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精選】說課稿三篇大綱

【精選】說課稿三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1W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3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說課稿三篇

說課稿 篇1

本課是教育科學出版社《科學》教材三年級上冊《我們自己》單元的第五課時——《奇妙的指紋》。本單元是在觀察了植物,尋訪了小動物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體驗等方法,去了解自己的身體,使他們從整體上對人的構造有個大致的瞭解。而 “奇妙的指紋”則是對人體的局部進行較深入地觀察,通過拓印指紋和對指紋的探究,讓學生知道每個手指的指紋是不同的,每個人的指紋也是不相同的,並瞭解指紋在其他方面的應用。在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本課教學選擇的是二年級學生,他們從未接觸過《科學》雖然對科學探究活動充滿了好奇與熱情,但他們不具備科學探究活動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技能。例如:觀察的方法、順序等,一切技能僅限於日常生活經驗的積累。他們的探究活動正如一句古話:萬事具備只欠東風。而這股東風就是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思維品質。基於此種原因,在課堂教學中我從以下方面進行努力。

  1.以學生熟悉的故事引入,激發學生好奇心

選取一年級的語文課文《雪地裏的小畫家》爲導入。當學生看到自己所熟悉的畫面,就感覺到自己的知識有了用武之地,參與熱情瞬間迸發出來。這樣一來當學生在交流中進一步明確每一種小動物的腳掌都有各自的特點,就很自然的將注意力轉移到我們手掌上的指紋,好奇心趨使學生產生了對指紋進行深入研究的需要,爲後面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2.以指紋卡範本展示,學習拓印指紋技巧

全課的教學圍繞“指紋”展開,因此獲取清晰的指紋十分關鍵。爲了指導學生採集一套清晰的指紋,我做了如下設計:先出示一張製作精美的指紋卡,看似簡單的一張卡片,上面卻暗藏着許多信息,它將左右兩隻手的10個指紋分上下兩排對應排列,方便學生進行比對,還有收藏意義。小小的指紋卡起到一舉兩得的作用,一方面它的出現激發了學生學習活動的興趣,使孩子們眼前一亮,都迫不及待想製作一張屬於自己的指紋卡;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面,它爲學生自己製作指紋卡提供了一個雛形。然後再通過提問“怎樣才能做出這樣一張指紋卡?”充分徵集同學們的意見,從方法、步驟、技巧上給學生以提示,爲後面的探究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俗話說:“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充足的探究實踐材料是探究活動得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因爲此前聽過相關的一些研討課,老師們往往提供給學生許多拓印指紋的器材,學生花費很多的時間進行拓印指紋,而拓印的指紋效果並不理想,給後面的活動造成負面影響。所以我處理此環節時格外注意材料的選擇。爲了拓印清晰完整的指紋,我嘗試了所有能想到的拓印材料,如:印泥、印藍紙、透明膠……可這些都無法達到理想的清晰度,不是油墨過重就是雜紋太多。最終,在洗相館找到一種最爲理想的材料——冷裱膜。它像貼紙一樣,明膠部分一撕就行,大大減少了反覆接觸的機會。

  3.以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爲途徑,學會科學探究方法

培養學生學會提問固然重要,而培養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研究問題,並且能夠用自己的方法進行研究就更爲重要。在課堂上我讓學生根據確定的研究問題和方案,自主探究,把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充分經歷了一次“提出問題,選擇問題、合作探究”的科學研究過程。學生的思維是極其跳躍的,關於指紋,他們提出許多感興趣的問題,例如:“每個人的指紋是一樣的嗎?有幾種指紋?指紋是怎樣形成的?指紋會發生變化嗎?”爲了讓這有限的課堂40分鐘解決一些孩子們力所能及的問題,我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這麼多問題,有哪些是一樣的?”“在這些問題當中,有哪些是既有研究價值又能在課堂上進行研究的?”,引導學生就此進行整理歸類,再引導學生對整理後的問題進行分析。在本堂課上有的學生就從衆多的問題中選擇了“指紋是一樣的嗎?”進行研究並通過觀察比較得出了每個手指的指紋是不同的,每個人的指紋也是不相同的結論。學生在提出問題、整理篩選和確定問題的過程中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學生主動探究意識得到了培養。爲了讓學生的研究活動更科學更規範。我在各小組確定本組研究問題後,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自己的研究方案,接着在小組彙報時,鼓勵“評議團”邊聽邊思考“這樣的研究方案可行嗎?你有什麼更好的建議?”使學生通過討論、評議後不斷修改本組的研究方案使其更加合理、完善。比如:有的組想研究指紋的樣子?起初只想到用放大鏡觀察自己的10個指紋。此時,就有學生提出只觀察一個人的10個指紋很可能漏掉某種形狀的指紋沒有觀察到,應儘可能觀察更多人的指紋。聽了建議後,這組的同學就將觀察的範圍相應的擴大爲觀察小組所有成員的10個指紋。學生的探究更具科學性了,探究能力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4.以耐人尋味的問題,培養學生課後探究的良好習慣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起點,是教師爲學生開啓的第一道門。作爲教師要引導學生針對問題展開更深層次的科學探究活動。因此,在本課的結尾部分還設計了課後探究的環節。回顧本課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把那些在課堂上不能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用課堂上學到的研究方法課後繼續探究,逐步養成課後探究的良好習慣。

說課稿 篇2

今天我上課的題目是《塑絲毽子》,它是科教版小學勞動與技術四年級下冊的內容。這一活動運用了剪和扎的技術,經歷一個典型的“研究——製作——創新”的實踐過程。本課教學的對象是四年級學生,他們通過以往的學習,已經掌握了剪刀製作的一些基本技能;從生活經驗來看,這一階段的孩子對於毽子已經很熟悉,所以本課以貼近學生課外生活的毽子爲主題,學生一定很感興趣。從中能進一步的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因此,我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 願意合作,樂於製作,並從中體驗勞動的樂趣。 通過觀察研究,明確製作方法,學會製作塑絲毽子,在尋找其他替代物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2、 引導學生經歷一個典型的“研究——製作——創新”的實踐過程,瞭解製作毽子的方法。

3 、 製作中樹立安全意識,培養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養成良好的使用工具的習慣

其中,學會製作塑絲毽子是本課的重點。 再創作出幾種其他類型的毽子是本課的難點。

本課我安排一課時進行教學。教師課前製作好多媒體教學課件以及塑絲毽子的範作,學生6人一組,準備好剪刀、梳子、塑料繩和墊圈等材料, 爲了達成上述目標,在具體的教學中我預設了如下的教學環節:

一、 創設情景,導入課題

上課開始,我提問學生課間活動,學生有踢毽子的。從而再引導到塑絲毽。學生很感興趣,從而引出本課的主題:製作塑絲毽子。

二、 自學探究,自主製作

請學生仔細觀察塑絲毽子的範作,想想需要些什麼材料,然後通過播放視頻的方法去發現製作毽子的步驟,在這一過程中,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我和學生一起歸納出製作步驟:拉直塑料繩,對摺-----穿入墊圈,打結-----重複打結-----修剪整齊齊-----梳散整理。

1、 在這個過程中我讓學生說說製作時有哪些地方值得注意。 通過以上環節的分析研究,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塑絲毽子的製作方法。因此我將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製作,並引導學生遇到困難時,向小組同學請教或者向老師求助。製作中教師巡迴輔導,注意個別指導,幫助製作速度較慢的學生。

三、 作品展示,品嚐喜悅

組織交流、展示、評比等活動,作品完成後我讓學生進行踢毽遊戲,體會自己製作的樂趣。讓學生品嚐到成功的喜悅。

四、創新設計,聯繫生活

在完成了塑絲毽子的製作後,我讓學生學習用包裝紙,進行創作,樹立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以上是我對本活動的一種教學預設。不當之處,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是來自界首一中的數學教師張賀,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華東版數學第一冊第四章《直線與角》的第1課時。 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生情況、教學目標、活動設計、教學過程、教學設計說明幾個方面談談對本節課的理解。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初中幾何教學的開篇,在此之前,學生習慣於數字運算,從本章開始由數量轉入到空間形式,從具體運算轉入到逐步進行演繹推理的學習。而本節又是幾何教學的入門課,如何使學生從一開始就對幾何產生興趣,是學習本節的關鍵,爲今後系統學習幾何知識做好心裏準備。

2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瞭解幾何研究的對象,結合實例激發學生學習幾何的興趣是本節的教學重點。

3 教學難點

學生在小學已經學過許多圖形知識,但大都是直觀形象的,主要屬於感性認識階段。在本節教學中關於體、面、線、點以及幾何圖形、平面圖形、立體圖形等概念的教學也應從直觀教育入手,不易較多上升理性認識。因此如何把握課堂教學深淺尺度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 學生情況

初一學生年齡較小,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轉變的階段,也正是由代數運算向幾何推理過渡的較好時期。在小學學習的有關圖形知識的基礎上系統學習幾何知識的條件已經具備,因此從本節開始進行幾何教學是切實可行的。 我所任教的班級是界首一中開展“現代化小班教育”的遠程實驗班,通過前階段的教學,學生已經初步具有自學能力和分組討論的經驗,這爲我本節課的教學提供了保障。

  三 教學目標

初一幾何課的教學,是培養學生良好思維素質的關鍵,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把傳授知識和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結合起來,爲創造性人才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本節課中能力目標與情感目標的貫徹更爲關鍵。因此,結合本節教材,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瞭解幾何研究的.對象;瞭解體、面、線、點以及幾何 圖形、平面圖形、立體圖形等概念。 能力目標: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概括的能力,拓展空間觀念;瞭解學 習幾何的方法。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學習幾何的興趣;瞭解幾何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進行“認識來源於實踐”的唯物主義教育;通過小組交流討論, 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集體觀念。

  四 活動設計

爲了使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更好的得到貫徹,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創新教育、主體教育、成功教育等教學觀,採用自學、討論、精講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在學生髮現問題、思維受阻、缺乏勇氣時進行引導。

  五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分爲回顧、自學、討論、精講、練習五個階段。 1 回顧 內 容 方 式 師生活動 1本學期前三章知識要點: 第一章 有理數的性質與運算 第二章 整式的概念與加減運算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與應用

小結:

這些知識屬於數與式的運算,像這樣的知識稱爲代數知識。 2 在小學裏也學習了與圖形有關的知識(如長方體,正方形,三角形等),像這類與圖形有關的知識,我們稱爲幾何知識。 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共同探討一些簡單的幾何知識。 ppt展示 展示幾種常見幾何圖形 教師引導,學生口答,教師歸納 教師引導 此階段的教學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同時也爲學生體會幾何與代數的關係奠定基礎。

2 自學 內 容

方 式 師生活動

請大家閱讀課本第95頁至96頁課文,完成下列問題:

1 描述體面線點的意義;

2 瞭解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

3 幾何學研究物體的哪些性質? Ppt顯示自學提綱 學生獨立自學,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通過此階段的學習,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3 討論 內 容 方 式 師生活動

學生分組討論:

1 交流自學

心得

2 探討點線面體的關係;

3 體會幾何與生活的關係。 Ppt顯示討論主題 學生分組討論,組長主持,學科代表流動指導,教師巡迴輔導 此階段教學,學生行動、思維都較爲活躍,爲情感目標的落實提供機會。此時教師應注意課堂氣氛的調節,防止主題偏離。

4 精講 內 容

方 式 師生活動

結合討論情況,教師精講:

1幾何學的起源: 幾何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介紹歐幾里德與《幾何原本》

2 幾何學的研究對象: 物體的形狀大小和位置三種性質;

3 點線面體的關係 點動成線 線動成面 面動成體

4 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

5 學習幾何的方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 動畫展示 足球→球體 茶杯→圓柱體… 利用幾何畫板的跟蹤功能顯示點線面體的關係 教師結合學生討論中存在和發現的問題進行精講 引導學生舉出生活中的實例 在此階段,結合學生討論中存在和發現的問題進行精講,同時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增強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幾何的興趣,從而突出重點。

5 作業 內 容 方 式 師生活動

1 列舉出三個你生活中反映點線面體關係的實例;

2 查閱歐幾里德與《幾何原本》的有關介紹;

3 瞭解中國古代數學中的幾何成就; 課外進行, 通過圖書資料和因特網查閱 學生自主進行 可分散,可協作 通過學生完成練習,體會幾何與生活的關係,提高學生搜索信息的能力,使學生的信息素養得到培養,通過了解我國古代數學成就也可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六 設計說明

1、板書設計 幾 何 幾何來源於生活…… 幾何研究物體的…… 點動成線 …… 屏幕展示 這樣設計便於突出知識目標。

2、每個學生都具備創新的幼芽,關鍵在於要不斷扶植和鞏固學生想成爲發現者的願望,並藉助於一定方法來實現他們的願望。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基礎,提出不同要求,爲每一個學生創造發揮自己才能的空間。

3、在教學中,加強幾何教學與信息技術教育的整合,利用計算機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豐富多彩的幾何世界,也有利於激發學習幾何的興趣。 以上使我對本節課的理解,不足之處,請各位評委、老師指正。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