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關於《如何說孩子纔會聽》讀後感

關於《如何說孩子纔會聽》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7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如何說孩子纔會聽》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如何說孩子纔會聽》讀後感

  《如何說孩子纔會聽》讀後感 篇1

雖然我們很愛我們的孩子,但卻不知道爲什麼孩子不願和我們交流,讀了這本書,才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地說錯了一些話。這些話我們聽自己的父母說過,聽別的孩子的爸爸媽媽說過,便不自覺地也對自己孩子說了。

其實我們沒有顧及孩子的感受和真實的想法。這本書不僅告訴我們正確的理念,還有切實的事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實踐。我試着做了,很有效。這本書對於改善同事關係也很有幫助。

如果你只有時間讀一本如何和孩子相處的書,那就選它好了。它的內容實在是太好了,我一天就讀了200多頁。這本書用一種非常清晰的方式編寫。技巧很容易運用,語言也十分得體。作者寫到了怎麼增進和孩子的親情,怎麼和孩子分享感覺,怎麼給孩子以有效的表揚和一系列類似的話題。這些不僅僅對孩子是有用的,對任何和孩子接觸的人都十分有用。運用書中的技巧,我在短短的幾天內就看到了我們和孩子關係之間的改進

。愛不需要理由,但是愛需要技巧。可能我不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裏就做出判斷,但是我已經興奮得不亞於發現一桶金子。我兒子快5歲了,當他慢慢長大,我發現他是越來越難溝通,交流,不管是在幼兒園還是家裏。我也曾經不顧一切地去做點什麼來扭轉乾坤,但是它依然是個麻煩。

舉個小例子……,讓我兒子收拾東西一直以來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她很喜歡用尖刀,然後總是把剪完的碎紙屑搞得屋子很亂。昨天我看她在一張紙上剪了一個圓,然後把那個帶着圓洞的紙防在了桌子上,把那個圓拿來給我看,照着平時,我肯定會忍不住先皺一下眉,然後開始叨叨你可千萬別剪得那都是。這回我看完書,我止住了。我先讚美了一遍她剪的圓,然後說“我注意到你把那張紙放在了桌子上了,非常整潔。”(一定要很具體的描述歐!)他笑着跑回桌邊。他看到地上還有一些紙屑(之前她都是隨地亂丟的)

。她把它們撿了起來放回到桌子上。這是他從來都沒做的事,即便我一遍又一遍地對着他反覆的說!這回他甚至沒有往後看一眼我是否在盯着她。現在他看上去更輕鬆,更快樂和更自信了。我甚至發現每天早上我帶他去幼兒園的時候,他主動地跑去找小朋友玩,而不象以前含羞地等着別人來找他。這在過去我總是很痛苦地看着這一切。但現在,一切太美好了,我都有點哽咽了。但這並不意味着說我原來的教育方法很有問題。

舉個例子,過去我也總是想着要理解孩子,類似的例子,我總是看到他做對了事情就表揚他,但是這本書還是教給了我很多更有效的表揚方法,有一些小細節你要是沒做好的話,表揚的效果其實更糟,還有如何能不批評(現在我意識到我批評的次數是多麼的多)。覺得這書真的太好了,所以上來寫這麼長的一段的評論,希望和大家分享。這本書相當好,顛覆了許多成人習以爲常的行爲和觀念,裏面的事例很貼近生活,覺得就發生在自己身上,因此除了幫助人轉變觀念、解決困惑外,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我們買了許多書學習,想着把孩子教育好,卻從來不去做怎樣把孩子教育好的練習,怎麼能成爲一個好的家長呢?這本書的另外一個優點是它的尺度把握的比較好,一方面要求家長和孩子產生共情,接納孩子的感受,不要在孩子跌倒了,痛的哭的時候說“不疼”,另一方面告訴父母不是任何時候都要和孩子產生共情——接納孩子的感受,並不代表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對的,家長應該爲孩子設立界限。讀完這本書,我覺得以前的那些理論都內化了。

突然發現,教育孩子,其樂無窮啊!

  《如何說孩子纔會聽》讀後感 篇2

在暑期中教師開展了讀好書的活動,每位教師讀2~3本教育教學書刊,本人也喜歡買書看書,而且很雜,書是人類的精神食糧。《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是美國國際著名親子溝通專家阿戴爾。費伯、伊來恩。梅茲立希的文章,共有七章,主要介紹如何教育孩子,孩子的表現,家長們的一想法和做法,提出了許多問題,例舉了許多有效的教育方法,使我感受最深的是第四章,“如何鼓勵孩子獨立自主”,我們現在大多數孩子是獨生子女,對獨生子女的教育教學己成爲一個重要的問題,孩子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具有獨特的個性,獨特的愛好,獨特的`感情,獨特的願望和獨特的夢想,那麼,如何才能幫助孩子成爲一個獨特、自主性的人呢?作者的答案是肯定的:要允許孩子爲他們自己做事,允許孩子爲解決他們自己問題而努力,允許孩子從他們自己的錯誤中學習。

說來容易做來難!而爲人父母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幫助孩子從我們身邊分離出去,幫助孩子成爲一個獨立的個體,從而有朝一日,他們能夠完全憑藉自己的力量傲立於世,但現實的父母和教師並不是有效地去培養他們,而是恰恰相反。給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個班的大部分學生,現在己經是四年級了,當時是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上體育課,有一個男生的鞋帶鬆開了,他就叫我幫他系一下鞋帶,我問全班學生誰能幫助他?舉手的人很少,引起了我的注意,課餘的時候,我有意的跟孩子們拉家常,問他們誰會洗碗筷、洗菜,洗鞋子……大多數孩子說不會,我想:這些都己經被疼愛孩子的父母、奶奶、爺爺所包辦了。再說我們教師,也有這樣的許多事例,讓孩子們做放心不下,我想我們的父母和教師要多給孩子創造鍛鍊的機會,去幫助他們,引導他們。

自主性:是指人在活動當中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它表現爲個體自由地、獨立地支配自己言行的一種狀態。孩子的自主性最主要體現爲他有能力爲自己的行爲進行自由的選擇。

一、給孩子空間,讓他自己往前走

嬰兒當然喜歡生活在母親的懷抱裏,但是他不能永遠這樣生活。有這樣一位母親,孩子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送他上學還要費力地揹着他走,直到離學校幾十米遠的地方,因爲怕老師看見,纔不情願地把孩子放下來……如此被母親呵護長大的孩子,他的自主性從何談起呢?作爲家長的,應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和能力,擴大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如鼓勵他自己找朋友玩,讓他在這個空間裏自己當主人。

二、給孩子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

不少教師、家長以爲,孩子還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動。但如果成人完全包辦了孩子的時間安排,孩子只是去執行,那麼孩子的自主性就永遠培養不出來了。有一位父親,他在孩子3歲多的時候,就每天給孩子一段他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只要不出危險,孩子可以自己安排做他願意做的事:玩,看電視,畫畫,拼圖,或者什麼也不幹……無聊了,他最終還是會主動來找父母,父母就給孩子一些指導性的建議。長此以往,孩子便逐漸懂得了珍惜時間,學會了安排時間。

三、給孩子條件,讓他自己去鍛鍊

培養孩子用拔苗助長這種違反客觀規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敗的,但採取消極地完全“順其自然”的態度,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遵照客觀規律,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去鍛鍊,這纔是我們應該採取的正確做法。有一位母親看到5歲的孩子對洗碗感興趣,就爲孩子準備了一個小板凳,對孩子說:“我知道你特別愛幹活,想自己洗碗,可是水龍頭太高,你夠不到,媽媽給你準備了小板凳……”孩子興奮地喊着:“謝謝媽媽!”馬上就登上小板凳高興地學着大人的樣子去洗碗了。

四、給孩子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

孩子提出問題,平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訴他答案。這樣看起來簡單又省事,但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就不會想問題,總希望別人能提供現成答案。這直接妨礙了孩子在智力勞動上的自主性。有一位家長的成功經驗是:孩子問我字,雖然我認識,但我不告訴他,而是讓他去查字典。以後,再有不認識的字,他也不來問我了,而是自己去查字典。

五、給孩子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生活在窮困家庭的孩子,惡劣的生存環境自然就爲他準備了艱苦鍛鍊的條件;現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家長應多想辦法給孩子設置一些困難,讓孩子去解決;孩子在生活中碰到困難,也要求他自己去解決,從而培養孩子應對未來的能力和意志。

六、給孩子機遇,讓他自己去抓住

人的一生會遇到不少機遇,但如果不善於把握,機遇就會和你擦肩而過。家長的任務應該是提供或指出各種機遇,啓發孩子自己去抓住,培養孩子善於抓住機遇、參與公平競爭的能力。

一位小學生偶然同媽媽講起學校要進行英語選拔賽的事情,媽媽就鼓勵英語成績不錯的孩子爭取參加,並告訴她,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把握住一個機會就意味着在成功的道路上邁進了一步。在小學升初中時,這次比賽的成績被作爲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孩子非常感激媽媽的提醒,以後很主動地在各種機會中表現自己。

七、給孩子衝突,讓他自己去解決

和成年人一樣,孩子在一起也難免有衝突。解決衝突的過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長、走向成熟的過程。當孩子向老師家長訴說自己遇到的諸如人際交往之間的矛盾時,老師家長應鼓勵孩子去面對它,指導孩子自己去解決,而不是迴避它,更不宜動轆由家長代替孩子解決問題。

八、給孩子對手,讓他自己去競爭

爲了讓孩子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必須讓孩子從小既學會合作,又學會競爭。有效的辦法,就是經常在他的身邊樹立一個友好的競爭對手。

有一個學生學習差,某階段在班上竟成了倒數第一名。教師和父母一再鼓勵孩子不要灰心,要敢於和別人競爭,首先是和比自己稍好一點的孩子比,只要努力,趕上他沒問題。在孩子取得勝利之後,教師和父母又啓發他尋找新的競爭對手,開始新一輪暗中的較量……

九、給孩子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

孩子的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選擇上表現得最爲明顯。但不少教師和家長怕孩子選擇錯誤,從來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不可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生活。教師、家長應主動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並告訴孩子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有一位家長帶孩子去少年宮報名,家長本來的意願是讓孩子學鋼琴,可是卻發現她在舞蹈組門口看得出了神,於是,家長尊重了孩子的選擇,同時也提出要求:她對自己的選擇要負責,一定要堅持一個階段,把舞蹈學好。

十、給孩子題目,讓他自己去創造

創造是自主性的最高層次的表現。孩子的創造性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同樣需要教師和家長的積極引導和巧妙激發。有一個孩子特別愛玩泥,而且能捏出一些花樣來。於是教師告訴家長,家長主動給孩子買了各種各樣的泥塑和橡皮泥,對孩子說:“你要玩就好好學、好好捏、好好練,要有新點子。”在家長的鼓勵下,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初中畢業時,已經能輕鬆捏出栩栩如生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並以此特長考上了工藝美術學校。

上述這些條件的創造,只是有利於發展孩子的自主性,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還要不斷和孩子進行良好有益的交流,鼓勵孩子,評價他的成果,提出新任務,使他的進步永不停止。

  《如何說孩子纔會聽》讀後感 篇3

我打開看這本《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書時,當時就覺得自己是那麼的白癡,不懂得去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和特點。我以前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他身上,卻不知道給孩子一個好的開端。我知道與孩子之間出現了一些問題,該怎麼去解決呢?當我看到《如何說孩子纔會聽如何聽孩子才肯說》後,我才知道自己與孩子的溝通上存在很多問題。沒有好的溝通方式,即使說得再好、再對孩子也不會聽。書中所列關於親子教育的一系列不對方法和方式,幾乎就是我的翻版,虧我還是幼兒園老師呢,真是慚愧啊!如何才能與孩子有一個好的溝通呢?如何說孩子才能聽?

我們要學會傾聽和認同孩子的感受,當他覺得自己被理解被接受時,那麼在親子談話中就不會有爭吵和責罵,他就會講出許多事情,使你更好的去理解孩子,如果孩子的感覺被否定,他就會覺得你不理解他,他就對你沒什麼好說的,同時他也會懷疑自己的感覺是否正確。孩子對大人的責罵、命令、說教、警告、比較等等都是很反感的。出了事要教會孩子如何去補救,而不是一個勁的埋怨,那樣於事無補,還惹得孩子煩。什麼事情做錯了就說什麼事情,不要把往事全部拿出來說。鼓勵孩子要獨立自主,不要什麼事情都幫孩子做好,那樣他永遠長不大。平時孩子要多稱讚他,當他聽到這些稱讚,纔會更有信心向前邁,同事孩子也會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

書中有所列的方法和技巧,我覺得非常實用,就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以用。最重要的是家長要改變自己對孩子的態度和看法,如果是用欣賞的眼光去看自己的孩子,那孩子的優點就會越找越多,如果不欣賞用指責、抱怨、比較來看他,那他的缺點就越挖越多。最艱難的是家長的改變,習以爲常的語言和心態會讓我們在生氣的時候故態復萌,用最傷害的語言對孩子發泄自己的怨氣和不滿。