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精選】說課稿彙編八篇

【精選】說課稿彙編八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7W 次

【精選】說課稿彙編八篇

【精選】說課稿彙編八篇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說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說課稿 篇1

“9的乘法口訣”這一教學內容的教學目標是:進一步瞭解乘法的含義,自編9的乘法口訣,掌握9的乘法口訣的規律並熟記、運用;培養學生的觀察、推理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敏捷性。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本節課的重點是口訣的規律,難點是與其它口訣的混合運用。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要使用卡片、情境圖、統計表。具體教學過程這樣設計:

  一、複習舊知

1、背誦7、8的乘法口訣

2、看卡片開火車,在說出得數的同時,說出相應的乘法口訣

3、看口訣說兩個乘法算式

  二、談話導入新課

師:前面學習了1—8的乘法口訣,今天我們來學習9的乘法口訣

  三、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

2、根據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3、從問題入手,進入9的乘法口訣的自編環節

4、引導學生利用口訣解決前面提出的數學問題

5、出示袋鼠跳格圖,進一步瞭解與9有關的積

6、引導學生觀察:9的乘法口訣的規律

7、出示從1—9的統計數字表,讓學生找出9的倍數,並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發現

  四、積累運用

1、介紹“手指法”記口訣

2、對口令,背口訣

3、將口訣補充完整

4、口算

5、遊戲:找朋友

  五、總結歸納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說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學看地形圖》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的內容,本節課實際上是讓學生了解地形圖的製作過程。地形圖是着重表示地形的普通地圖,一般用等高線表示地貌,它能夠反映一個地區地面的實際高度和起伏特徵。地形圖的判讀爲以後學習地形基本特徵奠定了基礎,本節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等值線,爲以後學習其它等值線打下基礎。

  【課程標準】

1、 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峯、山脊、山谷,判讀坡的陡緩,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2、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學習目標】

1、通過自學、觀看動畫、動手找點連線畫輪廓,知道等高線的繪製原理,說出等高線和等高距的概念;

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指圖總結等高線的特徵,觀察說出等高線的疏密與坡度陡緩的關係;

3、識別山峯、山脊、山谷、鞍部、陡崖,會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4、能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其中目標2和目標3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學習熱情較高,參與意識較強,但缺乏空間和立體的概念,因此,在課堂中要多用直觀圖示,多設計學生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教學方法】

建構主義理論認爲,教師只是作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此理論強調以學生爲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學看地形圖這部分教材內容對於初一的學生來說較爲抽象,學習的難度較大。如果還是用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不僅會讓學生覺得學習困難,而且還會挫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因此我確定了以啓發引導、合作探究、動手實踐等教學方法,提高其空間思維和想象的能力,化抽象爲形象,從而順利達成學習目標。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戶外登山現已成爲越來越多人休閒度假的一種方式,老師也喜歡登山,可這次在登山探險前我遇到了一些小小的疑惑,想請大家幫我解惑釋疑。

一位朋友在我出發前送給我一張奇怪的圖,他告訴我我登的山就在圖上,那麼人們是如何把立體的高低起伏的山繪製成平面圖的呢?

設計意圖:利用這種快速、直接的問題導入形式,在輕鬆的氛圍中把學生引入新課,從而進入本節課的第一個教學板塊——登山探險之初發現。

2、教學板塊一:登山探險之初發現

這一板塊我是通過看一看知原理、試一試明概念、想一想得特徵三個環節來實現的。

環節一:看一看知原理

通過讓學生看課本39頁等高線示意的靜態圖和多媒體播放等高線繪製的動態圖,給學生一個形象直觀的立體和平面的轉化過程,知道等高線的繪製原理。

環節二:試一試明概念

出示自制山體模型,讓學生在模型上找海拔100米、200米、300米的點,然後試着用平滑的曲線將海拔相同的點連接成線,最後按其鑲嵌關係在黑板上畫出山體模型的等高線地形圖,給學生一個真實的立體和平面的轉化過程,明確等高線和等高距的概念。

環節三:想一想得特徵

對照黑板上所畫的等高線地形圖,想一想,總結等高線的特徵。

設計意圖:這一學習板塊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學生能看懂的、能動手的、能總結的,都讓學生來完成,教師只是起到一個引路人的作用,這樣,不僅解決了本節課的前兩個學習目標,還爲下一步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承轉:現在老師知道了這張山的平面圖是怎麼來的,也知道了這張圖是等高線地形圖,但老師還有個問題,想請大家指點迷津。朋友告訴我,這張圖上標有三條到達最高峯的路線,這三條路線分別代表了山地的不同部位,那麼怎樣才能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看出山地的不同部位呢?自然過渡到本節課的第二個教學板塊——登山探險之再發現。

2、 教學板塊二:登山探險之再發現

這一板塊我是通過學生自學和動手實踐來完成的,具體活動方案如下:

把全班分爲若干組,老師給每組發一個沿等高線切斷的不同的山體模型,讓學生自學課本39頁“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線示意”圖,小組合作探究,8分鐘內完成多媒體上顯示的任務,教師巡迴指導。屆時抽查幾個有代表性的小組,各組推薦一箇中心發言人上臺展示小組成果。小組活動和成果展示以照片和視頻的形式呈現。

設計意圖:相信學生,大膽放手,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真正實現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適當引導、點撥、鼓勵即可。通過這一板塊,解決了本節課第三個學習目標。

承轉:通過大家的努力,三條路線所經過的山地部位我都清楚了,但究竟選哪一條路線上山,我還有些猶豫,請大家繼續努力,幫老師出謀劃策。從而過渡到本節課的第三個教學板塊——登山探險之實戰演習。

4、教學板塊三:登山探險之實戰演習

此時拿出真實的山體模型,說明這就是我要登的山,請各小組繼續合作,3分鐘完成以下任務:

任務一:對照等高線地形圖,在山體模型上找出並指出三條路線。

任務二:分析選擇不同路線登山的理由。

在這一過程中,老師適當引導和點撥,最後給出建議。例如:陡崖雖然距離山頂最近,但登山的難度和危險性也是最大的,需要專業的攀巖者帶上專業的裝備才能完成,其它兩條路線大家可以自由選擇,記住,安全第一。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板塊的學習,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還訓練了學生靈活的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具體問題,真正實現了我們所學的是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過渡:同學們,今天的登山探險之路讓我們學到了很多知識,主要是對等高線地形圖的學習,但等高線地形圖僅僅是地形圖家族中的一員,那麼,除了等高線地形圖能表示地表的高低起伏,還有哪些地形圖呢?

引出課本上的陸地地形示意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然後對比課本上的陸地地形示意圖、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觀察說出這三幅圖之間的關係,強調分層設色地形圖是在不同等高線之間塗上不同的顏色所得到的,之後給出一幅不帶地形類型的分層設色地形圖,通過讀圖識圖,讓學生上臺在圖上指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的位置,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分層設色地形圖的着色規律,解決本節課的最後一個學習目標。

  【板書設計】

通過板書設計,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本節課的知識體系。

爲反饋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情況,以課本39頁活動題第2題作爲本節課的課堂練習。

讀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在圖中標註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A點海拔是多少米?你估計山頂C的海拔大約是多少米?

(3)從A點和B點出發,分別沿圖中虛線爬到山頂C,哪條登山線路較陡?請說出你的判斷理由。

課後作業:

要求:小組合作,利用沙土、蘿蔔、橡皮泥等材料製作一座山地模型,要求做出山峯、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地形部位;等高線要表示出來。

結束語部分,我是這樣設計的:

同學們,學習如登山,在登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疲憊、會痛苦,也許還會摔跤。 但我們要記住,困難和挫折只是暫時的.只要我們努力攀登了, 每個人都會登上不同的高度,看到不同的美景。讓我們一起努力,不斷攀登知識的高峯吧!

說課稿 篇3

導讀:根據幼兒活潑好動,充滿探究性和表現欲的特點,爲此,我爲孩子提供了寬鬆和諧的氛圍,並在輕鬆愉快的情緒中表現自己。

一、《蝸牛的房子》是個有趣的故事,講述下雨時小動物們怎麼躲雨的故事。

適合在3―4歲的幼兒開展教學活動。活動目標是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幼兒年齡特點,確立了情感,能力,認知三方面的目標,具體目標爲:

1、通過故事教學使幼兒瞭解自然界中小動物躲雨的方式,培養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興趣,以及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2、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啓發幼兒發散性思維,使幼兒產生聯想,進一步發展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學習動詞躲、鑽、飛。

二、孩子們對兒童文學中的作品非常喜愛,樂於傾聽,並對作品中動物的形象進行模仿。

根據幼兒活潑好動,充滿探究性和表現欲的特點,爲此,我爲孩子提供了寬鬆和諧的氛圍,並在輕鬆愉快的情緒中表現自己。

三、理論根據

在新《綱要》中,主動活動教育提出了“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應是教師帶領幼兒共同創設適應幼兒年齡特點的,豐富多彩的,引導幼兒在輕鬆愉快的心理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去體驗,實踐,創造,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因此,在整個活動中都以幼兒的自主參與活動爲主,教師在活動中起一個引導者和支持者的作用,和孩子共同活動感受作品形象的情感和快樂。爲此,我做了以下準備。

經驗準備:瞭解蝸牛的生活習性。

物質準備:與內容有關的多媒體課件,情境表演的頭飾。

四、教學方法

爲完成目標,我將活動以反覆欣賞爲主要教學方法,貫穿欣賞―感知―再欣賞―再認識―最後再進行理解作品,創造作品---主線線索,層層深入,同時在各個不同環節中,穿插講述法,啓發聯想法,表演法等,培養幼兒的觀察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想象力,創造力,進一步激發了幼兒對文學作品的濃厚興趣。

五、具體活動過程:

第一部分:

伴隨着優美的音樂,情境表演及多媒體演示法,導入法,能在瞬間吸引孩子的目光,讓孩子有積極參與活動的慾望。

第二部分:感知法,欣賞作品。

1、瞭解作品的內容

2、進而理解作品的風格,在這一環節中根據幼兒年齡小,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等特點,運用多種多樣欣賞手段和方法:如“聽磁帶中的作品,師有表情的複述作品以及觀看多媒體課件多種輔助教學手段,引導幼兒欣賞,使幼兒在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活動。

第三部分:表現法

採用角色扮演以及角色互換等教學方法。鼓勵幼兒大膽仿編創編作品。

注意難點部分:在這一環節中,鼓勵幼兒嘗試用各種角色來創編作品,既激發了幼兒積極創作的慾望,又能使幼兒順利遷移已有的經驗,這會使幼兒感受活動給他們帶來的成功感和滿足感,如果孩子對作品創編活動比較順利,也可同伴之間交流,角色互換,或者同伴之間創編接龍,如小鳥換成小青蛙,小松鼠等。

通過持續不斷地感受作品,激發幼兒想象力,豐富其語言詞彙,還能生成其他有價值的活動。

說課稿 篇4

說教材:這是一節以計算爲主的綜合活動,感知物體數量及其數字對應關係是中班學習數學的重要階段。它與幼兒生活緊密相關,而數學是枯燥無味又抽象的一門學科,特別是中班幼兒,往往對學習數學很不感興趣。針對孩子這與特點,我運用了故事引發孩子興趣、請小朋友幫忙鼓勵孩子參與其中、利用遊戲這一幼兒最喜愛的活動,讓幼兒主動參與活動,在活動中輕鬆獲得知識、經驗,根據這一特點,我設計了本次活動的教學內容,是來源於幼兒的生活,主要考慮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出發,把數學融入到故事、情節、遊戲之中,讓幼兒在說說玩玩中理解、學習數學的實際意義。

說目標:《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育應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

根據《綱要》這一精神,結合中班的年齡特點實際情況,制定了本活動目標:

1、情感態度目標: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2、能力目標:瞭解幾種常見飛禽的本領,激發幼兒觀察、探索飛禽的興趣。

3、技能目標:幫助幼兒理解5的實際意義,引導幼兒手口一致地點數5個物體,正確認讀數字5,學習5的形成,知道4添1是5。在本次活動中,我還大膽的嘗試利用二次比本領的機會,讓孩子在理解5的實際意義的基礎上,向孩子滲透順數、倒數、單數、雙數等粗淺的數學知識,加大了難度,給孩子一定的挑戰。

  說準備:在活動過程中,我準備了必須的圖片,方便孩子直觀的瞭解數的形成,爲孩子獲得知識提供必要的輔助。

說教法和活動過程:

活動分成5大環節:

首先,老師運用故事導入法,向孩子介紹燕子、貓頭鷹、啄木鳥這幾種飛禽在吵架引出本次活動,由於孩子平時缺少對飛禽這方面的瞭解,所以,本環節以老師的介紹爲主,孩子的討論交流爲輔。

第二個環節我運用了情景感染法:請孩子們幫小鳥們比本領這一情景,讓孩子在觀察、操作、比較、分析的過程中,重點了解5的形成,難點是比較4和5之間多1少1的關係。

第三個環節運用的是遊戲探索法:《規程》指出:“幼兒園活動組織應以遊戲爲基本形式,教育寓遊戲之中。”根據這一精神,我採用了遊戲探索法,利用手指遊戲,來進行鞏固複習,手指用起來比較方便,遊戲又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方式,而且在生活中隨時可以帶孩子玩一玩,進行鞏固複習。

第四個環節我運用的'是邏輯推理法:讓孩子第二次爲飛禽們比本領,在這一環節運用了猜測、推理、點數、驗證的方法,向孩子初步介紹順數、倒數、單數、雙數,並沒有要求孩子一定要掌握,只是滲透這一方面的知識,然後我變了一個小魔術,把四副掛圖摺疊起來,裝訂後變成了一本繪本,可以讓孩子隨時翻看,講一講,說一說,在不知不覺中增長了知識。最後我運用的是交流提升法:“開心聊吧”,在活動中孩子對飛禽有了一定興趣,讓孩子說一說自己知道的飛禽,講一講它的本領,鼓勵孩子回家後和爸爸媽媽一起動手做繪本,或者利用早間區域活動時間和小朋友合作來畫繪本,做好了可以用來講故事,既鍛鍊了動手能力,又鍛鍊了動口能力,還能複習數學知識,一舉多得。

說課稿 篇5

各位老師好!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有關氫氧化鈉變質的實驗探究》。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對本課題進行分析。

首先我說說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1. 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關氫氧化鈉變質的探究》是在學完酸鹼鹽的教材內容之後,我設計的一節專題實驗課,在初中化學教材中沒有作爲一節課進行設計,其中氫氧化鈉的性質是是魯教版九年級化學下冊第七單元第二課時的內容,碳酸鈉的性質是第八單元第二節的內容,物質檢驗與除雜又是複分解反應應用的知識。爲什麼要設計成一節專題實驗課,因爲一直以來,有關氫氧化鈉變質的相關知識都是九年級學生學習的重點和不易突破的難點,考察的知識多,對於學生綜合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求也較高。加上教師平日教學也較偏重理論講解,不利於大多數學生的理解與掌握。本節課旨在使學生在複習上述已學知識之外,通過專題討論,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參與形象的動態實驗過程進而突破本課題的難點,並增強學生應用零散知識解決強綜合性問題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我對教材的理解,我擬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親歷氫氧化鈉變質的相關探究,參與到實驗原理的推敲,實驗方案的設計,實驗的操作中,促進學生更進一步的懂得有關氫氧化鈉變質問題的處理原理,能用自己的話說出實驗試劑的選擇和選擇的原因。

(2),通過分組實驗的方式,使組內每個學生服從組長安排,分擔不同的操作任務,合乎規範的使用實驗儀器和藥品,分工合作完成實驗。通過學生自評、組內互評與教師評價,修正不足,養成善於反思自己不足,學習他人長處的習慣。

(3),體驗化學實驗的奇妙,增強學習化學的成就感,促進學生具備樂於學習、敢於探究、勇於表現自我、善於合作的品質。

根據教學目標和我對學生的瞭解,我確立了以下重、難點:

3. 重點、難點:

重點:能說出檢驗氫氧化鈉是否變質、是否完全變質及除雜所需的試劑並能能設計具體實驗驗證。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增強,善於合作品質的培養。

難點:選擇檢驗氫氧化鈉是否完全變質的試劑。

  二,說學情:

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知道氫氧化鈉、碳酸鈉的性質及檢驗,對於複分解反應的應用有了大概的瞭解,但對於應用酸鹼鹽及複分解反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很欠缺,特別是針對關於氫氧化鈉變質的相關問題這樣的不易突破的難點應用時,更是沒有清晰地思路。

已具備的基本能力:通過將近一年的學習,學生具備基本的實驗技能、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有一定的分組實驗時分工合作的經驗。

接下來我說說本節課的教法,本節課我主要採用實驗探究法教學,另外結合多媒體輔助法。

  三、說教法:

1. 實驗探究法:本節課,我採用分組實驗探究輔助教學,在課堂上儘量讓生生參與,小組設計實驗方案,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合作學習法、討論法。貫徹“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原則,配以分組討論,教師適當引導等方法,啓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好的教法一定要輔以好的學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下面我講講學法指導:

  四、說學法:

指導學生使用實驗法、探究學習法,

小組組織討論和實施探究活動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本節課的特點,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程序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

【情境激趣】

同學們,大家好!我們前面已經學習了酸鹼鹽的知識,今天我們就氫氧化鈉變質的相關問題進行專題探究。我們常會在化學實驗室中看到長久放置的氫氧化鈉出現這樣的場景,同學們,你看到這樣的圖片,大腦中出現了什麼樣的問題呢?大家想一想

《有關氫氧化鈉變質的實驗探究》說課稿

圖1

【展示】一瓶久置的氫氧化鈉溶液,學生談自己的認識。

學生:氫氧化鈉長久放置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變質了。

老師:氫氧化鈉可能變質了,請大家用最快的速度寫出它變質的化學方程式。

【追問】有關這幅圖片,你想知道什麼或者有想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收集學生的問題。

問題 1、氫氧化鈉是否變質?

2、氫氧化鈉是否完全變質?

3、氫氧化鈉變質後還能用嗎?

探究一、氫氧化鈉溶液是否變質?

老師:下來我們依次就這幾個問題來進行探究學習。首先,我們先來探究第一個問題,氫氧化鈉是否變質?大家認爲檢驗氫氧化鈉變沒變質的關鍵是什麼呢?(引導學生使用轉化法去解決問題。)

學生:檢驗碳酸鈉或碳酸根離子的有無,有則變質。

老師:好的,那麼大家現在已經將檢驗氫氧化鈉有無變質的問題轉化爲檢驗碳酸鈉或碳酸根離子的有無了,非常棒!那麼怎麼檢驗碳酸鈉的有無呢?現在,同學們分組討論三分鐘,組內儘可能多的設計出具體的實驗方案,具體步驟用表格畫出。老師要求組長做好分工,必須有同學對討論結果作出記錄和討論完的展示。

【分組討論】積極思考、討論,集思廣益,設計方案。使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整合再處理,鍛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老師走下講臺多聽多看,適當引導。

【學生展示】小組代表展示討論結果,說出設計思路和具體的實驗步驟。(爲了讓更多小組參與展示,可以邀請一個小組長只說一種方法及對應的實驗設計。)引導其他學生認真聽,並先邀請學生做以評價,教師補充。

收集學生找到的方法爲以下三種

方法1,根據碳酸鹽和稀酸反應能生成二氧化碳氣體 CO32-+2H+===H2O+CO2 ↑,可以採用取樣加稀酸觀察有無氣泡產生的方法檢驗碳酸鈉的有無。方案如下:

表1

操作方法

現象

結論

取少量待測液於試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稀鹽酸

有氣泡產生

變質

無明顯現象

沒有變質

方法2,根據可溶性的碳酸鹽能與含鈣鋇離子的鹼溶液反應生成難溶的碳酸鈣,碳酸鋇CO32-+Ca2+==CaCO3↓,CO32-+Ba2+==BaCO3↓,可以取樣加氫氧化鈣或氫氧化鋇溶液,觀察是否有白色沉澱生成。具體方案如下:

表2

操作方法

現象

結論

取少量待測液於試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Ca(OH)2或Ba(OH)2溶液

產生白色沉澱

變質

無明顯現象

沒有變質

方法3,根據CO32-+Ca2+==CaCO3↓,CO32-+Ba2+==BaCO3↓也可用取樣加含鈣鋇離子的鹽溶液,觀察有無白色沉澱產生。具體方案如下:

表3

操作方法

現象

結論

取少量待測液於試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CaCl2溶液(或BaCl2溶液)

產生白色沉澱

變質

無明顯現象

沒有變質

【分組實驗】同學們分組根據討論出的方案依次實驗,(強調組長做好分工,儘可能多的使組員參與到實驗操作中)

【展示】

老師:既然大家的結論都是氫氧化鈉變質了,那麼究竟有沒有完全變質呢?

探究二,氫氧化鈉是否完全變質?。

教師:檢驗氫氧化鈉是否完全變質的關鍵是什麼呢?

學生:運用問題轉化法,分析可知

完全變質

Na2CO3

部分變質

Na2CO3 NaOH

將檢驗氫氧化鈉是否完全變質的問題轉化爲檢驗氫氧化鈉或氫氧根離子的有無,有氫氧化鈉就是部分變質。

【學生評價】

【老師評價】給予肯定跟鼓勵

老師:那麼怎麼檢驗氫氧化鈉的有無呢?

學生:取樣 加酚酞溶液?

學生:因爲氫氧化鈉是鹼溶液,會使酚酞變成紅色,如果酚酞加入,溶液變紅,則證明有氫氧化鈉;無變色,則沒有氫氧化鈉。

【學生評價】學生1,同意上面學生的看法(繼續邀請學生評價)。

學生2:不能用酚酞檢驗,因爲碳酸鈉溶液也是鹼性的。

【老師評價】設計實驗需儘量考慮周全。

老師:既然不能用指示劑去檢驗氫氧化鈉,我們應該用什麼方法檢驗呢?

學生:根據氫氧根離子與Cu2+能產生藍色沉澱,可用含Cu2+的鹽溶液加入,觀察有無藍色沉澱生成。

【學生評價】Cu2也能與碳酸根反應生成碳酸銅沉澱(學生回答不出,教師評價,根據酸鹼鹽的溶解性規律,碳酸銅確實是沉澱)

老師:我們找的方法都不行不通,是不是就沒有辦法檢驗氫氧化鈉是否完全變質了呢?

學生:一定有辦法。

老師引導:同學們,通過我們的探究,你們想想,究竟是誰幹擾了我們檢驗氫氧化鈉的有無呢?

學生:碳酸鈉。

老師:既然碳酸鈉干擾了氫氧化鈉的檢驗,我們可以想辦法將它?

學生:除去。

【分組討論】可以怎麼除去碳酸鈉卻又不影響氫氧化鈉的檢驗呢?

【展示】討論結果。用含鈣鋇的鹽溶液,不能用稀酸和含鈣鋇的鹼溶液。並說明原因。

【分組討論】設計具體的實驗方案,以表格形式表達。

【學生展示】

表4

操作方法

現象

結論

1取少量待測液於試管中向其中滴加過量的CaCl2溶液/BaCl2溶液。(檢驗併除盡碳酸鈉)

2 再向其中加入酚酞試液(或硫酸銅溶液等),觀察

產生白色沉澱

溶液變紅(產生藍色沉澱等)

部分變質

產生白色沉澱

無明顯現象

完全變質

【分組實驗】根據方案進行實驗。

【展示】結論,氫氧化鈉部分變質/完全變質。

【拓展】萬事相通,如果在生活中,你前進的過程中遇到了阻礙,除了繞道走,還要勇於清理影響進步的各種阻礙。

探究三,如何除去部分變質的氫氧化鈉中雜質的。

老師:氫氧化鈉變質後還能用嗎?

學生:如果完全變質就當碳酸鈉溶液使用,如果部分變質就除去裏面的碳酸鈉,當氫氧化鈉溶液使用。

【分組討論】部分變質時的除雜方法,設計具體方案。

老師:選用了什麼試劑(含鈣鋇的鹼溶液),爲什麼不用其他試劑(稀酸或含鈣鋇的鹽溶液)。

表5

操作方法

對應反應原理

向溶液中加入Ca(OH)2或Ba(OH)2溶液至不再產生沉澱爲止,再過濾,裝瓶。

Na2CO3+Ca(OH)2==2NaOH+CaCO3↓

Na2CO3+Ba(OH)2==2NaOH+BaCO3↓

【分組實驗】強調過濾操作的注意事項。

【小結】學生談收穫。

【佈置作業】:1,整理實驗報告;

2,畫出有關氫氧化鈉變質的思維導圖。

  六、說課後反思:

本節實驗課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

優點:對於圖片的分析,創設了真實情景;通過小組討論收集問題,再由學生分組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設計具體實驗並分工合作完成實驗,學生的探究興趣濃厚,思維活躍,參與的積極性高,難點得以突破,學生對於氫氧化鈉變質的相關問題也有了系統的認識;學生親歷探究的過程,再次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理論聯繫實際,端正了學生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分組實驗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促進學生具備樂於學習、敢於探究、勇於表現自我、善於合作的品質。

不足:課前對於離子檢驗及複分解反應中不共存的離子對,讓學生多加複習,可一定程度提高課堂效率。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尊嚴》是四年級的一篇閱讀課文,課文講述了美國石油大王哈默年輕時的一個故事。在一個寒冷的冬天,在逃難的路上,他飢寒難忍,但是他拒絕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他不能白吃人家的東西,只能在幫忙幹完活以後,他才吃這份食物。後來,他留在傑克遜家裏幹活,成爲莊園裏的一把好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人可以沒有財富,但必須要有做人的尊嚴。尊嚴是貫穿全文的一條暗線,文中沒有空洞地闡述尊嚴的含義,而是蘊涵在這個年輕人的故事中最終得出他是個有尊嚴的人。課文對年輕人神態、動作、語言的描寫散見於課文中,這些語句生動地表現了年輕人自尊人格的品質。另外除了正面描寫外,作者多處採用了側面烘托,如:其他逃難者的表現和傑克遜大叔的評價等。特別值得揣摩的是傑克遜對女兒說的那句話:“別看他什麼都沒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爲他有尊嚴。”對學生的教育意義深遠,特別對於中年級學生來說,正是初步形成人生觀和價值觀之際,對尊嚴話題的探討具有現實意義。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生難字詞

2、能力目標:抓住描寫哈默的外貌、神態、語言的句

子體會人物內心的情感;帶着自己的體會讀出年輕人請求、堅定的語氣,初步學習默讀課文。

3、情感目標: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哈默堅持勞動後再接受食物的事,讓學生懂得一個人必須有尊嚴,懂得尊嚴對做人的重要性。

三:說教學重難點

通過抓住哈默的言行、神態,體會他自尊的可貴品質。理解傑克遜大叔對女兒說的:“別看他現在什麼都沒有,可他將來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爲他有尊嚴!”這句話的含義。其中難點是通過抓住哈默的言行、神態,體會他自尊的可貴品質。

四、說教學方法:

因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本課的教學方法確定爲多媒體直觀法、閱讀討論法、以讀代講法、以讀促寫法。

五、說學法:

本課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質疑問難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分角色朗讀法、收集材料法。爲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課前需做好以下準備:課前佈置學生收集有關“尊嚴“的格言。

六、說教學設計

(一)導入

1,同學們,假如你是一個飢腸轆轆、筋疲力盡的逃難人,有人將食物送到你面前,你會怎麼做?(出示課文插圖)

可是有一個年輕人他沒有這麼做,這究竟是爲什麼呢?讀完《尊嚴》這篇課文,你就知道了。(這樣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求原因的慾望。)

2,讓學生通過查字典等方式自己理解尊嚴的意思

(二)自讀課文,自學質疑

1,自讀反饋,用填空形式補充完整故事大概情節

2,根據閱讀提示自由讀書感悟,勾畫出描寫年輕人神態、動作、語言的句子,想一想,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地方不懂的同桌相互交流各自讀懂的和不懂的問題。(這個環節是學生動口、動腦、動手,理清了文章的結構,培養了自學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並且可以通過找到相關動作神態語言描寫的句子來體現哈默身上與其他難民不同的尊嚴)

(三)小組合作學習、探究交流。(探究剛纔質疑的問題)

1、分小組合作學習。重點通過年輕人的神態、動作、語言,想象他當時的心理活動,體會他自尊、自強的精神。(學生在朗讀中提出不懂的問題,如食物擺在年輕人面前時,從他說的話裏,你知道他是怎麼想的嗎?當聽說“沒活”時,他會怎麼想?當聽傑克遜大叔說要他捶背時,他又會怎麼想?學生在提出問題後又進行朗讀,實現在讀中問、問中讀。(這個環節設計是讓學生洞察、分析人物的內心活動,從內容體會思想,加深對年輕人自尊人格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學生在自讀自問中情感得到了昇華,個性得到張揚。)

2、說一說、演一演。

(1)說一說

學生自由說出文中自己最喜歡的語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

(2)演一演,分角色朗讀

在學生自由暢談後,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對話”部分。

(3)議一議

爲什麼傑克遜大叔對女兒說“別看他現在什麼都沒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爲他有尊嚴”?引導討論要放開,自由表達,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學生要聯繫實際,說說自己的體會,如尊嚴對一個人多麼重要!他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人有了尊嚴會不斷髮奮努力。尊嚴是一筆無價的精神財富,用勞動可以創造財富。鼓勵學生從小就要有自尊心,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有尊嚴。(這個環節的設計,還可以舉例說明我們身邊發生的事,如大街上四肢健全的人到處要飯等。這樣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從課文的內容想開去,培養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想象力,學生的品格受到了陶冶。)

(四)交流收集有關“尊嚴”格言

(五)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簡單明瞭、直觀,採用文中的對話來板書,這樣便於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解讀

《雨說》是一首現代詩歌,對於詩歌的教學,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課文的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本課學習目標是:

(1)、理解詩歌的主題,把握雨的象徵含義。

(2)、體會擬人修辭手法的妙處,體會詩歌輕柔、喜悅的風格。

2、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領悟詩歌內容。

3、教學難點:

捕捉詩歌的意象,通過聯想、想像體驗情境,感受詩歌的感情基調。

二、教法方法

根據以上分析,我採用下列方法,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1.誦讀感悟法;指導學生反覆朗讀, 採取多種形式,有層次、有梯度地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

2.聯想想象法;引導學生展開聯想、想像,解讀意 象,促進朗讀的 提升;

3.探究學習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發揮其主體地位。

三、學法指導

朗讀體會;聯想想像;記憶背誦;

四、教學流程

(一)解讀標題激發興趣

首先讓學生回憶《馬說》、《愛蓮說》中對“說”的理解,說在古代是一種文體,既可以議論,又可以抒情,那麼《雨說》中的“說”是什麼含義?副標題

“爲中國大地上的兒童而歌”對我們學習詩歌有什麼幫助?

(解說:之所以這樣導入,是因爲標題是詩歌的眼睛、窗口,以此爲突破口,可以讓學生明確詩人的寫作目的。)

(二)瞭解作家及作品

(讓 學生了解詩人,瞭解作品,有助於更深地欣賞詩歌。)

(三)、鑑賞詩歌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欣賞配樂朗讀,然後自由朗讀課文。

(根據自己的理解,標明重音、停頓,體會情感基調,學生讀完後,老師作適當點評。)

(2)請齊聲朗讀,聽雨向我們訴說了什麼?請用一句話概 括每一節詩的內 容。

(解說:這個問題的設置,可以讓學生整體感知詩的內容,又把握作者的思緒,爲下面鑑賞全詩作鋪墊。)

2.聯想想像解讀意象

(過渡:既然“雨”對我們說了這麼多話,那“雨”是怎樣說的呢?雨說的這些話集中表達了一個什麼意思?)

思考:詩歌藉助了哪些意象來表現主 題?(老師要舉例介紹意象如:雨、田圃、牧場、魚塘、小溪、等),請一邊默讀,一邊想像這些意象 所呈現出的畫面,配上色彩、聲音等。

(老師先展示畫面,讓學生回到大自然中,感受大自然的生機,春雨的氣息。

學生就不知不覺地進入詩歌的意境,老師一起和學生討論交流,不 時插入這 樣的話:

田圃裏的種子,張大嘴巴,等待着春雨的滋潤;遼闊的牧場仍是一片

枯黃 ,往日歡叫的牛羊也不見其蹤影;小溪寒淺,無力的靜臥着,多想再聽聽它清脆悅耳 的歌唱……

就這樣學生走出文本,融入自然,進入心靈。而心靈的情感是豐富的,爲了把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的情感有機的融合在一起。

3.品味詩句體會情感

問:從雨的訴說中,我們感受到了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呢?你是怎樣體會到的?請結合關鍵詞句來說明。

我讓學生找出認爲最能體現本詩主題的一些詩句,並說出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例如:如“我的愛心像絲縷那樣把天地織在一起”,“愛心”點明“雨”就是愛的天 使,而“絲縷”則形象描繪出愛之細之柔,“天地”,極言愛之廣之濃,無私與博大。

(解說:這個問題的設置既讓學生品讀關鍵詞、句,又可以領會春雨無私奉獻精神的偉大、崇高)

(雨說實際上是詩人說 ,雨的愛就是詩人的愛)

問:“雨說”這個提示語 ,在詩中反覆出現了幾次?(這五次,逐步地將詩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請將這五個樂章冠以不同的標 題。

(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在情感浸潤的同時,把握詩人情感昇華的 軌跡。)

問:春雨對我們說了這麼多話,我們對春雨也說幾句心裏話吧?

(解說:這個問題讓學生梳理剛纔零散的理解,表達對雨 的深深的敬意。我認爲這是在前面形象思維的基礎上的一次理性的昇華。)

4.反覆朗讀讀出感情

1)詩人爲什麼要 借雨來訴說,爲什麼不直接對孩子們說?(用擬人的手法,將春雨塑造成一位充滿愛心 的天使,符合兒童的心理。)

2)、最後,採取多種形式的朗讀,開展朗讀擂臺賽。如輪流讀,小組讀,一句一句讀,一節一節讀,全詩連貫讀,比一比誰讀出感情最恰當。

3)、力求當堂背誦。

(四)、總結、拓展

詩人鄭愁予給我們送來了一位溫柔可親、勇敢樂觀、無私奉獻的愛的使者,正是她把我們帶進了這樣美的意境中,讓我 們沉浸在雨的滋潤裏,意猶未盡!讓我們從現在開始“作詩的知己,讓珍貴的生命的花朵,帶着靈 魂的閃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入我們的生命。”

(既然雨可以對自然萬物溫柔的訴說,那自然萬物也可以感謝雨的饋贈。

有創造性的設置了這樣一段仿寫。)

拓展:按照例句形式仿寫,桃花說:“這是一場紅色的雨,它落在我身上,我就開出了一朵朵粉紅色的花。”

柳樹說:“這是一場綠色的雨,它落在我身上,我就換上了嫩綠的新裝。”

這一段 仿寫, 以角色對調的形式,不露痕跡地讓學生領會到擬人化修辭的藝術魅力。

(五)作業佈置

五、教學理念設計:

本節課老師採用誦讀感悟、聯想想象、探究學習的方法,緊扣一個“說”,一線串珠, 說深、說實、說透,將學生對意象的體驗,情感的品味,融爲一體。

讓學生走出文本、進入自然、進入心靈,心靈的情感和文本的情感對話,學生在情感的層面上充分交流,形成情感的昇華。

說課稿 篇8

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內容:《常見材料》是蘇教版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它從屬於科學課程標準物質世界中物體與物質內容的分支課題。同時這一課是本單元的起始課,也是本單元的一級研究主題。本課從材料的來源認識材料的分類,然後通過尋找教室裏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使得學生知道不同材料在性質上的差異導致了它們具有不同的用途。爲單元后續的《紙》、《金屬》、《塑料》三課奠定知識基礎,因此可以說本課起到了單元統領的作用。

本課雖然沒有技能操作上的難度,但很鮮明的是它需要將知識歸納性與研討操作性融爲一體。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來認識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將學生由對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零

星認識提升到內涵屬性的層次上。並且在提升的過程中教給學生科學的認識物體的方法,使得他們在進入“材料世界”的同時,能夠準確利用自己的感官來判斷物體的特徵,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以便達到課標中要求學生能判斷物體是由不同的材料組成的目的。

學情分析:

學生每天都在與各種各樣的物品打交道,這些物品都是由各種材料製成的,所以學生對常見的材料已經有了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生活經驗,然而他們的這些認識和經驗是零散的,不規整的,無法有效歸入到知識體系中;而且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也存在差異,顯得參差不齊。本節課就是要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初步的,系統的建立材料的概念,願意與同伴交流自己觀察和探究的結果,由此進一步認識不同材料可以製成不同的物品,同一種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物品,同一物品可以用多種材料製成,感悟到科學技術的發展將不斷髮明創造出許多新的材料,從而達到《標準》中制定的“能區分常見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意識到人類爲了滿足自身的需求,不斷在發明新的材料。”的目標。

根據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① 能夠用看,摸等多種感官來研究常見的材料。

② 會通過觀察與交流物品的構成材料推斷各材料的性能。 科學知識

① 認識到身邊一些常見的材料是由一種材料或多種材料製成的。 ② 理解常見材料根據它們的來源可以分爲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③ 知道人造材料來源於天然材料;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能。 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 意識到人類爲了滿足自身的需求,不斷在發明新的材料。 ② 意識到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質。

其中在教學中需要重點突出的是:

1、 認識到身邊一些常見的材料是由一種材料或多種材料製成的。

我將引導學生討論和交流身邊和教室中的現成材料,通過觀察、分析、比較、分類以及交流等多種學習方法,幫助學生認識到常見的物品都是由材料製成的。

2、 理解常見材料根據它們的來源可以分爲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材中是用文字圖片直接出示向是介紹材料的分類標準和種類,在實際教學中我會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多列舉一些實例進行分析,從而鞏固學生對着兩種此阿里的區別能力。

需要教師突破的難點是:

會通過觀察交流物品的構成材料推斷各材料的性能。在教學中我將以學生觀察所熟悉的自己的鞋子爲切入點,分成三步來剖析:先對鞋子進行觀察,找出球鞋由哪幾種材料製成,然後給這些材料歸類,最後再分析選取這些材料的原因。通過這一具體的觀察活動,發展學生對材料性能與用途相聯繫的認識。

根據教學目標,我將教學過程設計爲以下幾個流程:

一, 分析玩偶,揭示課題。

二, 認識材料,根據來源分類。

三, 認識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的關係。

四, 觀察物品,分析材料與用途之間的聯繫。

五, 拓展延伸,瞭解新型材料。

六, 總結全課。

第一部分,分析玩偶,揭示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導入部分,我將以學生常見的毛絨玩偶爲切入點,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隨後拋出“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毛絨玩偶的各個部分,它們分別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引導學

生關注到本課主題:材料。揭示課題。在此過程中,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種感官進行觀察,爲後續觀察奠定基礎。

第二部分:認識材料,根據來源分類。

這一部分是本課的重點,我將採用知識歸納性與研討操作性融爲一體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常見材料的概念與分類方法。

首先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學習用具與教室內的物品開始觀察,邊觀察邊記錄,再進行交流分析,從豐富的材料種類中感受到,材料就在我們身邊,所有的物體都由一種或多種材料製作而成。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歸納物體都是由材料製成的,一種物品可以由多種材料製成,一種材料可以做出不同的物品。讓學生對材料的觀念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分析的層面。然後,教師將指導學生把材料按照它們的來源分爲兩類:天然材料與人造材料。通過語言的介紹與圖片的展示,讓學生有更爲直觀的理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將自己剛纔尋找的材料,按照這個標準進行分類,在鞏固知識的同時,達成培養他們分類能力的技能目標。

第三部分,認識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的關係。

這一部分我將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圖片來幫助學生理解人造材料都來源於天然材料。當然,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聯繫生活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引導學生提出生活中的例子。

第四部分,觀察物品,分析材料與用途之間的關係。

“人們爲什麼要製造出這麼多的人造材料呢?”由這個問題進行啓發學生聯想到生活中不同的需要要使用性能不同的材料。學生可能在這裏會遇到一些困難,所以教師要利用一些耳熟能詳的例子來進行舉例說明。老師先用毛絨玩具進行演示分析,接着讓學生用自己的鞋子進行層層分析:鞋子有哪幾部分組成?這些部分分別用什麼材料做成的?爲什麼要選擇這些材料呢?通過實物舉例,能使得學生理解材料與用途之間的關係。

第五部分,拓展延伸,瞭解新型材料。

通過視頻材料來讓學生了解新型材料,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說出生活中的新型材料。

第六部分,總結全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