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精品】說課稿集合八篇

【精品】說課稿集合八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5W 次

【精品】說課稿集合八篇

【精品】說課稿集合八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說課稿 篇1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小班綜合活動《球兒真好玩》,這是我園園本課程--主題綜合活動"球"主題活動中的一個活動。

一、 說教材。

1、教材來源:本次活動來源於生活,我們都知道,球是幼兒比較喜歡玩的運動器械之一,在秋天這一季節,人們應該增強戶外體育活動,增強體質,以防秋天帶來的腹瀉、咳嗽等疾病,球在小朋友家裏、幼兒園裏到處可見,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種非常豐富,有皮球、足球、橄欖球、乒乓球、籃球、羽毛球、鉛球等,其中大小不同,顏色不同,形狀不同,玩法不同,可以滾球、投籃、拋接球、踢球、拍球等,幼兒雖然知道各種球,但是對球的種類、質地、作用、形狀、特點、玩法等還不瞭解,因此有必要引導幼兒正確認識有關球的知識,通過各種球類競賽活動,培養幼兒積極心態,體驗合作樂趣,激發幼兒集體榮譽感,增進家長與幼兒間的情感,體驗集體生活的樂趣。

2、目標定位: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的特點及實際情況,確認了認知、能力、藝術、情感方面的目標,其中,有操作、探索的部分,有表達的部分,目標是:

A、通過操作摸弄,激發幼兒對球在水中沉浮現象感興趣。

B、學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操作和體驗。

C、學習運用三種以上的油畫棒進行塗色、滾畫,從中感受多種色彩配合的效果。

D、能用多種方法進行夾球,發展幼兒手的操作能力。

E、能和音樂一起快樂的遊戲

根據目標,我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幼兒分組探索,老師重點指導幼兒能分組探索,並用語言表達出來,能力較弱的幼兒能用正確的方法進行球滾畫。

二、 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次互動教師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外,還挖掘此綜合活動的活動價值,採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用的方法有:

1、 演示法:是教師通過講解談話,把實物和教具演示給孩子看,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動的演示法是運用實物展臺觀看各種球的圖片,引導幼兒充分認識和區分各種類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球,讓幼兒對球的種類有一個充分的認識,更吸引小班幼兒的注意力,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

2、操作法: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究學習,《綱要》指出,教師在提供豐富的才襖做材料時,要使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本次活動有幾組操作活動:A探索水中的球。B、滾球畫。C給球寶寶設計服裝。D、哪些工具可以把球取出來。本次活動主要引導探索球的外形特徵、特性、玩法的多樣性,讓幼兒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記一記、畫一畫、滾一滾、夾一夾中來認識各種類型的球。

3、此外,我們還適時採用了交流法、鼓勵法、審美薰陶法對活動加以整合,使幼兒獲得探索球的興趣,知道有的球水中會浮上來,有的球放在水中會沉下去,有的工具會把球夾出來......,達到了科學性、藝術性、健康性的和諧統一:

三、 說學法:

幼兒是學習的主人,以幼兒爲主體,創造性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幼兒探究能力,更讓幼兒獲得了學習的技能和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1、 表達法:以幼兒爲主體,創造性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增加了幼兒的合作能力。在活動中,我們提供各種球的圖片,讓幼兒看一看球的外形特徵,然後用語言說一說表達出來,教師再出示準備的遊戲材料,激發幼兒探索球的興趣。

2、 嘗試法:《綱要》指出教師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繫,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之中。在探索活動中,我們把材料分成四組:A玩水中的球、B進行滾球畫、C嘗試用各種工具夾各種類型的球,D給球寶寶穿上漂亮的衣服,通過分組探索,幼兒知道有的球放在水中會沉下去,有的會浮上來,有的工具能把球夾起來,有的工具不能把球夾出來......。

3、 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

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的提高"。愛玩水是小孩的天性,老師讓幼兒體驗觀察球在水中的變化,增加幼兒探索球的興趣,同時,讓幼兒在遊戲學會自主探索、觀察、合作、分享等方法,體現"以幼兒發展爲本"的理念。

四、 說教學程序:

本次活動我採用了環環相扣的組織程序,活動的流程爲:激發興趣、觀看圖片--分組探索--交流探索體驗,展示作品--遊戲《大皮球》。

(一) 激發興趣、觀看圖片:《綱要》提出:教師要爲幼兒

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的交流、體驗交流的樂趣,活動開始,教師以球寶寶來班級做客爲線索,通過實物展臺觀看球的圖片,讓幼兒說出自己看到球的外形特徵,從而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二) 分組探索:

當老師帶領幼兒參觀準備的材料時,幼兒對投放的材料很感興趣,他們想動手試試看看水中的球是什麼樣子的,想用夾子玩玩球會發生什麼樣?想把珠子放在盒子裏滾一滾會出現什麼圖案......,幼兒就在動手操作中感知,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分享,幼兒不知不覺的在邊玩中學到了知識和技能。

(三) 交流探索體驗,展示幼兒作品。

《綱要》指出:教師要爲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並發表不同意見,幼兒在分組操作完後,同伴間會互相交流自己玩完後的感受,因此及時設問:"你在玩時發現了什麼,你給球寶寶穿上什麼顏色的衣服,你用了什麼珠子進行滾珠畫......?"幼兒通過實際操作經驗的交流,知道了皮球在水中會浮出來,珠珠球在水中會沉下去,大夾子不能夾起珠珠球,並且把自己的作品拿出來讓大家看,從而發展幼兒手的操作能力,老師再通過實驗驗證,讓幼兒真正理解水中的球和夾子與球的關係,代替傳統的教學的方法,又能讓幼兒感受到活動的快樂。

(四) 遊戲"大皮球"

活動結束,我讓幼兒一起跟着《大皮球》的音樂一起玩遊戲,讓幼兒知道球除了很多玩法以外,還可以通過音樂《大皮球》來遊戲,增加幼兒活動的樂趣。

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三角形的穩定性》。(板書:三角形的穩定性)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三角形》第一部分《三角形的特性》裏面的例二,在課本61頁。例二是在例一三角形有關概念基礎上設計的一節獨立內容,與前後知識聯繫不大,但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廣泛,所以,教材採用對比的方法,分兩個層次使學生在親身操作體驗中認識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大小、形狀不變)和四邊形的易變性(大小形狀會變化),得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結論,以及生活中既要用到三角形的穩定性,也要用到四邊形的易變性。最後,讓學生舉出生活中應用三角形穩定性的例子,如何把不穩定的四邊形轉化成穩定的方法,讓學生感受三角形的應用價值。

(二)說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在擺一擺,拉一拉的活動中,認識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四邊形的易變性,瞭解三角形穩定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2、在觀察、操作、推理、歸納等探索過程中,進一步認識三角形穩定性,四邊形易變性。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和概括,抽象能力以及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是本課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三角形具有穩定性以及三角形穩定性在生活中的應用是本課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本節課我利用教材提供的兩次操作實踐活動,首先我給足學生時間,讓學生在兩次操作中充分感受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四邊形的易變性,第一次操作,是根據給定的小棒根數擺出三角形和四邊形讓學生充分體會,無論怎麼擺,所擺出的三角形大小形狀不變,擺出的四邊形大小形狀可以發生變化。第二次操作,是對給定的三角形四邊形進行拉伸,從另一個角度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四邊形的易變性。然後我給足學生空間,讓學生在對比中進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四邊形的易變性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我對教材內容進行兩次大膽創新,第一次是在“看看下圖中哪有三角形?想想它們有什麼作用?”這一環節加入含有四邊形的圖片,講問題改爲“看看下圖中哪有三角形,四邊形?想想它們有什麼作用?”第二次創新是將例二下面的做一做“舉出生活中應用三角形穩定性的例子”改爲“舉出生活中應用三角形穩定性和四邊形易變性的例子。”使學生在對比中,在聯繫生活實際中,進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四邊形的易變性以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爲學生今後的學習奠定基礎。

學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親自動手動腦動口,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獲取知識,形成技能。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探究新知

在本課教學中,我緊緊抓住教材提供的兩次操作實踐活動,首先設計。

(活動一) 在用小棒擺一擺的活動中,認識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四邊形的易變性。

1、提出活動要求。

教師:同學們,我們先來做個遊戲怎麼樣?老師爲每組同學準備了一個學具袋,裏面有若干長度相同的小棒,請每位同學用三根小棒擺三角形,用四根小棒擺四邊形,看看你各能擺出幾個?擺完後可以和小組內的同學進行交流,看看你有什麼發現。

2、學生動手實踐。

學生活動,老師巡視,瞭解學生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與方法,選取典型案例。

3、暴露資源,展開交流。

教師:哪個小組願意彙報一下?你們擺出了幾種不同的三角形和四邊形呢?

教師:哪個小組還有不同意見,誰來補充?

4、聚焦現象,感悟本質。

教師:在彙報的過程中,你們發現了什麼

(1)教師:是不是全班同學擺的三角形都一樣呢?我們任意請幾位同學把你們擺好的三角形拿上來,放在一起驗證一下。

教師:這些三角形的形狀大小完全相同,這是怎麼回事呢?到底是什麼確定了這些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呢?

如果學生認爲是角度確定了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老師可以拿出教室內形狀相同的教具三角尺和學生用的三角尺讓學生觀察,使學生明確:角度確定形狀,邊長確定大小。

(2)藉助四邊形,逆向強化

教師:都是同樣長的小棒,爲什麼四邊形就能擺出那麼多種,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是因爲角度發生了變化,所以形狀會隨之改變。

(3)小結特點,正向強化。

教師:通過剛纔大家的操作,我們明白了。只要三角形的三條邊的長度確定了,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也就完全確定了。(教師板書: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確定,則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就唯一確定)

設計意圖:本環節給夠學生時間讓他們親自操作,用小棒擺三角形和四邊形,在構建圖形的過程中,通過比較感悟三角形的唯一確定性,將三角形的穩定性明確定位於“邊長確定,形狀和大小也就確定”,從而明確地指向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本質。

(活動二)在拉一拉圖形的活動中,再次認識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四邊形的易變性

1、提出活動要求

教師剛纔大家在用小棒擺圖形的過程中,發現了三角形的一個重要的特點。現在老師爲大家準備了一些三角形和四邊形。請你拉一拉,看看你又有什麼發現?

2、動手實踐

學生動手操作學具,觀察圖形變化,進一步感悟圖形特徵。

3、組織交流,聚焦現象,再悟本質

教師:你發現了什麼?

追問:爲什麼三角形拉也拉不動,而四邊形一拉就變形了呢?

引導學生感悟: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已經確定下來了,因此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也就完全確定了,不會再發生變化。而四邊形由於角度會發生改變,所以四邊形的形狀會隨之改變。

4、揭示特點

教師:就像同學們發現的一樣,只要三角形三邊的長度確定,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就完全確定,不會再隨意發生變化,因此我們說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教師板書:三角形具有穩定性)而四邊形一拉就變形,是因爲它的角度發生了變化,所以四邊形容易變形。(教師板書:四邊形的角度發生改變 四邊形容易變形)

設計意圖:此環節給足學生空間,通過學生拉動不同相狀的框架,再次體驗到三角形和四邊形的不同特點,引導學生在操作和比較中,加深對三角形穩定性的直觀認識。

二、推進新課,形成技能

聯繫生活實際,瞭解三角形穩定性的應用,嘗試解決問題。

1、應用性質解釋現象。

教師:在生活中,我們許多地方都見過三角形和四邊形(出示一組圖片),看看下圖中哪有三角形和四邊形?想想它們有什麼作用?在教材給出的自行車車架,籃球架上的籃板支架,電線杆支架三個圖片後面,加上校園門口伸縮門的圖片。

2、應用性質解決問題。

出示教科書65頁第二題。(此處也可以設計爲活動三)

老師:椅子太搖晃了,怎樣加固它呢?說說你是怎樣想的?用什麼方法能使不穩定的四邊形變的穩定?(通過學生實踐認識如何使不穩定的四邊形變的穩定,學生自己評說各種方法,怎樣做可使效果最佳。)

設計意圖: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的三角形的作用的分析,進一步體會三角形穩定性應用的廣泛性,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進一步加深對三角形穩定性的理解和掌握。

三、練習鞏固,拓展提升

61頁做一做內容

教師:你還知道哪些地方也用到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四邊形的易變性?(此處可設計爲活動四)

學生交流討論回答:

房樑 腳手架 自行車支架 樂譜架照相機照相時的三角架 起重機的起重臂等用到了三角形的穩定性(板書三個例子)

校園門口的伸縮門 伸縮衣架 卡車拖車連接部分紙箱等用到了四邊形的易變性不穩定性(板書三個例子)

四、全課小結,形成知識

老師:這節課你有哪些新收穫?

學生談收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穩定性而四邊形易變形不具有穩定性,生活中既要用到三角形具有穩定性,也要用到四邊形的不穩定性。

五、佈置作業,生活應用

課本65頁練習15第三題(運用四邊形的易變性和三角形的穩定性解釋哪種籬笆圍得更結實,讓學生在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關係的同時,學會有理有據的思考問題,同時激發了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價值

"鳥"是動物世界中的一個大的家族。在廈門,到處都可以看到鳥的身影,聽到鳥的叫聲。而且教育的資源也很豐富:家庭養鳥,花鳥市場,公園,廈門的白鷺洲有鴿子,鼓浪嶼上有"百鳥園"等。大班的孩子對鳥的認識有一定的經驗,他們喜歡給鳥餵食,還喜歡親近鳥。這些鳥有着不同的外表,不同的生活習性,不同的生活環境,對人類有不同的作用。那麼多的鳥也有相同的特徵:有羽毛,有翅膀,會飛……。新《綱要》告訴我們,"要與社區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爲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我認爲,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鳥與人類的關係,探索不同鳥類的不同的生活環境有着一定的教育價值。

2、目標定位:

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的作用。依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教材本身的特點,我從情感態度,能力,認知等方面確定了本次活動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和的一面。具體的目標爲:

活動目標:

(1)瞭解生活在不同環境裏的多種鳥類及鳥類的共同特徵。

(2)依據生活環境的不同進行分類並學習自我糾錯。

(3)萌發愛護鳥類和大自然的情感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位於:瞭解生活在不同環境裏的多種鳥類及鳥類的共同特徵。難點爲依據生活環境的不同進行分類並學習自我糾錯。我們知道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我看了,聽了,都會忘的;只有我操作了,纔會記住。"因此身臨其境的學習定能給幼兒留下深刻的印象。爲此,我們做了如下活動準備:1。知識準備: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認識過一些常見的鳥。

2。物質準備:"百鳥園"的場景,鳥類生活的不同的背景圖,各種鳥的圖片若干,磁帶,錄音機等。

二,說教法:

根據活動的內容和幼兒的年齡特點,我採用的教法主要有:

1。觀察法:

觀察法就是提供大量的直接經驗讓幼兒觀察探索,讓幼兒通過五官的感受來發現,探索事物的現象,獲得具體的經驗,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概念。

2。操作法:

操作法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動,爲幼兒提供的不同環境,不同的動物的圖片,讓幼兒自己與圖片的互動中,來獲得不同的鳥類生活的環境也不同,並能依據生活環境的不如進行分類的經驗。通過材料的自我糾錯功能使幼兒的能力得到提高。

3,啓發引導法:

幼兒在觀察,操作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教師運用適當語言,幫助幼兒來發現問題,引導幼兒解決問題。並靈活運用集體活動,小組活動和個別活動的組織形式,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得到發展。

三,說學法:

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主要有:

1,討論談話法:

新《綱要》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我在活動中引導幼兒說一說,看一看,比一比,在多通道,多感官的參與下,瞭解鳥類的共同特徵。

2,體驗法:

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因此爲了加深幼兒對不同鳥類生活的環境也不同的瞭解,我提供了鳥類生活的背景圖及不同的鳥類,讓幼兒在操作,糾錯的過程中加深體驗。

四,說教學程序:

我採用層層遞進的辦法組織活動程序,具體流程爲:

激發興趣――參觀比較――操作體驗――反饋延伸。

激發興趣: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活動的一開始我便向幼兒提出"百鳥園"的要求,激起幼兒的興趣;並在激發興趣的過程中向幼兒提出更進一步的要求:要仔細觀察你認識哪些鳥,它們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在第二個環節我集中幼兒,鼓勵幼兒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發現,鼓勵幼兒自己探索說出鳥類的共同特徵,同時讓幼兒討論企鵝是不是鳥類,企鵝生活在什麼地方目標(1)在這裏自然完成。

操作體驗:

下面進行的是小組式的遊戲教學。指導語:你們知道這些鳥生活在什麼地方嗎(幼兒自由回答)老師爲你們準備了許多鳥的圖片和它們生活地方的背景圖,請小朋友試一試把它們送回家。

幼兒操作,並學習按背後的正確答案自己糾錯。在活動中,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把各種鳥類送到它們各自生活的地方,判斷,感受鳥類的生活環境的不同,同時,操作材料背後的答案相關會提醒他們重新思考,修正經驗。自我糾錯的能力得到提高。目標(2)在這裏完成。

集體交流:

幼兒作品的展示交流,再次提升和加深了前面的活動經驗,然後教師鼓勵幼兒一起把"百鳥園"裏的鳥都送回自己的家,再次鞏固幼兒的新經驗。新《綱要》在社會領域的目標中提到,"培養幼兒主動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在這次的操作中,教師可以鼓勵幼兒不知道的可以問同伴,可以尋找剛纔的操作材料來解決問題,讓幼兒有多種途徑來解決問題。

反饋延伸:

這次的活動後,肯定還有一些幼兒不能完成活動目標,教師可以把各種操作材料繼續提供在活動區內,讓幼兒進行操作,同時提供各種鳥類的圖片,圖書,VCD等材料,讓幼兒繼續豐富相關的經驗,激發幼兒的愛鳥之情。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遺傳》這一節,是新課標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節內容。它是以色盲爲例講述伴性遺傳現象和伴性遺傳規律。它進一步說明了基因與性染色體的關係,其實質就是基因分離定律在性染色體遺傳上的作用。同時也爲第五章第三節《人類遺傳病》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本節內容中化學家兼物理學家道爾頓發現紅綠色盲的內容也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學生體會到科學家不放過身邊的小事,對心中的疑惑進行認真的分析和研究,對問題研究的認真態度是學習科學的重要品質之一;道爾頓勇於承認自己是色盲患者,並將自己的發現公佈於衆,這種獻身科學、尊重科學的精神也是科學工作者的重要品質之一。

同時“問題探討”、“資料分析”等內容也能培養學生探究的習慣和方法,培養學生交流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獲得研究生物學問題的方法。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結合該節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

(1)說出伴性遺傳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遺傳的特點。

(3)舉例說明伴性遺傳在實踐中的意義。

能力性目標:

(1)運用資料分析的方法,總結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規律。

(2)培養探究問題能力,獲得研究生物學問題的方法。

情感性目標:

(1)科學品質教育。

(2)人口教育(優生優育)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伴性遺傳的特點。

教學難點:分析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

整個探索過程是圍繞伴性遺傳的特點爲主線展開的,突出了本節的教學重點。

通過性染色體的剖析、基因分離定律的遷移,使學生很容易書寫遺傳圖解並進行分析。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倡導探索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我們常常說:“探究式教學是一種理念,應該貫穿在教學過程的始終。”其含義是,並不是一提探究,就一定要動手做實驗。雖然既動腦又動手的探究是最有效的探究,但是在我國大班額、課時緊的國情下,教師創設情境的純思維探究,應該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得更加普遍。

根據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及現實情況,確定本節教學模式:“教師創設情境的純思維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務)驅動學習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創設的情境有:故事、圖片資料、系譜資料及問題情境等。每一種情境,都包含有“矛盾衝突事件”,即與學生原有的經驗相矛盾的事件,激發主動探索的慾望。

三、說學法

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並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教師在教育上的成功就是要讓學生在任何時候都不失掉信心,始終保持強烈的求知慾望。如何才能激發起學生的這種強烈的探索願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並達到探索目的,從而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呢?我的教學過程是這樣設計的:[一]創設情景 導入新課

1、傾聽故事 引起關注

故事呈現:首先煤體呈現道爾頓發現色盲症的故事,讓一個學生繪聲繪色地閱讀,引發學生對色盲症的關注。

引導思考:從道爾頓發現紅綠色盲的過程中獲得什麼啓示?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五彩池》是一篇閱讀課文,課文講了“我”到四川松潘旅遊時,在藏龍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課文生動地描寫了五彩池美麗的景色,讚美了大自然的神奇,表達了“我”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這篇課文是在學習了《桂林山水》、《走進麗江》兩篇課文後的又一篇寫景文章,在地位上與上述兩篇課文並列。學生通過學習前面的課文,已對本組的知識重點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因此,無論是知識的編排上,還是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來講,《五彩池》都是一篇重要的課文。該文既對本組的教學重點進行了鞏固,又爲學生自學類似的課文奠定了基礎,具有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教材、學生的實際及閱讀課“減負提質”的要求,我設計了這樣的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讀6個生字,以及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2)讀課文,理清課文敘述的順序,體會五彩池的特點。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學課文的能力。

情感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欣賞五彩池美麗的景色,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瞭解五彩池的特點。

教學難點:瞭解池水能顯出不同顏色的原因並感受五彩池的美麗景色。

二、說教法和學法

(一)說教法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主要採用以下2點教法:

首先是朗讀法。 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說:“朗讀是學習語文的法寶。” 引導學生通過反覆朗讀,感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體會到五彩池的美麗神奇,使學生在情感上得到了美的薰陶。

接着用情境教學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爲“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向學生呈現與當前學習主題的基本內容相關的情境”,對於學生的主動探索、意義建構有重要的作用。於是,在教學中我運用了動態課件,創設生動的情境,播放五彩池錄像,欣賞五彩池的圖片,以課文第2、3自然段作爲解說,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五彩池的美麗與神奇,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

(二)說學法

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獨立閱讀能力。教師不僅要交給學生白菜,更重要的要交給學生白菜的種子。這樣,學生一輩子纔有吃不完的白菜,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學本課我採用以下學習語文的方法:

1、抓住重點詞句,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的方法。

2、質疑法。

3、讀文章,想畫面法。

4、情感體驗法。

三、說課件設計

針對課文特點,爲了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難點,我設計了一個採用幻燈片形式純展示型的課件。在課件中我運用了文本、視頻和圖片等素材,爲學生學習《五彩池》創設了有利的學習環境。在教學文中的重點句子時,也插入圖片,讓學生想象這些句子所描繪的景色,幫助學生理解五彩池的特點,感受五彩池神奇的景色,激

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四、說教學過程

在學習課文時,我分以下六個環節進行:

(一)激趣探奇。

俗話說“有了興趣,就會樂此不疲,好之不倦”。我通過創設生動的情境來導入新課。讓學生感受五彩池的美景,從而自然地引入課文內容。

(二)理清思路,檢查預習。

爲了理清作者敘述的順序及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我精心設計了三個自學提綱:

1、藉助拼音認讀生字,讀準字音,識記字形。

2、讀課文,說說課文是從哪些方面介紹五彩池的。

3、明明是清水,爲什麼在水池裏會顯出不同的顏色來呢?

(三)欣賞美景。

兒童學習的過程是認識能力日益提高的過程。遵循兒童的學習思路來組織教材,突破重點,應選擇好適當的方式,組織新的結構類型。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利用創設的情境,扶放並行,引導學習探究,給他們“動眼看、動耳聽、動口說、動腦想、動手做”的機會,精心設計,突破重點難點。如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時,爲了讓學生領悟到五彩池大小不一、深淺不同,像寶石一樣美。我主要讓學生抓住以下三個句子去體會:

句子1:“那是個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車來到藏龍山,只見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我引導學生從 “漫山遍野、大大小小”兩個詞語,去體會水池很多。

句子2:“無數的水池在燦爛的陽光下,閃耀着不同顏色的光輝,好像是鋪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寶石。”我從這個句子,引導學生去體會水池很美。在引導學生體會五彩池的美時,我通過範讀、抓關鍵詞讀、配畫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出形、讀出情、讀出神。

句子3:“池邊是金黃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綵帶,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圍成各種不同的形狀,有像葫蘆的,有像鐮刀的,有像盤子的,有像蓮花的”。我指導學生從這個句子去體會水池的形狀很多。在讓學生體會五彩池的形狀時,我先以小組交流的形式讓學生說說除了這些形狀外,五彩池還有哪些形狀?然後讓學生邊讀課文邊想象畫面,訓練他們的想像力及說話能力。

(四) 深入探究。

我通過讓學生邊看邊讀的形式,先引導出一個問題:“明明是清水,爲什麼在水池裏會顯出咖啡色、檸檬黃、天藍色、橄欖綠等顏色來呢?”接着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共同探討其中的奧祕。最後得出池水會顯出不同顏色的原因。

(五)欣賞品味,體悟情感。

假如你就站在五彩池邊,你會說什麼?

目的:爲了讓學生再次感受五彩池那美麗的景色,掀起學生詩意般的情感波濤,振奮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我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再次播放五彩池的錄像,讓學生進入情景,體會情景,在美的氛圍中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拓展學生的思維。

(六)動手實踐,拓展延伸。

請你當小導遊,給五彩池寫一句精彩的廣告詞,看看誰能吸引更多的遊客?

目的:通過當小導遊的活動,給學生提供鍛鍊實踐的空間,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表達能力。

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六課《冬陽童年駱駝隊》。

本篇課文是小說《城南舊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以樸實純真的筆調,夢境般的語言,把我們帶入一個特定的環境,去看一個孩子童年的側影,在淡淡的回憶中,我們看到了作者對童年的魂牽夢繞。

小學生的心智發育還不成熟,感受活潑激越的情緒還比較容易,而要感受這樣悠遠傷感的情緒就比較困難。針對五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讀懂課文,瞭解作者對童年的關注,想象課文描寫的童年生活畫面,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重點詞語、段落感受童年的美好,體會作者對童年的懷念之情。培養學生珍惜童年,熱愛童年的情感。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爲: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爲:從作者回憶童年的幾個片段中體會童趣,感受作者對童年的懷念之情。

本節課,我採用閱讀法與電教法進行教學。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請看我的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2、深入閱讀,品味童年。

3、吟誦課文,回味童年。

我以學生細讀文本、感悟內涵、昇華情感爲明線,以學生的明情、激情、入情爲課堂教學的暗線。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兼得,我認爲這很好的體現了語文科的學科魅力。

那麼,我是如何運用多媒體課件並體現出它在課堂教學中的優勢的呢?下面請看我的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衆所周知,本篇課文是小說《城南舊事》的序言,上課伊始我利用課件導入了電影《城南舊事》的片頭,在學生認真地觀看與師生交流中,有效地達到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同時奠定了本堂課的情緒基調。請看大屏幕。我通過合理選擇媒體資源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課件起到了優化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

2、深入閱讀,品味童年。

本環節是整堂課的主體,也是本堂課成敗與否的關鍵。爲了使學生能夠體會到童年的天真與美好,同時藉此感受作者懷念童年的思想感情。我利用課件創設情境,深化學生的讀,激發學生的說,促動學生的感。

首先,深化學生的讀。在學習問駝鈴這一段,學生的朗讀始終停留在表面,讀不出父女二人的人物特點。於是我適時地利用課件導入電影中關於這一段的視頻,讓學生通過觀察與模仿加上自己的理解進行練習。感官的認識豐富了學生的內心體驗使學生進入情境,接下來的朗讀表演自然更加惟妙惟肖。多媒體課件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又對教學目標的完成起到了促進作用。

“問駱駝”部分我親自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來,扮演媽媽的角色,與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同時對課文進行了調整,去掉了不必要的旁白部分通過大屏幕展現給學生。從而使課堂上師生之間呈現出雙向互動的局面。多媒體再次起到了輔助教學的作用。

其次,激發學生的說。

作者林海音通過對小英子模仿駱駝咀嚼食物的描寫刻畫出一個天真、好奇的形象。爲了讓學生真切的體會到小孩子這種好奇的天性我再次利用課件插入了一段文字,《城南舊事》中對於小英子觀察小雞的描寫,這樣學生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思維也得到了拓展。我再引導學生說出自己類似的經歷。活潑、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有了教師的引導配合合理的資源應用使學生能夠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經歷,並從中體會課文的內涵。

再次,促動學生的感。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注意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我通過文中老師教給英子的話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你從中懂得了什麼道理?待學生解決了上述問題,我再出示駱駝行路時的畫面,讓他們通過觀察再次感受駱駝的安靜與沉穩。我選擇恰當的時機運用合理的方式對學生的情感進行薰陶,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悟。

3、吟誦課文,回味童年。

本篇課文的結尾部分充滿着作者對童年的悵惘與懷念跟前面輕鬆愉悅的心情形成鮮明對比。爲了使學生能夠更充分的體會作者略帶憂傷的情感,我出示了林海音的另外一篇文章《苦念北平》的片段配合音樂與與大量圖片進行教學。在師生誦讀中,學生的情感又一次得到了昇華,真切地體會到作者對童年的苦苦懷念。以下是本環節的課堂實錄。

我通過以上幾個環節的教學結合多媒體的應用使學生在讀與說中品味課文的內涵,體會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對童年的懷念,同時使學生受到了良好的道德薰陶。

下面我對本堂課做簡要的反思。

我認爲本堂課有兩點比較成功

一是上出了濃濃的語文味因爲學生琅琅書聲、入情入境的表演和個性化的交流凸顯了語文科的特點,體現了語文的學科魅力。

二是發揮了課件對語文學習的促進作用。在課堂中我多次運用課外資源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聲情並茂。

課件的應用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更加的開放,更加的精彩,也更加具有實效。我今天的說課就到這裏,不當之處懇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

說課稿 篇7

浙江工業大學附屬實驗學校 張利文

各位老師大家中午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第三冊教材《回聲》第一課時。下面我從教材分析,說教法、說學法、學情分析、說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

《回聲》是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科普童話,本單元的主題是科學。本課的主人公小青蛙,無意間發現橋洞裏有一隻看不見的青蛙在學他說話,他很奇怪。在青蛙媽媽投石擊水,用水波和聲波相比的巧妙指點下,小青蛙才明白了回聲的原理。

本文是激發學生從小熱愛科學,探索大自然奧祕的極好教材。

本文在寫作上有如下特點:把學生難以理解的科學知識採用擬人化的手法寫成了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和低年級的目標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一)教學目標

1、通過熟字加偏旁等方法認識6個生字。會正確、美觀地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歡快、奇怪、親切的語氣。

3、讀懂課文,初步瞭解回聲形成的原因,激發探索科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識字,寫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歡快、奇怪、親切的語氣。

難點:瞭解回聲形成的原因,激發探索科學的興趣。

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把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爲:認識6個生字,會寫2個字,通讀全文,並能有感情地朗讀1-4自然段。識字、寫字、課文的朗讀也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

二、學情分析

本課涉及到的是自然當中一種普通物理現象,但二年級的學生對回聲知識瞭解的不夠多,聽到回聲的機會也比較少。大多學生不知道“回聲”是怎麼回事,因此,課前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尋找,還可藉助圖片多媒體等手段去了解回聲。

本課生字較爲簡單,學生可通過自主閱讀和小組合作,可以討論出“熟字加偏旁”等合適的識字方法,並很好地完成識字目標。

三、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和二年級學生的生活實際,我主要採用了以下教法:

1.直觀教學法。通過動畫實驗,向學生展示石頭扔進水裏後波紋的盪開和蕩回,讓學生對水波的傳播有直觀的認識。

2.啓發談論法。通過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文本,體會詞句,加深理解。如通過問題“小青蛙在什麼地方發現回聲的”,引導學生注意到回聲產生的環境。

四、說學法

“語文教育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課引導學生運用了一下學習方法:

1.自主學習法。課前學生自主預習,課上,學生藉助課文後面的拼音提示自主學習生字,讀通課文。

2.合作學習法。如在學習生字時,鼓勵學生小組合作的方式探討識字方法,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五、說教學過程:

本課須用兩課時,下面說說第一課時的教學程序。

(一)激趣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的興趣則源於好奇,爲了使學生馬上被吸引住,我是這樣導入的:通過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看一段小視頻《山裏的孩子》,並說一說看完動畫之後有什麼問題,由此引入課題,帶着問題進入課文的學習。這既激發了孩子的興趣,鍛鍊了說話能力,還培養了孩子主動思考的能力。

(二)通讀全文,對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藉助課文下面的“楓葉寶寶”自主學習,認讀生字。在自學之後,以接力讀課文的形式,檢查學生自學情況,及時糾正學生讀音。這一環節中,讀的小朋友會努力讀正確,評上“朗讀小能手”,聽的小朋友也會認真傾聽,正當合格的評委。這樣有助於更好地完成“把課文讀通順”的目標。

(三)多種形式,樂中認字

本課要認的生字只有6個,且都能通過“熟字加偏旁”等簡單識字方法記住。在前面通讀課文的基礎上,記住生字相對較爲容易。對相對較難的生字,我結合具體語言環境,採用猜字謎、猜甲骨文等方式,引導學生在理解字義的基礎上記住生字。如:在學習“圈”字時,以猜字謎的形式引導學生觀察字形,找出謎底。

(四)精讀課文,讀中感悟

品讀重點在朗讀。朗讀訓練中,我注重情境帶入,引導孩子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小青蛙的心情,鼓勵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出小青蛙的高興和奇怪。

(五)指導寫字

寫字也是本節課的一項重要目標,我選擇把“倒、影”這個詞放在一起指導書寫。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它們各自的特點、發現書寫的規律、掌握寫字方法。然後再對重點筆畫,部件進行細緻指導,幫助學生把字寫規範,寫美觀。

(六)、作業佈置

爲鞏固課堂所學,激發孩子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我佈置了以下作業:

1. 鞏固生字,熟讀全篇課文。

2. 學着青蛙媽媽的做法,在家自己做實驗,並嘗試理解青蛙媽媽的話。

3. 瞭解更多關於回聲的知識。

(七)板書設計

本節課重點是識字、寫字和朗讀,所以我的板書內容分兩大塊:一爲需要讀好的兩種心情——“高興、奇怪極了”;二爲指導孩子書寫的兩個字,以作孩子書寫的示範。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法和啓發談論法,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爲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中來,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說課稿 篇8

各位領導、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民風民俗大觀園》是浙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民風民俗知多少”的第1課,我上的是該課第一課時。

我把目標定位爲:知識目標是知道.知道民風、民俗來源於民間,是民間世代相襲傳承的思維方式和行爲習慣,瞭解民風、民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能力目標是能積極思考民風民俗形式之後的意蘊內涵。情感、態度、價值觀是通過調查、交流等活動,使學生感受到家鄉民風民俗的絢麗多彩及豐富深刻的內涵意蘊,藉此激發起學生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的情感,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並初步培養學生探究家鄉民俗文化豐富內涵的慾望。

根據教材,我在衆多的民風民俗中,尋找一個合適的切入點——端午,以這個點爲“大觀”的核心內容,讓學生充滿興趣地走近它,深入它。然後從這個點發散開去,進一步體會大觀。

在具體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的:首先笑談學生熟悉的“換牙丟牙”這個風俗,把學生帶入到民風民俗大觀園中。然後走進端午,讓學生了解端午的習俗:吃糉子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兩大習俗之一,這個習俗我們學生比較熟悉,每個學生都應該能說得上來;在小小的香囊上能看到我們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刺繡,進而激發學生愛國情懷。所以我在這兩個習俗上所花時間稍微多了些。由端午的習俗過渡到端午節的三大起源說——紀念說、惡月惡日說和圖騰祀說,讓學生了解端午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節日,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通過猜端午節的別名,再次讓學生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然後通過一段視頻,讓學生過一個地地道道的端午節。最後,讓學生自學書本,再次感受其他節慶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進而激發學生探究家鄉民俗文化豐富內涵的慾望。

由於本人初次接觸品德這門學科,在教學中有諸多不足之處,望領導和各位同仁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