合動作是由兩個獨立動作銜接完成。因此在教授動作時,根據動作的難易程度,我將本課分爲兩步進行教學,先情境導入讓學生複習前滾翻成蹲撐,再初步教授學習一腿前滑成縱叉動作。通過若干個人和小組練習達到逐步瞭解。

八、場地器材:

1、平整場地一塊。

2、體操墊(根據現場學生而定)。

3、手絹(根據現場學生而定)。

4、標誌墊4張。

5、音響設備1套。

6、黑板1塊。

九、運動心律與負荷:

1、運動心律120—130/分左右。

2、運動密度:40—50%左右。

說課稿 篇2

教材位置

《黃河魂》是小學語文第八冊第六單元第23課,課文在教材中的位置是第118——122頁。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材聯繫

在本組課文裏,我們可以領略到黃河的雄偉氣魄。在學習時,要繼續複習、鞏固前面學到的讀書方法。要多讀、多想、多體會,獲得真切的感受,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7個生字。

2、反覆誦讀課文,想象瀑布動人心魄的場面,體會課文蘊含的思想感情。

3、瞭解黃河的胸懷、精神和氣概,弘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教學重點

邊讀邊想,體會壺口瀑布驚天動地的場面,從黃河身上汲取營養。

教學難點、關鍵

1、通過學習,瞭解壺口瀑布的雄偉壯觀,感受祖國母親河——黃河的偉大。

2、通過朗讀,體會課文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對祖國山河的讚美。

3、反覆體會課文爲什麼不以“壺口瀑布”爲題目?

教、學用具

教師:第四套五十元面額的人民幣、圖片、掛圖、幻燈片、MP3、Powerpoin課件、FLASH課件。

學生:收集有關黃河的資料圖片及有關中華民族抗擊外敵的歷史資料和英雄事蹟。

教學思路

激趣

導入新課

朗讀

識瀑布壯美

品讀

悟題目深意

課文分析

第二部分

學情分析

[現階段年齡學生語言表達不夠準確、連貫,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主要停留在表面上,不能更好地領悟其深刻含義。]

第三部分

學法分析

本課語言文字優美,特別適合朗讀。教學中以讀爲主,以讀代講。讓學生在反覆品讀中感悟文意,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美麗,並從中真切領悟題目的深意。

第四部分

教法

1、課前做好較充分的準備。

2、重點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壺口瀑布的壯美。

3、啓發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培養想象能力,並正確領悟題目深意。

[讓學生去查找資料,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應落在“讀”上面,讓學生在讀中感悟。]

第五部分

學法

1、以讀爲主,在讀中釋詞,在讀中釋句。

2、在讀中感受壯觀,在讀中領悟題目深意。

第六部分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2分鐘)

同學們,我們都知道黃河被稱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而壺口瀑布又是萬里黃河最壯觀的景象。黃河在這裏以雷霆萬鈞之勢,奔騰而來,咆哮而去。你們想了解那動人心魄的壯觀場面嗎?那我們就隨着文中的作者到壺口去看一看吧!

[以問題入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帶着好奇心,儘快進入學習狀態。]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8分鐘)

1、學生自讀課文,將課文讀準、讀通。

2、思考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觀察壺口瀑布的?

[這一環節的安排,達到了三個目的:一、學生整體感知了課文。二、指導了學生讀書的方法。三、提出了問題,讓學生邊讀邊疑邊思,爲後文展開想象打下了基礎。]

三、反覆誦讀,想象情景(8分鐘)

1、播放《黃河魂》課件讓學生看畫面,聽聲音,感受氣勢磅礴的壺口瀑布。

2、要求學生小聲跟讀,邊讀邊找描寫壺口瀑布壯觀景象的自然段。

[這一環節我遵循主體教育思想,一、充分尊重學生,培養學生的選擇能力,讓學生學會選擇;二、抓住“壺口瀑布”讓學生理解具體內容,落實基礎知識;三、讓學生在讀中進一步領悟情感。整個環節既體現了現代教育思想與傳統語文教育理論的融合,又注重知識、能力和情感的和諧統一。]

四、研讀、賽讀,找壯觀(8分鐘)

l、找自己最感興趣的句子、段落朗讀。

2、推薦選手賽讀。

3、播放《壺口瀑布風景》課件。

4、在讀中深切感悟哪幾自然段是描繪壺口瀑布的。(第3—5自然段。)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在後面的學習中,我放手讓學生運用已掌握的方法自主學習,真正做到觸類旁通,實現了學法的遷移和能力的培養。]

五、品讀,悟題目(7分鐘)

1、教師範讀第六自然段,引導學生邊聽邊想:作者爲什麼長時間佇立在壺口瀑布前?

2、齊讀第七自然段。(引導學生領悟這不只是寫壺口瀑布的氣勢,而是寫黃河的精神、黃河人的精神、黃河的靈魂、中華民族的靈魂。)

3、討論課文爲什麼不以“壺口瀑布”爲題目?

[這一環節突出“悟”的訓練,讓學生在讀中進一步感悟課文爲什麼不以“壺口瀑布”爲題目?]

六、小結(2分鐘)

黃河——偉大祖國的母親河,中華民族的象徵。她那奔騰向前、不屈不撓的精神正是咱們的民族精神。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英雄豪傑爲了民族的利益,拋頭顱、灑熱血,在歷史的長河中寫下了不朽的篇章,他們的豪情千秋萬代、流芳百世,他們的精神就像黃河精神一樣:如瀑布一往無前,無堅不摧。

七、延伸拓展(2分鐘)

黃河水和黃河精神哺育了中華民族。黃河精神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帶領中華民族像長流不息的滔滔黃河,奔向美好的未來,但黃河治理勢在必行,你對未來的黃河有何設想?人們又將如何更好地開發和利用黃河造福子孫後代呢?請同學們查閱資料,融入自己合理的想象,寫一篇以《未來的黃河》爲題的想象作文。

[課內與課外結合,教材與生活結合,也體現了語文綜合課的趨勢。]

八、佈置作業(3分鐘)

1.展示交流所收集到的有關黃河的資料。

2.積累本課的四字詞語。

[這一環節讓學生互相交流學習,進一步激發他們熱愛祖國的感情。]

九、板書設計

23、黃河魂

目睹奇觀

震撼、折服

令人

讚美

耳聞轟鳴

感染、激動

十、教學反思

1、要進一步強調讀,做到讀——悟——再讀——再悟——昇華。

2、悟的程度一切由學生讀來決定,決不能由教師包辦。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邊城》是高中語文必修5第一單元的一篇小說。是著名作家沈從文的代表作。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爲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通過小說,我們將感受沈從文所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走進詩意的湘西世界,理解作者在這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注意把握小說的主題和情節。通過前面兩課的學習,學生已初步學會了通過小說三要素來鑑賞小說,在這篇小說的學習中,我將進一步加強對三要素中人物的心理描寫和對話描寫的指導,這對學生今後鑑賞和把握小說起着提綱挈領的重要作用。

二、說學情

學生爲高二普通文科生,學生的語文素養不太好,缺少生活積澱和審美意識,對文本品味鑑賞的自覺性不夠,表達不到位。因此需要通過朗讀來強化語感;但思維較爲活躍,所以需要深度挖掘的時候可以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解決;學生在此前剛剛學過兩篇小說,已初步掌握品味小說語言和分析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因此我選擇以人物對話的鑑賞作爲切入點來理解課文。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學習分析人物形象和環境描寫所起的作用”,我確定我的教學目標是:

(一)知識與能力:通過人物的語言描寫、心理描寫,把握作品中翠翠、爺爺等人物形象,培養學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二) 過程與方法:泛讀與精讀相結合,培養學生整合閱讀信息的能力;閱讀興趣的激發與閱讀結論的歸納相結合,幫助學生形成自己對作品的閱讀觀點。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感悟作品中所表現的古樸、淳厚的民風和風俗美、人情美。

教學重點 : 通過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和情感變化,把握翠翠形象 教學難點: 理解細膩入微的情感變化。體會作者所要表現的人性美。

四、 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理念很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因而,我根據情況採用了小組討論、師生對話等方式。講解時讓學生在預習後熟悉課文的基礎上圈點勾畫,篩選出描寫翠翠情感變化的關鍵詞語,並結合作者寫作風格和課文背景概括情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仔細揣摩這些詞語之間的內在關聯。 讓學生反覆品讀祖孫的對話,讓學生討論這段對話是如何展現人物性格的,體現了爺爺對翠翠哪方面的疼愛與呵護,包含着翠翠怎樣的心理活動,並結合翠翠的情感變化這條線讓學生總結爺爺對翠翠的愛體現在哪幾方面。

五、說教學過程

課時安排 : 2課時。

主要教學環節:

( 一) 導入新課(創設意境)

1、配樂《水鄉》播放湘西風情的圖片

2、介紹沈從文及其作品風格,介紹寫作背景,給出“邊城”的解題。

設計意圖:綜合運用多媒體功能,吸引學生注意力,促使其迅速進入情境。

(二)介紹整個小說的情節

設計意圖 本文是小說節選而成,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三)整體感知 ,把握情節,概括各節的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 因爲這篇小說屬於節奏比較緩慢,情節淡化的抒情小說,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是理解其內蘊關鍵。

(四)分析人物形象 —— 翠翠形象 以翠翠爲例,體會文中人性之自然、純美。

1.問題導入: 人物可愛是沈從文小說的一大特點,翠翠是《邊城》之魂,但在節選的文字中我們找不到關於翠翠的外貌描寫。假如你是導演,你認爲翠翠的扮演者應該表現出什麼性格特點?

2.學生活動:學生四人一組交流,推舉代表展示。

3.在課文中找出描寫翠翠情感變化的語句,反覆朗讀和揣摩這些語句及其內在的關聯,梳理出翠翠感情變化的線索。教師點撥,設問幫助學生揣摩體會情感。

設計意圖: 通過設問讓學生理清翠翠心理變化的這條線。

(五)體會湘西之美——人性美、人情美

請學生試從祖孫情、愛情、睦鄰情三個方面來探究《邊城》所體現出的人情美、人性美。具體要求:①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這些情?找出來並加以適當的評析。②各組選擇一種情加以討論,然後推薦一人發言,其他同學做補充。

設計意圖:在人物形象分析的基礎上帶出對人性人情的深層次挖掘,使學生在加強對人物形象把握的同時,體會到親情的偉大與愛情的美好,受到真善美的薰陶。

(六)藝術手法鑑賞

鑑賞作者通過語言描寫來表現人物心理的藝術手法。重點閱讀祖父與翠翠的對話,揣摩二人的內心世界。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品味語言,深入領會作品內涵,提高對語言的敏感度,強化寫作能力。

(七)主旨解讀

全文通過細膩入微的逼真傳神的心理描寫和情感變化來展現了純真女翠翠的愛情由朦朧到清晰的過程,翠翠的情感變化這條紅線一頭是爺爺對翠翠愛情心靈上的呵護,另一頭是線索所關聯的情節勾勒出的湘西人民的敦厚純樸的品性,作者在貌似不經意中,譜寫了一曲充滿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美好詩篇。這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不正是我們現代人所缺失、所追求的嗎?這恐怕也正是作者的寫作意圖之所在。

設計意圖:以主旨解讀作爲本課的小結,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總體把握。

(八)討論探究:邊城的人們是那樣的善良、純真,翠翠的愛情爲什麼卻會以悲劇結束?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在課堂感悟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學會傾聽、吸納他人意見,學會溝通,協作,並訓練其語言表達能力。

(九)課堂小結 用一個比喻句來形容你心中的小說《邊城》。 示例:《邊城》是一曲中國式的田園牧歌。 《邊城》是一支真摯熱烈的愛情頌歌。《邊城》是一首用小說寫成的無韻的詩,繪就的無彩的畫。

六、板書設計

血濃於水的親情 真摯熱烈的愛情 淳樸的鄰里之情

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說課稿 篇4

一、知識教育目標

1、理清課文層次結構,體會科普說明文描寫和說明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2、注意說明文文體的特點,還要注意科普文自身的特點。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巧妙生動的說明文寫作方法。

2、注意將科學與生活聯繫起來,增加科普文學習的樂趣。

三、德育滲透目標

1、培養學生勤於探索、勇於鑽研的科學精神。

2、領悟文中蘊含的豐富的人文內涵,形成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四、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學習本文準確全面的語言特點,引導學生分清層次結構,探求描寫和說明的有機結合點,以此爲切入點,體會二者結合之妙處。

2、知識教學點是本文的學習重點。

五、教學課時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建構話題

板上書寫 “遊戲”,同學們,兒時你玩的遊戲有哪些呢?你從中收穫了什麼呢?大家喜歡遊戲嗎?爲什麼那麼喜歡遊戲呢?看來,同學們兒時的遊戲給了你很多,人類會遊戲,其實動物也有很多遊戲活動,請同學們欣賞這些動物遊戲的圖片:

(展示動物遊戲圖片)看到這些可愛、有趣得畫面,可見動物也有它們得遊戲,那麼它們爲什麼會有遊戲?遊戲得目的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動物遊戲之謎》看看文章告訴了我們哪些。

二、介紹文體特徵,簡介科普文章的一般閱讀方法。

科普說明文,介紹科學領域某方面的探索、研究的文章。語言準確、全面。在宣傳科普知識的同時,注重激發人們對科學知識的興趣,培養人們的科學探索精神。

閱讀步驟

1.略讀課文,整體把握:瞭解信息:從語句,語段中找出事物的特徵;明確說明順序,簡析課文結構。

2.品讀課文,深入感知:篩選、概括信息:分析文章重點內容,從文章中概括,提煉出事物的特徵,掌握說明文所介紹知識。分析說明方法,體會語言特徵等。

3.深入探究、拓展視野運用、組合信息:探究文中蘊含的科學精神,感受科學思維,培養我們追求真理的思想。

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請同學們快速瀏覽文章,看看文章寫了哪些主要內容呢?圍繞下列問題理清文章結構。

①文章開頭列舉了哪些動物遊戲的事例?②科學家認爲,動物的遊戲有幾種類型?

③科學家對動物遊戲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④文章最後對動物遊戲之謎是什麼,下了結論嗎?

學生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

①文章先寫了動物的各種遊戲行爲,然後再寫各種假說,最後再總結。

②文章按照總-分-總,先說動物遊戲,再說動物爲什麼遊戲,最後得出結論。

2.簡析結構文章的基本結構

科學研究的思維過程一般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課文就遵循了這樣的思路安排結構。課文的結構形式是“總—分—總”,先總結歸納,然後分項述說,最後再總結歸納;在內容上,先提出動物的各種遊戲行爲,引發讀者的思考:動物爲什麼要進行遊戲?然後分述各種假說,提供給讀者對比思考,最後總結。

科學思維過程:提出問題 → 分析問題 → 解決問題

形 式:總→ 分→ 總

演習說

自娛說

內 容:動物爲什麼遊戲 還有待更深入研究

學習說

鍛鍊說

3.那麼這些內容遵循什麼順序?邏輯順序。

四、品讀文章,深入感知

1.文章的題目就是《動物遊戲之謎》,主要內容就應該是解說“謎”在哪裏。所以,文章列舉了各種假說。那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找出關鍵句,篩選出 “假說”的根據和結論。

第一小組:演習說

根據:黑猩猩掌中戲水的遊戲 結論:遊戲是生活的演習

第二小組:自娛說

根據:河馬玩浮葉 渡鴉滑雪梯

論:通過自得其樂的遊戲,使動物的緊張生活得到調劑和補償,使其心理上保持平衡,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撫和自我保護。

第三小組:學習說

根據:黑猩猩玩棍子,動物捉迷藏和追逐遊戲 結論:遊戲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學習行爲。

第四小組:鍛鍊說

根據:羱羊奔跑跳躍、北極熊夏季進行的遊戲結論:動物通過遊戲來鍛鍊自己的身體和生存能力

2.你同意或不同意哪種學說呢?爲什麼?你有自己的觀點嗎?

①我同意自娛說,因爲,遊戲本來就是娛樂的一種方式,動物也應該有一種自己的娛樂方式來放鬆自己。

②生物的思維方式較簡單,他們遊戲就象吃東西一樣純屬一種本能,所以我提出本能說。

③認爲應該是“鍛鍊說”和“學習說”的結合,因爲自然界的生存法則就是“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所以動物們爲了生存當然要鍛鍊自己的技能,提高自己的本領。

3.學們各持己見,很難有統一的結論,所以文章說真是一個謎,既然是研究動物遊戲之謎,爲什麼說仍然是一個謎呢?課文爲什麼沒有確定的結論?

①生物的遊戲行爲是很複雜的,不同的動物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同時人類對動物的研究還不夠,所以仍是一個謎。

②科學就應該注重實事求是,假說永遠是假說,不能貿然下結論。

③就應該提出各種各樣的看法,來引起爭鳴,真理總是越辨越明。

教師小結:同學們的看法都很寶貴,對啊,科學要實事求是同時注重爭鳴,希望同學們也參與到爭鳴中來,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拓展視野,探究原因

作者說“動物在遊戲行爲中”,表現出超出估計的“智力潛能、自我剋制能力、創造性、想像力、狡猾、計謀、豐富多彩的通信方式”,你能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例證嗎?

智力潛能:動物們的遊戲,“與人類兒童的遊戲行爲有着相似特徵”,這說明動物在遊戲中蘊含着智慧。具體如給黑猩猩棍子,它會用棍子做各種遊戲,等等。

自我剋制能力:戰鬥遊戲,“看似激烈,其實極有分寸,它們配合默契,絕不會引起傷害。”“動物嚴格地自我控制,使遊戲不會發展成真的戰鬥。”

創造性和想像力:北極熊玩棍子或石頭;野象“踢”草球等。

狡猾、計謀:葉猴在樹上互相推搡,攻守嬉鬧。

豐富多彩的通信方式:動物羣體的遊戲活動,必定有各種形式的交流通信方式,才能保證遊戲的組織、進行。如北極渡鴉排隊滑雪,沒有溝通是不可能井然有序的。

動物遊戲中必然包含以上所說的各種能力,是綜合性的能力,並不是說一種遊戲只包含一種能力。

六、挖掘內涵,引發思考

任何作品總會向讀者傳達某種信息,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周立明向我們介紹了動物世界存在的令人無法理解的遊戲行爲,可是遊戲歷來被當做人類的專利。但科學卻證明了被人們視爲低等的動物也有遊戲,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興趣,引起人們的深思。請同學們欣賞下列動物圖片:

(展示系列動物圖片)

動物是可愛的,可是人類卻……

請同學們擬寫“保護動物”公益廣告詞,要求:1.印象深刻,2.新穎別緻,3.簡潔明瞭。

例示:①“保護動物就是保護我們的家園”

②“動物和人類共有一個家”

③“爲了子孫後代留下藍天碧水綠地”

④“保護動物,人人有責”

⑤“動物也有靈魂”

七、課堂小結:

學習了這篇文章之後,我們應該重新審視動物,審視自己,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真正懂得,地球不是人類獨有的,動物一樣是地球的主人。 “讓我們和動物和諧相處,共同邁向美好的明天。”

八、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寫一篇短文談談我們應該怎樣與身邊的動物和諧相處?

說課稿 篇5

今天我說教材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這一內容在課程標準中屬於“數與代數”領域。主要內容有:口算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口算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口算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用加法和減法解決簡單的問題。另外還有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試題。下面我從三個環節對本單元的內容進行研說。

  一、 說課標

課標對本單元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會口算百以內加減法,並進行簡單的整數兩步運算,要經歷與他人交流算法的過程,並運用數的運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依據課標要求確定本單元教學目標如下:

1、使學生會口算100以內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和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計算。

2、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其中計算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和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的計算是教學的難點。主要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說教材:

1、教材的編寫意圖:

由於是計算教學,所以教材的編排是按難易程度由易到難分三段。

首先安排是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口算,因爲口算一般要從高位算起,它是進一步學習口算的基礎。接下來安排的是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口算,先教學不進位的,再教學進位的。不進位的口算,着重解決把相同數位的數相加。教材61頁例1,採取了兩種情況對照着出現,35+3和35+30,通過比較,促使學生分清所加的數是幾個一還是幾個十,如果是幾個一就加在個位上,是幾個十就加在十位上。這樣,有利於學生初步掌握數位的概念。然後,教材出現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的口算。教材62頁例2,教材中設計有擺小棒和交流計算方法的內容,讓學生通過動手、動口的活動,比較好地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的計算方法和算理。給學生交流、展示的空間,鼓勵學生探索不同的口算方法。算法的多樣化,增加了學生思維的含量,給學生提供了創新的機會。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口算內容的編排與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編排類似,先出現不退位的,再出現退位的。學生有了加法的基礎,很容易類推出減法應該怎樣算。關於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計算。學生在上冊已掌握了計算順序。這裏的教學內容,僅是參加運算的數由20以內擴大到100以內。關於“用數學”的編排。穿插在計算中,選擇學生身邊的素材,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在解決問題中加深對數量關係的理解。

2、編寫體例:每節內容的編寫結構大多數是:例題、做一做、課後練習。其中例題是以圖文並茂的的形式出示,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數學,做一做活動使學生完成對知識的自主建構和理解。練習是爲學生鞏固和應用知識而設立的。另外,老師可佈置學生課前收集與本節課相關的練習,課堂上讓學生彙報,大家共同解決,以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3、單元的知識結構(知識樹):

本單元知識結構可歸結爲四大分支: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用加法和減法解決簡單的問題(其實這部分內容是融入到前三步計算中)。另外,還有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式題融入到前幾部分內容中。在整十數加、減整十數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在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口算中,先教學不進位的,再教學進位的。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口算內容先出現不退位的,再出現退位的。培養學生推理能力。關於用數學的編排,首先,在整十數加、減整十數與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兩節中,編入學生已經學過的用加減法解決的實際問題,然後在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之後編入瞭解決兩種數量相差多少問題的內容。

4、知識與技能立體整合:

本冊書計算內容有第二單元20以內退位減法,第四單元100以內數的認識,和本單元100以內加減法,從橫向內容來講是在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100以內數的讀法,寫法和數的組成,以及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計算的範圍由原來20以內進位加和退位減擴展到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計算,另外,從縱向上整個學段來講,爲下冊書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做到鋪墊,同時也是學習多位數加減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礎,用加減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不僅利於學生在用數學中進一步領會加減法的含義,而且還可以爲今後發現和解決稍複雜的實際問題打下基礎。因此起到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

  三、說建議:

(一)說教學建議:

1、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習計算,培養學習興趣和計算意識。

100以內加減法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應用廣泛,同時又是進一步學習計算的基礎,教學中儘量爲學生創設具體的情境,比如藉助教材提供的買新書、買玩具等活動資源,教師可以把它做成課件,讓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探討計算方法,這樣把計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節的探索中,使計算含有豐富生動的.具體內容,再如藉助教材設計的,給學生創造結合實際情境提出計算問題和進行計算的空間,有利於培養學生遇到問題時會從數量上進行觀察和思考的興趣和習慣,促使學生形成初步的計算意識。

2、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

《標準》認爲: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材的設計已經努力體現了《標準》的理念,例如,例題、“做一做”等的插圖,一般都展現了動手操作、合作學習的方式。教學時,我們教師可以結合教材,精心設計,創設有意義的問題情境或數學活動,激勵每一個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獨立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例如,教學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口算方法(第56~57頁)時,教師可以做爲前置性作業,佈置給學生,學生根據場景圖和書上相關信息和問題,學生能看懂並解決相應問題,自己思考計算方法,練習說,等到課堂上,老師組織學生彙報,可以採取互相提問,互相解決的方法,在彙報計算方法時,學生可能有用“十”作單位數出結果,還可以有根據整十數的組成想出得數,等等,總之讓學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瞭解到計算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方法,使學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同時選擇適合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在解決新的計算問題時,組織學生動手操作,(第57頁“做一做”) 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表象,可以加深對計算方法的理解。教學中,教師根據實際情況給予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逐漸領悟數學,促使學生與同伴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這也正符合生本課堂的要求。

對教材及處理方式談兩點認識:

(一)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62頁的例2。

這一內容是這一單元中教學的難點。教學時,要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可能會出現兩種擺法,,一是先把4根和9根放到一起是13根,把10根捆成都1捆,再和原來的2捆加在一起,成爲3捆,再加3根,二是把9根分成6根和3根,24根加6根得30根,30根加3根得33根。從而得到計算方法。教學時,教師注意結合學生的操作,突出無論是哪種計算方法,都要先拿個位數相加,得出結果再跟整十數相加,使學生理解進位的道理,以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

(二)求兩個數相差多少的問題

例3主要是引導學生學習用減法解決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問題,其實這部分內容,關鍵是讓學生會觀察圖,會根據情境圖找出數學信息。教學時教師可以佈置前置性作業,讓學生課前先自己看書,結合書上提供的相關數學信息,去找的其它的信息,然後根據書上的問題去提出其它問題,並試着解決,課堂上,同學們彙報自己提出的問題。老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及時追問在這個問題中是“誰與誰比”、“怎樣比”,讓學生在討論回答中明確比的方法。教學中,還可讓學生結合用學具擺一擺,也可以利用以前學過的“同樣多”的概念,使他們在擺的過程中感受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實際上就是用大數去和小數比,把大數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與小數同樣多的,另一部分是比小數多的,多的部分是幾就是大數比小數多幾。這時教師就可及時引導學生,反過來看,小數比大數少幾呢?這樣就突出了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問題與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問題的聯繫,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掌握了求兩數相差多少問題的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擺的基礎上,體現瞭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無論是算還是擺,在整個過程中教師一定都要特別重視學生對“誰與誰比”、“誰多誰少”等問題的思考,並根據這些問題去尋求問題解決的辦法。讓學生舉一反三提出更多的數學問題,儘量讓學生說,老師少說,讓他們在說的過程中自己人去理解,去感悟。

(二)評價建議:

1、在學習過程中及時表揚:學生們在彙報中動手操作中,積極參與,表述清楚,思路清晰的,教師要做到及時表揚和鼓勵。

2、運用不同尺度評價學生:教師要因材施教,對於優等生,要求他們回答問題時,說清解題思路,而且語言精煉,要說完整話。對於能力稍差一些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能夠說出正確結果,儘量讓他們說出理由。總之,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以上是我對本單元教材的理解和認識,墾請各位專家評委多多指正。

說課稿 篇6

1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

本節課選自蘇教版普通高中化學《化學2(必修)》專題3第二單元中的 “乙酸”一節課。新教材必修2中把《乙酸》安排在乙醇之後,用食品中的有機物這條線索貫串一個單元的知識點,着眼於知識與生活的聯繫和培養學生的能力,體現的最大特點是探究性和趣味性,而不一定追求一堂課在知識體系和邏輯關係上的完整性。乙酸是緊接乙醇、乙醛之後,作爲羧酸的代表物,單列一節講授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己學習了乙醇、乙醛含氧衍生物,初步掌握了以官能團的特徵學習物質性質的方法。

掌握好乙酸的結構和性質,能使學生了解和掌握醇——醛——羧酸——酯等各類烴的衍生物之間的相互聯繫和衍生關係。乙酸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調味品,貼進學生生活,學生對該物質比較熟悉。本節課內容不多,實驗操作易掌握,便於學生採用實驗探究法開展學習。

1.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地位與作用,依據新的課程標準,確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了解乙酸的分子結構,掌握乙酸的性質,理解酯化反應的概念。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探究問題能力和實驗操作技能。

過程與方法: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等途徑,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動手實驗、研究體驗,從整體感知,發現問題,得出結論;通過學生分組討論,實驗探究,讓學生學會交流與合作,學會感知與體驗,學會自己得出結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充分認識結構決定性質的規律,學會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問題,通過實驗,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學習態度和勇於創新的精神。

1.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本節的重點與難點如下: 重點: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應。 難點:酯化反應的原理。 2 教法學法分析 教法分析: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這是比較容易把握的一節課。但是想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教學設計上就需要做很大的調整,以達到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指向,即:①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②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④學會分享與合作;⑤培養科學態度;⑥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爲此,我嘗試用探究性學習的方法設計這節課。

學法分析:

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有能力完成本節的學習目標,但學生學習側重於結論,不注重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這對發展學生的能力是不利的。爲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啓發和引導,注重對學生的學法指導,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究。以實驗爲基礎,“師生合作研究體驗式教學方法”並採用實物、模型、實驗、多媒體課件等教學手段輔助教學,增大課容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4.教學反思與討論

認知心理學家帕伯特比喻說,傳統的指導式教學也可能會以遊戲的方法教九九乘法表,但是建構式的教學需要將創造和發明這種遊戲的挑戰交給學生。而我們目前缺少的恰恰是將創造和發明“遊戲規則”的挑戰交給學生的勇氣。這節課我努力將學生推到“舞臺”前,做到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教材爲主線,思維爲中心,創設問題情景,層層深入,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營造民主、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參與和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旨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說課稿 篇7

體育與健康課程對於提高學生的體質和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將在和諧、平等、友愛的運動環境中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情感的愉悅;在經歷挫折和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在不斷體驗進步或成功的過程中,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形成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拍球比多

(二)、教材分析:

籃球是小學體育課程中貫穿三個水平領域的教材內容,這個內容在小學體育課程中佔的比重也比較大。籃球具有對抗性、集體性、綜合性和遊戲性的特點,深受小學生的喜愛,經常參加籃球遊戲活動,能夠促進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同時,籃球運動是在有規則約束的情況下進行的運動項目,對於培養學生遵守紀律、聽從指揮的行爲習慣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而且,在集體性的對抗過程中,能夠培養學生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和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本節課教學“拍球比多”是《大綱》水平一要求學會的基本動作之一。

(三)教學目標:

(1) 熟悉球性,初步學習原地運球的基本方法,發展上肢、手指關節協調性和小肌肉羣力量;

(2) 培養籃球活動的興趣。

  二、說學情

本次課的授課對象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個性天真活潑,模仿能力強,愛展現自我。對新生事物好奇心強,對於新技能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但他們的自我約束能力和控制能力也較差,對於一個事物的注意力不持久,這些對課堂教學都有一定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要引起一定的注意。那麼,根據小學生的生理與心理髮展的特點,在本次課中我採用了以“遊戲競賽”爲主線,以鼓勵爲手段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練、練中知”,努力提拍籃球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籃球興趣。

  三、說教法

新課程標準一直提倡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變“機械學習”爲“主動探究”;同時借鑑102中學教學模式因此,在本次課中我採用了探究學習法,先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自己先嚐試拍球尋找方法,再在小組內交流拍球感受及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由於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每個人掌握的技術情況也不同,因此通過不同水平學生的展示、對比、交流,能夠使學生更深刻的瞭解技術,掌握技術。

遊戲比賽是體育教學中運用較多的教學方法,它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好勝心理,調節課堂的教學氣氛,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合作精神。因此,在本課時的高潮部分我採用了遊戲競賽法進行教學。

  四、說學法

我認爲親身體驗是掌握技術的最好途徑,通過自己的練習能使我們更好的掌握技術。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自主練習,使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感悟交流了解技術,感受技能動作的變化,更好掌握技術,解決技術難點。

小學二年級學生個體意識比較強,集體的觀念則比較薄弱,爲了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在本次課中我希望學生能通過小組合作來了解集體的作用,並通過小組成員的合作過程品嚐成功的快樂。

小孩子的想象力豐富,有時候能想到我們成人想不到的。因此,在教學結束我引導學生在瞭解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技能拓展,在展示的過程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五、說教學程序

根據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能力變化規律,結合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本課時的教學程序分爲“準備階段——師生互動階段——遊戲拓展階段——總結放鬆階段”四個部分。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特點

①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機械能守恆定律屬物理規律教學,是對功能關係的進一步認識,是學生理解能量的轉化與守恆的鋪墊,爲今後學習動量守恆、電荷守恆打下基礎。②在高考中的地位:它結合動量守恆定律是解決力學綜合題的核心,而這類問題又常伴隨着較爲複雜的運動過程和受力特點是充分考查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分析能力、應用能力的關鍵點,所以在高考中也是必考點——佔整個力學部分的30%左右。③教材的結構特點:本節內容從理論推導過程中,強化學生對動能定理的進一步理解(承前);從思維方式上看,它符合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認識規律,並在探究、推理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演繹推理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和探索發現能力,領悟物理規律的研究方法。教材這樣的安排符合新課標指出的:重視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教學,加強培養學生能力的觀點,也符合STS教學模式的特點:“強調學生參與(探究),注重技術(規律)的得到”。 2、重點、難點

根據教材安排特點及新課標的要求特定:

①重點: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推理分析過程,定律的內容及條件 ②難點:能正確判定研究對象在所經歷的過程中機械能是否守恆

二、說學生

目前的學生經過了勢能、動能定理的學習,已會一些基本模型的建立。(如書中的自由落體運動),而對書中的擺動、拋體運動學生也具有一定的感性認

識。所以,學生已具有了學習本節課的基礎;但處於現階段的學生尚處於由“形象思維和感性思維”向“抽象思維和理性思維”的一個過渡期。(教師在處理的過程中就要提供很好的感受性材料,設計好問題,鋪路搭橋,簡化“模型”,降低難度,讓學生能順利地過渡) 三、說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注重思想性、探究性、邏輯性、方法性和哲理性)和學生的特點以及高中新課程的總目標(進一步提高科學素養,滿足全體學生終身發展需求)和理念(探究性、主體性、發展性、和諧性)和三維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要求特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①理解機械能及機械能總量的概念

②掌握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內容及得出過程(觀察現象→提出問題→實例探究→發現結論→理論推證→總結規律初步應用)與方法(實例探究+演繹推理);在過程中浸透,尋找科學真理的價值觀和唯物觀,提高學生探索發現能力。

③對機械能守恆定律條件的實質性理解;會初步應用條件來分析實際過程的機械能是否守恆,這也就要求學生在構建成定律知識上掌握它的來龍去脈,提高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

四、說教法

由於物理規律是人腦對物理現象和過程等感性材料進行科學抽象的產物。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在教學中要爲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提供多樣化信息來源,根據STS的教學模式,教師應當注重探究性、主導性、交互性、社會性的教學;注重師生間的協商、對話與交流。

我的教學法設計主要也是依據教學理論及構建主義學習理論進行設計的,具體而言是這樣:

1、對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得出(過程),我採用演示單擺實驗(創設情景),發現現象(能達到相同的高度),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定性得出兩個最高點的機械能相等,教師再設計問題(對其它的點或其餘的實例是否又具有任意性與普遍?),再通過自由落體運動的理論論證和實例驗證(物體在

光滑斜面上自由下落和振子的運動),進而得出規律。

2、對機械能守恆定律條件的得出與掌握,可以通過對比、分析我們所舉的實驗與實例,學生回到具體的物理情境中去思考我們設問題的前提,在這種思考、、對比與分析中進行總結,從而得出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條件。 3、對規律的應用,屬於是對知識的深化理解,要通過教師的示範,師生的共同討論逐步去領會分析、處理問題的方法,切忌一步到位。

4、總的來說我採用的是一種教師引導和學生探究相結合的發現教學法,也符合現代的STS教學模式的要求。

五、說學法

根據我設計的教法及科學的構建主義學法觀點:“學習不是接受現成的知識信息,而是基於原有經驗的轉變;學習不是個體構建的過程,也是社會構建的過程。” 學生應當採取這樣學習方法:

1、在具體的物理情景及老師的引導下進行探究式學習,體現由物講理的基本方法。

2、學生應當在具體的物理情景中學會思考與分析,演繹推理、歸納與總結。具體的應當是在物理情景中去思考我們的問題,分析它的特點,用我們已掌握的知識進行探究式的演繹推理,最後去歸納總結新的物理規律。 3、總之,學生要學會學習知識的來龍去脈,這是最重要的學習方法。

六、教學過程(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