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精品】說課稿八篇大綱

【精品】說課稿八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W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品】說課稿八篇

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編輯電子板報》。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準備、教學過程、設計反思五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編輯電子板報》是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和華中師範大學組編九年義務教育《小學信息技術》教材第五冊第6課的內容。本課通過學習和製作 “電子板報”,讓學生知道WORD是應用廣泛、功能強大的文字處理軟件,兼有完善的排版功能。熟練運用WORD軟件,是社會對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基本要求。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三點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學習和製作 “電子板報”,讓學生理解、掌握並熟練運用“WORD”一章的各知識點。

【能力目標】

通過製作 “電子板報”:

⑴、熟練運用WORD軟件進行復雜圖文排版。

⑵、培養學生從多種渠道獲取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傳輸信息的能力。

⑶、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

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情感目標】

⑴、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

⑵、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組織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教學重點】 版式設置(頁面、分欄、文本框)、格式設置(文字、圖片)、表格製作

【教學難點】 使學生熟練掌握製作電子板報的基礎上,設計出一個具有自己特色和創意的電子板報。

  二、說教法和學法

爲了實現教學目標,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本課我將主要採用創設情境法、任務驅動法、比較發現法、直觀演示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學習法來完成教學任務。注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學習能力,變被動接受爲主動獲取,力促課堂教學在生動有趣、愉悅的氣氛中展開。

對於本課的教學,學生採取的學法是:“接受任務→小組創作→評價成果→歸納總結”,即學生通過製作一份電子板報,在學中練,在練中學,並在其中要求融入審美情趣、網絡技術、社交能力的展示。教師是學生的學習夥伴,指導並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綜合能力的發揮。

  三、說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軟件、網絡機房、教學素材。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教學過程分爲以下四個流程:

(一)、直觀演示,導入新課

教師:你們身邊有各種各樣的報紙和雜誌,你們在吸取它們精彩知識的同時,有沒有想過這些知識是通過什麼軟件、什麼途徑和什麼方法編排在一起的?(學生說沒想過)你們想不想看一些網上的電子板報?(學生興趣大增,急切地想看電子板報)

教師演示:網上學生製作的電子板報(進入新浪站,輸入關鍵詞“電子板報”,顯示搜索結果,進入相關網頁,演示)。

【教學意圖】 通過直觀的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作熱情,進而使學生明確教學目標,知道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任務。

教師:這些電子板報整體如何?是用什麼軟件編排的?

學生:設計得真好,內容真豐富,用WORD、WPS軟件製作的。

教師:你們有沒有信心辦一份能和它們相媲美的報紙呢?

學生:有,比他們做的更好!(學生一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教師:現在各小組根據給定的主題,運用WORD軟件完成任務。

(二)分組創作,自主探究

各小組成員聚集在一起,熱烈地討論着,討論一段時間分配好任務後,有的小組各成員回到自己的座位,翻開書,打開WORD軟件,一步一步地自學,並不時地和同組其它同學討論着;有的小組成員聚集在一起,一個同學在講解,其它同學在聽講,並不時地記筆記和提問,能者爲師,互相學習,氣氛融洽活潑又嚴肅。

教師在巡視輔導過程中,密切注意各組對各知識點在理解和運用上存在的共性問題,並及時在學生自學過程中穿插講解。如“如何使分成左右兩欄的文字行數相等”“如何在正文隨意定位插入圖片”“怎樣改變文本框的形狀”等等。對於本課中的重點:格式設置(文字、圖片)、表格製作;版式設置(頁面、分欄、文本框),教師要根據全班同學掌握知識的程度和進度,及時講解這些。

教師在教室內走動,融入到學生中,隨時點撥他們在完成電子板報過程中遇到的全組都不能解決的新問題。有時候,教師發現學生提出的問題,連教師都沒有遇到過。此時,教師學生共同去查資料或到網上解決,真可謂教學相長,又增強了師生間的朋友夥伴關係。

【教學意圖】 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在動手操作中,促使學生去自主學習、小組協作和自我創新,達到熟練掌握並運用“WORD”一章的各知識點。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在不斷嘗試中得到新知,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把教材、同學、教師都作爲學習的幫助者,目的是爲了自我學習。同時也可以發現學生在操作中存在的個別和普遍問題,教師可及時糾正。

(三)、評價反饋,指導激勵

在規定的時間內,每個小組完成了任務。作品風格各異,佈局、審美、製作無不體現了各小組成員的智慧和汗水。作品統一在多媒體教室展示。請了一些相關科目的教師來評價、指導。每個小組派一名同學,講述自己小組電子板報製作過程,介紹如何學習WORD這一章的重點難點的方法,並對教師和其它同學現場提問給予回答,(若回答不出,同組同學可以補充)。從學生的介紹和回答中,我瞭解了各組已掌握WORD這一章節知識點,基本已熟練運用WORD綜合排版。

【教學意圖】 本環節通過展示自己的作品,樹立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學生欣賞他人作品以及評價他人作品的能力。使學生嚐到成功的喜悅和創造的快樂,極大地鼓舞了學生學習信息技術這門課的興趣。

(四)、總結拓展,培養創新

“同學們做的電子板報都非常好,每個同學在製作電子板報過程中,肯定或多或少都學到了課堂上的或課堂外的知識。(學生都發出會心的微笑)

最後讓學生說說這節課的收穫,幫學生梳理知識。

通過WORD這一章的學習,同學們已較熟練地運用各種資源,希望能通過這種方法,聯繫身邊的事、景、情、自然界等等,選一研究性學習的課題。

【教學意圖】 正是在這一系列的學習、探究、嘗試、失敗中,學生不僅學到了書本上的知識,而且也學到了書本以外的知識。培養學生從多種渠道獲取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傳輸信息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五、說設計反思

1、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生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並且通過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探究學習等,獲取知識,形成能力。

2、協同合作精神。在本課設計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德育,在作品創作中小組內共同探究、共同合作,學會了互幫互學,共同提高。這說明在今後的學習中,我們不僅需要豐富的知識、創新的理念,更要有合作的精神和意識。

3、情景與任務驅動的融合。在每一個任務之前,都創設了適當情景,以此讓學生在情景中積極主動地完成任務。

4、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注重信息技術、美術、思品和語文等學科的整合,這樣,實現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

說課稿 篇2

設計理念:

這是三年級下學期的一篇閱讀課文,文章結構清晰,爲了讓學生進一步瞭解電腦網絡,領略網絡的神奇,真正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與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鳴。本節課的設計把握語文內涵,以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爲目的,將信息技術手段融入其中。

我設計了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和能力目標。

認知目標:

1、能讀、寫11個生字,瞭解組成的新詞所表達的含義。

2、能知道信息高速路就是網絡,瞭解到網絡爲人類的生活和學習等各方面都帶來了便捷。

情感目標:

1、通過朗讀課文,感受到網絡的神奇之處。

2、通過深入地學習課文,以及自己的實踐操作,感受到網絡是現代人瞭解信息的有效途徑,激發他們對網絡產生濃厚的興趣。

能力目標:

1、能自己上網瀏覽,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培養他們搜索信息的能力。

2、能把找到的資料在班裏進行交流,培養他們交流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點:

瞭解網絡給人們生活和學習帶來了便捷。

教學難點:

使他們對網絡產生強烈的興趣,從而培養他們從小就運用網絡的本領。

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爲什麼稱網絡爲信息高速路?

2、網絡能爲我們的實際生活提供什麼幫助?

教學策略和教法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本課以建構主義理論爲依據,構建信息環境下的“主動參與”教學模式。利用網絡,創設生動有趣的自主學習環境,進行自主、協作學習。

直觀演示,激發學生們的對網絡的濃厚興趣,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興趣被你吸引了,那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就提高了。變“要我學”爲“我要學”,產生想看,想知,想學的願望。從而使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語文教學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其最終目的是運用語言。運用“網絡能使我…… ”來說說話。我通過這樣的手段既使學生們深入地閱讀了課文內容,每個人都參與到了讀文章,找句子的過程中,還使他們能夠運用語言來把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從而也解決了這篇課文的主要問題:網絡能爲我們的實際生活提供什麼幫助?把課內的知識進行了延伸,培養了他們探究的能力。

說課稿 篇3

《地形概況》選自人教版初中地理第三冊《中國的地形》,適用於初中二年級。本節教學設計總的指導思想是:“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全面發展學生,注重素質教育,重視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訓練和能力的培養。”本節說課共分以下四個部分。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處地位及前後聯繫

中國地理教材分爲“中國地理總論”、“中國區域地理”和“中國在世界中”三個部分。《中國的地形》屬於“中國地理總論”部分,是在學習《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人口和民族》之後對中國地理知識的進一步深化,又是學習中國地理其它章節的重要基礎。《地形概況》是《中國的地形》一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是學習《中國的地形》的基礎,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對氣候、河流等地理要素的影響,所以學習本節教材意義十分重大。

(二)教學內容

本節教學共需一課時。內容包括;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教材這樣設計,符合初中學生的認識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三)教學目標

依據對學生傳授知識、培養技能相統一的教育原則,根據大綱知識、能力及思想 教育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確立本節教材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1)瞭解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的基本特點。 (2)瞭解我國地勢呈三級階梯的分佈和特點;我國近海大陸架的分佈。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對分層設色中國地形圖、地形剖面圖和等高線的判讀、分析,培養學生閱讀和運用各類地形圖的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我國地形條件有利和不利兩方面的講授,加強國情教育,激發學生建設祖國的雄心壯志。 目標的確定爲本節教學指明瞭方向。

(四)教學重難點

1、重點:根據教學大綱對學生認知水平的要求,結合知識目標、教材內容,確定 “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是本節的教學重點,它是本節課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學習、理解本節內容的基礎和關鍵,理解和掌握了它,其它問題就比較容易理解。 2、難點: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確定:三級地勢階梯分佈的空間觀念的形成是 教學難點。由於初中學生思維處於直觀形象思維向理論抽象思維過渡階段,空間想象能力相對較差,對三級地勢階梯的空間分佈不易理解,因而確定爲教學難點。

二、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

常言道“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任何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是爲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爲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教學我準確運用了講授法、指導讀圖法、比較、歸納等教法。其優點是,運用講授法能在短時間裏系統連貫地傳授知識;運用指導讀圖法引導學生看、讀地圖,觀察地理事物,使學生初步學會讀圖、識圖,提高了學生的讀圖能力;運用繪圖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心中有圖,這也是地理教學的目標之一。 教學手段的運用應儘量直觀,變抽象爲具體。本節教學我準備運用掛圖、投影儀體現知識的直觀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其學習興趣。同時,運用投影儀還有助於教學容量的增加。

三、學法指導

教學改革的根本目的在於讓學生從學會變爲會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本節教學主要滲透讀圖法培養學生觀察地理事物的能力;析圖法,培養學生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模仿講授法,訓練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這樣設計,使“讀”、“講”、“練”有機結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教學程序 本節教學屬於講授知識、培養技能的綜合課。在教學中我將運用講授、讀圖、繪圖,分析、比較、歸納等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分析教材、掌握知識。

(一)導入新課採用開門見山、切入主題 運用此方法可直接提出學習的課題。這樣設計,清晰、簡明,使學生一目瞭然,既明確了學習的目的,又爲下一步引入新課指明瞭思考的方向,避免了盲目性。

(二)以圖導學,讀練講析 運用此方法可認識掌握我國的地勢特點——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布。 1、針對教學內容我精心設計了課堂思考練習題,學生對照練習邊讀地形圖邊完成 練習題,在練習中發現問題、掌握知識。在學生讀圖練習的基礎上,我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得出“地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的特點。這樣設計,目的在於聯繫學生已有的在地圖上辨認地面高低起伏的知識,運用直觀的方法加強學生的感知,引導學生讀圖,通過實踐得出結論。 2、引導學生讀“我國地勢階梯分佈示意圖”,明確三級地勢階梯的宏觀分佈。我指 圖講解三級地勢階梯分佈概況,要求學生填寫“三級地勢階梯概況表”,掌握三級地勢階梯的分界線、海拔和地形類型。在講解的同時,我板書三級地勢階梯分佈簡圖,直觀展示我國地勢階梯的空間分佈。要求學生畫地勢階梯分佈簡圖,講解地勢階梯的分佈、分界線、海拔和地形類型,認識我國三級地勢階梯的空間分佈。這樣設計,使學生對三級地勢階梯分佈的認識由抽象到具體,由特殊到一般,突出了重點,分散了難點,做到了各個擊破,爲學生認識上設置了一些臺階,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化難爲易。

(三)由上而下,因勢利導 運用此方法可分析得出我國地形的又一特點——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這也是本節的重點內容,這一結論可以引導學生讀圖、分析、歸納得出。進而聯繫實際分析評價多種多樣的地形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這樣設計,便於學生認識我國的地理、國情,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四)總結新課 指導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歸納、小結,將比較零散的知識歸納、概括成系統的知識,給學生留下一個完整、明晰的印象。這樣可使學生簡化儲存知識,提高思維和概括能力。

(五)鞏固練習 練習題針對能力不同的學生設計,檢查掌握新知識的情況,鞏固教學重、難點。這樣設計,是爲了全面發展學生,因材施教。

(六)作業佈置 目的是通過一定數量的複習和練習,進一步強化課堂上所學的新知識、新技能,培 養學生獨立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七)板書設計 本節教學板書屬綱要式和板圖的結合。共分兩大塊,課題居中,左爲內容綱要,右 爲板圖。這樣設計,簡明扼要,條理清晰,突出重難點,簡單,精練,美觀,給學生以美的視覺感受。

(八)教學後記 教學設計只是我的主觀願望。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教師本身、學生及其它因素的影 響,可能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爲了及時反饋信息,調整程序,因此,我設計了“教學後記”,便於在今後的工作中改進和提高。

說課稿 篇4

說教材

《囑咐》是浙教版第九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歌頌母愛的散文,回憶母親的愛是用無聲的囑咐傳遞給我的,而無聲的囑咐又是母親用眼睛傳遞的。根據教材分析,特制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的閱讀方法。

2、學會8個生字;理解25個新詞語。能找出“仗着、凝望、覺察”的近義詞,初步分辨“吩咐、囑咐”“快樂、快慰”的詞義差別。

3、感受母親勤勞善良的美德,領悟母親的教育。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說教法

這是一篇歌頌母親的散文,教學時以教材爲媒介,創設師生、生生平等的對話平臺,引導學生走進課文,在與文本和作者對話、跟同伴合作交流、和教師互動中,關注人文,知道母親無聲囑咐"我"的內容,體會"母愛"的偉大,激發學生對母親的"愛"。所以,我決定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自主探究實踐的教學方法。教學時,緊扣“自主——探究——實踐”進行設計,努力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積極探究中獲得思想啓迪,在實踐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感悟母愛的偉大。

2、善待質疑,提倡學生多提問。在問中學,在學中問。一個學生掌握知識並不在於他懂得多少你說的知識,主要在於他敢於提問,善於提問。

3、利用電教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製作了課件,變抽象爲具體,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去接受知識,從而增強學習效果,是一舉多得的方法。

二、說學法:

這篇課文沒有過多的難以理解的詞語和句子,大多數學生都能讀懂,因此我設計讓學生這樣去學習:

1、整體感知,初步瞭解課文的大概內容。學生先自讀課文幾遍,自學完以後,能概括出每個自然段的內容,並加註在書上。這樣,學生就會從整體上知道這篇課文講的是什麼內容。

2、加強朗讀,在閱讀中理解課文是怎樣講述母愛的偉大的。學生抓住每個重點句子瞭解這樣意思,再進行歸納合並,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3、利用電化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留下的印象深刻。

三、說教學程序

本次教學過程有五個環節組成。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情感得到薰陶,充分感悟偉大的'母愛。

環節一:出示課題,簡析母愛

(1)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詞語,你能說說它的含義嗎?板書:囑咐

(2)今天,我們學的課文課題就是《囑咐》,你能通過自己的預習來說說這是怎麼樣的囑咐?板書:的囑咐

(意圖:這個環節不僅檢查了學生對課文的初步感知,爲自己的教學做到有的放矢;還爲下面的教學環節做了鋪墊。絲絲入扣。)

環節二:你從什麼地方看出這是的囑咐?並指導朗讀。

(意圖:根據這個引題來激發學生深入地學習課文。而且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他們的預習來引入新課的學習。培養了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隨機交流:

(1)母親的三次目光各表示什麼意思?想象母親囑咐"我"的話。如:當"我"幫媽媽給菜苗澆水、鋤草、捉蟲時,媽媽的眼睛閃着光芒,媽媽可能在囑咐"我":

(1)孩子,你真乖,長大了也要勤勞,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2)孩子,記住,勞動最光榮;

(3)孩子,只有勞動纔會得到幸福。

(2)母親粗壯的手臂高高舉起,爲什麼落在"我"身上卻一點也不疼?(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到母親對"我"的疼愛。比如說對“落”字的理解,爲什麼不用“敲”、“打”等,它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母親對我的疼愛。她只是讓我懂得道理。)

(3)母親疲倦了,目光應該是暗淡的,爲什麼會有亮光?(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到母親的優秀品質。)

(4)"母親用發燙的手輕輕托起我的下巴,嘴角露出一絲快慰的笑意",母親爲什麼事而快慰?(一爲自己助人爲樂而快慰;二爲兒子會關心他人而感到快慰。)

(5)母親爲什麼不用話來囑咐"我",而用無聲的眼睛囑咐"我"?(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到母親是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讀書不多,不善言辭,說不出多少道理,但心地好,勤勞,偉大。)

……

(意圖: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肯定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教師有一定的教育機智,正確地指導學生學習,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與尊重學生提出的新異看法,即時給予讚揚與鼓勵,啓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與主動性。同時,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爲本,促進個體的和諧發展,注重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這一環節,突破教材侷限,設計了想象說話練習,調動學生自身積累的知識,對教材進行了再一次的開發,使教學內容新鮮而情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閱讀又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爲。閱讀中的情感體驗也是個性化的。教師能根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來指導朗讀,讓學生把各自的情感體驗充分表現出來。)

環節三:關注人文,體驗“母愛”。

(1)出示《遊子吟》,體會母愛的偉大。

(2)講述老師的親身經歷,有一位平凡卻偉大的母親把老師拉扯大等事蹟再次感悟學生。

環節四:表達心願,昇華“母愛”。

孝敬父母,疼愛子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學習了課文之後,你想對你的爸爸媽媽說些什麼嗎?想一想,邊聽音樂邊慢慢談。

(播放歌曲《燭光裏的媽媽》,播放一段時間後再加以交流,先進行感情渲染。)

(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還指出:"我們要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大膽走出教材,積極汲取文本之外的有用信息,調動學生的情感,爲教學服務。")

環節五:佈置作業。

“一切盡在不言中”,回家後,同學們可以採用各種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心願,

(意圖:讓學生訴說發自內心的話,這是情感碰撞後真實情感的流露,昇華了"母愛",也讓學生深深地懂得母親的偉大,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母親的"愛"。)

五、說板書設計

隨機抓住學生彙報過程中出現的“閃光點”進行板書,使整節課亂中有序,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點,起到引領作用。

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譚文秋,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黃山奇鬆》(板書課題),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黃山奇鬆》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五組的第1篇課文。課文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鬆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抒發了作者對它們的讚歎之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文章的表達方式很有特色,它採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語言流暢,將黃山奇鬆的秀美描寫得淋漓盡致,令讀者賞心悅目、心馳神往、浮想聯翩。是一篇加強學生語言情感訓練的美文。

(新課標中對五六年級學段的閱讀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默讀有一定速度;能借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體會作者思想情感,初步領悟文章基本表達方法;敢於提出自己看法。)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語言的能力,(這爲本課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學習基礎。)但受年齡限制,閱歷淺、實踐少,認知水平和能力仍有限,對黃山松樹的姿態缺乏感性認識。

結合本文特點和5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基礎,依據新課標對本學段的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正確讀寫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理解新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理解課文內容,感受黃山名鬆的“奇美”。

3.引導學生領悟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

4.培養審美情趣,激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其中,教學重點是:整體理解課文內容,感受黃山名鬆的“奇美”。

難點是:引導學生領悟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

  二、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採用的教法是話題設置法、指導閱讀法,媒體演示法,拓展遷移法。在使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的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發現法、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三、說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四大板塊展開。分別是:

板塊1 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以“黃山四絕”的圖片引入課文,配以優雅的樂曲。

2、在出示圖片的同時,我提出導語:對於黃山,大家瞭解多少呢?“黃山四絕”是否有聽說過?黃山四絕聞名於世,而人們對“奇鬆”卻情有獨鍾,這是爲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在作者的帶領下一起來觀賞這些奇特的松樹吧!

這樣設計將思維由黃山引到黃山四絕再到黃山奇鬆,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與想象。

板塊2 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圈出不認識的字詞,藉助工具書理解。掃清文本障礙,同時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

檢查學生的生字詞的識記情況,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字詞進行指導。

字音易錯的字,如賓、臥。賓容易讀成bing,in和ing不分,臥由於即墨方言土語的特點學生容易將圓口O發成扁口。

字形易錯的字,如陡、臥。陡容易將雙耳旁寫成雙人旁。臥左邊部分的筆順易寫錯。

讓學生用鋼筆描紅,然後在練習本上寫一寫、練一練。

指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認真聽,幫助糾正出錯字音,瞭解學生讀文情況。

學生默讀全文,思考:文章主要講了什麼?然後相互交流,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板塊3 細讀探究,體悟情感

我分爲兩部分,分別出示主話題。

第一部分:

1、以多媒體出示主話題:“文章中具體寫了哪些松樹?它們都是什麼樣子的?”

2、學生帶着問題小聲朗讀第二自然段,交流討論。讓學生劃出描寫三種松樹的相關句子。

3、指名學生回答自己所劃句子,然後問學生“你喜歡哪種松樹?爲什麼呢?”學生用自己的話解釋或者動情地朗讀課文當中的句子,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4、使用多媒體展示黃山三鬆的圖片,讓學生對號入座,指出它們的名稱、特點,儘量複述。讓學生在對號入座這樣的小遊戲中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印象。

5、讓學生再美美地整體讀一遍這三部分句子,把喜愛之情讀出來。嘗試背誦它們。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二部分:

1、以多媒體出示主話題:“黃山上只有這三種松樹嗎?你從哪些地方能看出來?”

有的學生會從第一自然段中的“處處”看出來,有的學生會從第三自然段的“千姿百態”看出黃山松樹的姿態之多,還有的學生會從標點省略號中看出來還有很多種姿態的松樹作者沒有寫。

2、讓學生用讚歎的語氣自讀第一和第三自然段。深入感受黃山松樹的奇美。

板塊4 賞讀積累,拓展延伸

1、學生試擴展第三自然段省略號省略的內容,發揮學生的想象與創造性。

2、學生自讀課文,體味作者語言,說說作者是怎麼將三鬆的奇美寫出來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積累這樣的方法,課後查閱資料,瞭解另外“三絕”,試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寫寫其中一絕。字數不限。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讓學生在積累中共鳴,整合中深化。同時,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啓迪,進而解決教學難點。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這樣設計板書:

黃山奇鬆

陪客鬆

處處 迎客鬆 千姿百態

送客鬆

此板書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理清文章脈絡。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軸對稱圖形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學習等腰三角形的“等邊對等角”和“等腰三角形的三線合一”兩個性質。本節內容是對前面知識的深化和應用,它的性質定理不僅是證明角相等、線段相等及兩直線互相垂直的依據,而且也是後繼學習線段垂直平分線、等腰梯形的預備知識。因此,本節內容在教材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

二、教學目的

(一)知識目標:知道等腰三角形的定義及相關概念,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會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進行簡單的推理、判斷和計算。

(二)能力目標:通過實踐,觀察,證明等腰三角形性質,發展學生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能力,通過運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解決有關問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三)情感目標:在實際操作動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幾何發現的樂趣,從而增強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的探究及應用

(二)難點: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性質的運用

四、教學方法

(一)教法:本節課採用了教具直觀教學法,聯想發現教學法,設疑思考法,逐步滲透法和師生交際相結合的方法。

(二)學法:本節課主要引導學生從已知的、熟悉的知識入手,讓學生自己在某一種環境下不知不覺中運用舊知識的鑰匙去打開新知識的大門,進入新知識的領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解決新問題,發掘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能力,從而達到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的目的,發掘學生的創新精神。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知

我們學過三角形,你都知道哪些特殊的三角形?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種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有關概念,軸對稱圖形的有關概念。

提問:等腰三角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什麼是它的對稱軸?

(二)實驗探索,大膽猜想

教師演示(模型)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的實驗,並讓學生做同樣的實驗,引導學生觀察重合部分,發現等腰三角形的一些性質。

(三)證明猜想,形成定理

讓學生由實驗或演示指出各自的發現,並加以引導,用規範的數學語言進行逐條歸納,最後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1、2。

1、性質定理1:

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

在△ABC中,∵AB=AC()∴∠B=∠C()

2、性質定理2:

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和高線互相重合

(1)∵AB=AC∠1=∠2()∴BD=DCAD⊥BC()

(2)∵AB=ACBD=DC() ∴∠1=∠2AD⊥BC()

(3)∵AB=ACAD⊥BC於D()∴BD=DC∠1=∠2()

(四)應用舉例,強化訓練

指導學生表述證明過程。

思考題:等腰三角形兩腰上的中線(高線)是否相等?爲什麼?

(五)歸納小結,佈置作業

1、歸納:

(1)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

(2)等邊三角形的性質

(3)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可證明:兩角相等,兩線段相等,兩直線互相垂直。

(4)聯想方法要經常運用,對解題大有裨益。

2、作業佈置:

(1)必做題:

書本課後作業

(2)選做題:蒐集日常生活中應用等腰三角形的實例,並思考這些實例運用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質?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我不能忘記祖國》是小學課標語文版第五冊第六單元中的課文。課文記敘了15歲的宋慶齡到美國留學時,在一次討論歷史方面問題的班會上,以自己對祖國的真摯情感有力地駁斥一位美國學生關於“……那些所謂的文明古國,特別是亞洲的中國,都被歷史淘汰了……”的謬論,表達了宋慶齡對祖國的未來充滿着信心,充滿着理想和希望。課文故事內容具體、感人,語言優美、生動,學生有濃厚的閱讀興趣,在感受語文的同時受到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二、說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聯繫上下文,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2、朗讀課文,從宋慶齡說的兩段話中,體會宋慶齡的愛國之心。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練習分角色朗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說教學重難點∫導學生充分閱讀,做到一邊讀一邊想,抓住重點語句,結合課文體會句子的含義。

說編寫意圖∫皇羌し⒀生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愛國熱情。《是學習通過重點語句體會中心思想的方法。

三、說教法

1、引導學生邊讀邊想,理解課文內容。

2、引導學生通過反覆朗讀和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課後擴展

四、說學法

1、邊讀邊畫邊想象邊體會,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增強其創造思維能力。

2、抓住重點詞句、段,體會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

3、採取多種多樣的“讀”,培養朗讀能力和綜合素質。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設疑

1、孩子們,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我不能忘記祖國》。上一節課,我們已經通過讀課文自學了生字詞,那麼這一節課我們就深入地來學習這篇課文。

2、舉起右手和老師共同書寫課題。[板書課題:我不能忘記祖國]。

3、齊讀課題。讀了課題,你們有什麼想問的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大家的學習激情都很高,請同學們帶着剛纔提出的兩個問題去自由讀課文,自己去尋找答案吧。

2、好,讀完的同學坐端正,向老師發出信息。愛讀書的孩子肯定在書中找到答案了,誰想給大家交流一下呢?

3、學生反饋。

(三)品語言,悟真情,感受赤子心

1、學生默讀課文,思考。

2、學生反覆品讀宋慶齡在討論歷史問題時說的那一段話,想想自己都讀懂了什麼。學生可圍繞問題思考,再交流感悟所得。

3、引導學生聯繫當時的情況理解“東方睡獅”以及瞭解爲什麼把中國稱爲睡獅的原因,進而深入理解其內容。

4、抓住這段話中的省略號,引導學生想象省略了的內容,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增強自信心。

5、引導學生感悟這段話中蘊含着的宋慶齡的赤子之心———對祖國未來充滿希望,充滿自豪。

6、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話。

(四)析外表,明內心,感悟人格美

1、從宋慶齡發言前後的外表描寫中,我們又能讀懂什麼呢?讓學生找出有關語段感悟理解。

2、引導學生朗讀並聯系語境適時理解句子中的“文靜、思考、不以爲然、溫文爾雅、柔和”等詞,進而理解句子的意思。

(五)尋愛根,述赤誠,體驗愛國情

1、宋慶齡在當時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呢?

2、從這段話中你感悟到了什麼?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宋慶齡說的兩段話,深刻體驗宋慶齡熾熱的愛國之情。

(六)知識拓展。

1、出示梁啓超說的話。

2、回到板書,讓我們一起對祖國媽媽說,我愛祖國,祖國也愛我;我對祖國充滿了希望,祖國也對我充滿了希望

六、說板書設計

圍繞中心,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服務學生。

說課稿 篇8

一、解讀教材

本課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教材的意圖是通過觀察、分析和講解使學生認識的景物有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並能將透視知識運用到實際繪畫之中,進而提高空間表現能力。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注意到了景物近大遠小的現象,但是,他們沒有分析過透視現象的規律,不瞭解視平線和消失點的概念,從未嘗試過用透視現象表現立體空間。在創作時會出來各種各樣的問題。學生會不自覺地關注局部細節,容易把景物畫歪。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什麼是透視以及視平線和消失點在透視現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視規律,能運用透視知識表現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比、觀察和分析等方法,幫助學生了解生活中的透視現象,引導學生構建出繪畫中的透視規律,運用透視知識,表現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視現象給畫面帶來的美感。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初步瞭解視平線和消失點在透視現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視規律,感受透視現象給畫面帶來的美感。

2、教學難點:如何運用透視知識表現近大遠小的肉食現象。

四、材料的準備

圖片資料、沙子等

五、教法和學法

爲了更好地完成本課,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識能力,本人採取啓發和引導的方法,讓學生從生活中的透視現象入手。通過認真觀察提問,思考與討論,循序漸進教學,使學生真正的做到感知和理解。

六、教學流程

1、圖片導入:

通過照片的對比,引導學生髮現距離我們近的物體看起來比較大,而距離我們遠的物體看起來比較小,這種近大遠小的現象叫透視現象。

(通過引導調動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參與,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2、自觀感受

(1)以書中的圖片《樹》照片爲例。通過師生共同觀察,分析,引導學生認識並理解消失點、視平線以及消失線的概念,並歸納出天空、道路近寬遠窄,樹木近高遠矮、近粗遠細、近疏遠密的透視規律。

(2)再通過圖片的比較讓學生知道消失點、視平線以及消失線的位置是可以變動的,而且位置不同的視平線帶來的畫面效果也是不一樣的。此環節通過對圖片資料的觀察和認識,讓學生深刻領會到了本課的知識要點。

(3)基本要素掌握之後,共同欣賞荷蘭畫家霍貝瑪的油畫《村道》通過對作品的分析,讓學生感受透視現象給畫面帶來的空間感和美感。同時讓大家認識了消失線。

3、佈置作業:

4、展評:作品自我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